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理论综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6 共583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基础性理论

  研究问题必须要有一些基础理论做支撑,选取好适合的理论体系来辅助问题的研究,做到事半功倍。

  2. 3.1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政府职能即政府应起的作用,它规范了政府的行为,回答了什么是政府应该做的。政府职能就是“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广泛的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②从西方社会发展来看,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造成了整个社会需要政府来处理的事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迫切需要改变和调整其工作职能。

  凯恩斯主义学说就认为,政府必须强力干预经济发展,出台系列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拉动社会需求。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大政府的格局,政府需要包揽诸多事物。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政府的强力干预,需要政府干预的事项太多,导致了政府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大量出了财政赤字;反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却要求享用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效的公共服务。这使得西方政府面临着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但巨大的传统官僚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僵化,教条,脱离群众、效率低,政府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理论发展是也陪伴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改变的。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展现出的是完全的“大政府”,政府是无处不在的,其所做的事情也几乎是没有不包揽的,它管理和控制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并严格计划和控制经济行为,任何不受控制的民事活动和经济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改革开放后,政府迅速做出改变,由“控制型政府”逐渐变成“有限政府”,政府逐渐放权,主管经济行为。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职能以后,中国经济呈现了一种的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同时新的问题也出现了,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导致社会发展的缓慢,道德水平的丧失,文化的落后,政治生态失衡。

  我国政府准确应对新形势的发展,合理调整政府职能,十六大报告也明确了政府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①经济建设型政府也需要改变其职能结构,逐渐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转变。

  2.3.2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以美国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Robert B. Denhardt)为代表的公共管理学者们在研究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时,对其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者们认为政府不应该以舵手或者划桨者的面目出现,而是明确确立其服务的职责。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以“服务,而不是掌航”为根本态度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内涵有以下几方面:政府应是服务而非掌航,政府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趋向于协助公民表达并实现共享的公共利益,而不止于控制或引导新方向;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主要目标,而非副产品;战略的思考,民主的行动;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身份,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责任并不是单一的;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力;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②新公共服务理论注重政府的服务者角色,构建了一个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供政府和公民平等交流、协调协商、相互配合。创立了一个标尺检验公共行政的优劣,即从社会资本角度、公民权利保障、公共对话机制三个方面来衡量。登哈特认为,以往的行政模式,过于注重经济理论,考虑问题太过以自我利益为主或利益至上,在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应该用保障公民权、民主为首要目的的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来对传统的模式进行替代。

  未来的政府治理是以“服务至上”为其基本原则,提供公共服务时优先考虑公共利益。在与公民平等交流、协调协商的基础上,倾听民意,互相配合,这样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才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

  2. 3.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首先是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正式由国务院提出来的。同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并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均等化的基本前提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党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发展战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②学者们普遍认同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全体公民享有自主选择权,在面对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可以选择接受与否;二是社会全体民众应该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这也是均等化的前提;三是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基本相等,这是均等化努力的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确保公平分享公共财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有利于保障公民发展的基本权利,消除不和谐的现象和根源,解决我国经济政治转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2.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4.1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目前来看,公民享有的基本文化权利应该包括四个基本方面的内容:“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幵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对个人进行文化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保护权。”③全体公民自由享受文化成果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而其首要的要求是公共文化产业的发达兴旺,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丰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公共文化各种各样的需求。只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大力发展,且到了一定完善的程度,才有可能保障公民积极参加到文化创造的权利,普通百姓才有可能享受到文化成果所带来的便利,才有可能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去,并努力创造条件主动幵展文化创作活动,进而促进自身对文化的渴求,以达到追逐更高层次的目的。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一定的层面来说是非常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方针为指引,引导体系建设的方向,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迫切需求的文化权力,对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力保障体现在各种层面上,政策法规、法律条文、道德约束等等。只有使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文化服务建设带来的便利,在文化提高上得偿所愿,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服务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和创作文化的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2.4.2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近些年来,国家将公共文化服务提到了一个薪新的高度,党的人民代表大会一次次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并做了细节性的规划,出台和颁布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来指导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保障建设,各地也纷纷出台文件与中央呼应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这种大环境下,可以明显感受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在一步步提升,人民群众对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大步提高。但是,在国家花大力气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全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基础文化设施比较匮乏和落后,针对一些特殊群体比如农村农民和农民工,文化产品相对来说很少,均等化工作做的不足。

  因此,下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往何方走,怎么走,如何照顾到地区和弱势群体,还得要细细思量。

  文化产业源源不断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购买选择的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在积极购买以扩大文化市场需求和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还积极地为文化产业提供配套政策和有效的社会监管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政府特有的一种功能框架,对文化产业起着极大的制度支撑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更新换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