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新媒体环境对大众文化生产的影响
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不仅改变着媒介生态环境、作用于社会体系,更加改变着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可以说新媒体环境已经成为大的发展环境和必要条件,无论是政治沟通、经济互通还是文化交流都离不开新媒体的大环境。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必须依托于新媒体技术,在新媒体环境对社会生活包围之下,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
在新媒体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各种媒介形态层出不穷。网络媒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 web1.0、web2.0、web3.0 的技术进步到网络经济的动荡发展,新媒体特性也随之日益彰显,形成了多变的新媒体环境。在新媒体环境的日渐成熟使得大众文化的生产环境也随之变化,新的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也日趋稳定,大众文化在新的媒介平台上恣意的生长,视频网站、博客、微博等新型的媒体形态成为大政文化生产的新场域。在新媒体环境不仅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塑造了新的生产场域,更加推动者大众文化生产的发展。
3.1 新媒体环境引起大众文化生产环境的变迁。
新媒体的发展为大众在社会生活里,信息的获取、互动,人际交往与沟通甚至社会结构和生活系统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环境,而传统的大众文化生产在新媒体环境下也有新的生产环境。
3.1.1 转型变革的政治生态环境。
新媒体环境对大众文化生产环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中"大众文化扮演着何种意识形态的角色?它是诱使大众接受并且追随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以使特权阶层延续并且强化对他们的统治,还是它表征了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叛逆和反抗?它是不是以某种隐蔽的形式和方法,表述了对统治阶级推行之意识形态的一种抵制,一种颠覆?"[27]
这些一直都是学界探讨的焦点。但是不论大众文化是来自于底层的社会,还是高高在上的精英阶层或是两者共同兼有,大众文化的生产都将牢牢植根于政治生态环境中。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正是源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过去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型,新媒体环境的形成和成熟,无疑加速和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也促使中国大众文化生产的政治生态环境发生转变。
第一,公民社会的建构。公民社会的建构,是当代中国社会从政治社会和经济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的方向。公民社会的建构主要从私人领域、社会组织、公共领域、社会运动等四个方面。
首先,新媒体提倡保护私人领域,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都使每个用户享受独一无二的信息服务,强调对用户个性的尊重和私人隐私的保护,在本质上这是对私人领域的尊重和保护。
其次,虚拟的社会组织的出现,也是以新媒体为依托的,网络社区、社交网站等这种网络媒体形态为虚拟的社会组织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社会组织的想象。而这种虚拟的社会组织随着其成熟和发展,也会逐步转变为真实的社会组织。可以说虚拟的社会组织为现实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参照。
再次,新媒体所拥有的海量的信息传递工具可以说是一个群体的球形交流空间,它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习惯。在互联网从国王总统到平民百姓,全球所有的公民都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可以随意进入一个公共领域,在同一时间获得信息和资源。从元首的选举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瞬间、从明星的绯闻到全球热点事件,人人都参与其中,讨论的不易热乎。新媒体不仅仅只是一场和科技相关的革命,更强大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球的认同方式,实现了对当代社会公共领域的重建。
第二,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的话语权结构是国家话语权一方独大,公民的话语权和社会话语权受到诸多限制,从属于国家话语权。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壮大,社会的话语权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国家话语权尽管依旧是在主导和控制地位,但其影响力被越来越多的因素限制,而代表着个人和公众利益的公民话语权和社会话语权在慢慢的扩大,其影响力也越来越不容小觑。新媒体时代的政治生态环境,民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新媒体对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影响,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结构。
第三,社会问题反映渠道的变化。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变迁,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也在不断的重构和改变,由此产生了很多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不同形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新媒体的发展,为民众表达诉求提供了空间和渠道,客观的反映出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当然,新媒体平台并非是完美合理的,网络暴力和网络推手等各种虚假信息也在互联网上泛滥,如何防止新媒体环境下政治生态的过度自由和混乱也是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1.2 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大环境转变,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转变。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重心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分支,也成为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转型而发展成熟起来的,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和新媒体环境的成熟,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前进和发展。
第一,新媒体加速产业经济的发展。新媒体从诞生起就一直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中,每一次新媒体技术的进步,都为市场经济创造了发展条件,也保证了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运作。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的促进了新媒体的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不仅稳定了新媒体经济发展平台,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依托。新媒体的数字传播打破了传统传播的物质壁垒,降低了传播成本,在促使产业经济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同时也加剧竞争的激烈。
第二,新媒体推进传统媒体的市场化。新媒体的产业化发展加速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化,推动着传统媒体在产业经济的刺激和强大的竞争下,加快自身的化转型。新媒体经济使得传媒产业加快多方位的整合和发展步伐,推动新媒体与旧媒体的融合发展。催生了文化创意、文化娱乐、新闻传播等多领域多行业的新兴产业,加速了各个行业的相互融合,推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第三,新媒体促进文化消费。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使新媒体的内容更加大众化和通俗化,推动了新媒体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充满个性和活力的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成为文学的新的分支。新媒体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平民性使得网络音乐、网络电视剧、手机互动情景剧、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成为大众文化的新内容。大众可以免费下载音乐也可以付费观看视频、花钱购买游戏和付费在网上阅读最新的小说内容。这些新型的网络文化消费催生了网络文学、视频网站和游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大众的文化消费模式,诞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3.1.3 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
新媒体的文化精神不仅影响媒介体系,也对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进而催动了某些社会思潮。"新媒体的崛起恰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凸显,由此也带来了试图寻求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之道的各种社会思潮,诸如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都成为左右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思想文化力量。"[28]
第一,新媒体包容性、开放性和草根性为不同的社会思潮提供了传播和碰撞的平台,使得不同的社会思潮在同一语境下共存共融,实现了转型期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呈现多元化态势,同质化的思想状态不复存在,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以主流意识为最高原则的特点,以网络论坛、博客、微博、视频网站等自媒体形式为载体,注重传达每个人的观点和声音,在思想文化或意识形态上逐步去"去中心化",成为了社会舆论和不同社会思潮交流、碰撞的平台。
第二,伴随着新媒体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社会工作、人际交往、生活娱乐都随之发生改变。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新媒体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人与人的交流也不在局限于时间、地点和空间,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界线变得模糊,通过新媒体人们可以建立一个完全与真实的自己截然相反的交际圈,一个人可以拥有多个不同的身份而不发生冲突。新媒体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也改变了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组成和人类社会的生活理念与价值取向。
第三,新媒体所形成的平等、开放的文化空间,将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文化和技术的创造力被大众的热情越推越高。新媒体的平等性,活跃了文化市场,传统的文化结构和秩序被打破,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神圣光圈被消解。"新媒体为平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普通人在网上创作、网上学习、评论和赏析,在文化的天地实现和提升自我,使得传统的文化圈秩序被打破,人们不再一味的相信权威,"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被颠覆和重构。新媒体文化强调互动,追求平等;回归"本我",崇尚自由;标榜"草根",抗拒精英;高扬感性,尊重个性。"[29]
这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体文化精神,契合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自由的空间。
3.2 新媒体环境带动大众文化生产形态的转变。
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作为传播手段传输和生产具有流行性、娱乐性的文化商品,以此来满足大众的日常愉悦需求。使大众沉溺在感官的自我愉悦和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反叛和消解当中。通俗小说、流行歌曲、港台电视剧等在我国内的兴盛推动着我国大众文化登上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舞台。大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一体化的文化结构和文艺审美观念,模糊了文化艺术的雅俗界线,也形成了大众文化的形态特征。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不但使得新媒体技术和产品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而且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文化也产生了新形态。
3.2.1 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大众文化生产特点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以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开放了内地和世界的经济通道,同时也开启了新的文化交流窗口。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随着港台歌曲、通俗小说、电视剧等进入中国大陆,大众文化正式在内地登上文化舞台。
邓丽君歌曲的流行,琼瑶、金庸、梁羽生等作家作品的风靡,电视剧《追捕》、《大西洋底来的人》等的播出引发了大众的文化热情和内地大众文化的模仿生产。随后崔健的《一无所有》等内地摇滚乐、"西北风"的流行歌曲、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等的制作和生产,使得中国的大众文化摆脱了对港台和国外大众文化的机械化模仿,开始立足于本土国情和文化语境进行创造和生产。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到 90 年代大众文化已经占据着传媒的各个领域,并符和着传媒同步飞速发展。在这种局面下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也在慢慢的向大众文化靠近,中国的文化格局不再是主流文化所倡导的崇高和精英文化的人文情怀,而是以世俗化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迅速征服了普罗大众的大众文化。
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相互角力中,三种文化形态相互影响和渗透,彼此交叉融合,大众文化不仅为当代的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景象,也呈现出大众文化的独特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高雅化。自琼瑶、金庸、三毛等作家的作品风靡流行起,通俗文学和其作家作品被重新拾起并进入研究视野,通俗小说的写作手法、内容、人物塑造等都被分析和解读。尤其是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研究表明,金庸武侠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再现,对中华文化内在精神的阐发,对儒、释、道、诸子百家等哲理的运用,以及对诗、词、曲、赋、书法、棋艺等文学艺术的融合,使得金庸的武侠小说为通俗文学树立了经典的创作高度和艺术价值标示。可见通俗文学可以跨越大众文化的世俗水平上升到经典文学的行列,而像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样的雅俗共赏的特性,又是高雅文学所不及的。
第二,大众文化使得文艺审美世俗化。对人生理想和审美范畴而言,崇高是自古以来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在文学作品中只追求崇高或是塑造崇高,使得普罗大众对英雄遥望之时,也难免曲高和寡。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对世俗化的市民社会展现和普通人平常生活状态的描写成为文艺创作的共同主题。大众文化消解了对昔日崇高原则的膜拜,对崇高的逃离成为一时的主题。人们开始欣赏日常生活里景观和现象,享受现实物质带来的日常观感,注重私人生活的情感体验。文艺的审美经验在生活化的同时,也难免走向庸俗和低级。
第三,大众文化的主导化.[30]
大众文化使得文化商品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等的风靡和传唱,不仅迎合时代的主题,更是引发社会生活的改变,还连带起新的文化现象。
3.2.2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文化生产的特点。
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促使着媒体向多媒体和自媒体的快速转变,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随着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主导地位的占据,大众文化也在新媒体环境下蓬勃的发展。新媒体的兴起扩张了大众文化生产的空间和平台,也使得大众文化在新媒体的超媒体性、交互性、超时空、个性化和虚拟化的传播特点的覆盖下衍生出新的大众文化形态。
第一,产业化。新媒体技术覆盖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任何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都无法脱离数字技术构建的信息环境,新媒体技术也成商业盈利不可或缺的技术依托和信息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文化的生产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大众文化产业化发展不仅使大众文化的生产不再是单一的文化商品,而是成为能够赚取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的产业链。从电视剧、电影、小说、音乐的生产制作到后期发行以及附属商品的销售,完整的生产、制作、销售过程使得大众文化的消费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国家文化发展是否成熟的体现,也是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
第二,虚拟化。新媒体传播的虚拟化,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毫无痕迹地修改文本、图片、声音、影像,也可以制作出逼真的虚拟信息,构建一个虚拟化的空间和世界。在虚拟的空间里,有特定的人物关系、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性,在真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在虚拟的空间都可以存在,在现实世界里不能成立逻辑关系在虚拟世界都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符号化。市场经济的繁荣,使得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文化在这种消费盛行的时代被弱化。从街头的广告、公交车的车身、影视剧的播放无处不被广告所覆盖,文化在广告的包装下内涵在不断的缩水,文化成为一种符号。大众文化的生产也符号化,经典的文化意义被消解、包装和炒作,留下的是大众文化外壳下的消费商品。
第四,审美多元化。随着新媒体技术深入发展,网络视频、游戏漫画、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平台和网络产品应运而生,各种网络文化、网络红人、网络现象充斥着大众的眼球。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雅俗文化的界线变得模糊,它消解了主流文化和高雅文化所创造的崇高,转而变得世俗化、生活化。而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的突起,使得大众文化从世俗走向低俗,从庸俗走向恶俗。在新媒体环境下,任何的文化形态都有追捧者,任何的艺术创作都有欣赏者,大众的审美不再是单一的、绝对的,人们既可以欣赏芭蕾舞剧,也能够将掌声送给另一场改编的狗血剧。
3.2.3 新媒体环境对大众文化生产的助推。
新媒体作为媒体形态的一种显然是具备了媒介所共有的特质和属性,而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附属也具备着事业属性和公共性。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强烈的经济属性,市场化和产业化是新媒体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根据麦克卢汉所言,真正的对人类的文明演化起着支配作用的不是科技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的科技形式本身。新媒体与文化的结合必然引领大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新的动力。
第一,推动大众文化生产的产业链的完善。就产业链而言,它是产业部门之间以技术经济为基础,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空间格局所形成的客观的链条式形态。通常由一个主导产业结合与它相关的附属产业共同形成,其主导地位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规律。新媒体技术的融入,联通了大众文化生产从创意到生产发行和消费的产业链条,推动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大众文化生产的创意阶段,新媒体的介入可以实现电脑软件与人工设置的文化创意的转换和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交插。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将大众文化的生产从理念的形成到产品的制作过程都实现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控制节约。在大众文化产品的发行阶段,通过新媒体可以减少产品推广的多余环节,提高产品的辨识度和对消费者前期和后期服务的便捷化。而到大众文化的消费阶段,新媒体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便捷快速的后期服务,能够使消费者更好的体验产品内容。新媒体也为文化产品的使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依托和后期的服务平台,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后期的信息传递。
第二,促进大众文化生产的结构整合。新媒体环境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文化的生产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将现代科技和文化结合在一起,以品牌化的大众文化产品实现大众文化生产的转型和产业化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文化的生产随着新媒体形态的不断更新而变化。比如从微博、视频网站到移动电视、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转移,也影响着大众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交流与融合,大众文化的生产也逐步与虚拟的经济形态想融合,为大众提供了新的文化体验方式和经济效益模式。随着大众文化生产产业链的逐渐完善,大众文化的生产也趋向专业化和标准化。对大众文化的生产来说,新媒体不仅能够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发展,更为其建立了海量的信息库和技术服务后台。在这种环境之下,大众文化的生产能够促进其生产结构的整合,调动整个生产链条的生产效能。
第三,引领大众文化生产运行模式的变革。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大众文化受到其媒介形态的限制,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上是单一的生产模式。而新媒体环境、之下的大众文化生产模式向多元化发生转变。这种生产运行模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大众文化生产的规范化和高效化,也增加了大众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大众文化产品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在不同阶段的需求,自由选择大众文化的产品和信息需求。而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则可以通过低成本的生产和传播,收益更多的经济回报和信息推广。
参考文献:[1]刘艾琳。偶像工厂SM公司[D].西南大学2009.[2]滕青。流行音乐中韩流现象之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3]徐姗姗。跨文化传播与渗透的新范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6.[4]李世军,吴娴。韩国文化的...
一、广西海洋文化以音乐代表作彰显笔者曾讨论过,以北海疍家人为代表的渔家游牧文化;以京族为代表的海洋少数民族文化;以山口红树林为代表的海洋湿地文化;以三娘湾为代表的海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海洋生态文化;以涠洲天主教堂为代表的海岛宗教文化;以北海...
本文将归纳从我国佛经翻译时期到20世纪初传统译论中的伦理思想,探究其儒家思想根源,从儒家文化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译论之间的关系。...
凤阳凤画又称凤凰画或龙凤画。在绘制技法上,凤阳凤画以民间工艺色彩为主,同时兼有年画的通俗画风。凤画中的凤凰象征着吉祥如意,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地域的审美需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艺术发展史上,凤阳凤画因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风...
在新的时期,我国的群众文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广泛传播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这种文化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大众所需要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他是我国群众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国群众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我国当代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群众文化是我国...
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且遍及赣南的各个角落,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使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发展缓慢, 笔者在百度搜索赣南旅游路线, 仅有一条是客家民俗风情游, 即赣州文庙—龙南小武当—关西新围。由此可见, 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还处于...
第三章贵州苗族铜鼓民俗文化艺术第一节苗族铜鼓的分布和来源苗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自唐宋以后,经过元明和清朝数百年的迁徙和流动,苗族的分布形成现今以贵州为主的苗族聚居地,湖南和云南次之。目前,除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为人口...
大运河世界遗产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条河流,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8个省市27个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处遗址点,河道总长1011 km.河南段是大运河与中西部的衔接,是向西的延伸。...
河洛文化即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文化,这一地区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核心文化的源头,如《周易》和儒道及中国化了的佛教都源自于河洛地区。...
岭南饮食文化在不断的融合中形成了“杂、鲜、和、养”的特点[5], 其中包含了许多养生保健元素与智慧, 不论是肴馔, 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汤、粥、茶等生活习惯, 无一不体现了岭南饮食文化中的养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