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1 共740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建设的问题成因

  (一)教师专业精神式微

  有学者指出,教师专业精神内涵包括负责参与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敬业乐群精神以及勤学进取精神等五个方面。[18]

  有的学者将专业精神视为集合教学兴趣、庄重态度、崇高理想以及待人热情等四种要素[19].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道德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最低保障,而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动力,是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在价值多元化、传统道德价值失范的现代社会,需要依靠教师的专业精神来作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内驱力。

  教师专业精神式微,表现为教师群体过分追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对自身专业精神的建构,此将导致教师形成狭隘的学科边界意识。埃米尔·涂尔干曾说:"当科学逐渐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的时候,每个科学家就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仅在面对特殊的学科甚至在面对特殊的问题的时候"[20]."……这种情况下,个体表现为独自埋头工作,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把自己孤立起来。他不再会意识到在他身边从事着同样工作的同事,他甚至已经完全想不起来还有什么共同的工作。"学科的划分导致了教师知识技能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过分关注教育知识和技能,忽视教师专业精神的情况下,一旦教师形成狭隘的学科边界意识,他们看待教育问题的角度往往存在偏颇,教师只和学科氛围内的人交流,只读一种书,不愿意在超越学科的知识领域"浪费时间".这将不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最终导致不同学科教师群体的对立与敌视。

  同时,教师专业精神式微还表现为教师工具主义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教学技术和教学程序,他们被教学技术所迷惑,而忽视了自己和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片面认为每一个客观的问题都会有技术上的解答。"这就是为什么牧师成为首席执行官,却非灵魂的指引者;教师只关注教学成果,而不关心学生灵魂的原因"[21].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技术、技巧的支配下进行,他们追求着工具的效率以及对各种行动方案的正确选择,而非"交往理性"支配下的生命、自然谋求和谐的存在方式[22].教师的工具性思维方式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它使得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导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法定知识并使之内化,教师既不考虑知识之于学生的主体价值,也不考虑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被压制,多元的价值观逐渐趋同。过分专注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忽视教学专业精神的培养,将使得很多教师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教学技巧的熟练以及教育经验的积累,在相对较长的教学生涯中失去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渐入事业的停滞阶段,志向水平开始下降,对职业发展的投入也日渐减少。

  (二)控制性教学文化的束缚

  所谓"控制性教学文化",是将教学等同于传递客观知识、成人社会价值观和成人社会规范的过程;是对既有社会秩序规范的维持和复制;是围绕教材设定的知识和预设好标准的程序性操作,是来自学生与教师主体外在的强制的教学文化。[23]

  控制性教学内部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就教学目标来讲,控制性教学文化的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生长发展的成人社会标准的预设,即对"知识人"的规训;就教学内容来看,控制性教学文化沉醉于对客观知识的追逐,以"知识的接受为目的"的教学认识论及教学控制是这种学科目的论在教学中的体现[24].客观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任务就是记忆这些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既定学生知识状态;教学方法上,强调讲授式的教学,鼓吹接受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对探究之于学生和教学的作用加以否定和歪曲;在师生关系上,控制性教学文化主张"在师生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将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25]的控制型师生观,师生关系变为二元对立"我与他"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控制性教学文化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一种主客体强制的教学关系,而不是以一种民主的关系而存在,学生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职能为传递教材知识,教师应有的课程开发和创生权利被消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以考试成绩为客观标准的终结性评价和甄别性评价,教师成为成人和社会规范的传声器。同时,控制性教学文化下的技术伦理规范是工具理性在教学中的表现。工具理性所带来的结果是教学远离价值理性的内在诉求,本应具有的批判性精神随着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否定与消解而消解,教学不再是一种具有文化自觉的行为,而变成操作性的技术规范。

  控制性教学文化作为教学文化的一个分支,教学文化也是教师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控制性教学文化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对教师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大学是精神的家园,是勇于追求真理的圣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利"与"义"的天平开始失衡,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替代了传统伦理道德中以人理为内涵的价值观念,诱使人们把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物与物之间冷酷的商品交换关系,使得人的尊严、价值、良心和理想被商品经济的物欲所吞没,导致金钱万能主义的意识丛生,人们开始将追求利益视为人生的目标,价值取向的功利性也渗透于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建设中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教师群体中已经显现,大学教师观念被这些不良风气所侵蚀,传统意义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在教师群体中逐渐消失,出现了以市场的标准来衡量教育劳动的价值,大学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毕生追求的目标已经日趋庸俗和没落,商品化和世俗化之风弥漫于整个校园,清新自由的学术之风被玷污,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使得许多大学缺少一流科技成果的产出。

  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商品化和世俗化在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具体表现为:首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和科研本应受到大学教师相同对待,但是从教师职位晋升要求来看,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高校教师获得名利的重要捷径,相对于教学活动,教师们更愿意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在科研上。教师对待教学活动极其不认真,其间接表现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这是因为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将会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活动。当学生接受到教师对教学活动不重视的信号的时候,便会不自主的反馈以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消极被动性以及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下降,当学生给予教师较低的教学评价反馈的时候,师生关系变得不再和谐。其次,重科研的工具价值,轻视教学的神圣意义。很多教师搞科研纯粹是为了个体经济利益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促进知识发展的需要。事实上,许多老师并没有把学术作为根本价值,而是看重学术的工具价值即学术成果可以帮助教师获得其想要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升迁的工具,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校当前学术不端,抄袭、伪造或篡改数据等不良学术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席卷中,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已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不良的竞争现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趋于表面化。为了各自的目的,合作变得似有实无,随着教师对科研工具价值的畸形认识,教师群体之间逐渐形成了封闭的教学心理空间。

  (四)机械规约的学校制度

  传统的制度建设认为:人容易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因感情用事而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谨慎的行为自控能力,凭借理性计算而建立的行为规范有利于抉择的科学化。即通过设计合理的制度能够有效地保证个体行为的合理性,能更好地牵制乃至消除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非理性行为。制度的建设不仅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教育教学质量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现在人们对技术理性的盲目崇拜,使得他们殚精竭虑地去建立各种周密的条例、制度和保障机制,以便制度能够达到可操作和可监督任何目标的水平,而且竭尽全力地将制度的规约范围遍布于学校的各个角落,希望能够依靠制度的力量来应对甚至消灭任何教学活动中所呈现的各种问题[26].

  现在部分高校沉醉于制度对学校治理的效用,将制度的建设视为学校工作重心。然而,在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忽视将使得学校制度的建设只剩下约束与监控的职能,而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有的学校为了方便对教师进行管理,制定了细则化的考核标准,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工作量、业务素质以及学生考试成绩等方面对教师的工作表现进行了评定,将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指标一概进行量化处理,用数字来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并将此作为教师评优与奖惩的依据。此种情况,教育的科层体制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也变得似乎'理性化',其结果将导致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技巧的弥失。

  当管理者把对教师的管理看作是一种"纯技术"的合乎规则的控制时,工具理性便成为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教师群体形成为一种技术专家的心智品质。他们将学生看作是有待于加工的"产品",将学生视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规约下的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成为一个"授受"的系统,教师的个性化行为在学校制度的熔炉被逐渐融化消解,学生的个性、自由以及独立判断的权利也被消解。机械的学校制度导致教育管理如同工厂甚至监狱般的"没有理性的合理化现象".教师的心智和文化品位逐渐衰竭,他们不再自由地表达思想并艺术地创设教学情景,也不再愿意为学生的成长承担学校以外、课堂以外甚至学科以外的责任。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制度化的服从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教育者应有的热情与教学激情,教师变成了"单向度的知识传递者",教师的人文精神和自由意识日渐消失,严重制约并阻碍了和谐教师文化的发展。

  如上所述,不论是教师主体方面还是客观的外部环境因素给教师文化建设带来的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当代和谐教师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发现和阐释,有利于反思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建设的现状,积极探求建设和谐教师文化发展的策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文化建设论文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