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南沙新区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情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18 共674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南沙新区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情况

  自 2012 年开展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以来,通过政府加大对基础实施改造和提升,村庄环境整治,南沙新区 10 条美丽乡村试点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按照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计划,但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乡市政设施仍需要完善,同时,产业发展的反复和为经济利益而引进环境污染较大的工业不合理布局等主体原因。周边工业发达,河网密布的环境,水体和空气污染不断进入平原低洼区的南沙地区。不过,结合南沙新区开发,通对一年多来的美丽乡村试点及其他村镇建设管理的经验总结,通过分析,探索下一步美丽乡村(村镇等)建设管理机制。

  3.1 南沙新区基本情况

  3.1.1 南沙现状

  南沙新区面积约 803 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 73.6 万人,城市化水平在广州市内属下游水平,城市化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南沙新区是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距香港 38海里、澳门也仅为 41 海里,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节点和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

  南沙新区自然禀赋优良,人居环境优美,2011 年获得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拥有万顷沙湿地、岭南特色水乡、森林公园等多种生态资源。南沙地区水网密布,湖塘众多,自然环境优美,北部大多为沙田水乡种植,南部入海口地区大多为围垦填地,河网有序,环境优美,自然生态保持完好。据统计,目前全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 40%,人均绿地面积约 40 平方米,2012 年 9 月国务院公布的《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对南沙新区城乡建设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宜居优先,借鉴国际先进城市规划理念和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构筑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低碳可持续的经济结构、绿色高效的交通网络、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南沙新区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我国新型城市化典范。[1]

  3.1.2 村镇概况

  1990 年 6 月,南沙确定为重点对外开放区域和经济开发区。2012 年底,广州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番禺区的大岗镇、东涌镇、榄核镇三镇纳入南沙新区管辖范围。现有行政村建制的有 6 镇 3 街,共有行政村 128 个,农业户籍人口 28.4 万人;根据 2012年广州南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至 2012 年年末,南沙区常住人口 62.33万人,户籍人口 36.61 万人。可计算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约为 22.48%,城镇化率较低。各镇人口详见下表。

  3.1.3 农村发展现状

  南沙新区共辖 6 个镇 3 个街道,128 个行政村,农业生产面积 40 万亩(不含山地、河堤),农村户籍人口 28.58 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 78%.2012 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68.38 亿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 4 亿元,2012 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 1.98 万元,同比增长14.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及 35 岁以上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率均达到 100%,实现了农村户籍人口应保尽保。社会经济均在发展阶段。南沙农村的发展目前处在了落后的状态。

  3.2 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

  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和"建设美丽城乡"的战略部署,从每个区、县级市中选取 2 至 3 个村庄开展规划编制,规范农村房屋建设行为,作为示范村庄在全市推广的要求,一是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村两委管理和服务效能;二是编制并实施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保美丽乡村试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实施村庄综合整治,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四是因地制宜、发掘属地资源禀赋,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南沙新区美丽乡村建设从 2012 年开始试点,分市级、区级、镇级三级创建。南沙新区确定了南沙街金洲村作为市级美丽乡村试点村,2013 年完成建设任务;红港村、子沙村、大稳村为第二批市级美丽乡村,2014 年完成建设任务,冯马三村、塘坑村作为区级试点村;芦湾村、蕉门村将作为镇(街)级试点村,计划于 2016 年底实现南沙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目标。南沙区借着其明显的生态优势,鲜明的地域特色,强劲的后发优势,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文明的载体,是水乡郊区中科学和谐发展的"国标"模式。

  2012 年开展建设 10 条美丽乡村试点村,南沙区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区各职能部门、镇街为成员单位,统筹领导和组织全区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区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区美丽办"),办公室设在区建设局,具体负责综合统筹、指导协调、检查督促、统计通报、考核验收等日常工作。美丽乡村创建责任主体为各镇街,相应成立美丽乡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门工作机构,每项工作均要明确具体承担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务求做到工作机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层抓落实。目前已按建设计划,落实区各部门和镇街的建设任务,建设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其中,各试点村通过政府投资引导,村集体积极参与,提升村域内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等整体功能,围绕民生,积极探索村集体留用地开发模式、股份固化等试点工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3 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初步成效

  3.3.1 村庄环境建设

  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做好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清洁卫生、绿化管理、污水治理等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理顺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污水治理等方面的长效管理机制,调动农民清洁家园的积极性。解决用地短缺的问题,充分调查,梳理村庄基本机理,适当投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除了先前启动的金洲村的建设,充分引入社会资金和政府城市建设资金,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主要是根据现场调查,分析梳理,优先用于优化农村环境中,其他村庄如大稳村、芦湾村建立美丽乡村项目库。根据 2013 年度美丽乡村创建计划,参照美丽乡村考核标准,按照滚动实施的原则,突起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结合河涌湿地、滨海湿地打造沙田水乡特色生态村、出海旅游滨海特色村庄,政府的投入主要在农村环境优化,满足基本要求,结合美丽乡村规划,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创建。根据美丽乡村试点村按照规划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配套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是村庄基础设施"七化工程"和公共服务"五个一"工程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着重做好"五个一"工程,以金洲村为例第一批市级试点村美丽乡村金洲村建设项目库,突出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村容村貌建设,共设置项目 29 个,总投资约 1.8 亿元。其中,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村容村貌专项整治3735 万元,城市基础设施及景观提升项目总投资约 1.2 亿元,社会资金约 2400 万元。

  3.3.2 建设资金和农村招商引资

  以村镇建设的资金主要专项资金拨付为主,资金的到位率和实施实效不高,本次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一是除列入区各职能部门预算计划资金外,南沙区安排 10 条美丽乡村试点村项目建设或前期配套资金达到 4835 万元,帮助美丽乡村试点进行一期项目建设,美丽乡村试点村前期启动资金 700 万元已全额拨付至各镇街(每村 100 万元)。二是安排并拨付大岗、榄核、东涌、万顷沙 4 镇中心镇配套资金 2600 万元,要求各镇在统筹中心镇建设的同时,优先安排辖区内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三是安排必要工作经费。

  美丽乡村村庄"规划会战"、村容村貌专项设计、"时间银行"社区管理措施等美丽乡村配套资金 570 万,均按进度进行了拨付。

  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金。动员和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投资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参与历史文化古村、休闲旅游生态村等建设,投入资金到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高新农业产业园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农村集体闲置物业(房屋、市场、旧仓库等)综合改造利用和村级招商引资工厂及综合商贸项目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村民主体作用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探索村集体留用地开发模式,力促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其中,金洲村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伊始,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共约 2600万元,其中引入社会资金 2000 万元,盘活烂尾楼项目,开发为集合酒店、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引入 200 万元建设金洲广场景观提升;引入 300 万元改造金洲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村庄活动中心、灯光篮球场,一系列的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3.3.3 开展规划编制

  科学谋划村庄整治的长远规划,推进"农民住宅社区化",充分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筹措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盘活农村地区的泥砖房、危破房和空心村的土地资源,引导农村住宅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自然村向中心村、集镇集聚、鼓励统一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进一步解决符合分户条件的村民的住宅问题。结合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南沙区首批金洲村、塘坑村、冯马三村、芦湾村、红港村、蕉门村和北部三镇大稳村、鸭利村、大生村、子沙村共 10 条美丽乡村,确保了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及时"落地".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市级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基层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培养、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机制;发掘美丽乡村试点村观光休闲农业资源禀赋,鼓励、引导当地群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业。

  从美丽乡村规划现状调查反映,美丽乡村试点村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七化工程中除生活污水处理无害化外,其他各项均能满足美丽乡村创建要求,根据水务局统计数据显示,农村水环境处置以及生活污水处理支网及泵站建设较为分散,工程量巨大,投入高,需要政府投入较大资金。

  从需求调查情况反映,农村村居环境改善是村民最广泛反映也是对农村建设期待最大的一项,占有 72%比例,通过摸查,也明确了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近期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3.4 财政资金投入加大

  从城乡环境建设方面消除二元化不均等化的影响规划方面:除充分依据南沙新区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外,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与城市整体控制性规划结合,消除冲突和尽可能的利用城市建设达到资源共享,如东涌镇大稳村,上一轮规划中全村均为村庄规划范围,随着东涌镇城区和大稳村的发展,东涌镇的服务功能已覆盖大稳村,大稳村的居住需求和经济发展要求需要通过纳入东涌镇城市控制性规划部分的调整得到实现。仅通过一年的建设,统筹城市建设资金,完善了村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整体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村域环境。利用城市建设资金投资约 6000 万元,对进港大道(金蕉大道至南沙碧桂园路段)进行景观升级改造,投资 1800 万元对金沙路景观进行升级改造和 1000 万元的立面整饰工程,完善了该村东西向、南北向主交通干网,突出了主干道商业及公共服务带的功能配套;投资 1200 万元,对金洲涌局部段(蕉门河至环岛西路)实现景观提升,二期(该涌全路段)方案制定中,着力打造金洲涌两岸生态宜游功能,连同蕉门河水域,真正塑造高品质的"岭南水乡"特色景观和城市人居景观;投资 3000 万元改造金洲片区污水收集系统改造工程,投资约 500 万元对裕兴花园污水管网进行改造,投资 350 万元进行裕兴花园道路及环境整治,投资 150 万进行该村农村路灯改造,投资 140 万元进行村综合活动中心建设,投资 50 万元进行垃圾设施改造,进一步完善该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另外各投入 100 多万元对4 条自然村的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整治,投入 800 万元进行金洲山公园建设,投入 50 万元对金洲村村委绿化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营造了村庄宜人生活环境。

  第二批市级美丽乡村大稳村为岭南特色水乡,美丽乡村试点建设项目库共设置 14个项目总投资 1923 万元,其中为改善农村环境项目,包括东涌镇(大稳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910 万元,大稳涌和棒界涌清淤工程 50 万元,河涌两岸绿化升级改造工程 45 万元,沙鼻梁涌闸口景观改造工程共 500 万元,大稳村河涌两岸清拆 505 万元,项目建成将形成美好的农村村居环境。

  3.3.5 试点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第一、金洲村通过盘活村集体留用地,推进城乡融合,提高村民收入。为促进南沙新区被征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合作开发村留用地,贯彻市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解决我市各区农村留用地遗留问题的意见》(穗府办函[2009]118 号)和《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征收农村集体用地留用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穗府办[2012]7号)等文件精神,科学制定了《关于印发在我区试行货币加物业兑现村留用地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穗国房南开[2012]127 号)。

  "货币加物业"即由"实物留用地"改为"货币加物业方式留用地".由区国土分局与村集体签订留用地方式变更协议,协议约定核减村集体留用地的面积和位置,由政府储备土地并组织公开出让。回收的村集体土地按照市场价给予补偿,补偿方式为小部分货币加大部分货币折算物业。金沙路西侧的地块为南沙新区"货币加物业"留用地开发模式的试行点。该地块为南沙区编号 2012NJY-9 号地块,位于南沙街金沙路西侧,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商务用地。地块用地面积为 69276 平方米(净用地57700 平方米),容积率为 2.6,建筑面积 150020 平方米。金洲村以该地块为"实验田",先行先试,在符合相关规定和办理相关手续后,与星河房地产公司合作,顺利完成了南沙新区首例"货币加物业"的留用地开发实践。同时,2013 年 12 月,美丽乡村蕉门村完成了与方圆地产的合作,成为南沙新区"货币加物业"留用地 263 亩,获 15 万余平方米商业物业及 2 万余平方米地下车库,返租 50%村商业物业,年租金收入约 1800 万元。也是对于蕉门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的根本措施。

  第二、大稳村利用生态岭南水乡旅游名片,发展生态旅游。大稳村"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发展定位为:以特色农业和基于岭南水乡民俗文化的生态休闲旅游业为双线发展,自然景观保持良的美丽乡村。大稳村观光休闲旅游有"水上绿道"、"单车绿道"、咸水歌对唱、绿色瓜果长廊等项目及钓螃蜞、农家菜馆、疍家文化·等充满岭南水乡风情特色的生态旅游,深受广州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游客及港澳旅游团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共接待游客共有 25 万人次。广泛发动当地农民参与加快了传统农业向都市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升级转型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得到国家、省、市等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及好评,总共接待媒体采访报道到达 35 次,吸引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广东电视台《骑游广州》、广州电视台《发现广州》、《大佬辉出街》等多家知名媒体为东涌绿道拍摄专题栏目,对外宣传东涌水乡风情休闲旅游。东涌绿道自迎客至今,积极扶持当地村民自主创业,现大稳村共有 8 间农家乐, 7 间驿站,大稳村的番石榴、甘蔗展销点深受广大游客喜爱,促进大稳村本地就业约 300 人,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2012年收入 270 万元,比上年增长 15.8%,农村人平收入 12221 元。

  第三、开拓文化产业,形成人气聚集,发展钻石水乡生态旅游,冯马三村自然生态保持良好,村内河网交织,依河而居,由小桥、流水、渔船、古树、人家所构成的一涌两岸风景秀丽,富有岭南水乡特色。2009 年冯马三被批准为南沙区第四批文明示范村创建单位。为提高冯马三的知名度,将之打造成为南沙区沙田水乡旅游景点、沙田水乡文化中心,南沙区宣传部、广州市摄影艺术研究会于 2009 年 11 月在冯马三建立了广州市水乡文化摄影艺术创作基地。这也是广州市首个突出以水乡风情为特色的摄影基地。基地的落成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提高了冯马三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搭建了发展旅游业的平台。结合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冯马庙传说广为传颂围绕创建精神文明示范村,推进水乡旅游资源开发,冯马三村现已将旧小学校址进行改造,建成目前横沥镇最大村级休闲公园,总占地面积达 8000 多平方米,建成了健身路径、冯马大戏台、冯马广场及亲水平台、小码头等相关设施,下一步将重建冯马庙,将休闲公园打造成冯马纪念广场。冯马三水乡旅游特色村正显现雏形。

  第四、宜居生态环境建设显成效,得到广泛认可。水乡沙田风貌,滨海河口湿地均是南沙宝贵的生态财富,生态保护良好。在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评选中,全市共有 27条村入选,仅南沙区就有大稳村、红港村、红海村、鹿颈村、乌洲村、冯马三村、新兴村等 7 条村庄,宜居示范城镇有大岗镇、万顷沙镇两镇。同时,南沙湿地,通过滩涂的生态环境改善,人工红树林培植,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周边地区起着防风消浪、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广州之肾",分别获得"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广州新八景"等称号。

  小结:通过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取得很多实质性的效果,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纳入 2013 年建设任务的金洲村和 2014 年的大稳村、红港村、子沙村的建设任务项目实施进度较好,通过和基层大量的接触,也发现了不足但从中发现了项目审批,设计、施工管理、资金筹措方面需要总结和改善,逐步完善政府逐步加大对村镇建设的管理,更有效率的达到新区开发成果反馈大村镇建设中,使市民、村民受益。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