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遵循自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其着作《哲学走向荒野》中提出“遵循自然”的观点,他认为人类需要认识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运行规律。在罗尔斯顿看来“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并非不好的意义上的‘荒野’,也不是堕落的,更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她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①。罗尔斯顿还指出,大自然是一个可以自动调节、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它创造了人类,但人类若仅仅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可供利用的资源,那是十分荒谬的。人类有权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它们拥有它们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性格和潜能,拥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完美,自己的尊严,自己的伟大。因此,人类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罗尔斯顿的核心观点即:认识自然的价值,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罗尔斯顿将自然生态引入哲学视野,将道德哲学与自然哲学紧密结合,建构了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罗尔斯顿因其开拓性的生态哲学思想,被誉为“环境伦理学之父”。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调节的整体,它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人类可以在某种限度上利用自然,但不能改变自然界基本的秩序,即要“遵循自然”。但人类在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时,仍存在着许多干预和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导致食物链断裂、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等严重后果。我国的许多作家都开始关注自然生态,并创作相关的作品。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谴责伐木者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谴责人们为工业开发而对淮河的污染,导致河流中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淮河成为黑水、死水。沈石溪作为一个动物小说家,他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动物世界,通过描写人类对动物界食物链的破坏,揭示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呼吁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刀疤豺母》和《打开豹笼》。《刀疤豺母》阐释了人类对金背豺捕杀和驱赶的行为,破坏了草原的生态链,导致大自然生态系统失衡,草原遭到破坏,所有物种都受到严重影响。故事中以强巴为代表的牧民没有整体生态主义意识,也不懂得生态系统的概念,他们把金背豺作为恶的化身,认为金背豺偷袭家畜,骚扰牧民,势必将金背豺赶尽杀绝。而强巴因为他的猎狗死于金背豺之口,对金背豺更是恨之入骨,他一手策划着金背豺的灭绝计划。作为生物学家的“我”,搬出《野生动物保护法》来阻止强巴的疯狂行为,但却被嘲笑为迂腐。在牧民眼中,豺是狡猾残暴的恶兽,是所有牧民的敌人,必须赶尽杀绝。可以看出,牧民都是站在人类的立场看待豺,而只有作声生物学家的我站在自然生态的立场看待豺。牧民们联合起来对付豺群,虽然没有将豺群杀死,却将它们赶出了尕玛尔草原。
牧民庆祝自己的胜利时,只有“我”非常担忧,因为“我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物种的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物种消失,生态可能因此出现紊乱。大自然存在着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圈就像一根链条一样,一个环节断了,其他环节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危机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①尕玛尔草原没有了豺,金背豺食谱中的红毛雪兔没有了天敌,开始疯狂地繁殖。红毛雪兔一年生三胎,每胎六至十二只,幼兔长到半年后即可交配繁殖,理论上一对红毛雪兔一年可以繁殖到一万多只。红毛雪兔是啮齿类动物,需要啃咬草根树皮来磨牙,这会对草原植被带来极大破坏。牧民们认识到红毛雪兔的危害,成立捕猎队伍猎杀红毛雪兔。但红毛雪兔是穴居动物善于隐藏,并且其繁殖速度惊人,捕猎队的捕杀并不能有效遏制红毛雪兔的数量。数量惊人的红毛雪兔啃食掉草原上的青草和草根,牛羊因没有足够的草料饿得皮包骨头。牧民对雪兔投毒,导致大量雪兔死亡,但众多雪兔尸体得不到妥善处理发生了疫情,传染到了牛羊家畜。这时牧民才意识到,草原的天敌不是金背豺,而是红毛雪兔,金背豺是草原的保护神。最终,“我”和强巴翻山越岭的找到了豺群,将金背豺群请回了尕玛尔草原,红毛雪兔数量迅速下降,草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沈石溪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演示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链,草原、红毛雪兔、金背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强制破坏掉其中一环,整个生态系统都会紊乱。人类应该认识自然的生态系统,遵循自然规律。
《打开豹笼》则从另一角度阐释了自然界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故事中的红崖羊是一种珍稀动物,族群的数量只有六十多头,不论怎么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数量也没有明显增长。作为生物学家的“我”通过观察,认为是雪豹对红崖羊的捕杀猎食,影响到了红崖羊的生存繁殖。我自作主张的将雪豹囚禁起来,给红崖羊一个没有天敌的生存空间。半年后红崖羊的数量增长到了一百多头,“我”的试验似乎成功了。但随后“我”发现,缺少天敌的红崖羊开始严重的内斗,许多公羊争斗中丧命。红崖羊族群也开始逐渐瓦解,公羊们开始各自划分领地。又半年后,红崖羊的数量又回到了六十多头,并且数量还在下降。原本性情温顺的红崖羊变得异常暴躁,红色的体毛也变成了暗灰色。“我”意识到,是因为失去天敌导致红崖羊的性情改变、族群解体、内斗严重。当“我”放出雪豹,红崖羊在天敌的追逐下东躲西藏,原本的族群重新集结,内斗现象消失。沈石溪通过这篇文章阐释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依存的关系,捕食者猎杀的是族群中老弱病残,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被捕食者族群的强壮基因,也保护有限的食物资源。捕食者的数量控制着被捕食者的数量,被捕食者的数量也制约着捕食者的数量,这是动物间的一种特殊的生态平衡。《野猪囚犯》中阐释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一种特殊的寄生关系。野猪群甘心做老虎的囚徒,每隔十几天被老虎猎杀一头。野猪群虽然会被老虎捕杀,但却避免了其他食肉动物的骚扰,种群反而可以稳定的生存下去。
综上所述,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作为生态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利用讲述动物故事,塑造动物形象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平衡,也揭示了人类对于动物的残酷迫害,警示人们要“敬畏生命”、“动物解放”、“遵循自然”。
第四章我国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的SWOT分析4.1优势分析。4.1.1良好的宏观环境。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更重要的还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良好的外部因素都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共中央...
第二章挣扎里的温情1980年代先锋时期的余华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在余华先锋时期的虚伪的作品里出现的各种苦难与死亡,大多是人性恶的结果,这种描写也是基于余华童年时期的记忆和经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余华对大字报充满好奇心:我迷恋...
2.3先锋式的反叛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场先锋文学的浪潮。正当余华感到自己的创作停滞不前、迷茫困惑时,卡夫卡给他带来了新的创作源泉,余华也在新的灵魂感悟之时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积极地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并在先锋文学这股浪...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不仅历时长远,而且题材和风格多变。本文仅从其代表性作品三恋出发研究作者呈现的非理性生命体验。陈思和对《小城之恋》的评述是:她死死地把她那沉思着,偶然又闪触着机智与纯真的眼睛盯住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她注意到当代人行为中的理...
一、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上所述,文学研究空洞化是指现当代文学作品没能够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上达成共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具有以下两种:1.研究领域的过热化如上所说,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于文学研究而言,...
叶梅,这位湖北恩施籍的土家族女作家,以执着自信地展现鄂西秀美神奇而又雄浑险峻的自然风光和书写鄂西土家族儿女的生存境况、精神品格及其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命运的作品名扬文坛。研究者则称其作品为土家族文化小说[1],极力挖掘其作品中所蕴涵的土家族优...
第1章半殖民主体的眩晕穆时英笔下的摩登上海被涂抹上了一层神秘的主观心理投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眩晕的半殖民都市景观。学者史书美在其着作《现代性的诱惑》一书中强调了穆时英笔下半殖民主体深层心理的眩晕之感,认为这种主体在性情上颇使人惊奇地...
第三节严歌苓小说中男性群像的文学价值综上所述,中国大陆男性群像与美国华裔文学男性群像虽然都有去势化倾向,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不同的。首先,大陆作家的性别意识没有美国华裔作家的强烈,这主要表现在了对小说中男性群像的塑造上。大陆作家...
任何一个学科的命名、理念、及知识体系的建构都是繁复的,且是源远流长。以新文学和现代文学两者而言,如果去探究它们之间是哪一个概念最先使用的?是哪一个人最早提出来的?恐怕十分艰难,也似乎不会有定论。记得钱玄同曾说,创造新文学的第一人...
张恨水,这位曾被老舍先生赞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以其洋洋洒洒上千万言的创作位列中国现代作家最多产者之中。无论是其早期长篇创作中所流露出的名士才情、市民趣味,还是后期中短篇讽刺小说表现出来的犀利透彻,都给一代代读者留下了摸不去的印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