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基本理论
2.1 信用和信用评估
2.1.1 信用的含义
信用的含义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观点。巴曙松(2000)认为信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价值,信用作为一种信息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信用不仅仅是换取价值的基础,更是获得机制的保证。一个人只有本身拥有信用,他人才愿意去与其进行交换,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当今社会,任何交易都需要信用,因此信用反映了一个人过去行为和未来的发展。吴汉洪(2005)认为信用是个体承诺履行合同、交易、借款的确定性预期,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个体的本质,个体的盈利能力,个体所处的环境和个体过去的表现。信用高代表了个体能够按照约定履行承诺的义务,而信用低代表了个体有违背承诺的可能性。信用就像是一种口碑,当个体的信用收到高度赞扬时,能够轻而易举的获得其他承诺,形成新的纽带。因此个体之间可以借助提高信用来实现更多的承诺,从而履行合同、交易和借款,良好的信用能够保证市场正常运行。当然贺瑛教授也在《金融概论》一书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运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观点在原有的履行承诺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借贷行为。因为在正常交易的过程中,如果信用介入则交易双方得到的不是货币,而是一种权利,以此会产生利息,利息是为提供多余交易而获得的报酬。本文综合了上述观点,认为信用是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保证交易、合同、借贷款间的正常运营,主要取决于交易方过去的行为、现在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走势。
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对债务能够按期偿还的能力和意愿,一方面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代表了企业有相对稳定而重组的现金流和变现能力,足以维持其良好的信用等级,另一方面企业偿还债务的意愿代表了企业能够按期偿还债务,预计未来也不会产生脱逃债务的想法。这两个层面缺一不可,因为即使企业有偿还债务的能力但是没有偿还债务的想法,仍然会导致信用危机;而如果企业能够保证按期还款,但是经营出现严重的失误导致破产,没有了偿还能力,那么商业银行依然会遭遇信用风险。因此本文认为企业信用包括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两个方面,只有在两种维度均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保证企业的信用。
2.1.2 信用评估的含义
信用评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评估是指评估企业是否能够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合同、债务和承诺行为的预测和评价。而狭义的信用评估是指由独立、专业的第三方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还本付息能力的综合评估,一般的信用评估机构是由第三方采用专业的评估系统对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得出的信用评估报告。
本文认为信用评估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被评估企业可能引起信用风险的相关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计算出被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级别,通过信用评估机构客观、公正的信用分析,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估报告,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决策的依据,帮助商业银行规避信贷风险。
2.1.3 信用评估的发展
我国的信用评级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由于当时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逐步起步,一大批有资金需求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或是贷款进行融资,这也促使了信用评估行业及业务的发展。目前的评级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信用评级工具也基本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在三十多年的信用评估历史,我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学历专业人才。随着我国金融业,特别是信贷业务的发展,国际上权威的评级机构也进驻内地并开始进军大陆地区的评级行业。
虽然总体而言,我国的信用评估发展呈现迅猛态势,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2008 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三大评级机构并没有提供可靠的信用评级下降的信息,而是在爆发之后才做出了“事后诸葛亮”的行为,给众多投资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一事件也警醒我们,虽然信用评估已经迈上一个台阶,但是这个新兴行业还没有达到成熟,特别是在道德与专业性上,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2.2 信用评估的方法
与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相对应的就是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赵静娴(2009)也同样指出在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信用风险会影响银行业的正常运营和高效发展,世界银行在研究影响商业银行的众多风险因素中得出结论: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破产的首要因素。要想有效减少信用风险,采取合理的信用评估方法尤为重要,以下几种信用评估方法代表了信用评估的发展的历程,也是目前国际上仍在使用的信用评估方法。
2.2.1 信用评估线性统计学说
信用评估的线性统计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数据样本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将被评估客户的信息录入到模型中,分析得出的数据从而评估人员的信用等级。信用评估的方法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之所以众多学者研究信用评估,是因为不仅信用评估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意义,更是因为信用评估能够减少银行风险管理的成本,大大缩小银行由于不良信用产生的损失。国内的线性统计学说发展较慢,变量采用了财务指标,对于非财务指标的选取尚不成熟。而国外的线性统计发展较快,得到国际上的广泛推广。
对于信用评估的研究国外学者要比国内学者早一些,并且早期关于企业信用评估的研究多数集中于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并且以线性分析为主。线性模型主要以 Beaver(1966)的单变量模型和 Altman(1968)的多变量模型为代表。两位学者的共同之处都是采用财务因素为变量分析企业处于破产与非破产,违约与不违约间财务指标的临界点,不同之处在于 Beaver 采用的单个变量进行样本分析,并利用得出的临界点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Altman 在 1968 年通过对 66家美国生产型企业的实地调查、分析各项数据指标,包括经营情况、资产负债率、回款周期等,建立了 Z-Score 模型,并在 1977 年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诸多的财务指标,例如以某一段时间为固定期限内的企业信贷情况,这种改动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
国内方面陈静(1999)成为了国内使用统计方法和线性预测模型预测企业财务问题和破产问题的第一人。陈瑜(2000)使用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对 135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分类和预测。卢声、任若恩等(2001)利用 Fisher判别分析法研究我国几家典型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姜天和韩立岩(2004)采用 Logit 预测模型并以六个财务指标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我国企业财务问题与这个六个财务指标的关系从而分析哪些财务指标对产生财务问题的影响最大。唐春阳、冯宗宪(2005)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五个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全部资本化比率行业债务结构),并以五个财务指标为自变量,企业违约率为因变量得出一个线性回归方程并且赋予每一个财务指标一个回归系数。
2.2.2 数据挖掘学说
相较于线性统计模型较为严格的假设条件,且并非所有的财务因素均与企业信用呈线性关系,因此很快一种新的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数学模型,即发展迅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挖掘学说的代表方法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最早提出这种方法的是 Odom 学者,他在 1990 年采用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合企业破产情况,结合相关的财务指标。通过与线性统计模型的对比发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精确性。而后通过各个国家学者的验证,该方法的确具有较高的优越性。Katiuscia Manzoni 在 2004 年利用神经网络对欧洲债券的信用评级和降级概率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说明神经网络相对于线性统计的条件要求简单,真确性高。
研究企业信用评估的国内学者也将目光从传统的线性规划方法转移到数据挖掘技术。这其中王春峰等(1999)最早采用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企业信用风险的学者,并且认为神经网络模型比过去的传统线性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更为准确,这一研究结论为后续国内学者采用人工智能方法研究企业信用评估奠定了基础。庞素琳(2003)、陈雄华等(2002)、章忠志等(2003)验证了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实践于银行业企业信用评估。杨淑娥等(2007)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上市企业进行预测,通过财务等相关指标证实了该模型的确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出上市公司的信用等级。李玉霜,张维(2001)发现目前大多数银行针对企业贷款都采用从业人员主观判断,但是由于从业人员的能力欠缺且主观性过强,很难广泛应用,在 2002 年将决策树方法应用于企业贷款中并认为决策树方法比线性判断分析方法更为准确。姚靠华,蒋艳辉将决策树预测模型补充完整,采用了反映上市企业的 17 个财务因素(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公司规模等)建立了首个企业信用评估预测模型。吴德胜(2004)运用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训练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基于进化神经网络的信用评估模型。
2.2.3 信用评估方法比较学说
由于信用评估方法众多,因此产生了支持各种评估方法的学派,他们坚持自身观点的同时也致力于比较各种方法的差异,从而使得这些方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外的学者一部分研究预测企业信用评估的方法,更多学者集中于比较不同方法、不同类型模型之间的效果,显然这一部分的研究更加丰富。
Altman(1995)在对神经网络法和线性判别模型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虽然克服了一些线性判别模型的假设条件,但其对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和预测的精确度没有超过线性判别模型。Coffman (1986)对决策树方法和线性判别模型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各有优势、各有劣势。Altman 和 Kao(1985)采用流动资产/总负债、盈余收益/总资产、总负债/总资产、现金流/销售收入等指标下分别建立了复杂度较高的决策树和复杂度较低的决策树,且与线性判别模型进行比较,表明决策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法。MartinelliE,CarvalhoA D,Rezende S,Matias.A (1999)对决策树和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决策树方法优于神经网络模型。Hui-Chung Yeh 等(2007)采用线性判别模型方法,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方法,以及线性决策模型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四种方法分别对同一组样本数据进行信用风险评估与预测,结果显示决策树在四种方法中具有最高的评估与预测准确率,线性判别模型评估与预测准确率最低。
通过上述文献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化技术、经济计量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的高科技数据挖掘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线性预测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多学科交叉,从传统的定量分析发展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简单、单一的技术到复杂、多远的组合技术。
2.2.4 非财务指标学说
陈俊彦(2004)认为我国企业信用评级相较于国外企业来讲发展较晚,并且企业的信用评估仅仅停留在信用评级上,没有涉及企业的信用价值基础,不仅如此我国对于研究企业信用价值基础的文献也屈指可数。同时他深入研究了信用价值评估,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信用管理占有重要位置,是企业对于一种宝贵资源的管理和控制。企业信用价值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整体盈利能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能够帮助企业降低贷款门槛,有利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施。不仅如此,国外学者很早就对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信用评估的影响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且认为非财务指标对于企业信用评估的影响程度不低于财务指标。Lehman(2003)将企业的数据指标分别称为“硬信息”和“软信息”,并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硬信息”相对于企业“软信息”更能够准确预测企业是否违约。Lvicic(2009)使用多元 Logistic 模型来考察企业的违约情况,发现产权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与违约概率表现为负相关,即产权比率越高企业违约概率低,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违约概率越低,并且如资产流动性、销售额度和盈利能力也与企业违约概率负相关。
同时部分学者将目光转移到非财务指标上,并试图研究非财务指标与企业信用评估的关系。Grunert(2005)选取了四家德国银行进行信用评估研究,发现综合考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比单独考虑财务指标更能减少企业违约的概率。国内学者在研究企业信用评估时就已经将研究对象从上市公司转向中、小企业,并且将研究范围从原有的财务因素扩大为非财务因素,如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等。范柏乃(2003)就将企业信用评估指标划分为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六大模块,从中可以看出前三项是财务因素,后三项是非财务因素。曾丹(2010)也在研究上市公司信用等级时发现上市公司的自身特性、股权结构、市场竞争力和地位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违约率。
2.2.5 企业信用要素学说
陈俊彦(2004)在研究企业信用评估时,将企业信用理解为企业对合同的履行意愿和履行能力,是其履行订立合同的能力和执行的结果。如果企业严格按照合同和法律的规章制度办事,则表现为企业信用高,如果其偏离了规章制度,则表示企业信用低。考察企业信用等级的信用要素的理论主要包括 C 理论、F 理论、A 理论、P 理论、M 学说等多个理论,其中传统学说 C 理论和米尔顿·德里克(美国)的 F 理论比较具有代表性。
(1)C 要素理论C 要素理论将企业特性(Charae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1latoral)和外部环境状况(Condition)五个以 C 打头的英文单词统称为企业信用构成的五要素,其中,企业特征、企业能力和企业资本是最基本、最能反映企业信用的三个要素。
①企业特性企业特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表现出的企业品格、行为和作风。他通过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工作态度、工作诚意和还款还债能力表现出来,这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信用品质。但是一个企业的信用特性并不与一个企业的资本实力成正比,即有些发生债务行为的企业仍能在困难中和银行保持良好的信贷记录,有些资金雄厚的企业会在经营正常的情况下不守信用、拖欠贷款。
②企业能力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管理能力,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果,对于一个企业能力的考核不仅仅是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总体战略的把握,因此企业能力的重要性仅次于企业特征。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能力较高,企业运营稳定,企业的信用程度就高;相反企业的不稳定因素多,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交易时面临的失信程度就高。
③企业资本企业资本是 C 要素理论的最基本因素,也是最直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因素,在考察企业资本情况时,企业资本结构、资金流动比率以及企业盈利能力是基本要素。企业资本程度较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资金雄厚、盈利能力较高,企业的还债能力较强;企业的资本程度较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资金薄弱、盈利能力较差,企业拖欠贷款的可能性较大。
④担保品美国费城中央银行的银行家维席·波士特在“3C”理论的基础之上总结提炼并补充了担保品这一要素。随着经营模式的改变,企业信用担保成为一种为金融行业和贷款企业知晓的新型产品,并帮助金融行业减少贷款风险和企业的贷款成功率。但是担保品的产生并不能真正的改善企业的信用状况,其只从某种程度促进了贷款的成功。
⑤外部环境状况外部环境状况因素的补充完善了 C 要素理论,对于一个企业的评价不仅包括企业的内在因素,同时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的优劣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运营。例如政治环境因素,如果一个企业所处的环境动荡,政局不安,那么当地人民的经济水平受到影响,购买力低下,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处于稳定的政治环境、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文化环境和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可以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能够保证企业信用。
当然,这 5 个要素并不能完全体现企业信用,但是可以从根本上反映并预测一个企业的信用程度。并且 5 个要素缺一不可,在考察企业信用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
(2) F 要素理论米尔顿·德里克(美)通过分析、总结 C 学说,在其基础上加了保险要素并重新归类,总结出 3F 要素理论。他将企业信用评估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包括管理要素、财务要素和经济要素。其中管理要素有企业经营者的品格和盈利能力构成;财务要素由企业资本的流动性和担保品的种类、性质构成;经济要素由企业运营状况和第三方的保险构成。3F 学说和 5C 学说内部关系是:企业的品格和能力构成管理要素、企业资本和担保品为财务要素、企业环境和保险为经济要素。【1】
2.3 中小企业的划分
2.3.1 国外对中小企业划分的标准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依照本国的国情,对于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17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各国都是根据企业组织形式、行业地位(即所谓的“质”)和雇员人数、总资产(即所谓的量)来划分中小企业。相比较而言,对于”量“的界定更直观、清晰,只有少数几个国际、组织采取量的标准同时,也以质的指标作为辅助。
美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为:零售服务业的念销售额在 8 万元以下;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在 500 人以下;农业的年销售额不应超过 100 万美元;批发业的年销售额在 22 万美元以下。
日本根据从业人员的人数以及资本金来界定中小企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在300 人以下或资本金 3 亿元以下;零售业从业人员在 50 人以下或资本金 5000万日元以下;批发业从业人员 100 人以下或资本金在 1 亿日元以下;服务业从业人员在 100 人以下或资本金在 5000 万日元以下。
西班牙分别界定了小企业和中型企业。小企业的雇用人数在 50 人以下;中型企业的雇用人数不少于 50 人,不多于 500 人。
不同于其他国家,欧盟和英国也对质的指标作出了规定。欧盟规定,雇员人数在 250 人以下且年产值不超过 4000 万欧元,或者资产占年度负债总额不超过 2700 万欧元且不被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持有 25%以上的股权为中小企业。在英国,所有中小企业不仅要求市场份额较小,而且企业要独立经营,所有者亲自管理。
2.3.2 我国对中小企业划分的标准
历史上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经历了六次较大的改动,这是依照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的。在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我国分别根据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的总值来界定。在 1978 年、1988 年我国分别颁布了《关于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的规定》、《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对于以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进行界定。随着经济的转型以及国内外经济格局的改变,第三产业悄然升起并发展起来,我国在 2003 年由财政部、国家统计局都多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条例》,首次对餐饮、住宿等行业的企业进行了划分。
进入 21 世纪,为了发展中小企业,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在 2011 年 6 月 18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了新版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条例》,对于原版的条例进行了修改与细分,增加了仓储业、物业管理业等行业,同时废止了原版的条例。
2.4 中小企业的特点
虽然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如大型企业的好,但是从数据显示我国 50%的GDP 来源于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仍然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不仅仅是竞争者的关系,更是相互促进的助手和伙伴。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第一,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低,制度不完善。受制于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成立较为复杂、科学的管理层次。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所有人即为企业的管理人,采取直线式的职能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更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遇到突发事件时,企业可以更有效率地处理相关事务,更容易规避风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所有者不是专业的管理者,因此在全局战略的制定、人员的选拔和管理上容易出现严重的漏洞,缺乏管理上的经验导致企业在面临突发事件时难以提出准确、及时的解决方案,再加上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有限,因此更强调经营的业绩,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聘请优秀的管理人员和完善制度,因此中小企业大多数以失败收场。
第二,规模较小,业务范围广。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明显高于大型企业的数量。不仅如此,中小企业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小到零售品行业,大到通信、航天等垄断行业,都存在着中小企业的身影。相对于大型企业,受制于总资本的限制,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营业收入,中小企业都要远远低于大型企业,所以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也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往往选择进入与退出门槛较低、技术支持较少的行业,以应对资金匮乏。
第三,融资难。中小企业的总资本较少,固定资产的比例相对较低,在谋求发展时很难通过贷款的渠道谋求到资金,再加上出现企业所有者骗取贷款消失的个别案例的发生,中小企业的信用普遍较低。在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选择上,商业银行往往规避风险,放弃中小企业。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文件与政策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但是信用的水平有限导致贷款利率较高,企业的还款压力加大,更容易促使破产的发生。
第四,产出规模小,竞争力较弱,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中小企业的总资本较少,产出水平较弱。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出现规模经济,造成单一产品的成本较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也是有限的。国际市场需要更有竞争力的公司生产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小企业由于利润空间有限,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很难通往国际市场。即使国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但是由于企业的自身素质较低,管理水平有限,后续资金无法支持其站稳国际市场。所以,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都是国内市场。
第一章引言2008年次贷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影子银行成为全球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影子银行体系作为本次危机的主要诱因已被广泛接受。其实影子银行体系并不是新鲜事物,其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资产证券的开始,而本次得只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发...
1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商业银行是我国重要的融资中介,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信贷资产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与否不仅决定着自身盈利水平,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
摘要银行保险发展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它是一种新的金融发展模式。随着金融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金融市场日益成为一个自由联系且紧密相连的统一市场,银行与保险这两大金融支柱也日益融合,在业务发展上相互不断渗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
第2章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2.1村镇银行的概念2.1.1概念及特点概念: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
第3章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现状分析3.1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现状3.1.1政策辅助银行业在进行信用评估的目的在于规避信用风险,减少由于信用风险没有及时避免导致的资产损失。这种信用风险难以规避的原因在于银行和中小企业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中小...
第六章结论和建议第一节结论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和微贷理论的认真学习和总结,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从八个方面阐述了一套微型金融信贷评估方法。首先是放贷之前的市场定位、客户信用调查与评估财务信息的评估和抵押担保物的评估分析,对于这四个方面...
结语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是必然的,但目前外部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宏观经济形势和各种政策向好带来的机遇,又要面临大型银行抓大不放...
第3章保定市村镇银行发展和制约因素分析保定市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本章以成立时间较长的A村镇银行为例,从其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入手,运用大量的数据分析,总结该行成立以来的经营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找出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
第3章其他国家与地区民营银行分析3.1台湾民营银行的经验及教训台湾虽然与我国社会形态有所不同,但是金融业与我国具有较高的相似度,都是在政府控制下实行严格管制。研究台湾民营银行的发展,对于我国有深渊的意义。3.1.0台湾发展民营银行的背景20...
第6章引导并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在我国出现之后发展快速,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风险及今后发展趋势,都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对这一新兴事物采取得当的措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