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

排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前言(3)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24 共901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潘庚(2014)在《济南市中学排球课余训练调查研究》中发现:济南市中学排球课余训练开展的总体状况偏差,训练队伍少,分布不均衡,中学排球教练员在年龄、学历、职称方面较合理,但教练员自身缺乏专业的训练经历,缺少专业的业务培训机会,中学排球课余训练在社会群体中的影响力依然不大,学校承办和开展的校际比赛较少,在选材方面,学校没有运用科学的选材方式对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进行选拔,很多在排球方面具有运动天赋的优秀苗子没有得到重点的培养[1].

  1.4.3.3 我国中学排球后备人才文献综述赵成九(2009)在《吉林省中学生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发现:吉林省中学生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仍不完善,后备人才的管理、训练、选材和输送方面还存在有很多不足。中学生排球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还缺乏系统性,教练员业务素质也有待于提高,对于中学生运动员的反馈信息掌握的不够,训练需进一步科学化。中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年限低,运动员的运动等级较低,平均身高较低,后备人才的输送多为体育学院和师范学校的体育系体育学院,排球在吉林省开展较为落后[2].

  王幼华(2009)在《福建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队伍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中对福建省竞技排球运动的后备人才队伍、教练员及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调查,福建省竞技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还有潜力可挖,但存在人才地区分布的不均衡、不合理现象;后备人才年龄结构尚不太合理,[16]后备人才训练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需要在身体、心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培养,同时还应为其多举办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有一支较有潜力的教练员队伍,但需合理地调动和激励其积极性[3].

  王培培(2013)在《安徽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中发现:安徽省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方面,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执教年限、业务培训等方面都与先进省份的基层教练员有一定的差距,安徽省在选材范围、输送方向、俱乐部发展这三个方面均不是很突出,应形成以学校模式为主,俱乐部模式为辅的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道路,运动员在接触排球与开始从事专业训练的时间段都晚于先进省份的运动员。家庭、经济、管理因素有所影响[4].

  陈盼盼(2013)在《河南省青少年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发现: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后备人才年龄结构欠合理,性别构成分布趋向平衡,训练年限普遍偏少,训练动机较为积极,训练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教练员团队学历偏低,体校教练员执教年限较长,总体研能力有待提高。各级训练单位对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后备人才培训机构场地紧缺,器材设施落后,培训机构组织形式单一[1].

  1.4.3.4 我国球类项目体教结合文献综述魏涛(2011)在《陕西省中学“教体结合”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策略研究》中发现:中学培养排球体育后备人才不易采取把训练放在首位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国家对中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政策与支持不够,中学领导与学生家长对中学实行“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支持率低,中学排球场地普遍较少、训练环境普遍较差,中学排球比赛少,排球专业教师少,排球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差,排球老师培训机制不健全,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2].

  周二三(2012)在《广东省足球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的 SWOT 分析》中发现:广东省足球虽然现有体系体教分离和对体教结合认知不足及中国体育体制变革和国内足球整体大环境差的挑战,但也面临着广东省大力发展足球和广东省经济实力增强、消费结构升级、日本足球崛起的现成成功经验借鉴的发展际遇。通过 SWOT 矩阵分析,指出构建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体教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完善青少年竞赛制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广东省足球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发展模式[3].

  张瑜(2013)在《上海中学乒乓球项目“体教结合”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利用数据统计、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上海中学乒乓球体教结合现状,[21]并以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上海中学乒乓球体教结合的优势所在,认为上海中学乒乓球体教结合在管理方式、梯队建设、社会支持、文化乒乓理念存在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上海中学体教结合发展的建议,即在招生政策、后勤及科研保障的方面给予支持[4].

  结果发现,当前国内文献综述主要有我国中学排球开展现状、我国中学排球课余训练、我国中学排球后备人才、我国球类项目体教结合几个方面,在所查阅的文献综述中,针对北京市对运动队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研究比较少。

  1.4.4 国外文献综述

  在美国,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以普通学校为中心的“学校体制”,即中小学-大学-职业队或俱乐部。1978 年美国国会颁布了《业余体育法》,明确了政府不能直接介入竞技体育的管理,政府机构也没有专门的体育主管部门,其对竞技体育的管理由美国奥委会执行,并在国际体育活动中代表美国。美国高校体育竞赛商业化程度较高,许多体育比赛的社会赞助、广告、门票、电视转播等给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美国学校愿意接受特长生,并为优秀运动员提供高额奖学金,很多父母也鼓励孩子从事体育训练。因此,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非常充裕[1].

  日本的学校都设有体育奖学金来吸引体育特长生。日本十分重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一些大学生如果学习成绩不好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运动员还必须修满毕业所需的学分;同时引入适当的奖励机制,如果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除了能在毕业时增加学分作为奖励之外,还会对其就业有很大帮助。

  在日本,通过这些措施将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2].意大利在选择后备人才时有比较特殊的标准:运动员必须有稳定的发展势头;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够取得好成绩;积极性高,训练刻苦、技术熟练、参加训练营。意大利排球协会有自己培训后备人才的一套体系,选拔工作是从中学开始延续到俱乐部以及省和地区排球协会,在意大利还有所谓的星探在学校和俱乐部里寻找排球天才,排球运动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一般的和专项的运动能力和技能测试,有些排球运动员有获得额外训练的机会,可以参加训练营的活动,享受医疗服务[3].为了保障竞技运动水平能持续提高,韩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措施,例如建立保证后备人才来源的训练体制,设立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科学管理、研究的运动处方所和体育研究机构,建立高水平运动员的奖学金、减免学费及提供食宿等制度,授予对国家有贡献的运动员择业优先的权利,授予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运动员一次性巨额奖金制度等。从竞技体育的发展来看,韩国竞技体育鼓励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韩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优秀运动员可免试上大学和免服兵役,这种制度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4].

  笔者认为,通过查阅文献综述,国外的青训体系中,美国是最成功的一个国家,主要依托学校来培养运动员,欧洲主要以俱乐部模式为主,日本以企业模式为主,在我国体教结合今后的发展中,都有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