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美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的支撑体系研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31 共740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一个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同时,这种志愿活动是不以盈利和物质报酬为目的的。现代社会,志愿服务的范畴涵盖甚广,既有个人、地区甚至国家层面的志愿服务行为,也有跨国性的双边和多边性国际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十九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出现了类似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教性慈善服务。以英国为例,当时英国为了协调、规范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行为,在伦敦成立了首家志愿性组织"慈善组织会社".除此之外,在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大陆上,大批为了反抗欧洲本土内宗教迫害而来到北美大陆的移民们,为了克服生存生活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彼此之间互帮互助,逐渐形成了彼此互助,乐于助人的群体精神,庆幸的是,这种互助精神作为美国人民的美好品德而延续下来。自此之后,各个阶层中大批具有这种慈善精神的人士成为了最早的志愿服务人员。今天,志愿服务活动几乎成为每个文明社会的的标志,其主体构成主要是各类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各级工会及其他各类民间组织。其中,还包括国际社会及联合国进行的各种人道主义援助计划、技术合作组织和人权维护组织等等,这些国际性的志愿服务为发展中国家福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比于西方国家志愿服务的发展进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则显得尤为"稚嫩",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才刚刚起步。然而,在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却取得了较大长足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对政治、经济和社会诸多领域均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当然,发展与问题并存,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志愿精神的低普及率导致志愿者资源的匮乏、组织不够独立(官方色彩浓厚)、管理不够规范、活动目的不够纯洁、活动范围不够宽广、服务资金不够充足、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在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则显得尤为必要。

  19 世纪初,美国的志愿服务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在政府、企业之外,志愿服务组织成为美国社会的第三大基础和支柱,共同构成美国公民社会的基础。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从萌芽阶段、到扩展阶段再到规范阶段,美国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美国把志愿服务纳入了本国的联邦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美国志愿服务形成了涵盖两大类全国性志愿服务计划的联邦志愿服务体系,实现了美国志愿服务的跨越式发展,使得美国成为世界志愿服务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如在 1984 年,44%的受访者都表示有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而在 1997年,这个比例增加到了 58%,是法国、德国的两倍,从 2003 年到 2014 年,每年都有超过 6000 万的美国公民参与志愿服务,仅 2010 年,全年服务时间共计 81 亿小时,价值近 1730 亿美元。

  然而,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美国志愿者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呢,本文以美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的动力为切入点,分析研究这些动因到底有着怎样的构成,为什么能促进美国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它们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和补充,又各自发挥什么样的功效等等,希望能为我国的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的提供参考性意见。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以美国志愿服务发展动力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对于美国志愿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研究基础比较薄弱,也少有显着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内容针对性叶更强,部分学者致力于"体育赛事志愿者""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以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深层次动力为切入点,对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分析解读,一方面可以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补充和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补充和参考。

  1.2.2 实际意义。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责任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由此,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也迈入了一个新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 2008 年之后,我国志愿行动从以政府行政主导为主要表征的外在激励型模式转变为以个人自觉为主要表征的内在激励型模式。21 世纪以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问题也是明显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志愿服务理念普及性不高、志愿服务组织基础薄弱、志愿服务立法不够完善、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薄弱等。为此,我国急需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有效的发展体系。研究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探究其发展动力,分析其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方式,学习其志愿服务管理先进经验,进而发现其志愿服务发展的一般性特点和规律,可以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准备和实践上的指导,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开展。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众所周知,美国有着比较稳定且高质的志愿服务人员,这与美国学者的研究是分不开的。美国学者对从事志愿活动人员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考察参与志愿服务人员的行为动机、决定因素、影响因子等,并提出了招募、管理等许多可行性建议。另外,诸多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了大量有关志愿者活动的数据和信息,这为志愿服务的实证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然而,从国内研究文献来看,有关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文献则相对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志愿者活动不具有普遍性,研究较难,另一方面,国内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的作用也不够显着,学者门缺乏研究动力。因此,也就更少学者去研究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问题。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志愿者活动的概念、意义等定性的描述,缺乏实证研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一)关于志愿者概念的研究综述。

  志愿者概念是研究志愿者服务的基础,有关志愿者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玛丽亚(Maria,1999)、理查德·庞德(Richard Pound,1999)以及部分学者认为志愿者是将其余暇时间、知识、技能和经验奉献出来,他们不受法律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强制,也不求任何回报,只希望能够帮助、服务于他人。杜克大学的 John·Wilson 教授和德克萨斯大学的 Marc·A·Musick 在他们的着作《Volunteer》中系统的研究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在着作中,他们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等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从志愿服务概念、志愿服务的主观倾向、志愿服务的个人资源、志愿服务的社会背景、志愿者服务的组织和志愿服务的影响六个方面对志愿服务从微观、中观到宏观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他们以志愿服务的主观倾向这一角度对志愿者的性格、价值观等方面为志愿者发展可能存在的动因做了重点分析和阐述。在美国,人们对志愿者的形象有一个基本的描绘,他们中以中年人为主,是社会的中产阶级,至少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以及有在校的孩子等等(Gerard,1985;Hettman and Jenkins,1990)。

  (二)关于志愿服务动机的研究综述。

  研究志愿服务发展的动力首先要对志愿者行为及其动机进行了解,只有当社会真正了解了志愿者行为的出发点是什么,政府和社会才能知道该提供什么。在上文中,我们知道志愿服务起源于 19 世纪初,其志愿服务行为是在西方基督教的博爱和人道主义精神指导下进行的。众所周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行为的发生是由某种动机和需要引发的。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苏安迪(Suandi,1991)研究发现,志愿者的志愿行为主要为了一下目的:利己(为了增进个人利益)、利他(自愿服务他人)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三大类。帕克(Paker,1997)认为志愿者的动机包括利他、交换、信仰和休闲四种。嘉卡斯蕾(Cuskelly,1997)与哈林顿(Harrington,1997)研究发现,志愿者的行为动机是多样的,其中有情感交换、社会认可、满足他人需要、充实生活、发展技能、寻找乐趣、休闲等。克拉里(Clary,1996)等人认为人们参与志愿活动有社会、价值、职业、理解、宣扬和保护等六种动机变量,同时,他还指出,多数人的动机需求是综合的、复杂多元性的。另外,Mamie W. Mueller(1975)认为,只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超过一定时间的人,才具有研究其动机的意义。其次,Marnie W. Mueller(1975)在其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Volunteer Workby Women》中总结了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在几个方面可能获得的收益或补偿:首先,他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果可能被自己或其家庭成员使用;其次,对自身职业发展有帮助;第三,可收获如声望、名誉等价值;第四,可满足利他主义需求。由此,Marnie W. Mueller 认为志愿者也是经济人,任何行为的发生均出于特定目的,一旦其产出超过其投入,人才会有动力去做一些事情,志愿者行为也是如此。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怎样分类,志愿者的行为动机主要是围绕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进行的。

  (三)关于志愿者管理的研究综述。

  理论上来说,只有了解了人们行为的动机,才能实施更富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的管理措施,志愿者行为的管理也不例外。有关美国的志愿者管理研究,国外学者已做了充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动力。史蒂夫和瑞克(1996)从管理学角度的计划、组织、规划以及管理、评监等环节来讨论如何管理志愿服务工作。Joan E.Pynes(1998)对于公共和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管理则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凯瑟琳和苏珊则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讲述了如何招募志愿者,如何分配志愿者工作,以及如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此外,他还提供了有用的报表和计划表格帮助团队管理和交流。

  美国学者伽勒特(Gelatt,1997)从志愿者"市场"、志愿者角色、志愿行为动机、志愿者制度、志愿者重新定位、成立委员会以及肯定志愿者的奉献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志愿者管理的相关内容。Justin Davis Smith(2000)对于志愿者团队经常忽略或不知如何操作的内容,从需求评定、方案规划、工作分析、招募、面谈、迎新说明与训练、督导与激励、表扬、到绩效评估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则强调了志愿者管理之中激励的重要性。叶·戈罗杰兹卡娅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不仅可来自政府拨款,还可以来自于个人的捐助和死后的1运动的慈善福利基金持续增加,1980年为486亿美元,1990年增加到1100亿美元,到 1995 年高达 1507 亿美元。

  (四)关于志愿者权益保障的研究综述。

  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志愿服务事业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原因之一是美国非常重视保障志愿者的权益,这有效地的防止了志愿者资源的流失。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志愿者权益保障现状,Leon E.Irish & Karla W.Simon(2002)表示了担忧,他说,全球范围内,有关志愿者的法律保障是有限的和缺乏全面考虑的,一种情况是没有志愿服务立法,另外一种情况是尽管有法律规定,但很少有组织与劳动者签订协议(Eliana Del Bianco Aquino Alves,2002),此外,Bricker & Eckler Llp(2001)、David Stout & Loreen Irvine(2007)等也从立法的角度论述了要从法律上对志愿者权益进行保障。然而,志愿者有哪些权益,或者说我们应保障志愿者哪些方面的权益呢,对此,澳大利亚学者 Melanie oppenhenier(2002)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志愿者的权益包括其工作环境的权益以及他们与有报酬的劳动者的权利区别等等。Mark Restall(2005)则认为,如果没全国性志愿服务立法规范的情况,志愿者活动也满足法律上的雇佣关系,志愿者应受反歧视法和最低工资标准法的保障。除了从法律上保障志愿者权益外,Ken CulP(1997)、David Marx& Arlen Etling (2000)及 Mark.Hager & Jeffrey L Brudney(2004)等从管理的视角分析了激励志愿者、志愿者风险管理等问题;而 PhiliP Kotler &Alan R.Andreason(2001)从营销的角度就如何留住志愿者进行了分析。

  从以上文献来看,国外学术界对于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精神有了丰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理论上,更从实践上对志愿服务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给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许多参考价值。然而,由于国情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我们不可能直接照抄西方经验,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道路。

  1.3.2 国内文献综述。

  对于美国志愿服务研究,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特定的服务领域或服务板块着手,比如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体育志愿服务、科普场馆志愿服务以及美国志愿者服务的的应急管理和组织管理方面,如此,既能避免落入空套,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周弋棋在她发表的《比较视角下的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一文中通过价值观、组织形式、服务领域、评估机制、志愿服务法律和保障体系六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对比研究了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异同,挖掘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我国的启示意义。钟蒙辛则在她的《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综述》一文中从经济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以及社会学视角综述了国外对志愿者行为动机的研究成果。体育志愿服务方面,苏小波、薛玉佩、张健、王萍通过《美国体育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及其启示》一文论述了美国的体育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并且除了激励机制之外,赵卓、亓少远、江大雷以《美国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及启示》一文探讨其招募方式、组织机构、科学管理、激励制度等问题,概括其发展过程的特点,总结其培养的优良经验。关于美国特定志愿服务领域方面的研究还有梁皑莹的《美国科普场馆志愿者服务对我国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之启示》一文,从队伍人员结构组成、服务项目的领域以及管理体制中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介绍美国科普场馆志愿者服务的成功经验。

  关于美国志愿服务组织方面的研究,葛凯在其《美国的志愿组织及其管理特点与启示》一文中详细介绍了美国志愿者队伍构成与发展情况及志愿者组织管理方面的特点,认为我国志愿者行动的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公民自发组织的志愿者行动较少,缺乏互相帮助、互相护持的志愿品性,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志愿组织发展的经验,为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环境,鼓励企业和个人投入慈善和志愿者事业。辛华和张学东也通过文章《当前美国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状况探讨》将作为志愿服务岗位的主要提供者---美国志愿服务组织大致分为两类:以服务为中心的网络服务型志愿服务组织和以倡导为中心的倡导支持性志愿服务组织,认为美国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对整个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多样化服务,服务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提供精神支持,促进社会和谐等等。另外宋劲松和王宏伟在他们的《美国应急志愿者管理制度及其经验借鉴》一文中提到,美国为了提高应急志愿者的组织化与专业化程度,建立了完善的应急志愿服务体系,实施了严格的应急志愿者认可与保护制度,并对无组织归属的志愿者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其他方面,高嵘联系美国的历史发展发表了《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其借鉴价值》一文,详细分析了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条件及其特点,同时深度阐释了志愿服务发展对社会的现实价值,这给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徐彤武的《联邦政府与美国志愿服务的兴盛》和杨恕、续建宜的《美国志愿者运动述评》则分别从美国志愿者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和群众作用角度进行研究,前者认为美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与联邦政府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联邦政府在美国志愿服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邦政府从20 世纪60年代就以"出资人"和"主办者"的身份介入本属于民间范畴的志愿服务,如今更是形成了包括两大类全国性志愿服务计划在内的的联邦志愿服务体系。后者则认为,作为一种非赢利的、带有志愿性的、致力于社会公益的非政府性组织,美国志愿服务在国家和市场之外提供了第三种选择的可能性,美国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内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解决市场和政府失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冯英、张慧秋、白亮编着的《外国的志愿者》一书对世界上主要国家(包括美国)的慈善组织与志愿者的发展情况与相应制度安排进行了一个全面论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动力研究,以其为切入点,提出研究的问题;其次,以问题为基点对美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了解美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的特点和基本状况;最后,在深入了解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动力从志愿精神、资金来源和政策支持三方面以三章的形式分别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探寻美国志愿者服务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志愿者服务事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的基本框架说明: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分析了本文研究目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包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通过对志愿服务相关概念的系统梳理,并以此作为整个论文的基点,分析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条件及其具有的特点,同时,考察分析影响志愿服务的不同的因素,这样既能对美国志愿服务发展有个明确清楚的认知,又能汲取经验,避免照抄照搬。

  第三部分为第三章,主要研究了美国志愿服务活动近十年的基本状况,包括人员、组织、服务时间,总结归纳美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为接下来的三章论述提供数据支持。

  第四部分为全文的第四、五、六章,分别对美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的动力从志愿精神、资金来源、政策支持三方面系统展开论述,分析研究促使美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的深层次动因。

  第五部分是全文的第七章也是最后一章,主要是梳理美国志愿者服务发展过程中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从而引出对我国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1.4.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写作和开展论文的一种操作工具,本文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成文。

  (1)文献研究法。

  本文在选题与研究过程中,大量阅读了相关的国内外着作、论文和报纸,通过在美国志愿者服务组织的相关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网等数据网站;以及百度搜索引擎,谷歌搜索引擎;图书书籍查阅。翻译整理和分析了相关研究文献,作为本文参考借鉴的来源,从而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大致框架。

  (2)定量研究法。

  拟将美国志愿者服务近十年的成果(志愿者人数、服务的时间、产生的价值)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数字进行比较分析。

  (3)比较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对西方以及我国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立足实际,找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理论研究,将这些借鉴应用到完善我国志愿者服务的事业之中。

  (4)历史回溯法。

  历史回溯法是本文第二章和第五章所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在这两章中,笔者将按照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脉络,系统地梳理美国志愿精神的产生与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本源。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