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弹幕视频网站上的迷群生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0 共692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节 弹幕视频网站上的迷群生态。

  一、迷群制度--遵循社群的规约与分工。

  弹幕视频网站迷群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生产消费群体,这与其早期的发展史有颇深的渊源,也是弹幕视频网站与传统主流视频网站不同、与协作型网站及一些细分型网站相同的重要性质,这一性质促使弹幕视频网站的运作遵循社群的协作分工、持续互动、共同规范等自组织性的结构特点。

  (一)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生产活动。

  除涉及小部分购买与合作版权的作品外,弹幕视频网站的内容基本都是由用户生产(含搬运),网站管理员只负责基本的投稿审核和网站维护(特别是网站发展早期),首页及每个分版的内容均是通过综合视频的更新时间、浏览量、收藏数、推荐数等数据,借助特定算法进行即时的自动推送的,因此也会出现数年前无人问津的作品被重新发掘,一夜间名声大噪的情况。而用户的活动方式也不局限于传统的上传视频,基于弹幕视频网站的特性,用户提供弹幕评论这一简便至极的方式既是在消费视频内容也是在其上进行新内容的再生产,同时,这一内容也会通过自动化的云屏蔽和用户定制屏蔽得到筛选。弹幕视频网站这一以用户生产内容为核心的传统,是因早期网站的个人站点性质,加上对 niconico 视频的用户定位的模仿而形成的,它就像是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自有机制的分享平台,一切内容均由用户自行通过生产消费来提供和优选,降低了编辑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对比我国其他追求"全内容"的传统主流视频网站,如优酷、土豆、搜狐视频,其内容都是主打官方(职业)生产(含购买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即便有个人频道/自频道/自媒体这样的分版设置,在网站首页上也是默认位于版面视觉较不重要中下部分,而事实上,其内容也并非所谓那么的"个人",基本还是以官方外包给一些工作室进行的专业生产内容为主。

  究其原因,所有的内容提供型网站,除了强社交型,大部分由用户生产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自动或人工处理,将符合需要的内容寄予更高的曝光,将不佳的内容进行反垃圾处理,传统主流视频网站也不例外。基于网站类型及内容和受众定位,传统主流视频网站的首页内容推送基本都是由网站编辑进行,虽然作为综合性的视频网站,其用户生产内容在绝对数量上远远要比弹幕视频网站大得多,但一方面,依照传统主流视频网站追求时效资讯及普遍适用的编辑方针,用户生产内容只有极小部分符合编辑需求,而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无法得到推送。另一方面,以鼓励用户生产内容降低网站内容生产成本的方式,在面对海量的用户上传内容时,可能产生反效果,反而增加了提供获取质量达标内容的成本。举一个较极端的例子,如用户一天提交了一百万份作品,其中质量不佳的占到了 99%,网站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从这一百万份中把那一万份的好作品找出来,这一成本可能就要远高于购买一万份专业生产内容的成本,所以传统主流视频网站即便打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等招牌鼓励原创,并通过"订阅"和"浏览相关"等自动化推送功能,向浏览者提供一些用户生产内容来弥补,但始终改变不了或者说也不想改变囿于竞争需求而以官方(职业)生产内容和外包的专业生产内容为主的现状,用户仍是、也只能是消费的主力,这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和历史所决定并固化下来的,很难再有较大的转型。

  而弹幕视频网站却在生产方式和筛选成本上实现了较为良好的平衡。一方面,关于弹幕内容的生产和筛选上文已经提到,由系统和用户完成,而视频内容的择优也是由用户来进行,成本基本用在设计算法和维护上,耗费小。另一方面,如前文,弹幕视频网站的定位具有窄众性质,在内容上明显区别于传统主流视频网站,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其分版也针对宅文化热门的诸方面进行了再细分,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通过议程设置对用户的生产消费内容进行了规范和限定,虽然在具体范围内的强指向性的用户生产,显然要比涵盖广泛的传统主流视频网站的用户生产要少得多,但由"迷"进行的生产大多着眼于其自身热衷的领域,天然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平均的内容质量自然高于传统主流视频网站一般的用户生产。此外,用户社群的自主规约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投稿情况的存在。

  这些都使弹幕视频网站在最大程度发挥用户生产内容优势的同时节省了不少审核成本及对有限带宽的占用,同时网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资源投入到维护良好的社群环境及其他辅助产品、内容等的开发、完善上,以用户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也因此得以长期发展了下来。

  (二)基于资本占有的分工协作。

  与 Wikipedia 这类项目相同,在弹幕视频网站上,用户社群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内容生产,正如法国赛博理论家列维提出的"集体智慧"概念--"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所有东西,但每个人知道一些东西",[ 33]用户依照身份分别专注完成自己擅长的部分,并以此相互连结,构成一个完整的协作生产链。

  首先是基于资本占有的分工行动。以国内弹幕视频网站为例,在 bilibili上,用户的生产者身份大致有三类:(1)进行弹幕生产的一般用户;(2)有时间、有精力、有资源接近性、能进行视频上传及搬运的用户;(3)有一定技能水平能进行专业的视频内容生产的用户。这三类身份具有非绝对、临时性的特点,即此刻用户可能只是作为第一类生产者在收发弹幕,下一刻就上传了剧集,成为了第二类生产者。当然三者间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资本的占有水平,如一些有想法但只会进行弹幕生产的一般用户,会受到迷群氛围的刺激和鼓励,开始学习视频制作技能,并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进而拥有能生产包含专业内容视频作品的资本,从而获得转换为第三类生产者的可能。

  其次是三类用户的相互关联、协调行动。在同一弹幕视频网站的用户社群中,第一类用户是后两类用户生产内容的二次生产者,二、三类用户是并行不悖的协同生产者,一、二类用户的生产又会为第三类用户提供资源和素材,三者协调形成一个相互连结的有持续互动关系的有机循环模式,源源不断地将用户的资本占有转化为弹幕视频网站的用户生产内容。

  (三)高度自治的行为规约。

  自组织性是社群的重要特点,它指的是社群在结成后会自发的形成一套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并不断进化完善。在弹幕视频网站上,这套规范不以明文条例的形成出现,是成员间约定俗成,并通过自己的生产消费行为方式传递给后来成员的,以认同意识和一定程度上接近的价值观为纽带,是成员在社群活动中为更好地团结其他成员、维护良好的社群生态而进行的自我约束的体现,所以本文称之为"规约".

  以国内弹幕视频网站为例,这些弹幕视频网站早期的部分规约是直接借鉴了niconico 视频的社群自治方式,之后则是随自身本土化发展结合具体实际而不断丰富起来。规约按对象通常分为两类:一类针对视频内容,如搬运新番时,UP主确定好搬运一部作品就一定要善始善终,如确实有特殊情况则需要在视频简介里告知接下来由谁接手搬运;新番开始播放时要避免抢搬等不良竞争行为;UP主搬运时,务必要先进行站内搜索,确定无相同视频时才可进行投稿,并保证画质??另一类则针对弹幕,通常被社群成员称为"弹幕礼仪",这类规约更接近于对成员的道德约束,如不要在作品中跟风刷其他毫无关联的作品和人物、不要在弹幕中剧透、不要发遮挡字幕的底端弹幕、不要在弹幕中掐架等。而对破坏规约行为(非网络常见的垃圾信息)也大多只是由其他社群成员采取屏蔽、建议、谴责等较为原始朴素的方式来进行修正。

  可以看到,这些规约与弹幕视频网站作为宅向个人网站的历史颇有渊源,一切都是在诸种运营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为减少审核的负担及服务器开销,避免社群成员的摩擦,建立整齐条理的内容库,方便用户进行关联作品的查询浏览等服务的,展现出极具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的窄众型社群中,成员为营造良好的社群环境和互动氛围,而自觉自发进行高度自治的行为特征。

  二、迷群行为--依照"迷"的盗猎与游牧。

  弹幕视频网站的用户迷群在遵循不成文的社群制度外,在生产与消费上,还表现为依照"迷"的盗猎与游牧行为,而这些行为事实上就是用户迷群在通过弹幕视频网站上的生产消费而不断丰富弹幕文化的活动。

  (一)"盗猎者"与"游牧民"的行为特点。

  "盗猎者"理论首先由德赛都提出,之后又由詹金斯指正和完善。詹金斯认为,活跃于各种媒介间的"迷"是通俗文化的"盗猎者",他们掠夺通俗文本并以"为我所用"的方式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将看电视的经历转化为一种丰富复杂的参与性文化,尽管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环节中,"迷"是无权的、依赖于文化工业的,但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迷"却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而迷群则构成了消费者中特别活跃和善于表现的社群,[34]他们通过文化的挪用从文化工业产品中盗猎出对自己有用或愉悦的文本,先将其打碎,再根据自己的蓝图进行重新拼贴组合,使自己成为文本意义产生的重心。

  詹金斯同时利用了德赛都的概念,指出"迷"不仅是"盗猎者",还是"游牧民".他们总是在移动,不是固定于一个文本,而是不断向其他文本挺进,挪用新的材料,制造新的意义,而同时,"迷"也并非孤立的个体,其阅读行为也非孤立发生,它是一个社会过程,个人的阐释经与其他读者的不断讨论而被重新塑造和巩固。"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阐释经过和其他读者的不断讨论而被塑造和巩固".这些讨论扩展了文本的经验并超越了初始消费,由此生产出来的意义也更加完整地融入了读者的生活,和那些偶然、短暂的、旋生旋灭的意义有天壤之别。对于"迷"而言,这些先前"盗猎"来的意义为日后与文本遭遇奠定了基础,塑造、界定了未来对文本的理解和使用。[35]

  (二)弹幕视频网站用户迷群的文本解构行为及传播效果。

  显而易见,对原始文本的解构及挪用本身是极其稀松平常的,如一般的文学评论等,而离本文的讨论对象稍近一些,进入迷群创作的范畴,西方一些经典作品的迷群衍生物则较具有指导性及代表性。这些非官方的衍生物包括同人文、迷群杂志、迷群书籍甚至电影等,其解构、挪用的素材不再限于文字,还含纳了当代最丰富的媒介文本形态--声音、影像,其手段也不在局限于文字,而是充分借助现代媒介工具,尽情地释放"盗猎"的快感。可以说,但凡"迷"将一种媒介产品转化为另一种媒介产品,这种行为本身广义上就是一种二次创作、解构,是一种"迷"的文化挪用行为。通过文化的挪用行为,"迷"借助对原始文本的二次或多次的复数解构来创造新的文本意义,并经由对己及社群内他人的展示、讨论而获得自我满足,进而促使"盗猎"、"游牧"行为的循环往复,由此催生源源不断的用户个人及迷群生产产品的蓬勃发展。

  迷群构成的用户群体,其生产方式及生产内容相比一般用户的直接"拿来",必然倾向于对文本资源进行掠夺式、破坏式的解构,即比起"转载",更多的是"转用",创作而非搬运是其主要行为方式。而对弹幕视频网站及其用户来说,在传统的迷群生产行为及产物之上,一方面因国外版权把控严格,形成的弹幕视频网站的历史沿革决定了即使站内有一些授权购买版权的原始文本的投放,其内容仍然是以非盈利性的演绎作品为主,坚持解构、挪用创作传统,而即便像国内因版权把控较宽松,原始文本也仍不是主要内容,或者甚至广义来说,特别是那些来源于国外的原始文本,在经过字幕组的翻译后,也已经被二次创作、解构了,这些都使得弹幕视频网站用户迷群的"盗猎"特质自然较其他媒介显着。另一方面,经由特殊的弹幕播放器机制及功能,"'迷'们"借助一种新的解构手段及渠道,充分发展出更多其他挪用方式,创造出新的文本意义及话语方式,而由这些机制与功能本身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及对受众心理的作用,也使这些文本意义及话语方式具有更强的再创造力与生命力,它们经过展示、讨论进而固定为基于弹幕视频网站的迷群文化即弹幕文化的一部分,这正是弹幕文化不断搭建的过程。

  具体来说,面对与传统迷群本质相同的解构、挪用对象--文字、声音、影像及三者间互相联合的原始文本,因弹幕播放器自身的特殊机制,弹幕视频网站用户迷群的阐释渠道被重新划分。

  一是播放器内的视频的创作--由文字、声像组成。其形态为通过对原始文本或已被复数解构的文本挪用、拼接、剪辑,而对文本进行重新赋意和解读。这是迷群创作的一般渠道之一,而经由弹幕视频网站,便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文本解构方式,其中具代表性的为"鬼畜".对众多弹幕视频网站来说,"鬼畜"作品的制作手法几乎是共通的,即通过将一段音频剪出一定的音调节奏,同时画面配合此节奏进行高频率的重复镜头的闪回,或是炫技或为带来娱乐效果,通常鬼畜作品的素材来自于宅文化中比较经典或近期比较热门的视频内容如金坷垃、元首、Duang 等,同样的创作手法在不同弹幕视频网站及其特色内容为素材的前提下也各自发展出不同的内容特色,并丰富了本站的弹幕文化。此外,借助这一渠道呈现的演绎内容还包括许多类似传统迷群创作的产物,如利用动画、漫画素材剪辑的 AMV、AMD,及利用影视素材剪辑成的小电影或者 MV 等。

  二是覆于其上的弹幕的创作--由文字或高级弹幕编写的图形组成。从信息技术层面来说,弹幕的最小单位和实质就是字符,可以说弹幕创作事实上就是在流媒体之上有针对性地覆盖字符的排列组合产物,其形态表现为基于弹幕播放器特性,通过弹幕评论直接对视频及其他弹幕评论进行即时的创作、解构。

  弹幕依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实意弹幕,即弹幕内容有具体的表意目的,针对具体画面内容进行注解、吐槽、提示等,另一类是非实意弹幕,即弹幕本身没有具体实在的内容,这类弹幕大多以字符画等形式出现,目的为营造气氛、遮挡或改变画面内容等,当然偶尔实意弹幕在表意的同时也可代替非实意弹幕实现一些功能。可以看到,弹幕评论对视频进行阐释、加工的方式较简单,基本只以视觉符号呈现,但利用弹幕的字符实质所能够展现出的美学形态却是相对丰富的,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弹幕艺术",bilibili 定期举行的"蓝白弹幕祭"即是鼓励用户借助弹幕系统的功能特性及其所提供的一些特殊编程接口,参与到这种弹幕文本创作和解构中。此外,除了视觉表现,较特殊的是,弹幕可以通过文字对听觉形象进行解构,以达到重新赋意声音内容的效果,这一文本挪用方式的代表就是"空耳"[ 36].通常空耳会出现在音乐作品特别是国外的作品中,因为非母语的情况下,听者往往会因为近似的读音进行无意识的中文联想,而导致听到的意思和歌词完全不同的情况,并由此使原文本产生意外的笑料或者营造出另类的意境,一些"'迷'们"常常故意空耳,并将内容用弹幕做成字幕形式,如 bilibili的文艺空耳系列。

  虽然形态看似简单,但正如索绪尔曾指出的"视觉的能指可以在几个向度上同时并发,而听觉的能指却只有时间上的一条线",作为弹幕视频网站独具特色的一种创作渠道,迷群借助弹幕评论这一渠道激活了对象文本,模糊了原始文本的界限,促使这种挪用、解构呈现出"语链"式连续不断、层层嵌套的传播效果。

  首先,对传统在线视频网站来说,其视频内容是固有的,用户无法对其进行任何更改,但在弹幕视频网站上,借助弹幕播放器的基础功能,"'迷'们"可以通过将弹幕发送到屏幕上,对视频内容进行即时创作、解构,而借助弹幕播放器的特殊功能则可以有针对性地细化及精确这一加工、创作行为,包括指定、颜色、位置、大小,是文字还是字符画等等,通过这一行为,原本固定的视频内容被解构与再创作所激活,"'迷'们"以弹幕的形式赋予了文本以新的含义。

  其次,据弹幕播放器原理,当弹幕被发送到屏幕上时,通过时间索引,弹幕即时覆盖到视频上,排除屏蔽弹幕观看这类特殊情况,当后来者打开视频时,他将同时接收到这两个信息流,直观来看,对于用户,二者即已复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新的文本对象。对于第一条弹幕来说,无论视频本身是否是复数解构的产物,它都是一个"相对原始文本",而对于后来发送的弹幕来说,视频与之前的弹幕的复合体则变成了一个新的"相对原始文本",就如《红楼梦》有脂批本,脂砚斋原意只是想通过注释对文本内容做些评论,不料后世却将其当作与原作同样重要的文本来研究,而对与弹幕视频来说,新的解构、演绎行为也正是就这个新的"相对原始文本"而发生进行的,在这一意义上,原始文本的界限被模糊,而只要有"迷"发弹幕,迷群挪用、阐释的对象就是连续不断地更新发展的,文本内容的传播即变成了一个"语链"式的层层嵌套,不断以前人成果为基础的传播过程,而"游牧"的互动,及对阐释的塑造、巩固也正因此不断完成。

  再次,据对具体用户的传播干扰程度,弹幕亦可相对地划分为非噪音弹幕与噪音弹幕两种,二者基于维持平衡的冗余限度,可相互转换。而因视频本身所含信息有限,在相对良好的评论环境中,非噪音弹幕能在同样的观影时间内为视频填充更多的信息,即使"'迷'们"能以更少的时间,更高效地获取大量的文本,使得即便是在观看内容固定的视频时,信息也能获得极高的传播效率。

  基于以上可以看到,迷群利用弹幕评论这种弹幕视频网站上特有的渠道,从事文本掠夺、挪用、解构、阐释活动,有极大的生命力及创造力,同时其对内容传播方式的革新也使得迷群生产的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大大提升,这不仅体现在"迷"个体的"盗猎"活动中,更使"'迷'们"参与到了与他人互动的"游牧"行为,而与其他个体的联系互动更容易发生用户的这种挪用行为在弹幕视频网站分享后,个人的阐释经过和其他读者的不断讨论而被塑造和巩固,虽然一部分"迷"只忠于单一的对象,但更多"迷"会将单部素材作为进入一个更广阔迷群的起点,将其所喜爱接触的宅文化中的节目、动画、漫画和其他通俗材料连成了一个互文性的网络,并通过结成临时的迷群,以共同的对某些内容的兴趣进行集体的再创作,再解读,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搭建的过程。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