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 >

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培养模式分析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3 共315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导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主力军,并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进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进程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供给之间的错位。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中、高技能人呈现出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的趋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7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另一方面,高职类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呈现出“就业难”的特点。从比率看,近两年的高职学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类学生,但从质量而言,由于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他们只能从事一些技术性含量不高的工作。这就让高职教育陷入趟她的境地:培养出的毕业生大量在低、中级技能阶段竞争,而社会与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阶段的人才严重缺编,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供给开始错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经济的迅猛腾飞对技术类高层次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技术类高层次人才无法满足需求。“整个社会全民的受教育程度及科学素养成为影响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要因素,成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在今后的一二十年,教育将逐渐彰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魅力。”①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以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进程。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和劳动力需求相结合,这是未来职业教育的方向;通过与市场的密切结合,形成发展理念明确、课程设置合理、特点显著的现代化体系。

  因此,探索新时期高职学生需求的变化和特点,研究社会特别是现代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发挥需求的导向作用,为培养适应社会特别是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特质找到依据。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传统观念无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许多人对于高职教育一直存在着某种偏见,认为干技术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就是低人一等,所以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考生和家长“退而求次”的选择。换句话说,考生一般只有在高考分数线限制的情况下才无奈的选择填报高职院校。然而现实却是,每年仍然有数以百万计的学生跨进了高职院校的大门,他们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极其庞大的特殊群体,其生存状态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处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低端的高职生到底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他们在能力、性格、爱好等各方面是否适应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应该如何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采取更为有效的培养方式带着这些问题,本项目做了一些相关研究,希望从中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剖析、归纳就读高职院校学生的类型、特征,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1.2.2研究意义

  现在的企业选择人才时不仅注重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要求人才对企业忠诚,而且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具备合作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市场需求,这就对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有研究对企业需求、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都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但在新的形势下,高职学生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创新。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各产业,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无疑给我国高职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实现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完美衔接,必须强化高职学生的特质培养,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高职人才培养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因此,本篇论文从分析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具体需求出发,针对四川高职学生实际状况,探索一套适合四川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这对于促进高职学生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学校供给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由现实社会需求来反观当前高职教育,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未能有效引入市场机制,进而难以满足实际就业需求,最终造成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竞争,并在根本上凸显出职业教育与整个时代发展的相背离。鉴于此,本研究针对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然后,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四川高职学生特质及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培养理论的基础上对解决目前四川高职学生特质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梳理和深刻剖析。

  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主体内容简介如下:

  首先,在本文的绪论部分,通过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研究问题,深刻解析四川高职学生群体的培养模式及其影响作用,并深入阐述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进而形成了总体的研究目标,并在这一部分着重提出了研究过程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针对研究过程的理论基础进行有效分析。首先介绍了关于高职学生特质培养相关的理论,包括特质、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等概念;并且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第三部分,问卷调查与分析。本章主要是对数据的收集情况与受调查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包括问卷设计、样本的选择与调研过程设计等内容。然后比较分析四川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学生特质差异,包括发展能力、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比较,提出了四川高职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探讨。

  第四部分,基于四川高职学生特质及培养模式分析提出的建议,从培养特质和培养模式两方面来阐述四川高职院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职学生。

  第五部分,结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多学科和多领域对高职院校学生特质进行探索性分析,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深入阐述事物特征,进而在整体上综合考量,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结构分析与功能研究,最终使其内部的相互作用得以清晰呈现,进而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分析模式。本研究釆用系统分析法,找出高职学生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高职学生的特质及高职学生特质培养模型为目标,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备选方案,最终确定可行的方案。

  (2)文献研究法

  科学研究是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因此,科学研究必须要在查阅己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当前高职学生特质的研究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澄清了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为本研究引出问題、理解问题奠定了基础,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指导。

  (3)比较研究法

  古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 比较研究法亦称类比法,它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根据一定的规则,把彼此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类以上的事物加以类比,确定其相似与相异之点。它是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本研究使用比较研究法,在保证所比较的内容一致的情况下,将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与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用人单位对高职层次类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质,将问题引向深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