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30 共482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社会认知提高的当下,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等职业教育还因为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许多亟需改进的地方。“重专业课,轻基础课;重智育,轻德育;中职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还不能有力有效地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教委,2007)在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3.1 学生自身的问题

  3.1.1 职业理想不明确,奋斗目标不清晰

  在目前的中职教育中,学校对于学生的评判标准都是以操作技能的优劣来衡量,因此也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课而轻基础课,重实训内容而轻理论教学。这种现实导致学生只知道学好技术,埋头苦干,而为什么而干?努力干了之后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达到怎样的程度却没有明确的认知。问学生的职业理想为何?学生百分之九十茫然不知如何回答。这种职业理想不明确,奋斗目标不清晰的状态,不利于职业教育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同时,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因为中考成绩太差无奈之下才选择进入职校,所以在进入学校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职业信念不坚定,不思进取,学习不努力,对职业、前途迷茫,导致职业理想不明确,奋斗目标不清晰。

  3.1.2 职业纪律意识淡漠,职责良心缺失

  遵纪守规是每一职业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精神,中职学生做为社会发展后备力量,亦应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但因中职生源本身的学习抵触性和基础薄弱,其在校自我纪律约束相对就差,在教学中常有无故旷课和迟到早退现象;上课亦是睡觉、听音乐、玩手机等等,缺乏最基本的遵纪守规意识。这种无意识的违律行为习惯的延续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个人职业的成长。

  职业良心是从业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能够使从业者自觉有效地进行自我责任检查和监督并做出客观的评价,是职业人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中职学生因其世界观、价值观不完善,客观认识水平不稳定,所以在当前社会眼球媒体扭曲的价值报道影响下,形成了消极、懈怠的职业责任、良心体系。“认为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等价值观,自我职责反省、自我监督的意识差,所以在工作中常是个人、企业互不满意,职业发展受挫。

  3.1.3 学习动力不足,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差

  中职学校因受生源限制,招录对象本就是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在长期的求学中,对学习兴趣不浓,自信心不强,对于求学的意义认知不清,所以在学习中是得过且过,混日子、混文凭,最终导致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无法适应岗位要求,屡屡受挫,受到来自家庭的埋怨和社会的压力,造成对社会负面情绪较大。同时纪律性差,不注重自我约束和管理;自由散漫,不积极追求上进;劳动观念、动手观念淡漠,不注重规范和要求;长期的自我低规范、无要求管理,导致职业行为和习惯养成较差,不能适应现代化职业要求。

  3.1.4 职业态度不端,频繁跳槽

  因为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认知不清,职业态度不端正,没有做好下苦功的准备,所以不愿从最基础的一线技术岗位干起,往往以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上班时间长、太辛苦为由频繁跳槽换工作,期望下一次跳槽能得到更加理想的工作,但往往事与愿违。

  企业在招录工作人员时一个重要标准是“稳定性”和“诚信”,而中职毕业生的频繁跳槽,正是暴露出在校职业态度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对于社会、企业及个人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总期望下一站更好,而不懂得每一次更好的基础是自己不断的、脚踏实地的努力而非不断的如猴子掰包谷的重复,这样永远也不能真正的成长,职业精神的外化也会较慢,不利于自已职业的发展。

  3.2 学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体系建设不清晰、教育地位不重视

  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职业理想是主张从业者立足本职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而在中职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精神是缺乏系统认知的,还是建立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层面上,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代课老师都只是管学生、教学生,而对学生职业理想的培养没有清晰的认知和目标,更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考核标准,导致学生一届届毕业,却都是职业认知不清,理想不明确,奋斗目标不清晰。

  其一,从老师到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的可供借鉴参考与指导原则的职业精神教育认知系统。目前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是缺乏系统认知的,还是建立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层面上,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代课老师都只是管学生、教学生,而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没有清晰的认知。这也导致学生对于职业及职业精神认知缺乏,走上工作岗位较难适应,需在社会中花较长时间适应和磨合,对于毕业生身心的成长有较多负面影响,对于家庭的经济、关系的和睦维系,社会经济建设和治安稳定也有诸多不利影响。

  其二,对专业技能的过分重视使职业精神教育长期以来处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从属和附庸地位,甚至是摆设。的在目前中职教育中,普遍存在课时、培养重点一边倒,重专业课,轻基础课;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职业精神层面的培养却不能同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本应配合职业教育一并完成,而现在的结果是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只能是自己在进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之后用社会现实教育自已完成,学校的任务在社会中来完成。

  这样不利于学生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养成,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3.2.2 考核无标准,成效难量化。

  职业技能的高低仅是评价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一个方面,但因为对于职业教育成效而言,操作技能因其看得见、拿得出,成为了当仁不让的考核标准,各层次职业学校都将其做为了学生成绩量化考核的最终标准。同时,因为操作技能是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谋生手段,是其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最主要依靠,所以在学校期间,学校按排大量课时用于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也只重视专业实操学习,对于其他课业相对比较抵触。在学校与学生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考核认识即操作技能,这也成为学生职业精神考核的最大标准,而这对于职业精神的考核却是有失公允的。

  其一,学校没有清晰有效的职业精神考核标准。思想指导行为,职业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行为意识指导职业行为的进行。而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量化考核标准,只是依照传统教育以书本为本加以考核,不能充分、有效、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精神意识,职业精神教育无后续、没后劲、无动力,成效差。缺乏考核内容和标准,没有清晰的数字量化标准的实际情况,使职业精神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和口号。大家都在喊职业精神的养成,如何养成?如何界定?却没有明确的标准。这种现实使职校生职业精神学习缺乏最起码的内在驱动力这是因为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不重视,没有给学生职业精神学习养成的外在影响和动力,造成一个实际情况就是,学生职业精神养成与否不在老师教学成绩考核之列,亦不在学生学习内容考核范围之内。

  其二,是学生无职业精神养成意识,缺乏职业精神学习的内在驱动,没有将职业精神养成放在同专业技能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职业精神养成于职校生而言,同职业技能的学习是同等重要的,甚至还要比职业技能学习更重要。但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第一次闻知了职业精神,但职业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却没有切身体会,这就造成学生缺乏职业精神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职业精神教育,不能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

  3.2.3 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教育效果差。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普遍贯穿于德育课堂,而德育教材却是陈旧老套,教条主义严重。教材说教的过程中理论多,案例少,失去趣味性和吸引力;教材体系结构死板、各式化严重。如讲到爱岗敬业精神以时传祥为例,我们承认时传祥是上个世纪劳动工人的典型代表,但对于新世纪的青年来说,时传祥已经成为一个逝去的时代的代名词,学生没听过,更不知道他的典型意义。教材内容不能紧跟时代,紧扣时事,不能反映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所以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教育时效性。

  传统教育一直存在一个问题,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给予与需求不一致。老师教的学生不一定爱学,学生爱的老师不一定支持,这一问题在职业学校教育中更为突出,往往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上课睡觉的睡觉,玩手机的玩手机,看小说的看小说等等,各干各的事。老师在一味哎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学生一班不如一班,到底问题在哪?有一句俗话说:“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有蹩脚的销售员”,相应在教育岗位中,我们也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有能力教的老师。所以,职业技术教育、职业精神灌输需要老师站在学生个体的角度上,换个角度、换种教学方法、变一种沟通手段,将学生当成一个个个性鲜明、自我独立的个体,与学生多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求知中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的主体,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信誉等的建立。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职业精神的全面形成。

  3.2.4 与行业企业直接互联太少,教育的针对性较差。

  大多数学校主动意识不足,还是传统地延袭职业教育围绕书本立足于课堂的展开方式,进一步束缚了学校寻求与企业高度合作或其它路径展开职业精神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大多学校缺少变革激情和承担变革风险的魄力,沿袭传统路线,执行既定方针,施展固有招数,走中庸,求安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自然无法走出向外迈的重要一步。其三,大多学校院墙一隔自成一体,双耳一闭,天地不闻。对行业、企业知之甚少。现在学校的老师大多是学校毕业直接进入课堂,对于行业、企业没有认识和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也缺乏经验。现在虽然中职办学有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但这种模式较为松散,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合作实际上的工人预定。缺乏职业精神教育管理和考核机制,大多摸着石头过河,有些企业实践活动甚至干脆就是走个过场摆个造型。所谓的校企合作,更多是流于学校负责培养技能,学生毕业保证送入企业,而企业很少地被邀请和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二者的直接衔接与互联太少。

  在学校与企业直接互联较少,学生考核松散的情况下,不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中职学校实习走过场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冬天天冷的时候,学生进入实习车间,老师把名一点,实习任务一分配,学生就三三两两分散在实习车间的暖气片旁,或听音乐、或玩手机,而认真完成实习任务的就那么几个。实习过程就犹如企业劳动过程,是让学生感知生产环境,完成生产任务的一个过程,而松散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养成的不良劳动习惯恰恰使学生在职业认知和职业规范了解的关键时期忽略了至关重要的职业精神。

  一知半解,或者不知不解,原本的机会与优势丧失殆尽,不仅对学校的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反而给学生造成就业即实习一般松散的错觉,思想上懈怠,意识上的放松,直接会导致行为上的懒散。

  3.2.5 师资窘困、考核单一,实施困难。

  在中职学校,一般有较多的专业课老师,而基础课老师较少,更是缺乏专职的职业精神教育老师,而职业精神教育一般渗透进德育课里,而德育课时也是一再被压缩;而同时,老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观念陈旧,上课一言堂,对于挑战师威的学生,会采用严厉的态度和手段,而这些行为都不能很好为学生做出身正为范的职业榜样;同时,学校也不能正视职业精神教育,从上到下缺失正确的认识。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职业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的落实。

  一个学生优秀与否,拿什么来评判。在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主要以试卷成绩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与世界教育大潮中的评判方式严重脱节,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重理论,轻能力;重笔试,轻视行为评价;重视老师的个人评价,轻视其他各科老师的综合评价;也轻视学生自我的认知评价。而这种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所以很难来测评教育结果的好坏,学生在校表现优异,评价良好,但走上工作岗位因为种种的不适应而不能很好、有效工作,企业反馈差的也比比皆是。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