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政府设立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村镇建设的资金池,由镇街干部会同区有关部门商议提出项目建设计划。根据村庄现状摸查,南沙岭南特色水乡众多,但是在省、市内有一定名气的村庄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乡村旅游方面是一片空白,如何利用南沙优良的生态环境,水网密布的水乡风情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区,可以由镇街结合辖区内实际提出建设方案,区政府指定有关部门研究并结合新区规划提升,选定一两个片区,建设岭南水乡旅游区,落实建设资金方案、建设任务。各职能部门将政策和指标倾斜,镇街通过竞争方案有更充分的调研和前期准备,对后续的工作也就比原有的摊派任务好得多。
第二、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和审批权限的下放。针对村镇建设多数为小型工程的特点,联合区水务局印发《关于区美丽乡村专项资金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及备案工作的通知》,下发《关于取消统筹投资项目非大、中型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备案的通知》,将美丽乡村建设、城中村安全隐患整治纳入招标绿色通道,通过事权下放,简化审批程序,加快项目建设。
第三、政府建立高质量的项目咨询、设计、施工单位村镇服务诚信企业库。统一进行政府采购或招标,提高设计和施工效率和质量,由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统一开展诚信评价工作,动态管理入库企业。采用包干模式,提高项目的投资,通过集约资金,分散实施,避免项目较小,无法吸引高水平的服务单位。镇街打包进行设计,评审和实施。在项目的各镇划定若干村社组团,启动项目策划阶段就引入高质量的项目咨询单位,梳理和策划项目,避免项目的建设成效。项目的设计影响项目批复、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概算编制等关键成果,也需要高质量的设计单位,加快项目推进;面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较差的问题,通过政府的诚信企业库,有一定的限制。结合下放的村庄任务和资金支付制度,项目统一打包和资金直接转移到镇街,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对高质量的企业进一步提高吸引力,保障项目实施的质量。
5.4 利用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农村环境建设成效
利用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结合城市核心区原有的建设标准,主要依据新区开发力度,扩大的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特别是在空气污染处理、水体污染处理等大市政方面的建设。高标准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城乡品位。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深化水环境治理,抓好城市美化绿化,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
第一、落实市政基础设施村庄全覆盖,统筹城乡建设,减低镇街一级建设压力。利用南沙开发,城市整体提升,优化环境契机,加大投入,将市政基础设施如公路、公交、污水管网、燃气等尽量铺设至各村可连接的位置。如大力推进万顷沙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的建设,推进管网雨污分流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及收集范围。至 2015 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0%,至 2020 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5%以上。
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推广分散型污水处理工艺,至 2015 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至 2020 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75%以上,至 2030 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0%以上。 开展河涌综合整治,营造优美钻石水乡重点对南沙街和黄阁镇的 55 条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加强农业环境管理,控制面源污染 近期建立养殖业、种植业污染排放源清单,调整和优化养殖结构布局和规模,完善养殖业、种植业水污染物收集、处置系统;2020 年前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逐步推行生态化养殖。
第二、将生态农村建设作为城市高密度发展的生态屏障。农村的原生态发展有利于生态和自然,加快推进一直的生态建设规划,对出现环境污染的工业厂房,污染的农田的恢复,改进粗放的农业生产,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将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目标与新区高强对开发任务相匹配,确保生态环境的保障,确保城市建设逐步恢复生态绿城。
第三、政府建立竞争性的资金池,提升农村整体人居环境,将全区村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作为政府财政支出常规计划,由各镇街上报计划落实实施,并将建设计划纳入新区考核中。全区开展了村容环境整治和形象提升功能,是对村镇建设的体现。为将南沙新区开发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其中民生十件事中将农村村居环境整治和路灯、村村通、村内环境和形象提升等作为投入重点,安排了 13.5 亿财政投资预算作为村居环境提升建设资金,全面推动农村村居环境建设。利用南沙新区开发机遇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探索与环境协调城乡建设模式。全面完成南沙高标准规划建设的防洪、排涝、给水、排水和污水系统,扎实推进三民岛外江堤防整治工程等省千里海堤和千宗治涝工程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通过水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快蕉门河水系景观提升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工作,解决群众关心的饮水难问题。
5.5 强化农村内部经济实力,增强自身建设力量
第一、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美丽农村。引导农村生态旅游环境产业做大做强,重点开展南沙湿地滨海旅游区打造、北部生态农业体验和东涌水乡旅游廊道生态休闲游。充分利用该片区水涌密布、岭南乡村的生态文化景观,发展沙田水乡文化旅游,重点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镇环境风貌、民俗文化、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形成具有浓郁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区。2010 年,耕地、林、园地和水域湿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占南沙新区面积的 79.6%.现有林地 2248.4 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1377 公顷。拥有南沙湿地公园、乸蕉门河水道、洪奇沥水道、黄山鲁森林公园、大山 、十八罗汉等重要生态资源。
如东涌镇大稳村水乡旅游廊道,以水上绿地和骑行绿地为主打路线,以温室体验馆为起点、途径湿地酒店、艺术家村、酒吧街、农耕庄园、服务驿站、餐饮消费区、湿地公园、绿色长廊休闲活动区、五彩花卉带、快乐果吧、最终回到温室体验馆。东涌镇生态农业丰富,有蕉、蔗为主的果业经济带,以瓜菜为主的蔬菜产业,花卉、绿化苗木为主的绿色产业和水产养殖为主碧水产业经济带,形成"三高"农业规模经营新格局。东涌白果蔗、东涌香蕉、庆盛玉米、木瓜、公堡水瓜、西樵节瓜、鱼窝头潺菜、大稳珍珠番石榴等较为着名。
如南沙湿地片区,自然生态状况优良,生态环境敏感度较高。近岸沿海滩涂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自然湿地面积较少,以围垦人工干预湿地和人工湿地为主,湿地生物种类多样。红树林湿地主要分布在万顷沙十八涌以南,大虎岛、坦头以及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沿线有零星分布。水域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种类较丰富。湿地一期已建设成为珠三角的"候鸟天堂".湿地二期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精品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按照国家星级景区和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标准建设,更加突出游乐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目前,湿地二期沿河道水岸线合理布局了精致的休闲空间,精心设计了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同时,建设了富有田园风味的文化广场、水上活动中心、休闲廊亭等配套设施,初步呈现出亭台廊道和生态景观巧妙结合的"滨海水城"风貌。
以此为依托,万顷沙镇可整合南沙湿地、百万葵园、十九涌渔人码头知名旅游自有,综合开发红港村、红海村、红洋村、红江村和工程村等村庄,建设滨海渔家风情旅游区。
广州南沙新区生态规划 2011-2030 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区域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为支撑,通过优化产业发展、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强化环境监管等途径,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将南沙新区建设成为环境质量优良、生态系统稳定、村居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发达的生态型绿色新城区。
第二、利用岭南水乡文化,建设民俗文化农村。2008 年《广州市南沙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的调查中,共统计有 174 处文物古迹,发现有共 16 个遗址文物古迹,其中 4个国家级;69 个传统和近代建筑,其中 1 个市级保护单位。有新增推荐含虎门大桥、南沙大牌坊海蚀岩保护区、红树林保护区以和庙宇等一批 36 个。其中,南沙街鹿颈村的先秦遗址、鸦片战争炮台遗址、黄阁的南麦宋必荣、麦必达墓、元朝麦公进将军墓、黄阁镇莲溪村的麦氏大宗祠、塘坑村的善轩书室等古迹是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代表。
大力弘扬根治本土的岭南文化,农耕文化、水乡文化、疍家文化、麒麟舞、古祠堂等都是当地农民创立和发展出来,农村环境的保护核心也是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只有提高农村文化自信才能推动农村自我认识,主动发起农村环境的保护。农村村居环境的关键就是人,人对文化的敬仰确保了村庄原生态的保护。目前东涌镇已形成水上集市、水上迎亲、赛龙舟、咸水歌等具有水文化特色的节目。东涌镇的疍家人无论在服饰、饮食、居住还是性格、婚俗、宗教等方面都自成一体,形成了水上吉卜赛人的 "疍家文化".
古村落历史文化保护代表,打造岭南古祠堂旅游文化产业,"生态历史文化名村"是作为塘坑村一个文化品牌来大力打造,南沙街塘坑村入选广东省古村落名录。通过发掘保护历史文化,秉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突出绿色生态村庄理念,希望实现塘坑村历史文化长廊、瓜果采摘园、生态百花园、大型户外野战基地、塘坑农家菜馆等项目建设。
一是邀请专家对具有历史价值的祠堂进行考察,对还有使用功能的古祠堂进行修旧如旧处理;二是对祠堂、庙宇及有岭南特色的民宅赋予新功能,并把观光点串联为一条有观赏性的旅游线路,打造塘坑村历史文化长廊;三是利用环境优美的山林环境,围绕绿色生态村庄,建造供游客吃喝玩乐的场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加大该旅游项目中的商业元素和创建品牌,如塘坑村特产、希望将塘坑村创建成一个具备休闲娱乐且有塘坑特色的"生态历史文化名村".
又如利用疍家文化,发展岭南水乡特色旅游,疍家文化为"逐水而居,捕鱼为生"的群体文化,他是现代文明,农耕文明所没有的,随意和自然,南沙有大量的水乡可以作为发展的载体,进行环境的优化,在保护好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开发,确保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文化的有序传承。
5.6 完善农村管理体制,打造基层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参照美丽乡村领导小组工作模式,合理确定区与镇街分工,建立健全村镇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并避免单一职能部门经办,落实联席办公制度。一是开展村镇建设政策研究,区层面应该根据村镇建设情况和趋势,落实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充分调研,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课题,研究村庄发展和改革的策略。二是解决美丽乡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下一步村庄发展进一步突破。三是健全监管评估,加强村庄建设统计工作,顺应发展态势,建立健全统计监管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落实通报制度,激励镇街建设村庄的热情。
第一、通过区、街、村三级共同努力,村庄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一是由区城管局统筹美丽乡村环境卫生保洁机制,通过印发《南沙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评价奖励办法》、《南沙区环卫保洁考核评分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整体推进镇街、村垃圾分类收运,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规范垃圾收运工作。二是区、镇街专项财政补贴,建立乡村保洁队伍,落实专人负责,规范、有效运营。三是各家各户村民根据村规民约等规定,农民积极参与清洁家园活动,分别建立清洁卫生、绿化管理、污水治理、村庄管理维护等长效机制。
第二、建立村民理事会或美丽乡村建设委员会等村民基础组织,在村庄规划的村民代表大会,村庄规划公示、美丽乡村项目的建立和村民议事,充分体现村民的需求,村民得到全面的参与。
第三、实行村民公约,实际证明在村一级组织,村民公约也是村民履行责任,相互制约的重要措施,是村民意识提高的表现。如美丽乡村子沙村,因没有主要企业,村集体收入仅为 15 万元每年,村民主要靠承包农地、花场,收入较高,是典型的村穷民富。
由于村民建房需求,今年村民建房较多,村民自行形成了村民建房的风格和标准,基本以岭南特色风格,以标准的三层半的农村住宅来建设,坚决执行村民建房公示,服从建设用地和标准的村部要求,逐年形成"南田北居"的沙田水乡风貌。
第四、提高人口素质,逐步改变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各级的参与和宣传,从广州市、南沙新区、镇街、帮扶单位、村民委员会都提上重要的议事议程,各级的交流和联系活动让村庄环境建设从规划、方案设计、建设都充分的调查、分析、村民参与,这是一种较为广泛的交流模式。如果人们普遍缺乏生态意识,只知道开发与利用,但不去保护生态,那么想从根源上去抑制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难以做到的。通过大量的参与、宣传,随着村庄的环境优化,让村民和外来人口有家乡的感觉,自觉发动,参与维护和提升。股份固化,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使具备条件的村庄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地带。
第五、加大教育培训。三是加大对农民培训,尽快启动对农村学龄人口的教育政策支持,加大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教育部门做好高等教育人才的跟踪,培育一批适合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人才,解决年轻人口的就业和城市化问题。按照南沙新区城市规模调控,至 2030 年,常住人口 270 万人。为适应旅游发展和国际化功能需求,暂住和流动人口按照人口的 10%计算,总人口约为 300 万人。农业人口约为 15 万人,城镇人口约为 255 万人,城镇率约为 95%.南沙目前人口为 78.6 万人,农村户籍人口为 28.3 万人。也就是说目前城镇化较低,未来 15 年有约 15 万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目前南沙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约 5‰)。根据现状统计分析,目前农村人口对出租经济和土地依赖极大,大部分城中村、城郊村农民可通过提高住宅容量获利,也就打击了他们通过自我培训提升的内在驱动力,远郊村对住宅用地主要是耕地的限制和分户住宅的需求。要改变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一是要改变农村经济环境情况,通过村集体留用地开发提高农村收入,盘活土地,集约种植,统一开发旅游区作为村民就地就业发展的途径;第六、解决新农民分户住宅问题,增加社区化公寓建设。主要按疏堵结合原则,引导村民合理使用宅基地,引导年轻村民入城居住,并统一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并进行相关财税保障,确保通过农民分户和住房建设,解决分户管理不足的问题。一是全面梳理历史农村住宅问题。一方面是原来的农民抢建的问题,进行固化,通过梳理、处罚和还原等手段,理清农村住宅现状;另一方面是根据公安部新执行的农村分户管理规定,摸清新政策下农民新增住宅需求。二是近期完善管理,逐步减少不合理的新增宅基地需求,新增宅基地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政策;对即将搬迁的村庄或设计到部分搬迁安置的村庄,通过安置区,采用公寓式住宅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不在安排宅基地。三是探索宅基地收回补偿和再分配,鼓励一户多宅的村民进行宅基地转让,根据《广东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完善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回收和退出机制。四是引导村民上楼,用农民公寓替代部分新增宅基地需求,主要是在个村所属镇区划定农民公寓,农民公寓建设在镇中心附近,解决农民的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公共服务问题,通过人的城镇化,转移农村人口,解决一户一宅问题,化解日益增加的农村建设矛盾。
本章小结
虽然美丽乡村政府重视,规划完整,投入加大,但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弱,加上农民保护意识较弱,形成了村庄建设现状无序,村容村貌较差,长期维护不足的长期问题,认真分析,提出下一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或其他村镇建设的对策。重要的是从政策层面制定和支持各村发展定位,确保村庄建设管理目标的稳定,并从村庄规划方面落实建设项目、再优化行政管理机制、简政放权、激发镇街建设动力,加强推进村级建设管理,通过提高村民的劳动素质,只有农民意识和素质提高,积极参与农村建设。
(二)制约石家庄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机构养老的推行和养老机构的发展受我国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严重。一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我国社会根深蒂固,绝多大数老人认为养老机构是专门给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设立的,而自己有儿...
第一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研究现状第一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重大事故应急系统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联合国开始在国际、地区、国家和城市层面上提高对灾害警觉和应急管理的认识,并将1990年-2000年宣布为...
摘要近年来,在激进的考核机制和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地方政府建设资金需求迅速攀升,但是地方政府财力往往无力支撑巨大的建设资金需求,融资发展的趋势越演越烈,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迅速增长。此外,由于《预算法》对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了...
1绪论1.1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1.1.1选题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都提到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报告中也...
第2章香港公立医疗的管理体制与机制2.1香港公立医疗管理体制分析2.1.1香港公立医疗发展轨迹在香港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公立性质的医疗机构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最早的医院是于1841年由英国陆军和海军创办的陆军医院和海军医院。然而...
3.3日照市境外人员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市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境外人员管理更加重视,相关法规制度日益健全,政府牵头的社会化联动机制和公安内部分工配合机制已经形成,合力逐渐增强。在强化境外人...
第1章导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对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非法营运车辆随之日益增多。本章对非法营运车辆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对研究目标、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等进行详细论述,为后面的问题和对策提供了必要...
第三章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构建本章从目前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的现状和问题出发,从构建原则、构建思路、构建载体、工作流程四个方面对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突出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提升行政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供新途径。3.1...
5优化政府职能推动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把双刃剑,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政府是重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在文化创...
第3章突发事件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工作较前几年已经有很大进步,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联动问责机制的不完善,管理观念的滞后以及管理方法技巧的欠缺。这些问题亟待管理部门去解决,舆情管理面临形势依然严峻。3.1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