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慈善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 中国古代慈善文化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代慈善文化的发展大约历经以下几个主要阶段[6]:
1. 夏商周时期的朴素的慈善主义观念
朴素的慈善主义观念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体现,《尚书·五子之歌》记载“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①它的意思是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只有人民安稳了,国家才能团结安定。到了西周初年,在敬天保民的统治思想之下,慈善思想个体行为更多地体现为官办社会救济,设立专门的官职,负责社会救济、建立荒政制度。《周礼·司徒篇》也提出保息六政,“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②这些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就是最早的慈善思想观念,虽然在目的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但是从客观上对人民利益予以重视,这可以说是早期慈善思想的萌芽。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慈善思想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迎来的大发展,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慈善思想不断被发展和完善。儒家提出“民贵君轻”、“节用爱民”,“仁者爱人”之说,是对人道主义思想的古朴的阐释,奠定了儒家思想形成慈善观念的理论基础,这是后来实行仁政、惠民政策的思想来源,比如《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③《论语·宪问》中提出“修己以安百姓”④的思想;孟子则将“仁”从“亲亲”推及至“仁民”、“爱物”,《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⑤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⑥由此提出“养民也蕙”,“为民制产”;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⑦由此提出“收孤寡,补贫穷”的善举。《礼记·礼运篇》中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的早期慈善思想。道家的慈善思想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善恶报应伦理,墨家提倡“兼爱天下之博大”,②从孔子、孟子和墨子,从仁爱到仁术再到兼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慈善思想,在这种慈善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超越了小农小家小户的思维界限,在关心自己家庭,关爱自己亲友的基础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社会中需要帮助的民众,如鳏寡孤独和残疾穷苦人士,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慈爱关怀之情。
3. 汉唐时期慈善文化与佛教慈悲思想的融合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理念,中国的“慈善”一词发端于佛教。早在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救度众生为最高愿望,佛教极力倡行慈悲,并将其视为佛法根本,佛教慈善的特征为普世主义的慈悲观念,核心是行善的功德论,倡导慈悲为怀,广种善果,宣扬“福报”、“修福”的观念以及忘我利他、慈悲爱心的道德宗旨,对社会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其在中国传播时所形成的“福田”思想,以慈悲、福田、报恩理念为基础,佛教经论大力提倡慈善义举,提倡广行诸善。至唐代时,由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佛教寺院所属资产也日渐丰盈,通过寺庙组织各种慈善活动非常成熟、非常发达,包括扶贫救济、医治病痛、提供住宿、施粥放生等很多方面,一些佛教寺院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施医救弱等活动,中国早期的民间慈善救济事业由此得到发展,随着新儒学的兴起,佛教寺庙的慈善活动发生了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个人慈善行为,后来逐渐推广普及。由于汉唐时期的统治者重视佛教,当时的慈善文化主要是以佛教的慈善文化为主线,其他官方的、民间个人的慈善活动为辅助,佛教慈善文化植根于佛教文化广阔深厚的沃土,包罗万象,同时又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的精髓,顺应时势、广结善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4. 宋元时期的政府与民间慈善
随着唐后期武宗下令废除全国的寺庙,慈善工作由佛教主办逐渐转为官方组织。到两宋时期,官办慈善机构规模逐步扩大,民间慈善和政府官办的慈善活动逐渐相结合,在养老慈幼事业方面尤为突出,成为治国安邦的一项重大举措。当时建立有开封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南宋临安)、惠民药局、漏泽园、建康慈幼庄、临安慈幼局等。宋朝皇佑二年(1050 年),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私人义庄义田,制定了有关规矩纪律,添置了许多良田,帮扶救助贫弱的群众,由于范仲淹的名望和声威,他创立义庄以后,一些世家大族纷纷效仿,据当时资料显示,宋朝时期全国各地的义庄多达六七十处,到了明朝和清朝的时候,义庄的创设遍布天下。宋元时期,乡绅富民也经常开展慈善活动,如宋代刘宰三赈灾民、富商朱冲施医,元代的慈善活动主要有松江人夏椿灾年散赈、建业王氏救疫、东阳蒋氏义塾,浦江郑氏义门等,元代最重要的慈善发展是创设医疗救助,推动了官方的官医提举司与广济提举司的建立。由此可以看出,宋元时主要是朝廷推动的慈善救济事业,基本形式有赈饥救荒、济贫恤穷、扶弱解困、医疗救助,公益事业如修桥补路、修坡筑堤、义塾义学等;基本结构为宗亲慈善、社区慈善、周朋恤旧、民间互助;慈善主体为统治阶层、士人官员、乡绅富民、僧道群体等,中国封建王朝奉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认为慈善事业是朝廷的分内工作或富人协助朝廷从事的事业,一般都由地方上有影响的乡绅富豪或士人官员主办,对民间慈善活动有很大的排斥性。
5. 明清时期现代慈善思想的萌芽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思想伦理道德,促进了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社会问题众多,矛盾聚集,受封建官僚体制和朝廷政策财力的影响,以政府作为建立养老院等慈善救济机构的主体,出现了腐败和低效率的局面,政府受到广泛批评,而在江南等富庶地区、民间资本发展繁荣的州县,慈善组织进一步壮大,慈善思想进一步弘扬,受众几乎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到了清代,不管是官员乡绅、商人农民,还是普通百姓,社会公众都积极参与慈善捐助活动,慈善思想及慈善组织运转模式比较成熟。这些慈善组织、慈善思想及慈善活动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全新的与宗教宗族无关的、具有可持续性和志愿性的民间慈善。
(二) 中国近代慈善文化
1840 年,经历了残酷的鸦片战争,中国陷入严重的内忧外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政局动荡、国力衰微,政府没有能力进行慈善救助,民间慈善组织承担了许多扶贫济困的慈善救济工作,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慈善文化的发展进步[7].
(二)制约石家庄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机构养老的推行和养老机构的发展受我国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严重。一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我国社会根深蒂固,绝多大数老人认为养老机构是专门给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设立的,而自己有儿...
第一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研究现状第一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重大事故应急系统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联合国开始在国际、地区、国家和城市层面上提高对灾害警觉和应急管理的认识,并将1990年-2000年宣布为...
摘要近年来,在激进的考核机制和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地方政府建设资金需求迅速攀升,但是地方政府财力往往无力支撑巨大的建设资金需求,融资发展的趋势越演越烈,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迅速增长。此外,由于《预算法》对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了...
1绪论1.1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1.1.1选题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都提到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报告中也...
第2章香港公立医疗的管理体制与机制2.1香港公立医疗管理体制分析2.1.1香港公立医疗发展轨迹在香港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公立性质的医疗机构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最早的医院是于1841年由英国陆军和海军创办的陆军医院和海军医院。然而...
3.3日照市境外人员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市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境外人员管理更加重视,相关法规制度日益健全,政府牵头的社会化联动机制和公安内部分工配合机制已经形成,合力逐渐增强。在强化境外人...
第1章导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对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非法营运车辆随之日益增多。本章对非法营运车辆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对研究目标、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等进行详细论述,为后面的问题和对策提供了必要...
第三章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构建本章从目前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的现状和问题出发,从构建原则、构建思路、构建载体、工作流程四个方面对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突出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提升行政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供新途径。3.1...
5优化政府职能推动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把双刃剑,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政府是重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在文化创...
第3章突发事件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工作较前几年已经有很大进步,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联动问责机制的不完善,管理观念的滞后以及管理方法技巧的欠缺。这些问题亟待管理部门去解决,舆情管理面临形势依然严峻。3.1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