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1.1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缘由
(1)对教育现象的深入思考
目前,我国存在“三过教育”即d儿教育过早、中小学教育过度、高等教育过量,“三过教育”就像“三座磐石”困扰和阻碍教育事业顺利进行。在基础教育阶段,“过度教育”现象广泛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它是通向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道艰深的屏障。在2013年10月10即h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位于武汉的一家心理医院披露,前往医院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并指出不少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过度#育“.目前,”过度教育“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广泛引起专家、i学者以及教育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3年11月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现场研讨会在湖北举办,此次研讨会上,国家督学、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呼吁反对”过度教育“,推行适度教育,坚决规避过度教育的数量化和精细化。他认为‘多' I与’苦‘两个字扭曲了基础教育,使基础教育办成了 ”过度教育“.他还对”过$教育“的表现、形成原因、对应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可见,中小学阶段的”过度教育“已经成为既定事实,越多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究竟该给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过度教育“现象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和视角,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审慎思考。
(2)对政策背景的广泛关注
教育相关部门不断制定政策和规定,旨在缓减中小学”过度教育“这一现象。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他还特别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I促进学生生动活拨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减负“首^^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之后的两年内,各种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和规定也’计其数。在基础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深入剖析中小学”过度教育“问题能够从某种角度和层面上对教育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全面的认识。
(3)对教育本体价值的重新认识
中小学教育在人们一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的黄金期、关键期。
此阶段的教育重在强调让学生夯实基础、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让学生成长为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人。然而,目前,中小学”过度教育“现象频频发生,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这种现象是基础教育领域内顽固不化的难题所在,也是目前阻碍中小学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素质教育的一道艰深的屏障。中小学”过度教育“现象由来已久,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滋生的,同时伴随着教育内部各种繁杂的矛盾及问题,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的讨论和重视,这是因为教育的根本旨归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形成人,所以深入探讨”过度教育“不仅是对某些教育问题从根本上予以匡正,也是教育内在求真、求善、求美、均衡发展的应然要求和本质归属。
1.1.2研究意义
中小学时期的发展在人一生成长和成熟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是个体掌握知识和技能,习得经验和习惯,形成品格和个性,体验童年快乐和幸福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与人们最初对于教育的美好期待和设想相去甚远,”过度教育“难脱其答。在教育相关部门不断做出相应政策和规定旨在遏制这一不良现象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小学”过度教育“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对”过度教育“概念的逐层梳理和界定,摆脱经济学理论的缠绕和束缚,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和视角分析论述中小学”过度教育“现象,并对其外部表征、现实影响、背景及归因、对策和措施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论述,不仅丰富了当前研究领域对于”过度教育“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而且在更加广泛的视角和思维向度上为”过度教育“提供了全新的i全释。
(2)实践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中小学”过度教育“问题深入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寻求匡正中小学”过度教育“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希望为当前身处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和对策,引导一线老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理解教育本质内涵、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把教育这个”无所不包的艺术“,以最有效且最科学和最快乐的方式传递给青年一代学生。
1.2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1.2.1国外关于”过度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
(1) ”过度教育“的研究领域及对象
国外学者在该课题的研究上立足于经济学场域,目标指向高等教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力资本理论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得到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经济的繁荣与教育的发展出现错位,尽管经济高速发展需要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创造价值,但依然有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被迫闲置,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应和需求严重失衡,出现大量毕业生失业的反常现象。因此,国外学者选择把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济学相关理论解释高等教育人才过剩、知识性失业、就业结构失衡、知识技能$^相匹配等现象,所谓的”过度教育“实际上指的是”高等教育中的过度教育“.
(2) ”过度教育“的理论阐释
在解释”过度教育“现象时,国外学者更多地从经济学相关理论予以阐述。①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能给个体带来丰厚的收益,包括薪资的增加、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该理论的影响下,不|f扩大教育投资必然会导致教育供给失衡、人才过剩,从而出现教育过度的现象。%工作竞争理论。在劳力市场上存在两个序列,工作序列和求职者序列,雇主根据工作序列对求职者进行挑选时,尽量选择名次靠前的求职者,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雇主对员工的培训成本,因此,求职者为了提高竞争力而不断增加教育投资,以增加自己的教育水平,从而导致教育过度现象日趋严重。③
蹄选理论。由于雇主在招聘员工时不能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实际能力做一个充分飘别,他必须依赖于一些信息和符号来了解员工,雇员的文凭和学历就是最有效的信息符号,那么对于求职者来说文凭是自己向雇主推荐自己的柱码,所以为了在就业中占据最有力的地位只能增加文凭的含金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④技术变迁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技术行业青睐于具有高等学历的人才并支付较高的薪金报酬,从而使超过实际需求数量的人追求高学历,最终剩余的人才只能从事一些与他们所受教育水平不相匹配的工作,从而形成过度教育。⑤信息不对称理论。弗·里曼认为人们对教育的过度投资是由于对劳动力市场的乐观估计所致,人们对市场抱有理想的期待,认为投资教育会获得百分百的回报,但随着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后,超出市场吸纳能力,人们不得不被迫接受比自己所受教育水平低的工作从而出现过度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过度教育“问题研究上从一开始就裹挟着经济学色彩,在经济学领域内广泛研究社会就业结构、高等教育人才过剩等现象。然而能够运用系统理论予以论述基础教育领域内的”过度教育“现象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3)关于该如何培养儿童的研究
作者在查阅文献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国外学者很少运用”过度教育“这个词来研究儿童个体的发展和成熟,但纵观整个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专着和思想系谱中,有系统地研究如何培育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论述,也有关于儿童如何顺应自然,遵从天性、适度发展的思想感悟。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追求幸福与美德时应该遵循适度原则,在实践探究以及为人处事中把握好一定的度,不偏不倚,遵道而行,特别主张在儿童养育和个性塑造的行为手段上中应当坚守”中道“准则反对过度。他认为教育应该明显基于三项准则即中庸、可能与适当,唯有中庸和适当的教育才能真正培育身体健康、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儿童。他说”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另一种是德行,即中道“,?人生的幸福体验正是源于拥有”中庸“、”节制“、”适度“的道德品质,而种种不幸正是由于贪婪和过度,恰如他说”最大的犯罪并非因生活所需而引起,而是由于过度“.②夸美纽斯在他那不朽之作《大教学论》中写到学生的学习应该从一般到特殊,从易到难,学生不能因为学科太多而负担过重,在各种情况下都应缓缓前进,根据学生的年龄而采取正确的方法,不强迫他去接受任何他所不喜爱的东西。他强调自然的教育,”若不是本身成熟的力量所驱动,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前进“,③”小鸟在肢体完整形成并长得结实以前,并不被迫离开鸟蛋;在翅膀完全长成以前并不被迫扔出鸟巢,同样一株树在他未汲取树液前是不会发芽;在叶子和花朵进一步发展之前是不会结果;果实成熟以前不会落下。“?所以,”孩子不能被迫他学习超越能力和年龄范围外的东西“,⑤当孩子的年龄和智力以及力量足够允许的时候再给孩子教任何东西。
赫·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谈到,在英国普遍存在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的问题,它表现出来的现象是积极、刻苦、努力地学习,严格紧张的课程时间安排,以及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课堂和课外作业,但这种教学方式无论对于儿童还是青少年,无论对于早期教育还是后期的升学都没有产生好的效果,反而更差。”过度紧张的学习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而过度疲倦的身心导致他们判断力下降,反应迟缓,哪里还谈得上在考场上有好的发挥。“①他进一步指出,不要让分数毁了孩子,应及时发现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不要让”过度“摧垮孩子的身心,硬塞知识更加有害,并指出克服”过度教育“最值得信赖的方法就是通过锻炼身体、自然发展、心智放松、游戏娱乐等方式。
让·雅克·卢梭在《爱弥儿》中深切呼吁”自然主义教育“,他指出”由于自然状态是每一个人对于自我保存的关心,是最不妨害他人自我保存的一种状态,所以这种状态最能保持和平,对于人类也最为适宜的“.②然而在培养”自然人“的过程中,顺从天性的自然生长并不意味着任意放纵,教育应该在孩子个性的束缚和自由的放纵上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不能一味地顺从儿童天性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驰聘,更不能任由成人压抑和束缚儿童的兴趣和自由。当然过分地保护和约束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家长和教师过分保护孩子,将会让他们感到脆弱和胆小。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③儿童根本不可能以成年人的方式来思考、观察或者体验生活。卢梭还将教育的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应施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坚决反对不遵循年龄分期的教育,坚决摒弃对于儿童无限制的灌输和压制。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也可以看出,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不应该给与其施加过大的压力和负担,而应该顺从天性,归于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教育思想家,在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中他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理论,其影响深远而广泛。他强调教师要让孩子在思维的源泉一一大自然中汲取生命成长的力量,尊重学生天性中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他强调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最好的脑力劳动的环境,但是每天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危害其健康,特别是不要让低年级的学生负担过重,使追求高分数的狂热成为他们幼小心灵的沉重负担“,④学生的教育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枯燥乏味、一成不变、机械僵硬的灌输方式,”应该用创造性的活动代替单调的活动,长时间听讲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如果教师发现学生们眼神错无光,就不应该继续再讲下去而应当告一段落“.①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倡导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能力和水平、心理和状态恰当而合理地施加教育,不应该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就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损害他们的健康“.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一些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很早就意识到学生的教育应该采取中庸、适度的原则,不可过分追求速度和超前,在充分尊重儿童固有个性、天性、好奇心的基础上再融合成人的引导和教育才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1.2.2国内关于”过度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
孙华在《过度教育一一一种更为令人担忧的教育潮流》中,从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学目标超出大纲、教学方法包办代替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过度教育“,并指出这种现象捉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摧残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厌倦学习、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新生代。
张华与高牧原在《过度教育谁之过》一文中说”过度教育“表现在四个方面,过分强调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过度干涉、过分保护、过分处罚,其中过度强调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导致了学习障碍、过度干涉导致逆反心理、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交往障碍、过度处罚导致孩子的性格缺陷。文末倡导要进行适度教育,从孩子的兴趣、气质、潜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不要大包大揽,不能强加成人的意.
刘刚、蔡辰梅、李桂琴在《论”过度教育“》一文中论述了 ”过度教育“的现实表现即教育者教授行为的过度、理论知识强调的过度、学习动机外化的过度、成人化观念的过度。过度教育的消极后果表现为:纯粹性认知片面发展,主体完整性丧失;内在主体性抽空,社会工具性畸形;独立人格萎缩,依赖品格形成;本源兴趣销烛,质疑精神钝化;在论述过度教育的回归方向时,他强调要从人、主体、实践、自由四个方面匡正”过度教育“的迷失走向。
闫守轩、朱宁波在《”过度教育“的表征、归因与救赎》文章中从学习内容难、时间长、起点早、过程严四个方面论述了 ”过度教育“的外部表征,并且认识到过度教育主要是由于工具理性教育价值观的宰制、有罪推定儿童文化的规约、超级儿童观的偏误、制度化教育的规训与压迫而造成的,应该从文化与教育价值观的改造方面入手,从基础教育体制方面调整,从基础教育实践运行着眼点方面转移等措施切实规避”过度教育“现象。
王友菊在《莫让过度教育累了学生的心》一文中从分别分析了家长方面和教师方面对于学生的过度教育表现,进而论述了过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表现为增加学生压力感、导致学生性格缺陷、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导致学习障碍,并把过度教育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教育者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过于注重应试教育、错误的认识以及不良的心理五方面,在文中作者着重强调良好的亲子关系、健康的心态、尊重学生的自由和空间方面有利于克服过度教育现象。
虞小强在《中小学”过度教育“产生的成因分析及措施》中论述了 ”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的概念辨析,进一步指出,在中小学生在接受能力和社会化方面分别存在着”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现象,以及从身体、心理、能力、效率方~ 面论述了过度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把”过度教育“归因为高等教育的牵制、就业的期望、中小学教育内部矛盾和不良的社会心理方面,尊重学生、考试内容、钻研教学理论提高考试质量、改变陈腐观念、贯彻减负精神等方面提出了小初中小学教育过度的措施和建议。王秉蓉在《关于过度教学的思考》一文中从教育教学的概念、表现、恶果、根源、反思和对策方面探讨了当前中小学生承受的过度教学现象。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了看出,国内学者对于中小学”过度教育“现象的研究主要是对其显见的现象和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嫌究,大部分研究太过表层不够深刻,归因分析不够全面和系统,并未认识到引起这种现象的社会背景,也没有深入探究”过度教育“现象的本质。
1.3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笔者大量搜集与整理了关于”过度教育“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并及时做出总结与摘录,以备随时运用,主要通过对该课题相关专着的阅读、电子文献的查阅以及网络资源的运用等方式充实了笔者对于”过度教育“的认识和研究。
1.3.2论文框架
本文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包括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研究不足与创新之处四个方面;第二章包括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的辨析;第三章列举当前中小学”过度教育“问题的外在表征;第四章从教育学理论视角解读中小学”过度教育“现象并对其带来的现实影响进行深入探究;第五章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中小学”过度教育“产生的较为深刻的社会背景以及对该现象进行归因分析;第六章是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过度教育“现象提出可能的对策和建议。
1.4研究不足与创新之处
1.4.1研究不足
笔者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在中小学教育层面上对”过度教育“厘定一个精准的概念,也并没有对产生这一现象大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剖析,更有些许的研究者能够立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去探究过度教育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原因,几乎没有研究者以硕士或博士论文的形式去系统研究中小学”过度教育“问题。对于本文来说,笔者在进行论文撰写之初未能深入到教育教学第一线搜集与论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行文主要立足理论研究,缺乏大量的实证调查作为立论支撑,这是本文最大的不足之处。
1.4.2创新之处
在对中小学”过度教育“现象的研究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包括概念的精准界定、原因及背景的全面分析、所违背的教育理论及原则方面都值得深入的分析,本文就以上几方面对中小学”过度教育“进行细致而深入地探究,虽然有不足之处但竭力为完善当前已有研究做些许努力。
4MOOC用户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对MOOC平台和课程分析之后,笔者还对课程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用户的基本情况、课程参与情况、课程参与程度和课程学习体验角度编制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随机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3份,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4.1MOOC用户基...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5.1研究结论信息技术学科促进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
第一章教育网络舆情及应对概述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爆发频率较高,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古语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也意味着,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目标与设计(一)设计目标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中学生德育来讲尤为...
第五章结语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作为特殊群体的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今年来发生的一些中小生生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给人们...
第2章过度教育概念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2.1核心概念释义2.1.1度的哲学含义。哲学意义上,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度也是被规定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范围,度本身是一种量,并且是一种限量。度作为限量...
2.4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阐释歌词语言的符号学特性的表现之一为语符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关系,即语符的能指可能对应多个在某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所指[1].文化意象是在歌词语言中提取出来的,物象和寓意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一个物象可以传达...
第三部分当前教师指导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研究是针对实践问题展开的研究,以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己任,因此,本章将在呈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幼儿园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分析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显着的特...
第三部分《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问题与思考一、《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一)提升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览山东省某高中关于《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制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