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一、不同民族大学生自尊的差异
根据实验研究发现蒙、汉两族大学生在自尊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自尊量表分数上的不同,其内隐自尊测验的结果也有所差异。
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两族大学生的初始生活背景、文化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其在学习生活中习惯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不同。从严的研究说明,内隐自尊成熟与长期的经验积累,并且通过潜意识发生作用,由于难以被意识到,并且产生的根源身后,因而较难被改变。两族学生由于生活方式、生活背景、生活文化的差异,其对信息加工的方式也有不同,对事物的评价方式上受个民族认同、民族文化影响较大。
自尊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部分,受其生活文化的影响自然较大。而且,不同民族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方式不同,虽处在相同的学习生活中,但由于社会支持、同辈群体影响、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的不同,其自我认识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本研究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也就是在认知资源丰富,动机被充分激发的情境下,外显的态度更容易发挥作用,甚至会压抑内隐的态度。而在认知资源匮乏的情景下,内隐的态度更容易发挥作用。
这说明,虽然不同民族的成长环境会形成不同的内隐自尊,然而通过接受大学的教育,尤其是心理方面的辅导,丰富大学生的认知资源,使得大学生能够更理性的认识自己、理解社会,并且有意识的去调整自己不良的态度。这体现了教育的力量,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人的态度。
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自尊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基本一致,所以处在不同社会文化、生活习惯、评价方式下的不同民族学生自尊存在不同。
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大学生自尊的差异
(一)总体分析
对不同年级、性别、家庭背景、学生来源的大学生的访谈及不同年级、家庭收入、性别登大学生自尊问卷的调查,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对大学生的自尊心理获得的途径进行分类,从前期进行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中,以自尊获得的来源途径、自尊的来源途径的内外,和以往的研究中体积的自尊结构的模式和研究理论为主要细分依据和标准。大学生的自尊心理获得方式主要有 5 种,即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社交、是否有主见。这些分类方式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从外界到主题呈现出逐渐向内向自我层面延伸的趋势。主要分为三级由外而内的层次:社会支持是个体依赖的非我方式评价自我的方式,是社会化的自尊获得方式;社交、生活满意度是以一种个体与外部世界相关联的方式评价自我;而是否有主见、自我评价是从主体自身获取自尊的方式。
而后期的问卷调查分析也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以上几个自尊维度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社会支持、社交是个体构建其自尊体系的外部获得方式。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感受到的生活中重要的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对自己的认同,从而获得自尊,这个认同可能是有条件的,但是对于主体来说,感受到的支持是稳定的。这些重要他人包括老师、长辈、渴慕的异性、同辈群体、父母等。社交意味着个体对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及与周围接触到的人的互动形成的评价,而产生的自尊。包括与老师交往、与父母交往、与同辈团体交往、与异性交往甚至与陌生人的交往能力。生活满意度意味着个体对当下生活状态的评价产生的自尊,个体是否对自己以及环境以及自我与环境的互动方式满意,直接影响自尊的产生。自我评价主要是个体对自己的外部显现的一种认识评价为来源的自尊,一般这种外部显现包括容貌、身高、学习成绩、身份地位等方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自我内部确证是个体对内在的稳定的本质的特征为基础建构形成的自尊,这是自尊的稳定可靠来源。包括知识、能力、品质、专长等。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因为年龄的发展及学习生活的不断改变其社会支持、社交方式、教师评价、同辈群体的影响等方面对其自尊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至。随着大学生逐渐成熟,心理发展,各自尊来源逐渐趋于平衡、理性,并且愈加稳定。
(二)年级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大学生,各维度对总分的影响有所改变,这体现了大学生的成长成熟,对不同维度的倚重发生改变。
大一学生各因素对总分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主见、自我评价、社交能力。
大二排序为: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自我评价、主见、社交;大三排序为:主见、社交、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自我评价。
(三)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自尊品种和多样性,尤其在性别维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结果见表 4-2访问各种男女大学生,都可以在广泛建立自己的自尊,但由于明显的方式之间的差异,说明它尚未形成稳定的方式。自我评估应该是最活跃的各种方式,其中最成熟的一个,但不占优势,这表明男子和妇女获得学生的自尊心还不够成熟。在五个维度,有显着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大学生表现得男女大学生不同的方式建立他们的自尊系统在不同程度的地位和作用。男,女大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方式来获得订单,专注于以同样的方式的差异和性别差异,体现在一个是异性恋大学生,男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明确的意见,社会支持几个方面更大在这个层面影响社会支持得分女大学生影响力的总成绩,而大于男生。究其主要与不同性别角色的心理和社会身份,角色,规范,即男,女大学生的原因是社会文化心理的许可性别角色和选择使用相应的 get 方法在规定范围内。相比较而言,对于男人来说,身份,地位,背景因素,并在竞争中的优势更为重要,而男大学生在每个维度得分普遍高于女生;对于女大学生,由于传统观念的结果由独立,更注重外观,而不是内部的力量,让女大学生更多的人认同和自我外在表现形式更加强调。社会和文化的期望,包括隐性性别预期模型,差异反映了性别角色期待差异的社会文化。在成人社会中的性别差异的发展这表明还表明,接近和社会价值逐步,男性和女性大学生的自尊与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关口,而不是个人的性格色彩,这是由于社会文化和竞争的要求,男大学生对自我的确认内部更集中,追求个人成功和价值的实现,女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向人展示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程度,以及自我评价的发展和男人开始失衡,大学毕业更多的女孩“牺牲”后,是一个滞后的表现差异化发展。
社会和文化因素和大学的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影响男性和女性的性心理的学生自尊的主要因素,是主要的原因的性别差异的形成。它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一个是性别角色。这已经接受了男,女大学生,识别和心理特征的内在。被收购的性别角色,它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人需要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和儿童成长的结果,从社会和文化模式,观念和思想的早期。在同一时间认识性别角色,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既定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心理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个人的自尊和自卑心理的方式。
其次是性别角色期待和接受某种方式的社会文化。这是一个关于男性和女性大学生,但还没有真正与“准成人社会的”性别心理学的规则认同。大学生是社会过渡到终端的成人社会化进程,其影响将更加明显。在性别角色模式的传统观念,允许由男性的理想,心理模型是一个“坚强,独立,勇敢,积极,独立,保护,有竞争力的,充满挑战和破坏”等等一系列“阳刚”气质;理想中的女人的身份,其心理模型是“温柔,顺从,保护,细心,体贴,行为和仁慈”和“女人味”的综合素质。性别角色的心理是男性和女性大学生的自尊之间的性心理差异的根源。社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接受一种特殊的方式传统的社会性别视角。对于男人来说,除了“敬业,责任,社会参与,名誉,地位,金钱的家庭,保护妇女和其他要求;对于女性来说,除了”相夫教子,勤劳持家左右,愿意服从,服从“物,没有更多的要求。
这几乎存在于所有社会和被广泛接受的”文化无意识“性心理和角色期待,男性和女性的自尊,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严重制约和压抑的女性人才和较大,限制和在各自领域的潜在障碍,以获得更广泛的自尊较高的水平;不过,在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人与更广泛的机会和空间,但在同一时间,在他们身上投入了太多的责任,义务和要求,使他们成为沉重的负担,没有选择,只能使他们在享受在”优势“,并在由面临着更大的自尊,挑战和焦虑的社会和文化的威胁给予同样的时间。单给了机会,男性和女性的力量,妇女的传统社会文化是不公平的,但对自尊的影响而言,传统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负面影响是相同的。显然,社会文化与男女大学生的不断发展的影响,并日益发展壮大。
该研究还发现,社会文化自尊的男人和女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事业心和成就动机。而在大学的影响是不够的,形成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性和女性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接近成人社会,其效果会更明显。其次,社会参与。职业选择的社会文化中的性别取向更鼓励男性和女性进入更广泛的领域限制,受此影响,在男,女大学生形成男女之间一所大学的心态差异。当然会,传统的社会文化与时代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变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元化,逐渐减弱,但在一定时间内的影响将盘踞。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利用实验研究对不同民族、年龄阶段、性别学生的自尊进行研究,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 并未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自尊状况进行民族差异的研究。
2、 研究结果虽表明不同民族、年级、性别的大学生自尊水平存在差异,但并未对其进行因果关系进行研究。
二、研究展望
由于本研究在研究中存在不足,所以,如果以后有机会再进行相关研究希望能对内蒙古东、中、西部蒙、汉两族大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民族大学生自尊状况的差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尊不同维度上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同民族、年龄、性别学生在自尊不同维度上的差异表现,找出对其自尊影响较大的因素,为以后研究提供思路,为大学生教育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