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加强音乐教育的探讨展望及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07 共516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5章 探讨与展望
  
  5.1回归教育本质与人性
  
  5.1.1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观
  
  作为一个处于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来说,不断地追问和寻找“教育是什么”,是对自身职业内涵的挖掘,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更为合理化的启示和引导,具有根本性意义。这一问题离不开对教育本质的探究和深入思考。因而,对于教育本质的合理认识成为了教师不断深造、发展自身的核心和首要问题。古今中外,对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可以说是见仁见智。这诸多的理解和认识,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无论是哪一种见解,都反映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时期乃至当时社会主体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在对传统教育本质观的理解基础之上,认识和理解当代教育本质观,才能切实的把握我国当前“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以及理想追求。

  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离不开学习,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为学习的规范化和高效率提供了保障。人有学习的需求和潜能,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并不断进步和完善,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习乃成人之本。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也能够促进教育者的知识升华,两者在教育中都得到利益,但其最主要的获益方还是受教育者。学习化社会的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系统的指导学习,其对教育的目的与方向进行了直接的体现。学校所使用的教材、课程表等都表现出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组织性的特点。

  5.1.2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在教育活动中,最为本质的是人的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清晰教育的本质,明确人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教育活动对人的本质进行教育引导。人的特殊本质体现在人类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差异,也可以说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准。在这个问题上,从古至今有无数人以自己的角度进行解读。由于这些学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拥有的经历不同、入手的角度不同,最终造成了其结论具有十分大的差异。当今教育者从“人”的本质出发,对教育重新审视,最终得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是强调教育工作者的各方面行为。

  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意味着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自觉性。为了满足人们的教学要求,要结合制度、价值和组织等方面的因素,将完善的综合体系建立起来。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体系来支撑,将该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一是要建立公平与竞争相结合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三是要建立起质量与效益相结合的学校分类评价制度。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引入以人文本教育观念要求我们必须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就必须从教务教学以及教师服务等发面着手,建立健全一套合情合理,尊重人本理念的教育服务体系。第一,结合实际构建为公众服务的行政服务体系;第二,建立以帮助与自助为主的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体系;第三,建立咨询和指导为主的教师服务体系。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成果。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核心目标就是为了促进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为广大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满足提供客观的支持,为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5.2加强音乐教育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5.2.1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原来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的中小学生,全面的促进学生各方面文化素质的提高,目的就是全面的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综合型人才要求德,智,体,美的共同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蔡元培先生认为只有将学生德育体美的教育同时进行,通过这些教育方式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音乐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美育内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所引起的深远影响和诸多教育都无法替代的功用已经日益彰显出来。

  音乐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在本文中已经有过大量的描述。欣赏音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和表现内心的感受,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无限热爱与热情,进而成为一个善于与人交际交往的人,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人。形成乐观积极的态度,甚至因而影响到他们的“三观”.实际上,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开拓青少年的视野,为其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样的,它也是当下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大中小学应加强音乐教育工作,为广大青少年朋友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水平。

  5.2.2用音乐文化塑造美丽心灵
  
  我国知名美术理论研究学者宗白华先生曾经在他的《美学散步》中重点强调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的境界本身就是高尚的,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从本质来说,音乐是一种心灵层次的交流,通过节奏、旋律等音乐语言的运用来为演唱者以及听众提供艺术欣赏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美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音乐的听觉性特征,让广大师生在欢快的乐音中感悟美好的生活。”

  本文中所引用的校园音乐文化的一般性概念为:校园成员接受和继承特定环境下的音乐价值观,按照规定的音乐信仰来实现音乐艺术的传承的系统性过程。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能够从心灵层面加深广大师生对美的认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校园环境的改善和校园形象的树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校园音乐文化教育的开展,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课内和课外音乐文化教育的结合,在校园文化空间内完成传承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校园音乐文化意蕴高雅,是塑造广大师生音乐素养、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能够更好的净化灵魂。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的音乐教育理念,从社会中获取必要的音乐资源;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现阶段音乐文化校本建设工作,为广大师生能够顺利的在校园音乐文化的大氛围内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提供客观的帮助。这是发展中小学音乐文化事业的根木出发点和落脚点,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5.3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接轨,创造优质环境
  
  5.3.1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在我国古代,关于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早在孔子、孟子的思想中就己有论述。孔子特别看中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便是充分的论据。他认为人生来性情大致接近,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的影响使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独有偶,墨子也认为,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熏陶下,会形成不同的品质,最终被塑造成不同素质的人。而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同样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天赋的美德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要在受训练的基础上得到。他的教育理论中看重人与环境能够产生相互协调的作用,认为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思想,只有将欺骗、狡猾、邪恶的思想通通屏蔽在学校之外,才能够让学校成为美好灵魂的殿堂,这些观点的作用一直持续到现在。

  朴素的环境决定论思想基本上与唯物论思想的发展是一致的,认为不同的环境铸造出不同素质的人,在论述环境(外因)对人的影响的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因)以及对环境的反作用。

  5.3.2形成教育合力,营造“三好环境”
  
  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是基础教育,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社会作为外部环境因素,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爱新一代人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全国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共中央就曾就中小学生的成长情况发出过批示,一定要全力以赴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这不光依靠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努力,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影响,只有将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中小学生真正的健康成长。如今的第一要务就是,不断加强学校对教育的改革力度,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共同配合,形成有机的统一,共同完成教育事业。

  事实证明,教育新一代,必须要靠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统一、协调配合,才能对教育事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三者的有机统一能够促使教育方向不偏差,保持统一;其次,三者的有机统一能够使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很好的贴合;最后,三者的有机统一能够互取所长,互补所短,让教育情况更加完整有效。正是因为三者的优势互补,使得三者各取所优,缺一不可。三者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是提高教育的整体情况的关键所在,只有放大优势,弥补缺失,才能形成叠加效应,达到最完美的教育状态。

  5.4积极价值取向的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的融合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重视“以人为本”的理论被放在了一个历史新高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翻开了新篇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对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含着对教育理念的指导意义。教育也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要做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培养树立这一学习精神。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要真正发展好教育,首先要以人为本,只有了解并实现了人类发展的需求,才能将其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构成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更加全面的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做出坚实的精神基础和智力保障。换句话说,教育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引导,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其作为自己今后教育事业的基础,形成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思维。更好地完成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所在,所谓的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也就是为人,故而,发展最关键、最本质的还是要以人为本。

  对于教育来说,说白了就是培养人,纵观国内外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归根结底都是要以人为本。只有了解并完成了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才能让教育发展的更完善。但是,一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人作为教育主体这一事实,一直认为知识和学科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这主要是由于我们过去的观念、教育考评制度和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质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为了教育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将学生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改变思维,跟上改革的步伐,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更好的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维方式,为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澜。关怀生命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王合生。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2)。
  [6]褚洪启。关于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问题的讨论[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6(3)。
  [7]周红。多元教育价值观背景下初中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10.
  [8]谢笑珍。试论素质教育的教育价值观[J].高教探索,2001(1)。
  [9]罗儒国,王姗姗。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诊断与应然追求[J].大学教育科学,2008 (6)。
  [10]吴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5(6)。
  [11]赵艳平。当前中国教育价值取向探守-基于教育现状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3 (8)
  [12]陶红。教育价值观关的研究关于教育的哲学思考[D].长春:古林大学,2005.
  [13]刘卫东。当代中国教育主导价值取向的考察与反思[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4]王洪生。音乐教育心理学浅谈[J].中国音乐教育,1994,(6):30
  [15]曹理、何工着。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第4页
  [16]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第2页
  [17]单志艳,孟庆茂。心理学中定量研究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2002, 25(4) :466-467.
  [18]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9]加德纳着,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0]李明华。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一中国价值观探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1]刘一番。教育价值与教育方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1)。
  [22]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3]扈中平,陈东升。教育价值选择的方法论思考[J].教育研究,1995(5)。
  [24]王坤庆。现代教育价值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5]顾明远主编。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音乐教育论文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