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慈善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6 共489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 中国慈善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民间慈善活动不断升温,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慈善事业依然落后,在 2014 中国慈善排行榜上, 许多大型企业、上市公司榜上无名,普通民众参与慈善的热情没有得到充分激发,慈善发展如此步履维艰,凸显了我国有关慈善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依然不够健全完善,慈善教育缺乏、慈善文化的缺失、慈善氛围不浓,更多社会民众没有认识到慈善义举不仅是爱心的传递,文明的传承,也是社会责任、道德良知的体现[16].

  1. 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制约了慈善文化的发展

  (1)政府一直以来在慈善事业中扮演者主导者角色,存在越位现象。致使民间慈善发展缓慢,在中国历史上,政府一直以来就承担着保障国计民生的职责,由于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慈善活动应由政府来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慈善事业多由民政部门直接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号召力和影响力比较大,在扶贫赈灾和社会公益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慈善工作依然带有行政强制色彩,参与慈善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捐赠,少了慈善本身应具有的自愿性、主动性、独立性和自发性,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我国非盈利慈善组织的成立必须挂靠在一个政府主管部门之下,否则不予认定其合法,政府官员同时兼任慈善组织中的领导者、管理者,全程参与慈善活动的具体募捐、过程操作、资源调配,在现实情况中,有可能遇到资源动员范围狭窄、运行过程不透明、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及侵占挪用募捐资金现象,从这一角度而言,我国的行政慈善限制了社会慈善生态和慈善文化的发展。

  (2)政府缺位,导致民间慈善组织发展受到制约。有关慈善的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不完善,目前,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慈善法,有关慈善的法律法规只是在别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慈善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时候也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另外,对慈善捐赠的支持激励力度不足,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捐赠如果超过了规定的界限,就要缴纳税收,个人公益性捐赠只能减免极少的税额,并且捐赠实物不能享受税收减免政策,中国民间现在有不少自发的、没有政府背景的慈善组织,但由于没有挂靠主管部门,成立时把关审核比较严格,手续繁琐,很多人由此望而却步,打消了做慈善的意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从事慈善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民间组织从事慈善活动做好服务,开放空间,才能重新构建慈善观念,发展慈善文化[17].

  2. 财富文化没有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缺乏正确的财富观。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贫富分化现象,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上,社会上开始出现仇富心理,我国先富阶层收入带有社会转型期的特点,社会上流行的先富人群“”原罪“说,中国某些先富阶层,在资本原始积累之初,存在着利用法制漏洞,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更有些富人的财富是完全建立在非法途径之上的,财富来路不正,一旦热衷于慈善,财富难免会暴露在公众面前,带来负面效应及不必要的麻烦。胡润财富榜被戏谑为”杀猪榜“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些社会舆论,虽然有些夸大事实,但是不幸的是公众还相信这种论调。另外,我国自国以来就有”财不外露,树大招风“的传统观念,有些富人对慈善活动漠不关心,缺乏积极主动性,甚至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只是象征性的捐点钱物,可见,世俗财富观念对国民影响根深蒂固[18].

  (2)经济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限制慈善文化发育。发展慈善需要两种资源:资金和道德。生存资源问题也会影响慈善文化发展进程,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实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资源仍不丰富,人均占有资源更是贫乏,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福利制度不完善、、个人发展机遇不均衡的条件下,面对当前沉重的生活压力、高涨的房价、疾病威胁、看病难看病贵、择校费、就业难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本来就不富裕的他们,内心常充满焦虑和压力,人们对金钱的守护心理较强,不肯轻易割舍和出让,也许自己还需艰难度日,更别提有能力做慈善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事慈善更是显得力不从心[19].中国人并非没有爱心,也不是中国文化缺乏慈善根基,只是它受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限制,在这样的社会心态下,慈善文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公共意识的缺失

  促进和发展慈善事业需要社会公共意识的增强,但是,我国传统文化自始至终都缺少社会公共意识方面的理念,最经典传统的儒学对于”社会“这一概念的认识也显得比较模糊,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古代典籍中只出现有关公与私、国与家这方面的表述,只体现国家,无关社会,这种表述也可能是把国家和社会融为一体,混为一谈,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共意识就显得比较抽象,缺乏存在的现实根基,公共意识是孕育于人类公共生活之中的、以公共性、社会性作为价值基础的、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基本道德与政治秩序观念、态度和行为取向。随着现代公共性的凸显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展开,公共精神成为现代公民必须秉承和塑造的人性价值及精神品质。然而,传统文化中”公共精神“的缺失,也不利于现代慈善文化的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