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界定与理论基本概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18 共919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姜永生、范建双、宋竹(2008)认为所谓的新型城市化,是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产生而产生的,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发展道路。[1]

  第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传统城市化的快速推动,是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政策,扭曲了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农村巨额的资金,大量的能源、资源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重工业集中;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进展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中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全局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

  第二、使耕地保护面临严峻考验。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我国的城市用地面临着严峻考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单纯的城市内部土地已经不可能满足城市内部的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城市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

  第三、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遭遇了很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无法享受城镇人口的待遇和各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状况不容乐观;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民工住宅问题较为严重:同时还面临着城市居民融合困难等问题。借鉴国际先进城市规划理念和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构筑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低碳可持续的经济结构、绿色高效的交通网络、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南沙新区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我国新型城市化典范。

  同时,新型城市化建设目标突出:

  一是集约高效。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集约高效的城市化道路。集约高效就是充分发挥空间聚集,突出循环经济,提高知识、技术、信息贡献,强化规模效应,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业城乡。

  二是功能完善。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结合起来,走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化道路。功能完善就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种类城市功能,不断培育城市个性,形成城市特色,建设特色城市。

  三是社会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结合起来,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道路。社会和谐就是公平公正,结构稳定,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安全有序,建设和谐城市。

  四是环境友好。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结合起来,走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

  环境友好就是着力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

  五是城乡一体。把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城乡统筹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企业化,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镇、村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

  南沙区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是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下,开展乡村建设,新型城市化的建设目标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体现,特别是功能完善和环境友好不但是城市建设的目标,也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同时,城乡一体化也是也是统筹村镇建设的基本要求。

  2.2.4 城乡一体化理论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进行界定,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城乡一体化理论在村镇建设方面的特征如下:

  第一、环境优化可持续的产业:从社会分工角度体现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思路,辅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解决城乡之间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的问题,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的经济技术联系;从产业联系角度推进产业垂直一体化,推动城市自上而下延伸其服务体系,农业通过产业化的途径延伸其加工销售环节,并将加工和销售环节进入城镇,最终促进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广泛融合,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用于试点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民住宅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物业建设。

  第二、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社会的服务:把"两型社会"理念贯穿于城市化全过程,坚持高效集约发展,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引领的城市化新路子;通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均质化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即是一种以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为城市化推进的空间形态;一种由土地空间的有形城市化转向城市社会的无形城市化形态;一种农村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融合城市品质的就地城市化形态。按照规划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村庄基础设施"七化工程"和公共服务"五个一"工程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村民管理机构、确保城乡居民拥有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政府调控缩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现象加剧,构建新的社会结构秩序和邻里社区。农村基层作为工作重心,提高村干部积极参与,核心为抓好党组织建设进行村级组织建设发挥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村民参与农村建设的自治制度。

  第三、优美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努力保持"发展"的城市系统与稳定的环境系统之间的平衡,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确保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中,要求"友好"地对待环境,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创业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清理农村"无证"建设遗留问题。

  全面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

  第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统一起来,充分挖掘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基于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力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城乡文化结构实现城市化转型,发挥城市在文化上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城乡居民都能平等地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思想文化素养不断提升;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吸取外来先进文化的精华,实现文明的多样性。

  第五、分工明确的城乡关系: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用发展和改革的方式,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之间的体系布局,构建组合有序、功能互补的城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现新型城市化统筹发展,城乡二元关系向城乡网络发展、一体化发展演变。

  梳理深化村庄规划,落实村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农民住宅社区化",引导农村住宅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鼓励统一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进一步解决农村村民住宅问题。

  城乡一体化是美丽乡村建设应有之义,特别是对于南沙新区开发建设中的城、镇、村的建设开发管理极为重要,体现在:一是城市建设和村镇建设的布局,影响区域控制性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制定,是城乡建设的理论依据,既开展南沙新区村庄规划的必要性;二是城市建设和村镇建设投入比例,统筹城乡建设,可以在既投入城市建设中,兼顾乡村建设;三是乡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管理服务功能的突出,提高了村庄建设的重要性。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是在政府层级高度重视下,更高标准的建设乡村的一种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必须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指导下筹划和实施, 它的实施效果也检验着城乡一体化的贯彻力度。

  本章小结:

  美丽乡村并不是单独的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而是通过改善人居建设,提高环境承载力,在城市化发展做好分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重点研究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按照"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乡村的愿景[1].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