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新媒体下大众文化生产传播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12-03 共506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6 结论

  新传媒技术的兴起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不同需求,从手机短信到个人博客再到交互的视频分享,新媒体所提供的服务要比以往任何的传统媒体都更细致、更私人化。新媒体的超媒体性、交互性、个性化等传播特点,满足了现代人渴望,强调自我,强调与众的个性化不同的生活状态,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大众文化在本质体现的还是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发展形态,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诸多的问题和矛盾,但其本质还是以人为出发点,关注社会生活中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物质文明的发展现状。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媒介格局也让媒介环境有了新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众文化有新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也发生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对视频网站大众文化生产转变的研究可以看出,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从生产模式、生产主体到生产流程和文化产品,大众文化都带有强烈的新媒体特点。大众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其生产更加专业化、多元化,大众文化的产品更加符合当下的大众需求和消费需要。通过对视频网站大众文化生产转变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新媒体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大众文化的生产的转变也说明了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众文化的实践目标和发展方向。

  新媒体形成的强大文化场域使大众文化创造了新的物质财富,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了实践空间,也为我国当下的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但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文化生产并非是成熟完整的,大众文化的生产还存在着产业链的不完整,监管机制的不成熟、文化价值缺失等问题。面对我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大众文化生产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批判的继承大众文化理论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深刻批判,要求变革文化生产以达到文化救赎的强烈历史使命感,更要积极的推动新媒体环境之下大众文化的民族化与国际化。未来大众文化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也将随着政治生态、市场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变革发生转变。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还很年轻,我们需要主动的与国际文化接轨,吸收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继承和创新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名族文化。完善大众文化的产业链,建构文化价值体系,正确引导我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着作类:
  
  [1][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M].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英]斯科特·拉什,西莉亚·卢瑞。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M],要新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M].丘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加]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7][英]斯托克斯。媒介与文化研究方法[M].黄红宇、曾妮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1][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3][德]西奥多·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M].高丙中译。陶东风,金元浦等编。文化研究(1)。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4][美]罗杰·菲德勒,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体[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5][英]贾斯廷·罗森伯格着,洪霞、赵勇译。质疑全球化理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6][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7][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8][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9]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0]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21]叶虎。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2]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王岳川。中国镜像:90 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4]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修订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5]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6]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7]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8]花建。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竞争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9]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0]吴信训。新媒体与传媒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1]梁守德,方连庆,潘国华,王联。全球化中的新趋势与新探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2]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3]邹广文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34]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5]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6]何辉,刘朋等。新传媒环境中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M].外文出版社 2008.
  [37]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38]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9][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0][美]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期刊类:
  
  [1]陈晓宁。试论新媒体[J].广播电视信息,1999(9)。
  [2]曹春丽。论新媒体[J].湖南社会科学,2007(5)。
  [3]曹卫东。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效果[J].读书,1997(11)。
  [4]高字民。扬弃而非抛弃:文化产业和文化工业关系再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7)。
  [5]姜锡山。感受新媒体的魅力与困惑[J].上海信息化,2005(9)。
  [6]金元浦。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J].文艺理论研究,1994(2)。
  [7]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8]匡文波。手机:新大众媒体?[J].时事报告,2004(4)。
  [9]李春生。从航美传媒美国上市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J].广告人,2007(12)。
  [10]李光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J].成功营销,2007 年(1)。
  [11]李希光。新媒体寡头的出现:福兮?祸兮?[J].科技潮,2000(3)。
  [12]李玉杰。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前沿,2010(8)。
  [13]李原。报纸。电视如何面对新媒体的挑战[J].新闻爱好者,2003(11)。
  [14]刘振生,吴海民。报业危机与新媒体崛起[J].新闻与写作,2005(11)。
  [15]饶文瀚。"新""旧"媒体的融合与发展[J].广告人,2007(1)。
  [16]石惠敏。新旧媒体互补走向双赢之路[J].中国广播,2007(10)。
  [17]陶东风。欲望与沉沦-当代大众文化批判[J].文艺争鸣,1993(6)。
  [18]王爱云。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困[J].光明日报,2007(6)。
  [19]汪谷震。融合创新:实现传统媒体的新跨越[J].新闻战线,2008(5)。
  [20]辛摘。新媒体的定义[J].新闻与写作,2006(2)。
  [21]温玲英。浅析草根文化与传播心理的变革[J].魅力中国,2010(17)。
  [22]张毓强。新媒体:威胁还是机遇[J].中国记者,2005(8)。
  [23]张朝阳。新旧媒体携手聚合网络共赢未来[J].IT 时代周刊,2006(16)。
  [24]赵勇。论法兰克福大众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J].学术研究,2004(1)。
  [25]郑瑜。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J].当代传播,2007(3)。
  [26]郑志。报纸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J].中国报业,2005(11)。
  [27]周平远。文化工业与文化策略[J].文化研究,1989(5)。
  [28]张汝伦。论大众文化[J].复旦大学学报,1994(3)。
  [29]潘知常。文化工业: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J].文艺评论,2002(4)。
  [30]何兰萍。我国大众文化研究最新动态述评[J].学术论坛,2002(3)期。
  [31]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J].江汉论坛,2001(10)。
  [32]李德顺。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J].理论探讨,2001(3)。
  [33]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34]孟繁华。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J].电影艺术,2000(5)。
  [35]许正林。新媒体的崛起与大众文化新症候[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6]何璟莉。从"百家讲坛"热看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J].美与时代 2008(2)。
  [37]孔繁俊。新媒介与大众文化-以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之视角[J].新媒体,2013(3)。
  [38]郑安钢。试论新媒体条件下的大众文化建设[J].中国报业,2012(4)。
  [39]谢圣华。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的游戏化审美倾向[J].青年记者,2013(2)。
  [39]李红春。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2(3)。
  [40]朱首献。叶晓燕。当代大众文化的人文批判[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
  [41]邹广文。常晋芳。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J].学海,2001(5)。
  [42]邹广文。大众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J].光明日报,1998(5)。
  [43]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
  [44]王静。新媒体电视的传播特性和受众特征[J].当代传播,2010(4)。
  [45]高山冰。从凤凰新媒体看电视的多媒体融合[J].中国电视,2008(4)。
  [46]刘原。新媒体时代电视的生存空间[J].当代电视,2010(10)。
  [47]胡惠林。国家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J].学术月刊,2000(2)。
  [48]田志峰。软权力竞争: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文化安全[J].学术交流,2003(8)。
  [49]王岳川。全球化与新中国文化身份[J].理论视野,2004(3)。
  [50]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2(4)。
  [51]陶东风。文化研究在中国-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2]王新业。视频网站国有化,生死大考?[J].经营者,2008(3)。
  [53]陈真,徐帆。专业化节目自制-中国视频网站内容生产的一种转向[J].电视研究,2012(5)。
  [54]徐帆。从 UGC 到 PGC-中国视频网站内容生产的走势分析[J].中国广告,2012(2)。
  [55]田霖,孙琳。视频网站也要做"电视"-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制作[J].影视制作,2013(9)。
  [56]李翔,刘燕南。从"用户生产"到"专业化生产"-视频网站原创节目内容特色与发展[J].新闻与写作,2013(9)。
  [57]颜梅。从家长制到消费制:网络视频原创节目的媒介生产机制[J].国际新闻界,2013(5)。
  [58]翟光勇。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态势与发展战略研究[J].学术界,2011(4)。
  [59]刑立双。中国网络视频发展态势及前景展望[J].电视研究,2012(3)。
  [60]和彦洁。新形势下我国网络视频的发展状况分析[J].广播电视信息,2012(3)。
  [61]罗自文。我国网络视频的发展定位与原创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9)。
  [62]程美华,史帅。我国视频网站发展态势与前瞻[J].重庆社会科学,2014(7)。
  [63]何志武,葛明驷。网络原创视频话语形态的转向[J].当代传媒,2014(1)。
  [64]周捷。网络视频走向互联网电视政策转变迎来行业破冰[J].产业经济,2014.
  [65]陈宇翔,成晖。网络视频内容生产模式的发展与变化-从 UGC 到 PGC 的并行之路[J].2014(6)。
  [66]杨明品,贺筱玲。网络视频发展的政策选择[J].电视研究,2009(7)。
  [67]贾金玺,韩天杰。视频网站的多元化发展之路[J].东南传播,2013(1)。
  [68]周笑。垄断与创新:网络视频产业观察与研究[J].东岳论从,2012(4)。
  
  网络类:
  
  [1]2014 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年度监测报告简版。艾瑞网。
  [2]2014 年中国在线视频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简版。艾瑞网。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
  [4]2012 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2013,5.
  [5]中国式 UGC 白皮书简版。艾瑞网。
  [6]2012-2013 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年度监测报告简版。艾瑞网。
  [7]2011-2012 年网民行为洞察精选-网民风向标系列报告之 22.艾瑞网。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