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探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1 共302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伴随着新千年开始,多媒体以及互联网开始大范围普及,普通大众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因信息技术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Integration)意味着在当前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都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即对各种信息的各种处理都可以依赖信息技术以更好地完成目标[1].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有机的将人力资源、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以及课程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期能够把它打造成一种学科教学与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新方式。用原教育部长陈至立的话来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 “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即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基于以上的认识,有必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研究和思考。

  (二)研究意义

  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能够推动发展、改革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及内容的工作,而且还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观念、学和教的理论、教学的思想以及教育的整个体制。就理论的层面而言,借助于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工作,不仅可以更好地将它们的涵义确定下来,而且还能够推动教育观念的更新,更好地把握二者的现状与历史发展脉络,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基本思想,进而实现对其所具有的复杂性进行客观分析;能够为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的活动提供帮助,在开展课程整合以及关于它们的实践活动时,还应借助于科学的整合理论,以实现对二者实践层面的准确把握,顺利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从实践层面来说,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正确面对和采取有效措施巧妙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存的问题,有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化,有效促进学习手段和2方式的变化,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空间,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教学质量更加精益求精。

  (三)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整合”内涵的论述不少,但没有达成统一。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工具层面的“整合”,教学层面的“整合”,课程层面的“整合”.由于对“整合”内涵的理解不同,决定了“整合”模式的不同。随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不断推进和不断完善以及实践中的不断深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作用与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切切实实促进了教与学的革命。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对“整合”内涵的把握有偏差;二是只看到了“整合”带来的优势,忽视了“整合”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信息技术操作者的观念有待转变,认识有待提高,运用能力也有待提高;四是部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获取知识仍然不习惯;五是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六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是我们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提升教学效能,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学科。如Eisenberg & Johnson (1996) 所言,“如果把信息技术当作独立的学科来教,学生未来将无法有意义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精神就是“应用”.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活动中,提供意义化的学习活动。Bonnie (1998) 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于课程、教材与教学当中、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与学习工具。换言之,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科技整合应该是指在融入、整合与无间隙的方式下,使用科技来支援与延伸课程目标,使学生能从事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协助学习者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实现更高层的学习。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Roblyer & Edward (2000) 认为有五个原因,分别为:1. 信息技术能增进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趋向自主。2. 信息技术具有特殊的教学潜力:能提供信息技术及学习素材的来源、帮助学生将问题以视觉方式呈现及提供解决问题的渠道、纪录学生学习的轨迹、提供心智工具(如计算功能、资料库)。3. 信息技术可支援不同的教学形态: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创意学习及其他高层次思考。4. 信息技术可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网络能提供多元化教材来源,增进师生互动。5. 信息技术可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时代所需的基本技能。Jonassen (2000)则从建构学习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能提供学生在学习上的五项功能:支援知识建构、支援知识探索、支援做中学、支援合作学习,及支援反思活动。

  另一方面,学者也提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以信息技术当作学习的工具(刘小国,2011),而非让学生过度依赖科技,不思不学。盲目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一定能产生学习效果,学生也可能因学习过程中电脑等学习工具条件落后,而造成学习双重低成就(刘小国,2011)。

  陆燕峰(2012)澄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仅在教学中运用课程软件作为媒介而已,重点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对于传统教学架构中的教学策略、教师角色及学生学习方式都要有新体认与做法,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融入科技教学的最大效能。在理想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情境中,教师的角色由主导者退居为辅导者,设计近似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来发现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进而建构个人的知识系统。使学生不但是“科技的使用者”,更是“善于科技的生产者”(Sherwood, 1999)。信息技术应该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一部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没有一致的程序或标准,要看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及对科技融入教学的了解而定。使用的工具也很多元,如用搜索引擎搜集资料,用电子邮件、网页留言板或影音软件如QQ或者微信讨论问题、甚至进行补救教学,用试算表等心智工具统计成绩,用简报或网页发表成果,用多媒体教材,如光碟、电视教学或网络教材进行适应性教学等(周娴,2012)。

  由以上文献可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教学或学习的工具,教师事先设计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再以适当的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观察、形成假设、探索、推理、解决问题等历程。在学生的学习历程中,教师扮演辅助者 (facilitator) 的角色协助学生以信息技术完成学习历程,并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学习成果。简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新思维、学生为中心以及师生互动的观点来进行教学,科技只是辅助教学并使之更流程顺畅的工具罢了。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时,将从课程整合的涵义和基本理论入手,利用文献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搜集、研究、运用文献,以了解国内外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成果等,从中寻求到本课题研究所要探究的基本策略和理论依据。为确保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实践方面的效果,就应当对它们的研究现状进行准确的把握。同时,还应对主体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协调,重视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研究工作的复杂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在统一完美、有机整合的思想指导下,重点讨论研究内容的几个主要的方面,按照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的基本原则,来准确的把握其所涉及的相关模式与阶段,循序渐进,确保综合目标能够最终得以实现。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