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 >

四川高职学生特质及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3 共979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四川高职学生特质及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高职教育在近年来高等教育迅速扩张的大背景下,就业率尽管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四川人口众多,高职学生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的短缺与部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是一不争的事实。如何兴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职学生,是目前四川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4.1四川高职学生培养特质的对策建议

  要培养四川学生的特质更加注意人才能力和特质与当地企业的无缝对接。企业希望效率最大化,就是希望招到他们所希望的工作人员;学校希望学生出口通畅,其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企业工作。如果这两种愿望都能够实现,就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双赢的良性格局。对于四川高职院校学生特质的培养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要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而且,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理论学习与实训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还应特别注重他们的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创业水平的培养。还要培养其获取资格证书的能力。因此,四川高职高专生的特质是建立在人才能力全面的基础上的,不同于本科学生的特质,这也是高职高专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主体所在。

  4.1.1高职学生定位要准确

  从企业所期望的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可持续的一线工作能力可以淸楚地看到,这是由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所决定的。因此,很显然,结合企业需求的实际,明确清晰的定位,对于学生和学校都十分重要。

  四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当地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四川学生而言,首先要进行准确地自我定位,进而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与团队合作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紧密配合,进而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此同时,还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学习能力。

  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反过来,企业期望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可持续的一线工作能力等相关评价指标,也是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适应市场需求、及时发现不足与差距的依据。这对于激励高职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4.1.2高职院校要积极创设环境适应市场需求

  (1)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特质

  在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的基础上,由于当地企业更重视的学生的实际动宇和一线工作能力,目前,四川的一些高职院校己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不少学校增设了人才培训实验基地,也有一部分学校还有自己的校办工厂。有的高职院校针对企业需求建立适应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如网络方面的因特班、汽车方面的描特班“给学生实习实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这样那样巧题,但这无疑是向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方向迈出正确的一步。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创设一些特定的工作情景,锻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并对各个职业场景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迅速成长。

  (2)结合行业特征,培养适应各行业特殊需求的高职学生

  通过对四川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对高职学生特质的重要性的调查,我们发现,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质,还要根据企业、行业特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行业对各项特质的相对重要性都是一样,行业间的分歧是比较大的。如适应环境能力,一些环境变化比较大、容易对一线工人生产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行业就十分看重该项能力;而另一些行业,如餐饮业,并不十分看重。又如学习能力,也有一些行业认为不是那么重要。各行业对同一指标重要性的认识分歧比较大。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特质因行业不同会有所区別,我们要社会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质培养,进而分析不同企业对该項特质的既定要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培养。

  目前,高技术人才的高就业率、高薪酬己经对一些家庭、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其次是在人才需求信息方面,给予高职院校积极的引导,政府可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经济的特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别、结构等相关信息,对高职院校在培养方案、培养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给予指导性的信息,指导其进行相应的改革,真正做到面向市场、面向需求来培养人才。

  最后,为确保经济稳健发展,支持地区支柱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行业、企业以及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对需要重点扶持的专业、高技术技能的培养,提供有力的财力、物力支持。使高职院校有愿望、有能力来培养市场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

  4. 2四川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高职教育培养适应当地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特质的目标决定了四川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形成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高职院校学生特质培养其式。这种培养模式以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特质需求内容为依据,要满足四川高职学生特质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传授高职学生一定的知识;二是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三是培养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力。遵循这一思路,四川高职院校学生特质培养应完成三个转变:一是从计划培养向企业需求驱动转变;二是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三是从全能型人才向专业技术型人才转变。要完成这三个转变,实现高职学生特质适应企业需求的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4.2.1完善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并以此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四川高职院校的工作都应围绕高职学生的培养开展。只有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以人才培养为追求目标,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理念先行。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正确的教育理念是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它通过价值期望来规范、指导教学行为,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来陶冶学生,从而实现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最优化。

  (1)生态和谐教育理念

  从生态学视角来研究高职学生特质培养,它可以被视为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子系统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同时,这个系统又受到学校系统、社会系统等大系统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扣社会教育构成了大教育体系,教育活动也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生态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等要素的融洽统一,又包括学校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密切联系与融洽统一,还包括教育活动、育人环境设施和整个文化氛围的和谐统一。

  在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生态和谐的教育理念贯注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参与个体,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链,使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阳光、雨露、土壤等诸要素充分发挥作用,达到生态和谐,在整体上营造出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2)主体性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主体性教育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体性教育充分肯定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高扬主体性旗巾只,通过充分调动并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

  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幵展,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成主动的发现性学习,使教育过程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主体性教育理念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将传统的教师中心理念、教材中心理念转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理念,要创设和营造个性化的教育氛围,学生的个性展示和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以此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3)创造性教育理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和教育对于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人才间的竞争,又归结于各自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可以断言,谁拥有了更爱的创造力,谁就能在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中占据主动地位。

  创造力潜能是人宝贵的资源,创造性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大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育活动中的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手段,营造教学环境,在教育实践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允许学生对问題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4)开放性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以需求为导向,不是要培养出我们想要的人才,而是要培养出市场想要的高职人才,这是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高职人才培养不仅要面向现在的市场,还要面向未来的市场,通过与地方、行业、企业的深层次沟通,充分了解现有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特征,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现状,对未来市场有清晰的认识,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职人才。高职学生特质培养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考虑了劳动力市场的直接需要,缩短了高职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高职教育的共性中寻求个性,提升素质教育中企业特质的操作性,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和专业。

  4. 2.2确定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目标

  大学是创新知识、融合与应用知识、传播知识的社会机构,在学校类型和办学特色划分的问題上,潘懋元先生提出了大学的类里划分是高校定位和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解决高校类型划分的方法在于:一为转变观念,二为推向市场。部晓平提出从三维视角来对院校分类:从政府的宏規视角,院校类型由教育模式组合决定;从院校的微观视角,院校类型由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决定;从社会的效果检验的视角,院校服务的对象与市场的评价也决定院校的类型。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具备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高职教育涉及职业教育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在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职学生的特质培养,就是要解决教育培养方式的方向性问題,因此在整个学生特质培养教学体系当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设计尤其重要,它是教育培养意欲达到的目的。

  4.2.3加强学生特质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1)拓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来源渠道,选聘合格的高职教育教师

  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教育,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而轻视对外在事物的客观规律的探索。这一传统的价值理念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则是国人的重道轻器,轻视工艺技术和生产知识。基于此,很多人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勉强选择到高职院校任教。授课老师不情愿,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拓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将老师们的”要我教“转变为”我要教“是提高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关键。

  从宏观的角度看,教育部门要通过新闻媒介等方式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从根本上转变普通教育是一流教育、高职教育是二流教学理念,进而逐步形成对于这一教学体系的认同度,提升整个社会对于其的了解程度;要充分发挥政策和措施的导向作用,制定有利于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高职教育亊业。

  从学校的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与一般教育的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是教师,又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制定自己的、独特的教师选聘标准;任教者既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专业实际搮作技能,还要具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完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休系,培养优秀的高职教育教师

  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系统工程,讲究协调和关联。在教师入职后,要从系统的角度加强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从培训内容而言,高职教师资队伍培训要让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观点。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企业的需求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要从整体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其理论修养,形成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观;要从技术和知识随时都在更新的角度,完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要通过培训,使教师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3)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激励

  对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评价,其基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技能的提高,从而最终有利于高职学生特质的培养。高职教育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其评价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单独制定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评价体系。只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对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高职学生特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周。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体现了教师评价的公平与公正,使教师评价能够满足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另二方面也通过多方的参与促进了教师评价的内在活力,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具体而言,高职教师的评价主体包括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对自我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更新自我观念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让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任务,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在自我评价中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获得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同行作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科研活动非常熟悉的群体,能够了解到教师职业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从评价教师的学术水平与能力而言,他们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同行评价,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出许多具体、实用的建议,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学生是与教师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评价会比其它评价人员更全面。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高职教育重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特质,其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离不幵企业环境的熏陶,除了课内的教育和校内实践基地的锻炼外,更需要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这就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还应当切实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产业背景等。

  4. 2.4提高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教学实施

  教学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学实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到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情感与态度。教学实施是实现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在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学实施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教学理念,探索高职学生特质培养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特质培养是一项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需要理论的指导和规范。从这一层面而言,教学理念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引导实践,.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提供新视角与新方法。创新教学理念,要有扬弃的精神:既要在不断深化已有的正确理念的基础之上,继承前人已有的教育理念,也要敢于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与时代需要相结合,服务于时代需要;既要汲取我国的教育文明成果,也要具备国际视野与战略思维,善于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学理念;既要考虑到教育的一般性问题,也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问题,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创新教学理念。

  (2)围绕学生特质培养的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环节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所有教学开展的基础,因为课程体系的设计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即我们”教什么“基于需要导向培养学生的特质,课程体系设计的环节尤其重要。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要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来设计。应用性强和针对性强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只有根据具体任职要求来确定课程编制和课程安排,通过教育所培养形成的学生特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学生特质培养的课程标准高职学生的特质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它具有根据职业需要进行调整的行业针对性。专业不同的学生,其毕业后面临的工作要求不同,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所设立的课程标准就应该有所差异,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课程标准就应该体现出差异性和针对性。

  4.2.5重视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综合实践平台构建

  在学生特质的培养过程当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广义上的实践能力是指一切实践活动中所需的能力,如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技能操作能力,等等。狭义上的实践能力就是指工作或者学习之中的动手能力或者炒作能力。

  基于需求导向高职院校学生特质的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思想素质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是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在三年的学生特质培养过程之中,以学生动手操作和职业活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社会情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1)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提高培养实效性

  高职院校的的专业设置通常应当是就业市场与自身教学的联系的桥梁,进而使高校教育能够满足未来市场发展需求,而这也就必须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深入实地,对于企业岗位要求进行有效研究,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人才市场和职业部门的需求变化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明确地反映企业对高职学生特质的要求,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面向实际应用,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用人部门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形成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轴心,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特质为目标,专业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机制。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对于学生就业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同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能否为社会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其课程设置在根本上影响深远,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教学课程的幵发与应用过程中,其专业的设置必须与实际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进而结合未来的市场趋向来决定与整体的课程模块而开发,并结合知识与能力要求和来对于课程进行文化购进,进而促进其整体的教学内容能够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从而摒弃传统模式下的应试教育理念,针对高职学生群体形成满足既定职业需求的核心课程,并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群体的核心竞争力。这些课程的建立一方面应当满足学生未来的从业需求,进而使其在特制标准下能够符合企业要求,并在此基础之上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进而在根本上提升改群体在未来市场竞争当中的综合素质与水平。

  (2)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开展技术应用研究

  产学研是高校和企业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实现各种要素的资源最佳配置,它既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其教师也能够不断了解行业技术的新发展与新动向,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最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特质。基于此,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是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途径,也是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高职院校发展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政府资源、企业资源,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搭建提供必要的财力和物力保障;要根据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特殊性,设置明确而具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目标定位;要积极利用法律规范合作各方的行为,保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

  高职院校还要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适应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要坚持学做合一的理念,引导学生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去思考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与做有机结合;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通过让不同个性、不同潜力的学生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让他们在课题与研究中培养学生特质;要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培养出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角色的应用型人才。

  4. 2. 6强调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环境建设

  (1)优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特质形成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围绕高职学生特质的培养来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软基础“,为学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质莫定良好的基础。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在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中形成”崇尚科学“、”以人为本“的氛围、在培养学生特质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其次,要加强社团建设,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塑造的能力。社团活动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形成学生特质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培养在学习和工作中所需要的管理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职院校应加强对社团建设的引导和规范,从学生劳动就业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两个方面入手,对社团的类型和功能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社团为学生创造培养特质所必须的情境。

  最后,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特质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始终。从树立理念开始,就把学生特质的培养作为指导思想明确起来,并围绕这个中心完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力求从多个方面完善,并通过制定管理制度的方式予以制度保证。

  (2)学校、家庭、社区结合,培养学生特质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相互配舍、协调一致的,在时空上紧密衔接的,在方向上高度一致的,有利于提离学生特质培养和形成的综合教有环境。充分发挥家庭作为首席教师的重要作用,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宣传学生特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家庭教育在学生特质培养过程中体现其先进和深刻性的特点,同时,加强学校同校外教育组织、企业等部门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特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可把校外顶岗实习作为培养学生特质的场所和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工作环境之中,以实际工作者的要求来要求学生。这种方式既可以为公司提供相对充足、便利的人力资源,又能使学生得到难得的实地锻炼机会,使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可以将这种顶岗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采用”预就业“的方式。即将毕业的最后半年,学生可根据社会需求,选择就业岗位,到签约的企业实习,接受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璽管埋;按照所从亊的岗位能力需求来设置实习内容,由专业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以企业为主,完成上岗前的实践教学。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容和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培养的学生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发展数量必须有发展质量的保证,发展数量是发展质量的外在形式,发展质量是发展数量的内在表现。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选择。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特质时,必须要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不仅关注学生就业的数量,更关注学生就业的质量,从“可持续”的角度前瞻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高技能人才。

  以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目标为指导,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在高职学生特质培养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企业对于该群体的毕业生领导者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既定要求,并对于其未来的实践培养过程提供训练基地。在此进程中,学校作为教育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应当在整体上负责具体教育方案的制定与推广工作,而学生群体作为单纯的接受者,也应当发挥起自身的主体作用,进而积极融入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特质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与此同时,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要积极互动,进而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并及时反馈相关情况。学校应当及时与企业联系,进而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并对于企业的内部需求和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定期通过企业深入学校世纪的讲解来向学生群体提供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课程,进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定位,更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使得整个高职院校教学能够与实际需求相吻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