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

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现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22 共404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1.5 发展历程

  1999 年 5 月,公司正式成立。2002 年,成为本市首批通过 GSP 认证的企业之一,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质量管理单位。2005 年,成为北京市首家军队战备药品储备单位。率先在北京市通过疫苗现场验收,成为全市首批获得疫苗经营许可的企业之一。2007 年 10 月,顺利通过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GSP 复验。全国医药商业企业销售百强排名跃居 21 位;利税排名为 17 位。同年 12 月,通过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颁发证书。

  2008 年 12 月 25 日,公司在完成了对“信海科园大药房有限公司”的股权改造后,使之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13 年 12 月,成为首批通过国家新版 GSP认证的企业之一。

  2010 年底,北京科园信海公司正式成为了上药集团的一员,也从一家合资公司成为了国有控股公司。同时上药集团成立了上药科园信海医药有限公司,北京科园信海。连同下属的科园海大药房、医疗用品贸易公司一同也成为了上药科园信海的下属子公司。如图 2-3:

  上药集团的收购使得科园信海的发展有了更高的目标,从被收购后,上药集团成功的打入了觊觎已久的华北区市场,继而为此后 H 股上市和市场布局打下了基础,科园信海也和爱心伟业一起肩负起了实现上海医药集团北进的重任。完成收购并更名的科园,马不停蹄的又与广东省 CDC 等方面达成了战略合作。

  根据业务的发展需要,目前公司新成立了商务药品分销部、商务疫苗部,将原有的商务部的职责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针对进口药品的采购情况,公司还成立了对外事务部,专门负责和国外供应商以及合资企业的接触洽谈,有力的弥补了以前业务部10工作上的短板。公司还在加强质量管理部建设的同时,成立了风险管理部,进一步评估和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为公司的平稳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见图 2-4:

  2.2 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存在的问题

  虽然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但是科园信海公司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公司在产品结构方面比重不合理。公司过多的依赖进口产品和疫苗业务,目前公司在营品种接近五千种,基本药物、合资产品、进口药品均有涉及。但是从经济效益角度来分析,进口药品和疫苗占据了公司收入的绝大部门,这就使得公司过分依赖于这些进口产品,一旦出现合作问题或者是市场上出现不良反应等问题,势必会对公司的销售收入带来巨大的影响。

  另外进口药品和疫苗产品对于储运的要求非常高,这势必会增加储运成本,而外资厂商在审计方面也比较严格,对公司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在硬件上要达标外,在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以及人员要求上要求也非常高,这对于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公司目前的市场定位主要在北京的三级医院,多年来,科园信海公司经过不断努力,已经在三甲医院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公司销售额得以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三级医院的争夺越发激烈,新的法规的出台,加速了一些中小商业公司的合并与重组,使得竞争对手不断增加而且越来越强大。三级医院作为老百姓看病的首选,聚集了大量的目标销售人群,各家公司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有时甚至是达到了惨烈的地步。如果长期只抱着三级医院,将来用于争夺市场的费用会越来越大,而且出具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由于公司产品结构问题,过往对于二级医院甚至社区医院重视不够,药品也很难满足中小医院的基本需求。这块市场虽有进入,但是目前还处于开拓阶段,如何扩大自己的目标客户范围,能够后来居上取代目前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其他竞争对手,对科园信海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三,公司在物流配送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疫苗需要冷藏保存和运输,这必然对储运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口设备虽然质量好,但是价格非常昂贵,大量使用必然会对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疫苗产品的一把双刃剑,有好的经济利润,但同时也要求公司投入一定的成本。目前科园信海属于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交替使用中,力求寻找到一个成本效益的最佳平衡点。目前公司也在积极开发自己的冷藏设备和运输保温箱,力求在不影响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

  第四,公司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还处于准备阶段,相比于一些商业公司,这个起步比较晚,虽说早有打算,但是始终没能正式运作起来。而当前人们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如果不积极拓展这方面服务,将来势必会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

  最后,科园信海公司面临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的缺少。人才不足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公司迅速做大做强,业务每年不断攀升,是必须要越来越多的人才。但是医药行业本身人才参差不齐,公司没有时间慢慢寻找合适的人员,必须急招急用,这势必会使得入职的人员不一定达到公司的要求。

  公司过分追求利润,也忽视了对人员的培养,仅有的培训更像是形式主义,达不到提高人员能力的目的。为节约成本,员工收入始终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与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军位置不符。这使得不少具备了一定能力的人员,在公司锻炼后,跳槽到了更高的平台或收入更好的单位。人员每年的流动也使得员工的归属感不强,更多的是积累经验,而不是真的为公司长远的发展考虑,公司也因此对于员工培养并不积极,更多的是只求员工在职期间能带来最大的效益。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企业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