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

太极拳身体文化消费的发展展望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1 共349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4 太极拳身体文化消费的发展展望

  后现代对身体文化的讨论和关注激发了围绕身体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因此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太极拳身体文化在消费环境中通过不断的与外环境互动,实现了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消费主义下的太极拳身体文化是多面的,它适应了消费文化的轻松化和简单化,成为体育娱乐休闲的一部分。此外,太极拳身体文化消解了消费文化本身对身体存在的“软暴力”,为身体文化消费提供了新的内容和途径。通过消费文化的互动传播,太极拳身体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发挥了消费的凝聚力,构建了太极拳文化的消费群体,搭建了太极拳文化的稳定发展环境。与消费文化的共通共融是消费时代太极拳身体文化的发展契机,它可以成为现代太极拳运动的有效助力,从消费途径促进太极拳文化完成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任务。

  4.4.1 实现经济效应,刺激太极拳的产业化发展

  消费是一种自觉的存在,它产生于“物品丰盛”(鲍德里亚),是由物品的富余而催生的“货”与“币”的交换过程。但当消费概念真正地诞生以后,其内涵又远大于商品交换本身。“消费作为人类的一种根源性的生活过程与人类的生产相伴并贯穿人类历史始终的”[51].消费的对象是多样的,它包含所有实体的、非实体的,即有形,甚至是无形的。1985 年起,我国学者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文化消费问题,文化消费开始成为国内人群的关注热点,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消费结构的调整。文化消费的发觉晚于物质消费,从等级上看,文化消费却是高于物质消费的产物,它不是用于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而存在,更多是为精神层面的享受。电影文化消费、音乐文化消费、戏剧文化消费、酒文化消费,以及游戏文化消费等,都是人们在完成物质的符号价值消费,如戏剧文化消费,人们消费的是观剧人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层次。戏剧本身被看做是高雅的、有品位的、具有文化底蕴的象征,消费戏剧文化的人即不再仅仅是被当做爱好戏剧,而是被定义为文化人的标签。文化消费是被大众媒体塑造的产物,在媒体、广告的运营和传播下,消费不仅是消费物品本身,它还具有反作用于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多面的,人们看待文化的角度,决定了该种文化以何种方式存在,一如早期的太极拳身体文化只停留于健身层面,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消费对象。文化商品化,是消费社会反馈给文化的主要现象。习练太极拳不仅是健身养生、提升精神享受的过程,更是创造商品利润的手段。太极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这种广泛却建立在一种薄弱的健身理念“误导”下。“误导”并非是辩驳太极拳的健身养身能力,太极拳融合儒家道家理念,结合中医传统、经脉学说的实践,健身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但这种健身理念同时也是薄弱的。首先,太极拳是“哲拳”,“哲拳”讲究的是内在修为,外化的功能难以立竿见影;其次,太极拳的健身养身功能没有如医学一般完全精细科学化,如对症用药的精准,它有效,却不见得绝对有效,所以太极拳健身养生功能之“薄弱”便在于此。而从消费层面说,“消费”是伴随人类生活存在的,人类社会就建立在消费交换之中。将太极拳身体文化作为“消费的客体”,使太极拳身体文化成为消费,能够为太极拳建立一个有形的、稳定的发展基础,促进太极拳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太极拳身体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在消费的同时能够唤起更多的文化共鸣,与消费之间构建起相互促进的氛围,有利于双方的互利发展。

  4.4.2 加深文化理解,实现“传统文化”到“文化传统”的过渡

  “传统”主要涉及两个概念,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文化传统”.[52]‘传统文化’的意义大致相当于过去的一切文化现象,而‘文化传统’的意义是指历史文化中影响深远,以致对现代仍有重大影响的内在因素[53].消费的客体应是被人们认可的,具有交换价值或是符号价值的商品,所以消费客体本身应是为人们所了解的。对于“太极拳的普及,不仅只是向人们证明了其体育健身的性质,更重要的则在于在普及太极拳的过程中,太极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唤回人们的文化记忆”[54].换而言之,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上述文字,太极拳身体文化消费不仅是通过消费的形式在普及太极拳,更重要的是在消费的过程中,人们又自觉的加深了对太极拳身体文化的理解,对太极拳本身的文化认识。本段开头曾提到“传统文化”及“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简单来说,“传统文化”的时态是停留于过去的,而“文化传统”则是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较强。太极拳身体文化在大众理解看来仍停留于“传统文化”,因为它具备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比如文化的历史感、文化的重要性等。作为传统文化,太极拳身体文化的发展是“称职的”,它存在着时间以及价值的延续性。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身体文化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比如人们对于太极拳身体文化的认知在近半个世纪几乎是停滞的。人们抱有健身养生的目的去习练太极拳,并没有深刻理解自己正在练习的太极拳身体文化的本身,所以太极拳文化的价值也就仅仅停留在健身而已。现实是,作为“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其博大精深的身体文化也是需要被发掘、拓展和前进的。只有当人们把这种建立在对太极拳身体文化的认可以及喜爱的基础下,才能自觉的加深对太极拳身体文化的认识。利用与消费的稳定联系,人们对太极拳身体文化本身的认识可以得到极大的拓展,从而使太极拳身体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兼容传统和现代的活文化,成为具有“稳定性”、“延续性”、“内隐性”、“兼容性”的“文化传统”,在加深对太极拳身体文化理解的同时,延续太极拳身体文化的发展活力。

  4.4.3 构建文化认同,达成和谐内外的终极目标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份不再是固定和唯一的,它可以同时背负着多样的标签,认同开始成为被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随着人们具备了个体的地位,被赋予的特性还没有给定或者已粗略地给定的--因此面临着对个性进行‘建构’的需要,并且在‘建构’的过程中要作出选择,所有的状况都开始发生改变”(Bauman,2003b:5)鲍曼如是说。其实从身体重回人们关注的中心开始,独立个性便是身体的一大特征。个体之间的差异明显,除了性别、血缘等真实事实是不可更改外,其他附加属性如国籍、职业、爱好等都不具有天然的联系,人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不再是僵化和不变的,所有团体的构成都要有赖于认同的构建。认同能够使人们将自己归属到某一个,甚至是多个群体当中,并行不悖的正常发展。认同过程,是人们对自身的身份进行界定的过程,而身份的划分,弗洛姆曾用了“be”和“have”两词,这一区分方法被广泛接受,即“拥有性”和“存在性”两种类型。在上述两种身份中,太极拳身体文化应属于“存在性”的身份,即需要依靠后天的持续践行而形成的身份划分。“存在性的身份(成员资格)是根据个体的主观行为特征来划分的群体成员资格,可以不由客观属性来决定,例如素食主义者、犬儒主义者等等”[55].认同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后天的、持续的、坚固的纽带,建构认同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塑造认同的途径是不同的,消费社会中由消费塑造消费认同,“消费主体”是抱有对“消费客体”的欲望而对其进行追逐购买的,所以消费认同具有自发的可靠性。

  太极拳身体文化兼具运动、文化等属性,具有成为构建“存在性身份”的前提条件,如戏剧爱好者、越野爱好者、徒步爱好者以及奢侈品爱好者等,这类爱好者们追逐的有形或者无形的物品都是他们所认同的对象,消费品本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使爱好者们在没有利益回报的前提聚集。消费太极拳身体文化,是太极拳身体文化被消费主体所认可的一种标志,人们消费太极拳、体会太极拳身体文化,逐步建立牢固的太极拳身体文化认同。太极拳身体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太极拳不论从技术还是从理念上,都无处不在地培养着人的和谐形成,体会和谐的成就,演绎和谐的价值,追求和谐的理念”[56].从传统文化层面看,太极拳身体文化中饱含“仁爱礼乐”和“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是古代哲人对于“仁义”思想的贯彻。此外,又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提出的“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太极拳还遵循着道家“道法自然”的文化内涵,所以太极拳身体文化蕴藏了深厚“和”的核心思想。从习练规则来看,练习太极拳时,习练者需要实践“守静去躁”,保持平稳、平静以及平和的心态,促进了“内外合一”,身心的放松和“和谐”.利用身份认同的坚固纽带,人们在消费太极拳身体文化的同时,能够充分感知、感受太极拳身体文化中的“求和”思想,通过对于太极拳身体文化本身的认同,达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最终实现对于“和谐”文化的认同。中国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中,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谐”太极拳身体文化作为“和”文化的代表,应当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在太极拳身体文化消费下,通过消费的方式,建立对于太极拳身体文化的认同以及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的认同,从而真正成为“和谐社会”中“和谐”因子,由“内”至“外”的达成“内外合一”的中国式和谐。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