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中学教师专业伦理现状及困境的原因探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15 共529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中学教师专业伦理现状及困境的原因探寻
  
  在中学教师专业伦理中,导致中学教师专业伦理现状及困境的原因,不仅有教育外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原因,笔者分别从教育体制、教育制度、社会及学校文化以及教师个人等四大方面进行阐述。

  一、应试教育体制漠视教师专业伦理价值
  
  虽然我国已经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至今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相当多的比例,考试竞争依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考试竞争不只是存在于学校之外的空间里,而是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本身的过程之中,并成为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

  ①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明知道应试教育的危害,却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成为应试教育的“操作工”.加上中国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左右着我国教育的走向,很多家长更是坚信考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唯一筹码”.在这种教育体制的胁迫下,教师被无情地卷入到考试成绩、学生成长、家长期待等伦理矛盾的漩涡,在几者相互关系的作用下,教师陷入两难困境。因此,在目前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为了能够在体制下生存,往往会被同化,他们也会认为分数就是硬道理,通过提高学生的分数来获取自我价值和尊严,但却忽视了学生生命中至为关键的情感、意志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 E 校这样一所一流的重点高中,每逢各种考试,组团办公室的氛围都会显得格外紧张,为了能够取到好成绩,老师们对学生背书、做题和抽查的力度也随之大大增加,办公室里各科老师讨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即将到来的考试。而一般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办公室里更是显得格外“热闹”,部分没有取到老师预期成绩的学生会被老师找到办公室进行询问。

  显然,应试教育体制必然对教师专业伦理的结构产生较深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教师习惯于注重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应对应试教育的种种考验,而忽视了自身对教师专业伦理中教师专业态度、专业信念、专业尊严以及专业情操的培养与修炼。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当一个教师把分数作为追寻自身价值和获取尊严的原动力时,这既偏离了教育最本质的追求,也失去对教师自身对专业意义的寻找,教师专业伦理从何谈起?

  二、单一评价机制削弱教师专业伦理发展动力
  
  伴随着应试教育体制,单一化的评价机制也被滋生出来。在教师的专业活动中,评价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或者说唯一标准就是“合格率”、“优秀率”和“升学率”.在 E 校一般考试过后一周,随之而来的是由各班组织的班会和家长会,各学科组织的成绩分析会,以及由年级部专门组织的大型成绩分析会和学生家长会。这些会议会对本次考试进行细致地排名和对比。班级与班级的比较,组团与组团的比较,学科与学科的比较等等都是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语境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评价中,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评价在无形中被忽略。同时在教师专业活动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性,单一的评价体系未免缺乏权威性。这种过于注重“升学率”的单一、僵化评价机制,一方面导致教师唯分数视瞻,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且忽视对学困生关心和照顾,甚至开始给学生补课,最终学生的成绩成为教师一切利益的源泉。另一方面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工作的动力以及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动力。此外,目前我国与待遇紧密挂钩的中学教师职称评价体系,把教师分成三六九等,却使得很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花在晋升上而无暇顾及教学,甚至和同事之间为了一个名额而暗自较量。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职称本来就是一个行政化称谓,并配以相应的待遇和权限,国外教师没有职称,与之相配套的是教师终身制,通过工作年限来调整待遇。”

  ①那么,基于教师专业伦理,怎么样真正地客观认定教师的水平与资历,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我们不得不向现实的评价机制发起挑战?

  此外,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管理体制,致使教育行政化,尽管很多人意识到教育行政化的危害,但是以行政化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管理体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教育行政化体制的笼罩下,教育管理缺少人文关怀,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与责任被逐渐消解,教师专业得不到有效发展,所以教师自身的专业性、自主性无法体现。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庸,学校缺乏自主创新的灵魂,教师们更是在坚守教育信念与甘愿成为行政工具之间矛盾、纠结与徘徊。

  三、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缺失造成专业伦理教育空白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或者说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建设还没有起步。能对中学教师专业伦理活动起规范和约束的并且较为权威的政策只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在某些方面,两者自身均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行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六条规范。有学者指出 “我国现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存在模糊性、空泛性等特点,虽然在这六条条款之后多做了相应的阐述,但是教师在面临道德两难的困境时仍然无法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

  ②可见,现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

  笔者就“您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熟悉吗?您认为《规范》存在哪些不足?”

  对 E 校的 6 位老师进行了访谈中,也从中得到了相应结论。6 名老师一致认为《规范》中六项要求起点较高,太笼统,应该将每一项条目进行细化,最好以一个参考标准。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以及实际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值得商榷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规范》对于教师专业独特性体现不明显。譬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这两项条目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与其它职业道德规范等混为一谈,缺乏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独特体现。第二,《规范》对的实际操作性不强。《规范》语言表述过于笼统这就可能会让部分教师无法对自己的专业活动进行有效的诊断、比较和提升,更谈不准确把握和有效地执行。在当前社会,受我国传统尊师重教文化的熏陶,教师一直被推向道德的最高点,成为道德文明的“形象代言人”.“爱岗敬业”中提到“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那么奉献所体现的道德高度究竟有多高?有没有一个合理的上限?教师往往被赋予过高的师德标准,脱离了教师实际的工作实际。第三,教师专业权利与义务失衡。规范中对教师义务的要求要高于教师权利的赋予,教师自然权利不仅得不到维护,在很大程度上还超越了应有的边界。如果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就很容易导致义务失衡,从而极易出现拔高现象。

  此外我国现行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教师专业知识以及教师专业能力三大维度,在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一维度中又分别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以及个人修养与行为四大领域对教师提出 18 项基本要求。其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一维度则是教师专业伦理精神的体现。无论是在领域划分上还是在语言表述上,教师专业标准较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专业伦理理念与行为的基本要求更为全面化、具体化。例如,在“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这一项紧接着补充道“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

  ①但是总体概括仍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由此可见,我国关于规约教师专业活动的行为的准则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缺失同时也造成了教师培养体系中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的空白。因此在教师教育体系中,教师专业伦理教育还尚未形成一体化体系。

  我国教师专业伦理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带。坎普贝尔在其《伦理型教师》的英文版序言中写道: “伦理知识是专业知识中最重要但被忽视的方面之一。教师教育和教育政策非常强调教师提高知识水平,这将使他们更加胜任专业工作。……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伦理或道德的知识。教师需要运用这种知识理解专业判断和指导他们与儿童、同事和其他人建立关系。”

  ②在整个教师教育中,教师专业伦理的培养和建设的意识还很淡薄,教师专业伦理的课程建设也处于缺失状态;在课程设置上,“我国教师的入职教育、教师资格准入,以及职后培训等方面,仍然也很难体现专业伦理这一维度的学习,至少在职前课程中还没有普遍设置。专业伦理课程。”

  ①在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在课程设置建议模块也仅有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了《教师专业伦理》课程。教师教育中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忽视,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和未来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四、社会及学校伦理文化失落阻滞教师专业伦理文化生成
  
  社会及学校文化背景对教师价值观的取向有直接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千年以来,传统的大公无私、重义轻利的儒家文化已渐渐被人们遗忘和冷落,集体主义、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不再是社会文化的主流方向,相反“个人本位”、“官本位”、“钱本位”开始占据一定的市场。在利益的驱逐下,教师开始迷失自我。整个社会对于教育也有了他们“独特”的理解。在他们看来,所谓“教育”就是“有用”,“有用”即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否则则是“无用”.而家长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这一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现如今家长们可以为子女的教育投入不惜一切代价,他们最大期望就是子女能够考入重点大学,毕业以后可以获取一份体面的职业,一份优厚的工资,甚至一个令人羡慕的身份。笔者通过对 E 校 4次学生家长会和 4 次成绩分析会的观察发现,在这些重要的会议中成绩和排名是大多数家长最主要的关注点,在家长会和成绩分析会中家长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基本是与提高孩子成绩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关乎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是少之又少。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平时的成绩和排名是他们预测孩子是否能进入重点大学的重要依据。他们更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对此进行投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教育的一切离不开金钱与地位。《上海中小学生成长质量调查报告》调查学生家长“你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结果是大多数的家长选择了公务员,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

  ②正是因为功利主义主导了整个社会文化,使得我们整个教育处于一个“利益链”中,最终教育成为了获取利益的工具。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凝聚力,同样也在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它作为一种隐性力量扮演者特殊“角色”.而现实是,我国中学制度文化建设不力,尤其是学校内部相关专业伦理制度残缺,在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制定出的教师专业伦理制度也是流于形式,而难以进行实际操作实施。此外,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软文化”更会彰显出其自身特殊价值。可以说,没有校园文化的熏陶,单纯依靠教师专业伦理制度建设与教师专业伦理教育是很难将教师专业伦理精神内涵融入到教师精神世界层面中去。然而,在校园物质文化日渐丰富的今天,正如笔者所调查的那样,师生之间关系却不容乐观,教师之间也是勾心斗角。因此,在教师专业活中,出现了校园文化伦理精神的淡化。

  五、教师主体意识不足致使教师专业伦理意识淡薄
  
  教师主体意识是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地位、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而教师主体意识缺乏致使教师专业伦理意识淡薄。那么教师处于一种淡薄的教师专业伦理意识之下,必定会对教师专业伦理精神与行为意识造成影响,也是教师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缺乏专业伦理意识就无法表现出合适的教师专业伦理行为更无法树立教师专业信念。教师没有树立专业信念就更无法触及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既是对职业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从事该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一个拥有强烈职业认同感的老师,总会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活动的过程中寻找到价值、意义以及乐趣。

  在 E 校笔者就“您为什么选择教师作为您的职业?”对六名不同职称的老师访谈中其中 4 位老师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很难看到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荣誉感,认为所有的奔波与劳碌都应该与相应的报酬、地位、荣誉、职称紧密挂钩。而只有 2 名教师认为能够通过所从事的专业活动感受生命的价值,并且能够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可见,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而中学教师专业伦理的缺失,有教育体制、教育制度和社会及学校文化的影响,但主要在于教师自身主体意识不足。如果一名教师能够发自内心地去热爱教育,并把其当做一项伟大的事业,相信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改变不了对这份事业的执着与追求,任何诱惑也左右不了他对教育最真的信念。着名教师吴非在谈到教师职业时曾这样说:“真正的教师,沉潜于教育教学的探索,逐渐进入澄明之境,获得精神的愉悦。他有热爱,而不会认为这是苦工式的奉献,不会把从事教育当作忘我的牺牲……生命中最珍爱的事,总是甘之如饴。你爱它,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一切感受都注定是套餐:无论是幸福还是苦痛,酸甜苦辣,全是应有的,缺一不成滋味。”

  ①因此如果一名老师连起码的职业认同感都没有,又何谈自尊,更何谈社会对其的尊重?教师只有拥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时,坚守专业信念,他才会坚持自己的正确价值选择,才会用教师专业伦理的精神意识去引导自己的专业伦理行为,做一名真正具有专业、自主、服务意识的好老师。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