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对我国大众文化生产的反思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12-03 共1066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5 新媒体环境下对我国大众文化生产的反思

  新媒体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为文化的生产营造了全新的生态环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也进入一个新的生产环境中。

  在新媒体时代,新的消费需求使得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内容随之发生转变,大众文化也衍生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当下的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日趋繁荣,纷繁复杂的文化商品包围着人们的生活,随之产生的各种问题也反映出我国大众文化生产的弊端和隐患。大众文化产品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有大量低俗的文化商品被生产和消费,大众文化生产监管力度的缺乏,使得文化市场充斥着低级无趣的文化垃圾,我国本土的文化创新力差、民族文化传播不够广泛等。在文化交流合作密切、西方文化传播迅猛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运用文化工业理论更好的指导和服务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遗产、民族文化的精髓更好的传承和传播出去,是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责任和方向。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的产生和繁荣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文化融合的进程中,文化的变革尤其是一种新的生活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必定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大众文化生产的良性健康发展对当下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其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5.1 新媒体环境下对大众文化生产理论的审视。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文化出现了新形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现象是否应和了文化工业理论所说的,大众文化是日益进步的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协作之下,带着虚假的光环的文化欺骗。一面掩盖了严重物化的社会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尖锐矛盾,一面将批量生产的千篇一律的文化商品投掷在平面化的生活消费之内,以及肤浅化的审美趣味之中。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大众文化这些不合理的问题,不是要一味的指责大众文化之罪,更需要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这种在大工业背景下批量复制的文化生产进行了无情批判,作为大众文化的经典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的产生有其产生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形式,文化工业的批判语境已经发生改变,我们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文化工业理论,合理利用大众文化的生产理论来指导我国大众文化生产的健康发展和大众文化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5.1.1 传统大众文化理论存在的合理性。

  作为大众文化生产分析的理论基点,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是传统大众文化生产理论中批判理论的基础。就大众文化的批判而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是持坚决的批判态度,而它的批判语境是切实的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语境。"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向大众提供了一种'虚假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已经丧失了它的批判功能和作用,它无法通过抵制形式理性来彰显真理,反而堕落为商品法则的产物。文化由此一分为二,一面是抵制商业化的高雅文化,是为现代主义和先锋艺术,一面是追随商品交换法则的低俗文化,这就是文化工业。"[45]

  然而,就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仍然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就是他们对大众文化生产的批判只局限在意识领域和精神层面,却缺乏一定的实践意义。

  而国内对大众文化的批评中,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国内学者最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批判视角之一。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大众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兴盛姿态凌驾于精英文化之上,国内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就更加如火如荼。但对于是大众文化的生产环境和兴盛之因,我国的大众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是有着截然不同的生产语境和发展模式,无法一味的用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来解决中国的大众文化问题。就其文化历史语境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否说明了文化工业理论在当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理论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媒体的诞生使得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全球的文化都向产业化迈进。人们所感受到的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自由并不是像它所展现的那样,文化、技术可以平等的扩散到每一个经济和技术所要求的地区。发达国家依旧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核心技能,它们通过新媒体技术将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到发展中国家。新媒体环境的形成,使得经济文化向着全球化发展,文化的输出和国家"软实力"竞争尤为激烈。在新媒体搭建的平台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技术牢牢的把控政治、经济、文化的话语霸权。面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双重影响,尚处在技术鸿沟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竞争面前不堪一击,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化逐步的侵蚀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而沉浸在新媒体带来诸多便利和经济效益面前的发展中国家却不自知,经济效益取代了社会文化领域,大量无价值、无内涵的文化垃圾被生产;道德失衡,文化缺失等尽数出现。面对这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文化出现的问题,谁又能说文化工业的理论家们不是慧眼如炬呢。

  在文化现象错综复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精神,尽管在当下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它仍有其局限性,但文化工业理论依旧有存在的合理意义,它仍对我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有着启示意义,我们应该辩证的用文化工业理论来反思和矫正在大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5.1.2 大众文化理论批判的新视角。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所强调的文化工业的概念并不等同于大众文化的概念,"大众文化是大众对他们消费的文化到底还是有所反应的,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趣味所好,来定夺和取舍。相反文化工业则是从上到下强加给大众,表面上看把大众款待得仿佛专门为他们贴身制作,实际上是在灌输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标准化了的形式和情感。"[46]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时代里,对其复制化、标准化的大众文化生产的过程进行文化的深度剖析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强烈的文化历史责任感呼唤文化艺术的精神回归,却因为没有看到大众文化出现的必然而局限在精英阶层的文化认知阶段。

  在世界经历了巨大变化发展至今,传统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面对当下的现实社会问题却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现存秩序下,人们所理解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怀疑态度,和对文化生产带来的文明弊端的深刻批判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可以发现在新媒体环境的背景之下,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意义和批判价值。

  那么置身在新媒体环境中,辩证的运用文化工业的理论来指导我国大众文化生产健康的发展,就是我们用全新的视角解读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所在。

  用全新的视角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文化工业理论进行解读,必须要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分析法兰克福学派文的化工业理论。要认识到我国大众文化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寻求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解决办法和途径。面对我国大众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之下的发展前景,既要看到我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将促进我国大众文化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促进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又要批判的继承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工业文明问题的深刻批判,以及希望以文化救赎灵魂的强烈的文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强烈的文化历史使命和文化的继承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所应当具备的文化责任和历史责任。

  5.1.3 大众文化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生产的启示。

  中国的大众文化在现代的商业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阶段性的错位。首先,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在中国的起步晚,发展根基十分薄弱,距离国际化的现代文化产业形态还有很大的差距和漫长的道路。其次,我国的法律体制和市场经济还处在完善和发展时期。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需普及,某些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的传承和鉴赏力仍要提升,在商业利益面前,文化被沦为市场获利的工具,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缺失。在我国错综复杂的社会语境中,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可以借鉴但不能全搬照抄,要结合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大众文化的现实情况切实的指导我国大众文化生产的良性发展。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之中,面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启示我们:

  第一,我国大众文化发展要体现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要求我国的大众文化生产要在内容上把握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表现真善美的情感,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在产品的质量上提升文化价值,真正促进我国名族文化传播的正能量。在营销上培养文化的审美理想,将我国民族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审美融入大众文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文化产业链,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

  第二,大众文化的发展要立足于民族遗产,传承文化遗产。大众文化的生产要发扬和传承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既要对文化遗产创新的合理开发,立足本土、着眼于世界,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民族情结。

  第三,和谐发展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挑战,我们既要避免意识形态的批判立场和精英文化的层面解读大众文化,又要保持对大众文化生产的弊端的批判视野。融合三种文化不同的社会职能,共同推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际化传播。

  第四,加强政府政策法规的调控作用。政府要做好对大众文化生产内容的考核和审查,出台和完善文化生产的相关政策,确保大众文化生产的产品体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核。

  第五,提高公民的文化审美素养。宣传和培养公民的文化审美能力和文化鉴赏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抵制文化垃圾的消费,筛选自己需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商品,发展我国大众文化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5.2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众文化生产的实践价值。

  新媒体环境为我国的大众文化生产创造了一个多元的、开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在这个环境之下,我国的大众文化生产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新媒体的交互性、超媒体性、虚拟化等传播特征的覆盖之下大众文化的生产也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我国大众文化的生产从传统媒体环境向新媒体环境过度,其生产方式和生产主体脱离了传统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必不可缺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生产的良性发展不仅对我国大众文化的促进更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践方向。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文化生产实践,不仅为处在国际文化环境中的中国文化提供了实践方向,更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际化的传播奠定了实践基础。

  5.2.1 为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方向。

  大众文化是机器工业时代的文化产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众文化的生产环境也随之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传统媒体环境中,大众文化的生产刚刚步入市场的轨道之中还在探索和试验阶段。此时的大众文化生产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生产机制和消费体系,大众文化生产的内容既没有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也不具备独立的审美风格。大众文化的生产主体也局限在传统媒体这一社会角色上,其文化产品更是低俗无趣的内容多过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新媒体技术的介入显然给大众文化的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技术指导,处在这一时期的大众文化经过在传统媒体时期的摸索和发展,已经开始明确其大众文化生产的方向和目标。在新媒体带来的新的生产环境之中,大众文化的生产向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了大众文化的生产产业链。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引导下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通俗易懂、娱乐休闲的文化服务形态。尽管在当下大众文化仍然是缺乏像精英文化那样深刻隽永的文化品格,但随着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内容上的转变,大众文化的文化精神内涵在逐渐的提升。当代的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都各具其发展实践方向和策略,都有不同的文化发展的指导理念和生长空间。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要求在逐渐提升,文化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传播要求我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要共同发展、和谐共进。主流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导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精英文化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它有着强烈的文化使命和历史责任,呼唤文化的纯粹和高雅的审美追求。而大众文化则贴近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是快速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消遣方式。尽管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阶层和社会人群,但是大众文化生产的转变拉近了三种文化之间的联系。随着大众文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大众文化在保持自身娱乐化、通俗化的特征之外在逐步的提高大众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这种大众文化的生产实践不但是在新环境下的生产方式的一种发展实践,更是我国大众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实践的探索和方向。

  大众文化的生产实践发展不仅是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的要求和转变,更是我国在面对全球文化融合发展中对本国文化发展的任务。现在的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如何使我们的文化更加符合我国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体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我们文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大众文化生产的实践无疑是对现阶段文化发展任务的体现,同时大众文化的良性发展也帮助人们缓解现代生活中高压的工作生活节奏和心理危机,为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实践方向。

  5.2.2 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托。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其传播手段的,在传媒媒体下大众文化的技术依托于电子技术,通过电视观看、广播收听等方式传播大众文化。这一时期的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是单向的表达和传播,与大众的沟通无法积极有效。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形态各具特色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对大众文化的需求,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保证了大众文化生产的高效和便捷,其内容的传播渠道更快速方便。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刺激着大众对文化的消费需求,改变着大众文化的产业链的组成和发展。可以说新媒体重新搭建了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关系,改变了大众文化的生产理念。例如视频网站大众文化的生产刺激传统的电视台改变文化产品制作的方式和类型。首先,视频网站的内容自制模式的形成使得大众文化的生产更加注重产品的内容需求和文化价值,大众已经不再欣赏过去仅仅是搞笑的、无厘头式的大众文化内容,要求大众文化的产品在娱乐的同时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社会真实情感和文化审美。其次,新媒体技术介入使得大众文化的生产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互联网和 3G 、4G 技术的普及,让大众文化的生产与虚拟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更是将这种虚拟的娱乐体验和大众文化生产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文化体验。

  大众文化的生产依托于新媒体技术,在提高各个生产环节和部门间协作的同时,促使大众文化生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在新媒体环境之下,这种高效的技术支持不仅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稳定的生产基础,更是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刺激大众文化生产的不断创新。

  5.2.3 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文明与进步。

  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我国内地风靡至今,不但对中国社会的文化构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审美。在大众文化在中国诞生发展的几十年间,其产生的社会问题和负面影响一直都备受批判,大众文化多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主要原因。这些大众文化的问题是我国在经济改革和文化发展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就大众文化而言,其本质还是人文的,是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政治环境的转型和经济的改革必然带来文化新形态的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这些负面效应归结于是一种文化结果。而是应当从问题中寻找合理的发展策略,以适应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新媒体环境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个便捷的、自由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走向更加文明的现代化社会生活,大众文化的生产实践也必须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生产已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大众文化产品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经济渠道和商业发展的方向。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服务产业的兴起更是拓展了大众文化生产的生产模式和产业链的组成。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大众文化的生产实践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业的兴盛和繁荣,更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大众文化的生产实践是适应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呈现了当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期望。

  5.3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策略。

  在当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的今天,媒介的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意义不光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各种网络语言、网络符号代替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符号,网络恶搞和模仿颠覆了传统和经典。在新媒体形成的新的文化场域中,大众文化所创造新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的精神财产,都推动了我国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大众文化产业链的不完整和不成熟使得大众文化市场良莠不齐,生产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文化产品内容低俗化。"文化产品的毫无内涵,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陷入困境。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际越来越重视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全球的无形影响和渗透,这对中国的大众文化无疑构成了挑战。虽然我们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输出,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大众文化失去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大众文化应该积极制定发展对策,迎接挑战。"[37]

  5.3.1 多文化共同发展,实现文化的有机整合。

  大众文化的发展是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手段,大众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文化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文化形式。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增强了文化的大众普及度,大众文化的生产也是一片的兴盛繁荣。

  但由于大众文化生产产业链的不完整,文化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文化生产走向媚俗,文化消费的低俗和非理性。在文化生产中只顾追求商业价值,无视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忽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庸俗的文化垃圾为消费热点,消解和破坏了我国民族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今在新媒体技术渗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市场的发展看起来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但是当前的大众文化市场还不够成熟,大众文化的生产存在着很多的不规范问题。大众文化生产监管力度的缺失无法控制大量内容低俗、情节暴力的文化商品被生产和消费,侵权、盗版屡禁不止,各种顶文化之名,行不法之事的现象在网络肆意蔓延等。这些问题要得到解决光靠市场的自律是不够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的干预和法律法规政策的实施,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要加强对大众文化生产相关的法制建设,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规政策的相结合,使大众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秩序化。加大对大众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面对大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的庞大复杂,关于大众文化市场的相关法律建设还不完善。

  面对大众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不同的大众文化生产应该因地制宜,法律法规既要周全详细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务求有法可依,有律可行。文化的管理机构要依法行政,打击在大众文化市场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现象。

  建立有关大众文化的生产产业链的"责任制"系统,从大众文化从产品的策划、制作控制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质量,形成长期有效的纠错机制和文化管理机构和公务人员的监察体制。

  自中国的大众文化兴起发展至今,虽然大众文化看来是一片繁华,实则一直在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中求生存,而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虽然被大众文化所冲击也在不断的改造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交战之声此起彼伏,大众文化以颠覆和消解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为己任,纵然在一定程度上顺应民意,挑战权威,终究是不合理。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要想走出去,要协调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要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建立和谐发展,相互融合的关系。首先,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主流文化,批判和吸收大众文化中有益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剔除大众文化中有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糟粕。其次,大众文化要吸收主流文化的理论方针和精英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大众文化的文化价值,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展开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体系。最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要放下身段,将重心下移,既要承担社会教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又要走下神坛,在大众社会中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

  5.3.2 强化文化历史使命,建构文化价值体系。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满足了人们的娱乐生活的同时也承担着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责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大众文化产品的文化内容要体现其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尤其是大众文化的流行和传播直接面对的是文化层次结构相对较低的人民群众,其大众文化产品的优劣直接影响文化价值的体观。

  新媒体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低门槛、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既给大众文化创造自由平等的生产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催生了大众文化的反文化特性。在新媒体环境中,山寨文化、草根文化、恶搞文化滥觞,出现了"网络暴民"、"网络炒作"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进步。在互联网各种恶搞行为从来不断,从影视作品到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经典故事以及现实中的名人、英雄,全都成为其恶搞和肆意调侃的对象。粗俗的语言、无节操的恶搞颠覆了主流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用庸俗的表现形式强制大众面对这些文化垃圾,严重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播,也造成了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文化断层。

  目前,中国的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以其自身的实践在文化市场中蓬勃发展,推进了文化向大众层面的渗透,但在其商业性的特点下,文化商品的生产有着明显的功利性。为了赢得市场效益,盲目的迎合大众的口味,追求销量、票房、点击率和收视率,完全忽视了大众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

  发展大众文化要遵循文化发展和精神进步的规律,强调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只有思想深刻、情感真挚的文化精品才能造就庞大的文化市场,才能使大众文化走出国门,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建构中国的大众文化价值体系,对大众文化生产的参与主体也有其自身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作为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首先,大众文化要切合实际,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要体现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而不能创造想象脱离实际。大众文化只有以真实为前提,深入生活,避免"假、大、空",勇于创新才能提高大众文化的文化品位。其次,要将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与大众文化有机的结合。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消费,必须要在大众文化的创作中融入现代社会的法治观念、生态平衡、创新观等,注入科学精神和人文追求,传承古典文化的精髓。第三,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大众文化的生产力,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促进大众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处理好大众文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人文的关系,创建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大众文化价值体系。

  5.3.3 完善文化生产产业链,加强多渠道合作交流。

  新媒体环境贯通了文化生产从创意到生产、发行、消费的产业链条,也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我国的大众文化生产的各个领域都是各自为政,既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也没有整个行业的生产计划。就拿我国视频网站来说,在内容生产上还在初步的探索阶段,既缺乏经验又无成熟的生产环境,整个的产业链还不够成熟,视频网站的内容生产也不能实现从内容策划、生产到包装、营销的整体一体化产业发展。在上文中对视频网站生产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视频网站在内容生产上既有完全自制也有合作自制,视频网站由于自身硬件等问题在内容的生产上常常要依赖于合作方,这种合作使得视频网站在内容生产时不能完全将自身的特色和资源融入自制产品中,从而打造具有品牌化、差异化的内容产品,提升视频网站的形象和影响力。大众文化生产产业链的不完整使得大众文化在生产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就如视频网站而言,内容生产产业链的不成熟使得视频网站在内容生产上缺乏统一的自制标准。同类型的自制产品的时长、规格都各有不同,网络自制剧有的单集时长为15 分钟,有的为 30 分钟;更新的时间也不固定,有的两三天一集,有的节目只有几期就消失不见,浪费了很多的生产资源和成本。生产的产品内容更是千奇百怪,一味的迎合部分用户的猎奇心理,内容暴力色情、毫无质量,故事结构混乱,精神内涵缺失。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原有的资本、信息、文化传统、观念和国界的束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履中,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众多国家文化生产之间的合作打破了地域、行业的界线,以资金、技术融合等手段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全球化经营,生产了很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的大众文化虽然存在不少问题还在发展阶段,但是我国坚持"送去主义"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战略,整理和生产我们自己的文化精品,在发展我们自己的大众文化的同时,可持续不断地送出文化精品,传播和发扬中华文明。在经济市场互通,文化信息交流零距离的新媒体环境,如何在抵御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出的同时,提升我国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是我们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第一,打造中国大众文化的精品战略。西方的大众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自身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就大众文化的生产和输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众文化无疑为我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镜子,从交流和对话中发现我们的不足,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我国的大众文化的发展一定要置身在当下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掘本土的文化资源,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注入血液,打造大众文化精品,推动中国大众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提升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二,加强与国际资本的合作,提升中国大众文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经济环境,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际间的资本合作越来越多,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也逐步增强。加强同国际间的合作,有利于我国大众文化借助跨国传媒的渠道,使中国的大众文化更加畅通的"走出去".

  第三,利用多种媒介形式和渠道传播中国大众文化。新媒体环境造就了多种媒介形式,这些媒介都是大众文化传播的强大载体和渠道。在新媒体环境的覆盖下,我国不仅要利用电影、电视、书籍、报纸等传统媒介形式,更要运用强大的新媒体载体,多方位、多渠道的传播我国的大众文化。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