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行为及其发育障碍是儿科重要分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儿科以及儿童保健工作者们的重视。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约有12%~22%的儿童存在可诊断的心理行为以及发育障碍,且近年来有升上的趋势。因此,建立健全儿童心理保健网络,探讨切实可行且有利于儿童身心协调发展的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儿童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3岁儿童320例,其中,男172例,女148例,平均年龄(2.5±0.3)岁。研究对象均来自本地区4所幼儿园,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320名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160例,两组儿童的性别、发育、年龄以及家庭环境等一般情况经对比分析显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儿童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儿童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对家长及教师的干预措施:对儿童家长及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行为训练方法等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小儿心理发育规律及特点、心理卫生知识、常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表现形式,并向家长及教师讲解儿童认知特点、合理的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气质特点等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其了解不同教育方式、态度及方法等对儿童身心发育可能存在的影响,协助家长及教师正确认识儿童行为偏离相关知识,并指导其掌握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为儿童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②对儿童的预防干预:综合评估儿童气质,并使家长及教师了解其气质特点,以确保教育方式与儿童气质相适宜。每日早晨7~8点,可由教师看护进行大、中、小龄儿童混龄训练。由儿童自行分组进行平衡木、攀爬、滑板、沙池等活动,每次训练的时间宜为30~60min。③儿童心理行为的筛查及干预:对于存在行为及心理偏离儿童,情绪问题、语言发育迟缓、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孤独症、多动症以及抽动症等,应及早发现并及早进行治疗,治疗方式包括家庭治疗、心理咨询以及强化训练等。
1.3观察指标。连续预防干预1a后,检查两组的心理行为异常情况,并采用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估儿童的社会生活能力。
1.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并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并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观察组共检出12例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为7.5%,具体行为因子包括:1例抑郁,1例躯体功能障碍,1例分裂,3例攻击,3例多动,2例肥胖,1例违纪;对照组共检出26例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6.2%,具体行为因子包括:3例抑郁,3例躯体功能障碍,4例分裂,4例攻击,5例多动,4例肥胖,3例违纪。观察组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干预后的社会生活能力比较。观察组的社会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儿童时期是心理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快速期,同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儿童成长过程,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若未及时实施合理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将发展成为成年性心理问题,常表现为难以适应社会甚至危及社会等。2~3岁属于儿童智力以及人格形成以及发展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实施心理行为预防干预,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资料显示,家庭教育以及环境不良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最大,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干预效果将逐渐降低。故本课题选择2~3岁儿童,以家庭、学校为依托,实施家庭、学校以及医院三级预防干预措施。通过对儿童家长及教师普及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知识,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以及教学工作中正确地对儿童急性心理行为教育和培养,并能够初步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偏离问题。组织教师、学校保健医师以及心理医师等对儿童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并积极筛查心理行为偏离儿童,及时实施针对性治疗和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的社会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服务系统,对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实施专业的生理心理保健服务非常必要。同时,充分掌握儿童心理生理发育规律,通过家长、教师、社会以及儿童保健工作者多方配合,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促进儿童脑潜能的开发,提高儿童的生命质量,促进其健康发育。
参考文献:
[1]李丽梅,杨婉娟.儿童保健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30-30,32.
[2]俞红,吴清,李红琳,等.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干预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17(17):2360-2362.
[3]毛美玲,王秀玲,张凤珍,等.儿童保健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9):1478-1479.
经数据统计显示[1],目前我国已经有留守儿童接近两千万,若不能很好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可能对其成长造成影响,可能会成为国家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发展情况对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有密切相关性。据资料显示[2],留守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把心理健康纳入了体检范围,以帮助员工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和缓解工作压力,提升心理素质[1].针对银行职员责任重、压力大等工作特点,笔者对前来所在院体检的某银行职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尝试3种情况。自杀意念指有自杀想法而且愿意去死,但未付诸行动,若期间制定了一些措施称为自杀计划,一旦实施了自杀行为,未导致死亡者称为自杀尝试[1].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尝试是自杀相关的高危因素,研究三者...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当前的儿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儿科病人由于年龄小,沟通障碍,日常生活必须依靠其家属,护患关系不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护士、患儿与家长的三角关系.所以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经常非常紧张,如何运用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特点结...
残疾儿童是社会上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自身的身体或心理缺陷,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和共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自身的正常精神状态、能够明确自己身体和心理的自我认知,能够掌控自己的情...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汽车拥有量呈倍数增长,交通事故已成为第1公害。在交通事故诸多因素中,驾驶员因素引发的交通事故约占88.0%。作者对新乡市226例曾发生交通肇事的机动车驾驶员进行了人格问卷调查,并与未发生交通肇事的机动车驾驶...
自伤者的核心特征是情绪管理障碍, 多数情况下, 自伤者将自伤行为作为一种降低强烈情绪困扰或消极情绪的策略。研究显示, 某些高唤起的情绪状态, 如焦虑、愤怒等, 在自伤后都有降低的倾向。...
心血管疾病病人,尤其是冠心病情感障碍的发生率很高,常见的类型为焦虑和抑郁,并且与病人的治疗效果等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病既有生物因素,也存在社会心理因素,冠心病与多种心理障碍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和非冠...
一、前言一般来说,成瘾是指个人对某一特殊活动或者行为产生的重复性的强迫或渴望,即使已知这些行为会对个人健康、精神状态和社会生活造成伤害,仍然重复。华莱士认为,在这种普遍形成的理解当中,成瘾被认为是对某一行为产生的敏感、另类冲动下的长期意...
近几年来,有关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相继见诸媒体。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认为,自杀行为可以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这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自杀意念(suicideideation)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