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

三类主体对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04 共224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第1部分 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研究
第2部分 民事再审启动主体的现状及缺陷分析
第3部分 重构法检机关启动再审的设想
第4部分 构建当事人再审之诉
第5部分 三类主体对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结论与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结论
  
  民事再审程序是我国两审终审制度结构之外的一种补充救济程序,是民事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纠正生效裁判中存在的错误。民事再审程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审理对象必须是已经作出裁判并生效的法律文书;第二,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是多方主体;第三,提起民事再审程序必须具有法定事由。目前的民事诉讼法虽然对再审程序有了较为完善的规定,但始终没能打破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主体制度的多元化模式。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多元化,导致法院裁判不再具有权威性、法检冲突频频发生、当事人诉讼地位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最终只会令现行的再审程序变得混乱。因此,重构现行的再审启动主体制度一方面要取消法院职权再审,严格限制检察院民事抗诉的范围,设置民事抗诉审查制度,另一方面还要确保当事人诉权的实现,为当事人建立再审之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再审启动主体多元化带来的问题和缺陷,才能使民事再审启动主体的构建更为合理,更好地适应司法实践和现代法治建设的需要。当然,要想合理构建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确立当事人再审之诉制度,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反复的论证。上述所作之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对再审之诉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致谢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肖晗导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的选题上,本人和肖老师探讨了很久,在经过多方斟酌后,最后确定选用该题。在对论文资料的搜集、选择和梳理方面碰到了不少困难,是肖晗老师主动为我提供了大量经典的论文第一手素材,使我能够通过动态实践研究把握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法理分析,从而丰富论文的内容。同时,也因为本人的法学理论水平有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某些观点、看法把握不够到位,又是肖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给我耐心分析解释、总结归纳,使论文结构变得严谨、论据充分有力。

  总之,这篇学位论文大到框架结构、观点看法,小到字词使用、标点符号,肖老师都给了我耐心的指导,通过多次反复修改,最终完成了本人的毕业论文。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整理、选用,再到论文的不断修改直至最终完成,肖老师都给了我细心的指导和中肯的建议,使我能够圆满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顺利参加今天的答辩。也正是通过撰写这篇学位论文,本人对法律知识积累了更多地思考和沉淀,自己的法学理论研究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再次谨向肖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最后,我对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本人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沈宗灵。法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谭兵,李浩。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张文显。法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6]沈德咏。最新再审司法解释适用与再审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7]江伟。民事再审程序的价值取向与申请再审程序的完善[J].法商研究,2006( 7 )。
  [8]邓辉辉·论既判力的作用[J]?学术论坛,2010 (6)。
  [9]常怡,肖瑶。对“终审不终”现象的个案解读[J].法律适用,2007( 7 )。
  [10]陈刚,程丽庄。我国民事诉讼的法律效力制度再认识[J].法律科学,2010(6)。
  [11]蔡虹。民事再审程序立法的完善__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中心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2(3)。
  [12]吴美来,阎强。论民事再审案件的改判标准一一以维护裁判的既判力为中心U].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 (4)。
  [13]章武生。我国审级制度之重塑[J].中国法学,2002( 6 )。
  [14]侯永宽。论民事抗诉制度的废除__以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 (1) ?
  [15]景汉朝,卢子娟。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重构[J].法学研究,1999( 1 )。
  [16]张卫平。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制度重建[J].中国法学,2003( 1 )。
  [17]李浩。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J].法学研究,2000( 5 )。
  [18]方燕儿,马艳华。民事再审司法效益与司法公信力之重新解读[J].法治研究,2012(3)。
  [19]李浩。再审的补充性原则与民事再审事由[J].法学家,2007( 6 )。
  [20]潘剑锋。程序系统视觉下对民事再审制度的思考[J]?清华法学,2013 (4)。
  [21]郑学林。简论民事再审审查制度实施若干问题[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1)。
  [22]江必新。民事再审事由:问题与探讨一一对《民事诉讼法》有关再审事由的规定的再思考[J].法治研究,2012 (1)。
  [23]郎立惠。论民事再审审查程序对新证据的认定[J].河北法学,2014(5)。
  [24]刘冬京,喻德红。民事指定再审制度的困惑与完善路径[J].法学评论,2014(1)。
  [25]韩静如。错位与回归:民事再审制度之反思一一以民事程序体系的新发展为背景[J].现代法学,2G13 (3)。
  [26]王晨光。民事再审程序的思考[J].法律适用,2013(4)。
  [27]汤维建,韩香。民事再审事由分层(类型化)理论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2(2)。
  [28]D, Walker.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29]Robin West. Normative Jurisprudence: An Introduction . Oxford: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11.
  [30]Pound.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w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Press, 1961.
  [31]Fuller. The Moral!ty of Law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32]D,D,Raphael.Problem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 London: Macmillan,1990.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律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