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应然状态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挑战,尤其是对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我国大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师角色、提高综合素质,重新塑造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教师形象。
一、大学教师应具有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高校教师所应具备的内在精神特质,它是高校教师学术发展的源泉,是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都已成年且具有一定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究事物的本源,喜欢质疑、争论和提出自己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在面对信息化环境中海量的观点和信息时,要使大学生形成对复杂事物清晰的客观的判断,就需要大学生具备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需要大学教师的帮助和培养,这间接的要求我国大学教师自身需要具备有批判精神。大学教师面对网络带来的学习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等信息化给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变化,大学教师需要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信息化所带来的变革。在批判与反思过程中,思考自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在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愿景的同时,透过教学和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在信息化的改革浪潮中不至于迷失自我。
此外,大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大学教师应具有批判精神。首先,大学教师能够了解国内外对应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他们掌握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的学科背景知识,拥有相对开阔的思维视野,有较高的应用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批判能力。其次,大学教师是以探索高深专业知识为目标,这必然离不开批判精神的存在,批判精神是探索高深知识的不竭动力。再次,大学教师拥有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思想,这是具备批判精神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具备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大学教师才能独立自由地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和评判。不论是对大学教师的自身发展,还是信息化对大学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批判精神都将成为教师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大学教师应重建学术权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形象受到挑战,神圣而权威的真理代言人地位受到"威胁".教师不再忠实地执行于专家编写的教科书,而应与学者、专家和学生一起积极开发新课程的开发者;不再是对学生耳提面命的权威者,而是作为拥有正确教育理念、懂得信息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信息化时代下,大学教师所树立的知识权威应向学术权威转变。
知识与信息的多元化渠道将对"师道尊严"赋予新的定义,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再依赖和仰仗缺乏反思和创新的"知识传承"角色,而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教师自身学术水平和智慧的不断攀升[10].教师的墨守陈规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教师所应具备的学术尊严和专业精神应超脱于教师对于其知识权威地位的依赖,通过对教师主体价值的深刻反思重新树立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在创造性的职业生涯过程中实现教师主体的职业尊严,同时获得自然的权威地位,而不应是建立在工具主义水平上去从事教师事业。
大学教师所建立的学术权威应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凸显学者对主体价值的把握,抛弃"工具主义理性"的教育理念,以浓烈的生命关怀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建构为主旨,在教学和科研中真正实现"育人"目标。教师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面对身心具有可塑性的大学生,教师的育人使命将使得教师不断地向教师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促使教师不断提升其专业使命和职业尊严。
三、大学教师应树立的角色观念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都难以适应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大学教师正面临新的角色需求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
1.大学教师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建构者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个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而是根据个人先决知识经验理解、重组和建构外部知识,个体经验的差异性决定了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不同解读。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作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应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互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其次,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的搜集、整理各种课程资源,并帮助学生在资源的收集和整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最后,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开放互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充分地和自由地表达、交流和分享信息,通过交流互动来整合和实现个人意义的知识建构。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在教师帮助下通过自我建构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依托于学生主动搜集、探索和思考的前提下,经过对话、互动、同化和顺应后所达成的"视界融合",是一个全新的视域和知识域[11].
2.大学教师应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教学组织者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组织者的角色更多地依赖行政权力来达成。然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虽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化和快捷化,但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增加了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极易使得教学偏离教学目标,学生学习高度的自主性和参与性等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面临巨大的挑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高效的、最佳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要想成功组织教学,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应利用合理有效的信息技术设备来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教师要对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表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采用和实施,教师对每一步骤都要经过周密的思考处理,确保教学科学、紧凑、有序和高效的进行。第三,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监控设备,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态度、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学习困惑和学习效果等内容,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总之,教师要能凭借信息技术来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和实施教学,真正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得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教育者。
3.大学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已逐步走向"中心",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也逐步由传授者转向促进者和协作者。大学教师应以激励学生思考为主,促进和协助学生获取知识。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学生的学习是进行有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是协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大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作者的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教师从实践层面来履行协作者角色缺乏深入的挖掘。笔者看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的前提下,学生们能够自主借助信息技术使得自身的知识经验更加充实、知识结构更加完备。在此前提条件下,教师对于知识系统结构的把握应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在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抓好对学生意义建构过程的监控工作,并及时给予反馈。
教师的协作者角色表现在,教师制定合适的信息化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但需要说明的一点为:无论教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参与成分的多寡,都必须遵循学生是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中心这一原则。当然,教师履行好协作者角色,探索协作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都值得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
四、大学教师应创建的师生关系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极大的挑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师的讲授者地位发生了动摇,教师需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所带来的变化。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教育信息化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渠道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
(一)教师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
传统教师权威是以教师对信息的垄断为基础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然而,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凭借互联网先于教师传授而获取知识,甚至可以在网上进行问题的解答,与不同地方的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分享与运用。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这个时代称作"后喻时代",即年轻人因为对新技术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因此,在某些方面,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年轻人学习。在互联网的时代,许多大学教师甚至表现出信息技术素养的缺失,相反,高校学生却因为信息技术在教育界的使用以及互联网带来知识学习的方便快捷,而先于老师来获取所需的知识技能。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也必将随之发生一系列的转变,教学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师生关系由服从关系向民主平等转变[12].
(二)学生角色由依赖性转向自主型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单纯的授受关系,教师扮演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教师有极大的依赖性。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由讲授变为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变为主动。自主化学习已经成为当下学生学习的重要特征。学校通过校内网的建设、在线图书馆数据库等平台的搭建,使得学生在校内网站便可查到相关学科的视频讲解以及学习资料,甚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公共选修课程,教师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演示结合学校提供的数字图书馆等学习资源,真正使得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继续完成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和创新潜能也被充分地激发,师生间的关系也由单向传授转变为合作互动。
(三)教学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地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室内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讲授,它强调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教育信息化使得现代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呈现开放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不仅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而且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生对待事物所持有的视野范围。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课堂集中式转向更加自主、灵活和分散化的学习方式。学生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灵活地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师生关系由刻板封闭转变为分散开放[13].
4MOOC用户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对MOOC平台和课程分析之后,笔者还对课程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用户的基本情况、课程参与情况、课程参与程度和课程学习体验角度编制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随机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3份,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4.1MOOC用户基...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5.1研究结论信息技术学科促进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
第一章教育网络舆情及应对概述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爆发频率较高,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古语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也意味着,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目标与设计(一)设计目标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中学生德育来讲尤为...
第五章结语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作为特殊群体的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今年来发生的一些中小生生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给人们...
第2章过度教育概念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2.1核心概念释义2.1.1度的哲学含义。哲学意义上,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度也是被规定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范围,度本身是一种量,并且是一种限量。度作为限量...
2.4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阐释歌词语言的符号学特性的表现之一为语符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关系,即语符的能指可能对应多个在某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所指[1].文化意象是在歌词语言中提取出来的,物象和寓意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一个物象可以传达...
第三部分当前教师指导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研究是针对实践问题展开的研究,以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己任,因此,本章将在呈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幼儿园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分析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显着的特...
第三部分《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问题与思考一、《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一)提升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览山东省某高中关于《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制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