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寄宿制高一农村学生学习适应性探讨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7 共514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论

  (一)研究依据

  1、研究背景
  
  (1)提高学习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重视教育质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最强音。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学习能力。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写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报告中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报告中还指出“教育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1]

  20 世纪 90 年代雅克·德洛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Within)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的建议则更具有权威性。报告中认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基本能力分别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被称为 21 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拄,即 21 世纪的学习观。”[2]

  我国从本世纪 90 年代以来开始逐步实施素质教育。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并指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3]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不管是谁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学会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对中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

  (2)当前农村教育现状,使寄宿制农村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教育各项改革地深入开展,农村的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城乡教育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教育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具体体现在:首先,许多农村家长教育期望很高但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能力不足。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农村每个家庭也大多不超过两个孩子。有的农村家庭也就一个男孩。这种子女偏少的现状使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格外迫切,对子女的期望很高。但大多数农村家长文化素养普遍偏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又不注意言传身教。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日渐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父母双方都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很少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较少,即使电话沟通督促孩子的学习也起不到较好的效果。孩子由上一代人监护,但老人更多关注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加之平时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自理能力较差。再次,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则更少。然而“近年来,人才流动渠道越来越宽,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人才的条件越来越优厚,优秀教师处处有人挖、抢,各种优越的物质条件、经济待遇、人文环境等对优秀教师充满了诱惑力,因此许多优秀教师人心思动,地区性保护政策、限制政策已是鞭长莫及,”孔雀东南飞“已经成为优秀教师自然流动的一种趋势。”[4]

  加上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也不愿到农村从教,这使得农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且老龄化严重。农村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农村学生升入寄宿制高中后,学习适应性问题突出。当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地不断加大,城乡教育差距会逐渐的缩小,这为提高农村学生学习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3)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其弊端日益暴露。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因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5]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性。

  (4)高中时期学习适应性问题严重影响学生身心成长和学业成绩。

  在我国,由基于业绩表现的目标定向所导致高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现象日趋严重。国内已有的关于高中新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高中新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表现为明显下降的趋势,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平均检出率超过了 20%。”[6]

  高中时期是关系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高一又是整个高中时期适应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学生能否较好地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学业成绩。正值青春发育期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生理心理巨变的同时,还面临着学习环境的变化,人际沟通问题以及学业压力的加重而带来的情绪低落问题等等,都使得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适应上问题突出。尤其是寄宿制高中一年级农村学生不适应表现更为突出。如何对造成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一系列因素做出正确的诊断, 并给予科学有效地指导,这是当前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学业成绩的大幅度滑坡,而且对学生身心发展也将带来严重的影响。

  2、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学习适应性是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使得农村学生升入高中后,相对出现了学习适应不良等问题,这成为制约其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寄宿制高中一年级农村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进行研究,拓宽了心理素质的研究领域,丰富发展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为科学有效地指导高一农村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提供科学依据。

  (2)实践意义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因学习适应不良而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案例屡见不鲜。本人根据研究需要自编一套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针对寄宿制高中一年级农村学生实际存在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努力探索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来帮助高一农村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并为学校、家长提供可行的建议,也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为同类寄宿制高中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外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概况

  在国外,关于中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者大多是对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诸如气质类型、社会影响、家庭压力、社会动机等相关因素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辰野千寿在《学习心理学》中,从心理学角度介绍了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学生学习不适应的成因主要有主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法。针对学习不佳的儿童,他还提出了“基于教育谈话,基于生活指导,基于学科学习指导”的教育方法[7]。

  日本教育研究所心理学家还编制了《儿童学习适应性调查表(I 和 II )》,它包含身体、生活和学习三个方面。日本心理学家对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对于我国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如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等翻译和修正的学习适应性测验量表,成为我国国内用于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的重要工具。美国密执安大学还编制出学习适应性模型问卷,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美国学者 Urdan 等的研究指出,“基于业绩表现的学习目标会表现出比较差的学习热情、认知能力以及毅力不持久等特征。”[8]

  2、国内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概况

  (1)概念界定“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就是一种适应。有机体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当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取得与环境的平衡的。如果有机体与环境失去了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就是适应。”[9]

  我国的研究者在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多以皮亚杰的适应观为基础,并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当然,学者们对于学习适应性概念的界定存在差异: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的《学习适应性测验》中认为: “学习适应性是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10]

  田澜等认为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 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11]

  郑日昌等认为:“适应性也就是心理适应能力,即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心理能力。学生的心理适应性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学习适应性”。[12]

  徐浙宁郑妙晨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认为:“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 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13]

  冯廷勇、李红认为“学习适应性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14]

  上述对于学习适应性概念的界定,虽存在差异却也存在共同点:(1)大多研究者认为学习适应性是一种能力特征。(2)学习适应性是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达到与学习环境的平衡,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广泛认同周步成对于学习适应性概念的界定,但本人认为其概念界定中“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说法是较为模糊的。因此本研究认为,从中学生角度,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主动调整自身克服困难以取得学业进步的能力,即学习适应能力。

  (2)学习适应性的维度台湾学者陈英豪、林政文和李坤崇综合分析了国外十一种和国内十种评量学习适应或学习行为工具,并编制了《学习适应量表》。此量表认为“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主要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身心适应五个方面。”[15]

  目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翻译和修正的《学习适应性量表》(简称 AAT 量表)。而该量表把“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分为四个部分:学习技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心身健康。”[16]

  李红等认为“学习适应性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环境因素、教学模式、社交活动五个项目。”[17]王滔将“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分为学习的动力性、计划性和方法性等三个维度。”[18]华瑞人才测评公司编制的《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中认为,“学习适应性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19]李政云在《初一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特点调查》一文中认为,“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包括自我认识和自我监控。”[20]

  综上所述,国内的研究者们广泛认同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四个方面来研究学生学习适应性。本研究认为高中一年级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其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客观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高中教育教学环境、城乡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遗传因素等,主观因素主要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技术、身心健康等。

  3、本文的研究特色

  纵观国内研究资料,我国学者对大中小学生以及各种不同群体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都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对初升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较少,而对初升高的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更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调查上,比较缺乏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的探讨研究,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培养的研究也较少。本研究是针对县城寄宿制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高中一年级农村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原因,从学校、家庭等方面入手提出具体地教学管理对策,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加以指导,帮助高一农村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本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当前高中一年级农村学生学习适应现状,通过对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各因素的分析,探讨提高高中一年级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2、研究方法
  
  (1) 文献法: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本人查阅了大量关于学习适应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调查法: 笔者根据研究需要自制问卷,通过对 L 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问卷调查,进行问卷统计分析,找出高中一年级农村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现状及原因。笔者还通过对 L 中学的领导和班主任进行访谈获取相关信息。

  (3)经验总结法:笔者多年从事高一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自身经验并研究了部分优秀教师的学期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学习了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日志、备课笔记,访谈了有相关经验的领导、班主任基础上提出了有效解决对策,帮助高一农村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