金融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10 共571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2 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与传统金融业融合,两者的的融合将有效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更有利于普通消费者。有效地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涵义、特点和发展的作用,将有助于我国完善自身金融体系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1 互联网金融的涵义

  虽然互联网金融成为当下的金融热点问题,但与较高的关注度相比,互联网金融的涵义在学术界尚未形成非常明确的界定。想要为互联网金融下定义,首先要以金融的定义为切入点。从广义上来讲,金融本义为资金的融通,与货币的发行、流通相关的就是金融;从狭义层面来理解,金融仅指货币的融通,即资金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融通转移的过程。这一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融资,二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资金需求者直接向资金提供者融资,最典型的直接融资方式就是股票和债券;间接融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资金需求者通过中介机构获得资金,不直接与资金提供者对接,这种方式以商业银行为代表。

  由于广义金融和狭义金融的存在,互联网金融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讲,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精神,与传统金融行业相互渗透形成的新领域,在广义的互联网金融里,包括传统金融产品的线上营销、金融中介、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但并不仅限于此。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应该界定在与货币的信息化流通相关的层面,即资金的融通无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只要运用了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就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狭义定义更侧重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实现与金融的相互渗透。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对广义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而非单纯的对互联网技术进行讨论。

  2.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除了金融业务的媒介不同,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互联网具有“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转换思维方式,依照互联网思维对传统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在互联网与金融业结合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业务将会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参与度、更低的成本,并且更加的方便快捷。如图 2-1 所示:

论文摘要

    1.即时性与移动化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端设备的推出,其便于携带、功能丰富、操作简单的特点,使用户可以使用互联网提供的金融服务。利用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客户端随时随地进行转账、支付、购买理财产品等。

  2.覆盖广与发展快

  互联网金融的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是以互联网的发展为基础,同时,依靠电商平台的快速覆盖。网络将自身的特点赋予到互联网金融上,可以对全球进行有效的覆盖,打破传统地域的限制,并且突破时间上的约束。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业务覆盖范围将会扩大,将会有更多的客户。

  3.互动强与透明化

  互联网的发展逐渐从 PC 端向移动端渗透,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应运而生,移动应用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比如微博社区、大众点评、微信等应用程序,可以实现交流沟通、获取资讯等目的。信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信息更为透明和公开。

  4.低成本与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效率。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流程趋于规范化、标准化,所有的业务都在计算机或智能手机上进行操作,客户不需要去银行网点排队等候,降低了时间成本,除此之外,计算机在业务处理上效率更高,可以使客户体验得到改善,提升满意度。

  5.管理弱与风险大

  虽然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进行客户的信用调查,但没有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进行对接,大量的数据信息不能够共享。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风险控制能力还不足,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此外,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还不长,缺乏必要的行业规范和法律监管,互联网金融面临着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

  2.3 我国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3.1 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的作用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我国金融系统的格局将得到改变。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主旋律,同时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金融机构改革、市场建设及理念转变。

  所谓利率市场化,简单来讲就是利率由市场决定,通过金融市场的竞争产生合理的市场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于 1996 年开始,经过 20 年的努力,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已经放开,除存款基准利率之外其它利率已经由市场决定。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如图 2-2 所示:

论文摘要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利率市场化正面临着资本市场发展和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双重考验。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步创立了品牌,并且随着服务质量地不断提升,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市场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用户体验上,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对传统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特点对传统金融业务盲区进行有效的覆盖,尤其在中小企业融资和普惠金融等方面,形成对传统金融业的补充,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企业的合作将使金融更加民主化、大众化。

  余额宝推出以后,客户通过购买余额宝这一理财产品,得到一定的预期收益,而且年化收益率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这种销售模式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余额宝这一理财产品,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可以在网上购物,又可以使收益率提高。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推出以后,银行的短期利率相应提高,同时,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也推出了类似的理财产品,相应提高了产品收益率,对理财产品进行重新定价。从而看出,互联网金融结合自身优势,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将使传统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重新定价。

  所以我国目前的利率市场化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但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阻力。作为一个竞争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形成倒逼机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动力,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助推器。

  2.3.2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是不能长久的,这样的经济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金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不协调的情况。只有使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才能使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所以在金融产品设计时应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

  以 2008 年作为分界点,之前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发展是相对协调的,而之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不一致,主要是因为次贷危机所衍生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同时,传统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对小微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支持。

  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占到经济总量六成以上,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到我国就业总人数的八成,上交利润占我国利润上交总额的四成,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却只占总量的两成。同时,“影子银行”①在我国大行其道,2007 年至今,我国名义 GDP增长了 2 倍,与之相比,理财产品规模快速膨胀,增长了近 14 倍,“影子银行”的发展并没有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协调。除此之外,还有保险资产量与赔付率的不匹配,保险资产量快速增长而赔付率却不断下降,说明保险公司并没有提供真正的保障,而是把利润放在首位。

  依此可见,我国金融业的繁荣与实体的萎靡不振是当前发展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要使金融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就需要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使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在设计金融产品时,应以实体经济需求为优先考虑。除了传统商业银行为了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开始涉足小额贷款业务之外,互联网金融企业也看到小额贷款的发展前景。自 2007 年开始,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开始了线上“小微贷”的探索,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特别是我国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经过多年的研究,推出融资服务平台,将其服务对象主要锁定在中小型企业,对中国金融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符合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通过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从而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为了对传统金融业服务盲区进行覆盖,形成对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互联网金融主要面向小微型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分配更加充分、合理,坚持为经济实体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2.3.3 互联网金融对信息技术创新的作用

  金融业务的创新需要信息技术创新作为支撑,对现有金融手段进行创新,需要我国对信息技术装备进行更新,同时对电子金融体系进行完善,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飞跃做好准备。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国金融现代化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互联网金融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向前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会进入快速通道,这将对信息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

  IT 技术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金融业作为一个信息密集型产业,对信息、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以早期的电报作为信息传输的起点,到后来移动电话、计算机,再到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业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来自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随着物联网、社交平台、即时通讯软件等新兴信息基础的出现,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改变,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我国传统金融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技术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搜索引擎技术

  搜索引擎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算法,使计算机程序实现网上的信息搜索,在对信息进行重新整合之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及相关的信息。在信息爆炸时代,搜索引擎技术的出现可以使用户缩短信息获取的时间,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使获取信息的针对性更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们需要通过搜索引擎来节约时间,搜索引擎技术被用于融资匹配、电子银行、电商平台等方面,个性化搜索、情景搜索等技术,也会得到快速发展,使其具有更强的应用性。

  2.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硬件难以突破,云计算借助网络存储和分布式计算等方法,使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得到提高。云计算能够降低成本,随着需求规模的扩大,云计算技术将更加成熟。互联网金融主要依托于大量的数据沉淀,云技术的创新应用,使得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有限的存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促进了云计算的应用和发展。

  3.大数据

  大数据是时下最流行的 IT 词汇,也是互联网金融业最火热的词汇,大数据所产生的商业价值成为互联网企业关注的焦点。大数据的特点是规模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类型多(Variety)和价值大(Value),我们将其成为“4V”特征。大数据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的新兴技术,也是一种基于经营数据资产的全新思维理念。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大量数据信息的沉淀,而且在于对数据进行专业的处理,这是通过数据盈利的关键。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正是基于对数据的处理,实现对客户的精准定位,提升服务效率。

  4.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对网络发展的有效补充,移动互联网在原有电脑端互联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网络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新整合网络资源,使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增强。

  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支付结算等,增强了金融交易的便利性、可获得性及客户对线上金融服务需求的意识。在移动端,客户对网络的质量、传输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网络从 3G 时代迈入 4G 时代,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以上的这些计算机技术正不断的对传统金融业形成冲击,传统金融业参与互联网金融也必然要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有效支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对经济的影响意义重大,而且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推动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促进互联网、IT 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的创新发展将支持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化。

  2.3.4 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的作用

  金融压抑这种现象不仅在我国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普遍现象。金融压抑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管制的现象,比如利率限制、金融资产单一、信贷配额等。

  产生金融压抑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导致金融产品较少,从而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正是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使得低收入人群不能融入现有的金融体系,在这种情况之下,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情况往往趋于恶化,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从而陷入收入过低导致的低投入,最终导致无法获得收益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当中。推行普惠金融的意义在于,为穷人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进而改善他们的生活。

  普惠金融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如下:

  1.普惠金融是一种新的观念,简而言之,就是每个人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只有每个人都可以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才可以与经济发展同步,共同富裕才不会只是一句口号。

  2.通过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创新,达到每个人都获得金融服务的目的,包括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

  3.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为低端客户甚至是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对其进行有效覆盖。为此,需要在法律层面和监管层面为新的体系提供发展的条件。

  我们所说的普惠金融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可以造福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在这个系统中,原来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的穷人和低收入人群均可以融入到金融体系之中,享受公平的、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对游离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客户进行覆盖,通过有效的金融服务,使客户的收入得到增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也将因此改善。普惠金融的理念与互联网金融的理念不谋而合,低收入人群是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对象,将低收入人群纳入服务范围,从而实现客户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型企业的支持还有待改善,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不利于小微企业扩大生产和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一般客户达不到金融机构的理财门槛,手中闲置资金得不到很好的利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传统金融架构没有容纳互联网的活力,没有充分与互联网结合,从而发挥各自优势为客户服务。将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为大众提供金融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正是我国推行普惠金融的原因。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金融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