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类型动画的主要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20 共679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类型动画的主要特征

  1.1 类型电影与类型动画

  电影技术是近现代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电影也被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成为继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之后的"第七艺术".随着电影在艺术和商业上的不断发展,"类型电影"作为一种对电影模式化创作的认识与研究的概念得到了影视理论界的重视,"类型电影"的"类型"的概念源于文学研究领域,其概念的内涵完全区别于风格和流派。类型电影的基本概念在学术界则有不同的定义,影视理论著作《影视类型学》认为"类型电影是按照同以往作品形态相近、较为固定的模式来摄制、欣赏的影片。类型是按照观念和艺术元素的总和来分的。"而学术界其他对类型电影的认识也都强调其具有的"模式化"--利用固定的故事情节、视觉元素、主题思想等影片要素,使观众对某一系列影片认同与接受,以实现电影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模式是类型的核心内容,类型是模式选择的结果。"类型电影最早产生于 20 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电影界,西部片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电影,从 1903 年埃德温·S·鲍特(Edwin S. Porter)的《火车大劫案》开创了最早的西部片,到约翰·福特(John Ford)的《关山飞渡》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再到 20 世纪五十年代西部片《正午》、《搜索者》的出现使西部片形成了经典的类型电影。西部片创作模式十分类似,故事背景主要以 19 世纪的美国西部淘金热到 20 世纪美国西部开发时期的美国西部荒野为主。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观、马车、劫匪、枪战、蒸汽火车、探险、西部牛仔等视觉元素成为西部片最常用来推动故事情节的要素,西部片的故事主题主要表现为复仇、西部文明与蛮荒的冲突、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等。西部片对经典模式的复制和沿袭持续到上世纪 50 年代,期间西部片的创作者对这一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使其作为一种成熟的电影类型得到观众固定的观赏期待,而之后出现的超出或颠覆类型模式的"反类型片"则起到让观众耳目一新的效果,如 20 世纪六十年代的影片《午后枪声》、《消失的西部》等,通过对西部片固有模式和观赏期待的改变与革新,使该类型的影片的生命力得到延续。类型电影的"模式"是随着该类型电影不断提高而完善的。

  对于类型电影中"模式"的认识,《类型电影教程》中指出:"1.从形式和内涵观念两方面的表现力和包容性对'模式'进行认识。模式是在模仿中形成的,对观众来说是熟悉带来快感,对创作者来说是重复和模仿中也有创新。2.模式是在观众的选择中形成的。电影的工业体制和欣赏模式保证了电影是一种自由选择的模式,由个体的一次次买票选择合成一个观众群,反映某种审美趣味'在数量上的普遍性'(康德)。3.模式在不同层次上存在。有的是超越种族、文化差异的共同的、基本的元素。如构图、色彩、运动,有的是某些深层次的、在艺术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空旷恐惧、高空恐惧,来自高空的攻击、火的意象、暴力与死亡的意象)。这种基本的模式元素很接近我们所使用的'形式'的概念。4.模式在交往中形成,在创造中发展和'破格',有了模式,翻新、变化、变形才会带来默契和快感。5.对模式的变化和模仿(包括后现代的戏拟、破坏)显示了某种模式的生命力。"由以上对"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类型电影的模式包括影片中出现的不同层面的视觉元素的借鉴和模仿、观众对某一类型影片固定的观赏期待、以及电影创作者主观上对该类型影片的模仿与创新,类型电影的持久生命力正是在这种继承和创新中延续的。

  动画从属于电影艺术的范畴,由于动画在其艺术表现力、制作手法与技术手段等要素上有其独特之处,将动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种类进行类型研究是必要的。动画与利用实拍手段制作的电影一样包含"剧本、摄影、声音、编辑、导演和表演"等诸多特征,电影理论适用于对动画的研究,而类型动画的研究则是借鉴类型电影的理论展开研究的。

  在《类型动画研究》中对类型动画的概念描述为:"类型动画是指在动画电影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营销体制下,以增加票房和赢利为目的,通过研究观众的审美趣味,对受观众认可的电影内容和表现手段等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沿用成功商业动画的制作营销模式,而制作出的符合观众期待并具有一定模式化特征的影片。"类型动画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迎合受众的审美趣味"、"模式化的制作与营销",与类型电影十分相似,其核心在于商业化运作。而动画的类型化则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早期的中国动画与"中国学派"辉煌时期的动画作品注重表现传统艺术和作者的主观意识,这种创作观念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商业化浪潮之中举步维艰。随着国家振兴中国动画产业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动画的类型化发展成了中国动画事业必须要走的道路。

  在郝建所著的《影视类型学》中将类型电影的概念明确为"类型电影是按照同以往作品形态相近、较为固定的模式来摄制、欣赏的影片。类型是按照观念和艺术元素的总和来分的。"类型电影中的"类型"--通常被理解为模式,主要涵盖创作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即影片的创作者利用模式化的艺术元素迎合观念较为固定的观众,这不仅是类型电影的特征,也是类型动画创作的方式。

  1.2 当前类型动画的主要特征

  由上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类型动画的重要特征是模式化和商业化,不同的类型动画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创作与生产模式,其范畴要大于动画内容题材的含义,而商业化的特征则说明类型动画主要以商业动画为主,动画类型化的重要意义在于迎合观众相对固定的观赏期待,为动画制作商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目前全世界在商业动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是美国与日本,其商业动画作品堪称类型动画的经典模式,下文将分别分析美国与日本的类型动画特征。

  在美国动画发展的早期,迪斯尼的动画风格几乎统治了整个美国动画业,其他动画公司的作品也不得不被局限在同一模式中。随着迪斯尼在上世纪 60 年代的衰落,各大影视公司纷纷形成了自己的动画风格,从早期 UPA 的低成本有限动画,到派拉蒙公司的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系列动画,再到汉纳·芭芭拉公司诙谐幽默的电视系列动画,美国动画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三维影院动画电影成为美国动画的主流,迪士尼、梦工厂、福克斯等大制片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影院动画系列。

  美国动画的题材不拘泥于本国文化资源,而是放眼全世界,相当一部分美国动画作品的故事原型取材于他国的文学著作、民间传说等内容。但动画创作者在原作的故事基础上,融入现代视觉元素与"美国精神"如个人英雄主义、自由、民主、轻松、幽默和调侃等内涵,加上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使源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资源整合进"美式动画"而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美国动画模式化风格明显,早期的美国动画取材于传统的民间故事和童话文学,故事情节欢快温馨,由于早期动画片都以影院播放为主,动画画面制作较为精良。在电视动画开始普及的时期,各大动画制作公司纷纷推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这些动画作品虽然都遵循着经典的美式动画模式,但却有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故事题材。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美国动画产业新的格局的形成,大型制片商成为美国动画业的唯一主宰,动画的制作模式也趋于稳定,当前的美国动画类型可以分成科幻类、名著改编类、 拟人童话类、 魔幻冒险类、家庭生活类等,"美式动画"对受众定位较为广泛,"'合家欢'是对好莱坞动画电影老少皆宜的受众定位特点的通俗形容方式,各个年龄段家庭成员都喜爱观看是对合家欢最浅层的理解",美国的动画倾向于实现"合家欢",满足各个年龄段的观赏需求,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对美国动画类型区分一方面可以从影片的题材、画面风格、技术手段和传播途径区分,同时应当考虑到美国电影产业的特有体制,"那就是他们最早发扬光大的制作概念'片厂制',因此与其说从作者、类型或者题材的差异性来看,还不如从不同的出品厂牌来区分来得更有效率。因为迪士尼、福克斯、哥伦比亚、梦工厂等等出品的作品之间存有清晰的差别。"这一现象源自美国电影工业的"片厂制"(即制片厂制度),这是一种由制片人控制影片制作与营销一切事务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源于开创初期的好莱坞制片厂,制片厂老板通过自己的能力把握观众的喜好与市场的动向,选择能够符合自己要求的导演与演员,最终形成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影片风格,在大浪淘沙般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成熟的电影类型。美国的动画类型的形成也与之相似,出现了"品牌类型"的特征,动画类型之间的区别在题材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制片商推出不同艺术风格的动画作品,如迪士尼和梦工厂的动画可以从整体上分为不同的类型,新兴的制片商通过改变创作模式也能够形成完全不同的动画类型,这种类型模式已成为当前美国动画的主要特征。

  日本文化在古代与近代分别受中国文化与西方欧美文化的双重影响,当外来文化融入到日本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所形成的本土文化环境后,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征,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深深的影响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艺术创作风格上。日本艺术不论是音乐、绘画、电影、动画还是工业设计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日本动画则是展现当代日本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悲情意识、物哀美学、尚武精神等文化内核在日本风格动画中能得到明显的体现,不仅成为日本动画区别于其他国家动画的重要特征,也促使日本特色类型动画的形成。如日本动画中的重要类型--言情类动画,加入了细腻情感的把握,并体现日本人对"物哀美"的向往,从《千年女优》到《秒速 5 厘米》无不展现出剧中人物面对情感纠葛时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变化和对人的孤独命运的无奈承受能力,使观众被动画曲折的剧情所感动的同时感受到日本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促使这一类型动画作品得到广泛的认可。而热血类动画和体育类动画则将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拼搏精神、集体主义、自我牺牲与极端倾向渗透进对剧中角色的表现中,如《圣斗士星矢》、《死神》、《浪客剑心》、《灌篮高手》等作品都展现出了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和专注于某一事业并将其做到极致的职人意识。从这些动画作品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与民族审美取向不仅使日本动画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也使那些能够迎合日本民族心理需求的动画作品形成动画类型。

  此外,日本的动画与其漫画出版业息息相关,成功的日式漫画被动画制作公司改编成动画作品推向市场。由于竞争激烈,日本的漫画作品在创作中就有鲜明的类型特征,不同的类型往往通过特有的绘画风格和极具针对性的剧情设定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观赏需求,因此日本类型动画相对于美国"合家欢"式的动画来说,受众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相对于美国类型动画而言,日本动画具有更为强烈的类型化倾向,学术界不少对类型动画的研究都以日本动画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日本动画类型分析》针对日本动画进行了不完全的分类,将日本动画分成"机器人动画"、"体育竞技类动画"、"言情类动画"、"家庭生活类动画"和"魔法类动画".而不同的研究者则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对日本类型动画发展历程的研究也能看出,不同的类型都有其相对成熟和繁荣的时期。

  促生了一批狂热动漫迷的出现,在日本,这类动漫迷被称为"御宅族".所谓 "御宅族""原指热衷及博精于动画、漫画及电脑游戏(ACG)的人群,而现在一般泛指热衷于次文化,并对该文化有极深入了解的人,因宫崎勤事件而给人负面印象,但目前于日本已普遍为各界人士使用而趋于中性,其中也有以自己身为御宅族为傲的人。而对于欧美地区的日本动漫迷来说,这词语的褒贬感觉因人而异。"随着"御宅族"群体的扩大化,日本动漫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被大众所认可,"其所引发的全民性关注也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也与日本漫画对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关,日本学者中野晴史也将日本说成是"从孩子们到大人们都爱看漫画、大街小巷都充满漫画"的国家。由于其社会文化的单一性与日本战后经济特有的高速发展历程对漫画产业的促进,漫画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可,漫画以及由此发展出的整个日本动漫产业都将以满足不同阶层观众群体为目标,而动漫迷也会对动漫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作用。

  当日本动漫文化逐渐发展成一种几乎全民参与的活动与社会文化时,多样化的产业互动也成为推动动画进一步发展的力量,动漫迷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动漫作品的创意、制作与传播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动画类型的发展和演变,使商业动画的类型种类更趋于多样化。

  由于日本类型动画不仅据有针对不同年龄层与多层次社会群体的受众定位,而且是由中小企业构成的动画产业这一结构特征,也促使了日本动画类型的多样性与固定性。

  与美国、日本动画相比,欧洲作为电影的发源地,早在 19 世纪法国人 E?雷诺(EmileReynaud)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制作出活动视镜并通过不断的改进制作出光学影戏机之后,由于其具备很多现代动画的特征而被法国影史学界定义为动画片出现的标志。欧洲动画艺术家在实验动画的创作也在世界动画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欧洲动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早期由艺术家推动使动画艺术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到跟随电影的发展逐步成为一种大众艺术,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与政治的影响,欧洲动画事业主要成就仅为英国制作的以服务战争为目的的沉沦期,最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与欧洲整体经济复兴的浪潮而发展出自己的道路。由于复杂因素的影响,欧洲动画制作者们很难拥有类似美国同行们那样较完整的市场与大企业雄厚的资金支持,动画商业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美国。到 20 世纪 80 年代,欧洲动画逐渐摆脱美国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较大的产业规模,"2000 年,欧洲地区占据动画市场 21.9%的市场份额".同时在电影批评、电影史等影视理论的学术推动下,动画理论研究开始发展,促进了动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欧洲动画与美国动画与日本动画相比,更加注重动画作品的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作者思想意识的展现,这源于欧洲电影界所崇尚的"作者电影"的电影创作传统,欧洲动画的创作较少受到固有模式的束缚,因此欧洲动画类型化程度不高。

  综上所述,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与日本动画具有较强的类型化特征,美国与日本类型动画的发展形态与该国动画产业背景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类型动画的主要特征除了模式化与商业化以外还包括:对成功题材的重复运用,注重企业品牌和经典艺术造型的延续,能够把握当前观众的观赏情趣且具有流行的时效性,一种优秀的动画类型往往伴随着深思熟虑的商业理念和对优秀艺术创作中能够获得受众青睐的视听元素的提炼。

  从日本的动画产业结构来看,与美国动画产业那种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模式不同的是,日本动画的创意与制作主要以中小动画公司或动画制作委员会为动画影片制作的核心力量。在日本动画产业化发展的早期,日本中小动画公司一般通过预售版权来获得动画影片制作所需的资金,在制作动画之前将部分或全部的出版权预售给投资商,使很多中小动画公司丧失了对作品价值进一步开发的权利而沦为动画产业中的承包商,即使动画影片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也仅能得到很少的收益,公司规模很难发展壮大,这种模式在日本动画产业发展成熟后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由动漫产业链的多个利益体组成的制作委员会作为核心,来掌控一部动画影片从策划、创意和制作、播出发行再到衍生品的开发等一系列活动。

  制作委员会模式与以往的融资模式相比"行业辐射更为广泛、市场互动效益更加明显",这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运作模式在初期主要由动画制作公司、出版发行机构、电视台和影院等与动画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组成。进入 21 世纪以来,由于看到日本动漫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大量的相关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加入了对动画投资的浪潮之中。制作委员会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为中小动画公司提供更多的参与市场开发的机会,而不是以往的仅仅负责动画的制作部分,这种制度同时也降低了动画产业的进入门槛,扩大了动漫产业的影响力。而制作委员会制度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由于制作委员会成员之间仅仅是靠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与契约协议实现短期内的联合,与美国好莱坞式的大制片公司相比,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较弱,对新技术手段的投入与更新不足,同时由于制作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多元化,"不同的利益驱使影响到主创者的创作意识。动画作品的主创者在创作中侧重关注作品的艺术性,而其他成员更多关注的是作品的商业性。"不利于创作团队创新性发挥,为了保证动画作品能满足各方需求,主创人员往往套用以往的成功的创作模式,在形成动画类型的同时也使日本动画的模式化现象过于明显。

  1.3 小结

  类型动画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在商业化的创作背景下的一种创作模式,日本和美国动画的商业成功都是建立在模式化的动画创作基础之上的,每个国家或地区动画的创作模式的建立,无疑是经过动画行业长时间在艺术和技术上的探索和市场经验的积累而得出硕果的。动画类型的出现不仅是建立在商业动画的制作机构对成功"模式"的利用和改进的基础上,也同时也是经过动画市场的"市场选择"而产生的。而对中国动画类型化发展趋势的研究,需要对中国动画发展历程、中国动画产业和行业现状以及中国动画的受众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在下文将继续探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动画论文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