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音乐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帮助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07 共503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1章 音乐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帮助
  
  1.1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智能开发
  
  “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最初由世界着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而“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起源于霍华德加德纳于1979年起参加的某个探讨“人类潜能的本质与实现问题”的研究计划,见着于《智能的结构》。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他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是可以具体区分的,具体上每个人都具有语言、音乐、自我认识、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以及自然等八种智能,研究成果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得到各国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是实现人的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人在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艺的同时还能通过感受音乐本身内涵,“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对人的审美、思想情感以及心灵进行陶冶或者净化,让人全面发展。在未来素质教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音乐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说是巨大的潜力。

  1.1.1音乐教育的启智功能
  
  生命科学对人类大脑功能区的研究表明,大脑左右两个半球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联系,大脑的整个工作模式既是分立的又是统一的。相对来说,左脑善于进行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一般被作为数理中枢;而右脑一般善于进行意象和想象等直觉思维,是为情感中枢。介于我国以能力获得为目的的早期基础教育模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很多情况下使用的是左脑思维模式,“因为所以,因果关系”.传统教育模式造就的学生单纯的对于符号体系的信仰,生硬而机械,严格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想象力。然而,在生命科学中,右脑所具有的信息容量却是左脑的100万倍。单就创造、发明来说,直觉思维的作用决不逊于抽象思维。一个人要想完整发展,“复脑教育”不可或缺。因此,对于右脑直觉思维的开发,是素质教育进程中必须面对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众多教学模式中,音乐教育在人右脑的JT发,以及协调左右脑思维整合方面具有独特的效能。日本有学者认为,手指的活动有益于孩子智力和思维的发展,相关活动对于大脑皮层活动中枢的刺激,使得孩子的智力得到提高。这充分说明智力与手的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各种乐器以及舞蹈实践对左、右手并用的训练。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毅力与耐力的锻炼,空间与时间、知觉与动作、逻辑与形象思维之间的相互转换、相互配合以及相互协调必然对左右脑思维的整合起着促进的作用,最终完成对音乐知识和技艺的学习,也意味着人的智力、心理素质和音乐文化素养的发展和完善。

  1.1.2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是世界着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言论。就素质教育而言,其最初方面在于审美。而音乐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情感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品质形成以及人格完善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之一便是教授他人如何进行审美。

  音乐教育的过程便是音乐审美形成和提高的过程。音乐听觉能力的锻炼是训练审美感官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言“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对节奏、旋律、和弦、音色、音调等音乐要素美感的感知,是审美感知能力的主要体现。充斥在各种各样内容丰富、形式多彩的音乐鉴赏活动中,学生对美的感知、鉴赏以及创造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不是仅仅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对于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内化”,音乐教育也不外乎如此。音乐因其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对人类情感表达,使其成为一项特殊的艺术,尤其是在情感表达方面它极具深刻、准确、细腻以及直接的特点。音乐能够使理性与情感得到高度统一,并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曲以动人,情以感人,音乐以其巨大的感染力,可以从灵魂深处,让人感受到那种至善至美、至真至切的境界,使灵魂得到净化,而这些特点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心随情动,音乐旋律的起伏波动,听者的感情也会随之变化,大脑的思维会变得活跃,在想象力得到调动的同时,人的创造了力也会得到激发。创新能力是现今人才素质考察中被看重的一点,那么音乐教育因为音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使其在创造性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作用。从简单的听觉思维逐渐过渡到复杂的形象思维,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入推广,成为了可能。同时人的社交能力、适应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尚。

  1.1.3音乐教育的其他功能
  
  贤者柏拉图《国家篇》曾言:“音乐教育是众多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关键是,音乐的节奏与乐调能够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恰当的音乐教育,会让他们变为浸润心灵的最强力量,心灵也因其美而美,而受过音乐教育的人则会反过来欣赏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它们变为滋养心灵的养分,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有没高尚”.李斯特说过“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泌人肺腑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的血液”,音乐通过听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在道德、情操、意识、观念等方面达到崇高的境界。如舒曼的《梦幻曲》,主题非常简洁,表现了作者追求童年的那份天然纯粹的自然之美,充满了浪漫梦幻的旋律,极具色彩又耐人寻味。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把我们带进了温柔优美的梦幻境界。动人的抒情风格、起伏变幻的旋律和婉转的格调,将人引入到轻盈飘澉的梦幻世界。

  对这首乐曲欣赏的过程,也是听者自我完善的过程,音乐的熏陶,杂念的抛除,心灵得到净化。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乐欣赏是极富幻想的,它可以使人超越一切,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一曲《茉莉花》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奥运赛场上一首《歌唱祖国》彰显了中国人的豪情与信念,催人奋进。气势榜礴的《黄河大合唱》,作者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斗争精神,痛斥了入侵者的残暴,展现了人民群众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壮丽景象。

  有研究表明,快速愉快的音乐可以消除肌肉的疲劳,节奏等的快速变化会使人的脉搏和呼吸速度变快;悲伤的旋律会使脉率变慢,而欢快的音乐则作用相反,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的改善,使人精神焕发、身心愉悦;同时优美的旋律还能安抚情绪,使人精神集中,增强生活情趣,在某些方面甚至能够加快身心健康的恢复。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的精神以及情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1.2音乐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1.2.1尊重和善待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与成人是相互平等的主体,学生是有着很大自我发展潜能的个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

  由于环境、教育、遗传以及主观心理活动的不同,学生就会在音乐方面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有的能歌,有的善舞,有的乐感很好,有的音色漂亮;有的善于表现,有的不善言辞;有的活拨好动,有的稳重内敛。这个世界因为“不同”而精彩续纷,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便他们身处同一所学校,在同一个班集体,面对的是同样的老师和课程,我们也不能因此要求他们变得“相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智力水平的发展速度不同,志趣喜好不同,存在显着的差异性。而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建立在正视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教师,将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同等标准下对比测量,甚至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这种做法,是不公甚至残忍的。

  教育的宗旨就是关注学生智能的差异性,促进其潜能的幵发。智能的多样性无疑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从新的视角丰富和发展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系。在音乐潜能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如运用多样化的音乐情景、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乃至应用多样化的音乐评价手段等来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音乐潜能的幵发。

  因为每个学生表现音乐智能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特点,为每个学生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依托多元智能理论,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实践因材施教。

  1.2.2发挥学科特点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
  
  从广义上将,设置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也不应该被当作谋生的一个职业技能,而是要单单的围绕着人这个主体,去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个人修养,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通过精心组织、计划、设计各种和音乐有关的校园活动。首先,要明确音乐教学活动的目的、要求以及目标;其次,对它的内容及形式进行精心设计;第三,搜寻与引进各种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对校园音乐活动做好整体规划。

  在组织音乐课堂教学时,以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为导向,遵循科学规律,使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则变得趣味形象,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感受力以及表现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以教唱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其次,积极引进各种例如“柯尔文手势”、“体态律动”等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对课堂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充分突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学成为一种游戏或活动,“寓教于乐”。

  课余音乐活动从形式上来看仅仅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份,但它不仅限于此,它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广义的延伸。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学生幵办各种例如管弦乐队、舞蹈队、合唱队等这种形式的兴趣班,同时为每个兴趣班配备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和管理,使学生培养特长的同时,发展不同的个性,使课余生活充满欢乐与激情。

  1.3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辅相成,其教育价值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理性的,而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隐藏的,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由于音乐的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它与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合作与互补,对大力促进素质教育改革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对培养全面型、综合素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1.3.1树立全方位的音乐教育整合观
  
  如何协调和整合各种教育因素以及如何提高现行教育的成效,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多元智能理论不仅让我们明白了音乐课程整合的重要性,而且在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法上也给出了极大的启迪。

  人的智能在每个人的行为以及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往往是以不同形式组合的方式综合出现。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智能的整合形式。音乐教育强调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应用性是相互吻合的。音乐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实践和切实参与,而在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他们整合性的综合潜能就得到了开发。

  人体的复杂活动是大脑的指挥结果,而人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复杂的运动,相对来说,每分每秒都是人的智能活动空间。这表明,学生潜能开发的契机时时刻刻都充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但是音乐的受众对象是人,音乐应该始终和谐地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高度整合,这样才会有利于教育成效的提高。

  1.3.2重构知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尊重、欣赏、批判和理解这是对待任何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论框架都应该有的态度,然而只有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念,以及对知识的多样性和认识论的多样性的充分理解才能够拥有这种态度。对学生在多样化的知识类型和认识模式方面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比较、鉴别和发展;积极地以各种方式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和自我反思的机会;通过展示、实践等方式,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个体知识、本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让它们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魅力以及独特的发展价值;同时还要侧重考察学生对待不同类型知识和认识方式的态度,以及对各种知识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这其中包括创造性能力和实践态度。在这种新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师生双方都必须以最大限度地去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让教材为人所用,而不是为之所累。教学过程除了是对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之外,还是对知识的一种探究、反思和生产的过程,这其中充满着理智的挑战、乐趣和责任,学生在对各种各样的知识传统学习的同时,也能够自主地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观点,成为一个具备反思能力的完全意义上的认识主体。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音乐教育论文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