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

拉图尔的技性科学观的思想形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9 共495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2 章 拉图尔的技性科学观的思想形成
  
  本章试图揭示拉图尔技性科学观的思想背景及其形成过程。首先探讨拉图尔提出技性科学观的实践背景,接着分析拉图尔技性科学观的重要思想来源,最后通过对拉图尔思想范式的转换来简要说明拉图尔技性科学观的思想形成过程。
  
  2.1 拉图尔技性科学观的实践背景
  
  拉图尔技性科学观紧随时代变化,它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背景之上的,这种背景总体上体现为科学技术融为一体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部分中,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的一体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人本化等方面。
  
  2.1.1 科学技术一体化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科学与技术开始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20 世纪中叶以来的科学技术革命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至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人们看到两者在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强大作用。
  
  科学在不断地向技术转化,而技术领域也是依靠现代科学提供智力支持,蕴含着极高的科学含量。单纯的认识世界无法创造大价值,只有当科学转变成技术并创造人工产物时,巨大的经济价值才能被创造。只有将科学与技术紧密地融合一起,加快两者的相互转化,才能满足财富创造的时代需求。
  
  2.1.2 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
  
  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是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历史上,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往往是相对独立发展的,彼此之间发生的种种关系也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中,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彼此转化的时间周期也越来越短。在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之中,社会是方向,技术是核心,科学是基础。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理论指导,而技术的发展回过头来也为科学的突破提供手段和实物。社会的需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和社会就这样融合成了一个混合整体。
  
  2.1.3 科学技术的人本化
  
  人们从技术那里获得的勇气、自信,甚至是盲目自大,最重要的是人们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向自然称帝,将自然踩在脚下,也许再过几十年人类掠夺的大旗就会插到另一个星球的土地上。无数次“人定胜天”的浩大宣言在自然的报复面前变得弱不禁风,我们从技术那里获来得“财富”看来需要一个“专业的理财者”帮我们打点。科学给予我们谦逊、冷静,每一次的科学证伪都在提醒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它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深,它放慢了人类进攻自然的脚步,唤起人类也是自然中一员的意识。所以科学是维护人类和自然平衡关系的强力武器。人的发展需要从自然中进行索取,而这种索取应是适当的、谨慎的,技性科学很好地充当了这一角色。
  
  科学技术的人本化还体现在两者已融合成人类的一种属性,当我们改造世界的时候,我们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转化成技术或者技术产品;当我们在认识世界时,技术手段和技术产物则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手段得出某种生物图谱,我们也可以坐在电脑前足不出户的进行远程课程学习。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2 拉图尔技性科学观的思想来源
  
  伟大思想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气呵成的,也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以及前人思想的汲取,当然拉图尔的技性科学观也不例外。根据拉图尔在文本中所提及的信息,以及他在访谈中提及到的思想家,本文主要总结了对拉图尔技性科学观的形成影响颇深的几位学者的相关思想,他们分别是杜威、塔尔德以及格雷马斯。
  
  2.2.1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将人类的生活看作是人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他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人是环境下的生物有机体,而环境处在人类的作用下,二者无法分割,处在相互作用之中,而这也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过程[24].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使得认识论上的主体符合客体,转换到了客体符合主体的局面,因为客体是主体的先验自我所创造的。杜威反对这点,因为人和环境一直处在相互作用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无论是谁都无法处在认识论的中心位置。他提出,人类重要的行为是探索,这是一个认识世界和实践相互交错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没有主客二分。
  
  杜威的技术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实用主义思想上的。他将科学与技术融合在一起,称技术为“科学的技巧[25]”.科学和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人工物的生产上,人工物了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例如理论知识。
  
  杜威的技术哲学思想为拉图尔将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提出技性科学的概念提供了帮助。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将人类生活看作是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交织的过程,这为拉图尔将技性科学看作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人和非人相互博弈的过程提供了思想来源,在这一过程中拉图尔也取消了主客二元之分。
  
  2.2.2 塔尔德的社会思想
  
  塔尔德(Gabriel Tarde,1843-1904),法国社会学家,“社会模仿论”是其社会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社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重复某种东西,这一过程就是模仿。模仿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从事着模仿活动的人群组成了我们的社会。①塔尔德指出,支配社会运转的规律就是人们的模仿规律,而这种规律不是独立于人类的,也不是隐藏在人类之后的,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研究来找到它。
  
  塔尔德的“社会模拟论”针对的是另一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的思想。涂尔干认为,社会是高于人类的实体,社会问题的解决只能靠社会而不是其他。他坚持社会先于个人的社会中心论[26].正是由于社会建构论者采取了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才把社会看成隐藏人类身后的某种神秘因素,而这种神秘因素却支配着社会的一切,包括科学活动。所以社会建构论者将科学知识的成因归咎于社会因素上来。而塔尔德的“社会模拟思想”无疑坚定了拉图尔将社会看成一个互动过程的信念,虽然互动的主体现在还不是行动者而只是人类,但这为拉图尔的“网络”设计无疑提供了思想支持。
  
  2.2.3 格雷马斯的叙事符号学
  
  符号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出现的一切符号现象的学科,主要分为哲学、逻辑传统和语言学传统。法国学者格雷马斯(1917-1993)继承了语言学传统开创了既可以用在文学叙事也可以用在社会叙事的叙事符号学[27].
  
  他认为,叙事文是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构成的,前者是叙述层面,后者是结构主干。在阐述深层结构时,它提出了“符号学矩阵”这一概念,它指的是以二元对立的形式生发出来并不断向周围辐射形成一个意义的连续统[28].这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任何个体都以这种方式存在着。
  
  拉图尔在《科学在行动》一书中也多次提及到符号学思想。他打破了二元对立思想,将实验室中的实验仪器、实验对象等非人类因素赋予其符号学上的独立地位,考察它们的作用。这在后来招来了柯林斯对非人类因素能动性的质疑,认为这是一种符号学逃避。
  
  2.3 拉图尔思想范式的转换
  
  拉图尔技性科学观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身份由强纲领的拥护者转变到技性科学家,思想范式由强社会建构论转变到技性科学观。拉图尔思想范式转换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是我们下面即将探讨的问题。
  
  2.3.1 强纲领的拥护者
  
  拉图尔指出:“不可战胜的现代人甚至发现,他们可以利用自然科学解释权利的虚伪自负,利用人文科学之确定性来揭露自然科学、揭露科学主义的虚位自负,而且也完全可以将这两种批判手段结合起来。”
  
  第一次启蒙运动的成功使得自然科学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科学的这种解放不单单局限在宗教,还包括科学从社会、从人们的蒙昧、从其他的一切中解放出来,建立了自己的“权威”.于是,自然科学有了自己专业的从业者,宽敞的实验室,一大批的崇拜者,它像国王一样拥有着自己的王国,任何人也不能怀疑他的权力。自然科学的追随者是自信的,甚至是有些自负,因为他们认为自然科学是普遍的、客观的真理,它能解决一切问题。而自然科学也没有让它的追随者失望,以其强大的动力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19 世纪 30 年代末,孔德创立了社会学,这在拉图尔看来是欧洲的第二次启蒙运动。由于自然科学的帮助,欧洲资本主义社会飞速发展,这对于欧洲社会本来是好事。可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但没有给欧洲人民带来想要的生活,反而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贫穷、社会的秩序更加混乱,社会学的诞生就是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自然科学被赋予神圣的地位,它是客观的真理,不能被其他所解释。而社会学主张对社会的一切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自然科学,这就导致了两种观点拥护者的长期论战,这场论战最终在二战后达到了顶峰。
  
  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自然论者认为科学知识是普遍的、客观的,经验事实是检验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科学社会学代表人物默顿认为科学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即: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主义、怀疑主义。“不仅仅因为它们在方法上是有效的, 而且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正确的和有益的。它们是技术上的规定,也是道德上的规定[29]”.科学社会学本来以科学为研究对象,但是它绕开科学知识的内容,主张不能用社会学去解释科学,这一观点遭到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爱丁堡学派布鲁尔的批评。
  
  布鲁尔提到:“科学社会学能够研究和解释科学知识特有的内容和本性吗?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不能[30].”因为他们认为科学知识是由自然决定的,是人类历史上一项特殊的活动,用社会学分析科学的内容会面临着矛盾与谬论。布鲁尔又指出,真正的社会学研究不应该限制自身的研究范围,这不符合科学本性。所以,他号召将科学知识的内容纳入到社会学考察的范围。
  
  布鲁尔在《知识与社会意向》中提出了着名的“强纲领”,他认为社会因素对科学有影响,而且是决定性影响。自然实在论者坚持自然对科学的决定影响,否认一切社会因素与科学有关,对正确的、成功的观点和信念做科学分析,而对错误的、失败的观点和信念做社会学分析。作为“强纲领”核心的对称性原则坚持,“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观点,只要它被集体信念所接受,那么它就该称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赋予其同样的原因进行解释[31]”.
  
  拉图尔曾经一直是强纲领的拥护者。在与伍尔加共同出版的《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一书中,他认为科学知识是各种社会利益集团协商的结果,社会在科学知识的生产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时的拉图尔是站在强纲领阵营中的,他自己也说道:“在决定研究一个实验室而不考虑我们对科学和社会的信念时,其实我们只是在拓展布鲁尔提出的勇敢方案[32].”
  
  2.3.2 走向技性科学观
  
  在这之后拉图尔坚持的强社会建构论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他们认为科学如果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那么就否定了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关于社会因素如何对科学产生决定影响的,拉图尔也未能给予详细说明。同时,由于拉图尔在研究中过多运用社会学知识来说明科学知识的成因,最终导致了用社会因素取代自然实在,陷入了同自然实在论者一样的泥潭。
  
  为了摆脱强纲领的影响,拉图尔开始寻求新的范式,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提出标志着他与“强纲领”的决裂,转而走向后SSK时代,也标着拉图尔转向技性科学观。康德的主客二分使得社会处在主体地位,而自然居于客体位置,拉图尔看到不论是自然实在论者还是社会建构论者,都是对康德主客二分的沿袭,是用处在对立方的两极中的一极去解释另一极,因此是“单向度的科学[33]”.他提出,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不是科学知识的原因,相反它们是科学的结果。
  
  当科学活动进行时,自然和社会不存在稳定状态,当科学活动结束时,自然和社会则形成。拉图尔指出:“我们的原则不在于自然实在论和社会实在论之间的替换,而是把自然和社会作为卵生的结果,当我们对两者中的一方更感兴趣时,另一方就成了背景[34].”他认为要走出“单向度的科学”的困境,就要摆脱对科学知识成因的探求,转而对科学活动进行考察。
  
  2.4 本章小结
  
  如果说拉图尔技性科学观的提出是成功的,那么,这种成功要归功于他站在许多同时代巨人的肩膀上,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吸取优秀的精华,加之个人思想的创新,才使得技性科学思想深入人心。技性科学观的形成开始于对“强纲领”的拥护,结束于调节自然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矛盾。拉图尔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自然与社会纳入到技性科学活动中来,二者不再是科学的决定因素,相反二者是技性科学活动的产物。这样,技性科学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就会变得愈发广泛,其结构会趋向复杂,研究价值也会变得越来越高,随之带来的是人们对技性科学活动的强烈关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自然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