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

技性科学观的合理性及局限性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1-29 共460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论
  
  拉图尔的理论思想一直是学界内部讨论的重点,关于其思想的讨论多数集中在实验室的人类学研究方法、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内涵,以及拉图尔与布鲁尔、柯林斯等人的学术思想纠缠。本文立足于时代背景的基础,对拉图尔的一大特色思想--技性科学观进行哲学探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拉图尔技性科学观形成之前,他是社会建构论者,而且他也主张“社会利益决定科学”这一极端的建构论思想。在与“爱丁堡学派”决裂后,拉图尔主要汲取了杜威的技术哲学思想、塔尔德的社会学思想以及格雷马斯的叙事符号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技性科学观。
  
  (2)提出拉图尔技性科学观的思想实质:用关系主义取代因果关系,用科学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代替科学发展的内部机制,将 SSK 的研究引向技术层面,弱化人类中心主义,唤起人们对非人因素的关注。
  
  (3)明确了拉图尔技性科学观的特色,它体现在:一是用人类学方法跟踪科学家行动,将异质性因素纳入到科学的形成过程中来。二是科学文本的技术化,认为科学文本的撰写是需要技术手段帮助完成的,作者需要寻求权威的同盟者、借鉴前文的文本以及自己亲自为文章设防。三是将实验室内外连通起来,实验室内部是科学内容的主要产地,实验室外部为内部提供资金、权利等方面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4)重新定位了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角色。科学与技术拥有着相同的目的而不必分开。二者在同一实践过程中优势互补,在不同实践过程之间不断转化,不断被否定。科学精神与技术精神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人文精神。
  
  人类与科学之间不断交换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行走的人类是充分发展的人类。科学不仅达到了社会化,而且社会也达到了科学化。在多样性的科学活动中,孕育着一个“本质社会”,这是人类社会最纯粹的组成。自然与人类应该是和谐相处的关系。自然由于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了话语权,将会得到人类更多的关注。
  
  (5)为拉图尔的技性科学观做出哲学反思。其合理性体现在:技性科学观的形成和发展存在合理性。其局限性体现在:走向真理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论文研究工作的局限性或遗留问题:
  
  (1)对所提出的“本质社会”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
  
  (2)对于科学发展互动机制的研究,由于能力所限无法继续开展下去。
  
  前人思想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让后人看清历史,更让我们对未来有所期待。拉图尔的技性科学观给我们生动地描绘着在当今纷繁冗杂的关系背景下,科学将我们牢牢地联在一起的画面。未来对于科学的探究仍会继续,笔者相信这种探究的结果会越来越明朗,因为我们今天站在了拉图尔的肩膀上。向前人思想致敬!


  参考文献
  
  [1] J.E.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德。多恩。 世界科学技术史[M]. 王鸣阳译。 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3.
  
  [2] Edward J. Hackett, Olga Amsterdamska, Michael Lynch, Judy Wajcman.The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third edition) [C]. Cambridge: MITPress, 2008:5-6.
  
  [3] 许为民,楼 巍,吴依云。 技性科学观: 科学技术政策分析的新视角[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3): 95.
  
  [4] 段伟文。 论技术化科学的哲学内涵 [J].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3):76.
  
  [5] 肖雷波。 从科学论到技术科学研究 [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8):64.
  
  [6] 肖雷波,蔡仲。 从技科学视角看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J]. 晋江学刊,2012(2):23.
  
  [7] Don lhde. Technoscience and the 'other' continental philosophy[J]. Continentalphilosophy Review, 2000(33):72.
  
  [8] 皮克林。 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M]. 邢冬梅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9]Robert Rosenberger. Catching up with technoscience studies[J]. Humstod,2006(29): 400.
  
  [10] 李建会,苏湛。 哈拉维及其“赛博格”神话[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32):18-22.
  
  [11] 皮克林。 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M]. 柯文 伊梅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2.
  
  [12] 吴依云。 技性科学: 科学技术观的新转向[D]. 浙江: 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学科硕士生毕业论文, 2009: 20.
  
  [13] Pnina Geraldine Abir-Am. Gender and Technoscienc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 2010(5):162-163.
  
  [14] Alfred Nordmann. A forensics of wishing: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the age oftechnoscience [J]. Poiesis Prax ,2010(7):5–15.
  
  [15]Don lhde.Technoscience and the'other'continental philosophy [J].Continentalphilosophy Review, 2000(33):67.
  
  [16] Erik Aarden. Technoscience, technological cultures and socialization [J].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2009(8):1.
  
  [17] Onyenekenwa Cyprian Eneh. Technoscience in Crime Detection and Control: AReview [J].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0(10):1883.
  
  [18] 赵乐静,浦根祥。 “给我一个实验室,我能举起世界”--拉图尔《实验室生活》及《行动中的科学》简介[J].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3(5):32.
  
  [19] 楼巍,许为民。 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C].全国科技大会 浙江大学论文集,2008(7):3.
  
  [20] 吴依云。 基于案例的技性科学研究[C]. 全国科技大会 浙江大学论文集,2008(7):15.
  
  [21] 成素梅。 拉图尔的科学哲学观一-在巴黎对拉图尔的专访[J]. 哲学动态,2006(9):3-8.
  
  [22] David Bloor. Anti-Latour [J]. 张敦敏译。 世界哲学, 2008(3):74-75.
  
  [23] 成素梅。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宣言与哈里。柯林斯的访谈录[J]. 哲学动态,2005(10):51.
  
  [24] 刘放桐。 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J]. 复旦学报,2005(5):17.
  
  [25] 庞丹,韩魁武,白丹。 海德格尔与杜威的技术哲学思想之比较[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2006(5):676.
  
  [26] 张海洋。 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J]. 社会学研究, 2000(5):24.
  
  [27] 刘小研。 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简介及应用[J]. 法国研究, 2003(1):199.
  
  [28] 姜奕村。 格雷马斯叙事符号学视野下的话语深层层面研究[J]. 科技信息,2011(18):564.
  
  [29] Merton, Robert. K. Sociology of Science[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Press, 1973: 268.
  
  [30] David Bloor. 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91: 3.
  
  [31] David Bloor. Anti-Latour[J].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1999(30): 84.
  
  [32] 贺建芹。 科学知识形成的因果性观念及其嬗变-论拉图尔社会建构论的转向[J]. 求索,2010(6):116.
  
  [33] Latour B. One More Turn after Social Turn[ EB/OL], http//www. ensmp.fr/Latour. Articals, 1992.
  
  [34 ] Michel Callon, Bruno Latour. 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School!A Reply to Collins and Yearley[A]. In Andrew Pickering (Ed) Science asPractice and Culture[C]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2:346,348,350.40

        [35] Bruno Latour. Science in action [M].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7:174-175.
  
  [36] 布鲁诺。拉图尔。 科学在行动[M]. 刘文旋, 郑开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5:289.
  
  [37] 郭俊立。 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105.
  
  [38] Bruno Latour.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39.
  
  [39] 布鲁诺。拉图尔。 我们从没现代过[M]. 刘鹏,安涅思译。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09.
  
  [40] 吴国盛。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374.
  
  [41] 张春峰,吴树仙。 皮克林的科学实践研究[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3):54.
  
  [42] Pickering A. the Politics of Theory [J]. Cultural Economy,2009(2):1 .
  
  [43] 王延锋。 试析皮克林实践研究转向的根源及意义[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84.
  
  [44] Ihde D, Selinger E.Chasing Technoscience[M]. Bloomington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3:231.
  
  [45] Pickering A. The Mangle of Practice: Time, Agency and Science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99.
  
  [46] 吴庆庆。 关于巴黎学派研究进路的特征探析[C]. 全国科技大会 浙江大学论文集,2008(7):27.
  
  [47] 刘世风。 科学即文化:拉图尔科学实践观的人类学分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2):66.
  
  [48] 田鹏颖。 论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的一体化趋势[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3.
  
  [49] 罗伯特。梅斯勒。 过程-关系哲学--浅释怀特海[M]. 周邦宪译,陈维政校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0.
  
  [50] 李醒民。 有关科学论的几个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2002(1):23.
  
  [51] 盛晓明。 巴黎学派与实验室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3):68.
  
  [52]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7.
  
  [53] 廖清胜。 走向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试论科学与社会主义的文化整合[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8):120.
  
  [54] 殷登祥。 STS 研究的当代课题[J]. 中国社会科学,2002(1):30.
  
  [55] 贺建芹。 非人行动者的能动性质疑[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3):81.


  致 谢
  
  时间过得真快,快到你还没来得及拥抱住这所校园,就又要动身启程,开始下一站的旅行。两年前步入到哈工大校园的那一刻,自己内心激动不已,因为终于实现了自己步入名校深造的梦想。学业即将结束时,自己的内心则充满了一份份真挚的感恩之情。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吴永忠教授!您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地触动我的内心。这篇文章得以呈现给大家,不论是从选题、构思再到中期答辩,还是到最后全文通篇的修改,都满载着吴老师辛勤的汗水以及孜孜不倦的教导。您平易近人、真诚待人的人文情怀,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课余时间,您的和蔼可亲、关怀备至,使得您受到同学们的爱戴,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课堂上,您的认真备课、富有激情的授课,让人看不到时间的流逝对于您工作激情的磨灭,您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为人师表的真谛。不论身在那里,我都会牢记您的三点建议以及在公共大课上慷慨激昂的演讲,踏实做好人,努力做好事。
  
  祝愿我的导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我要感谢叶平老师、黄丽华老师、谢咏梅老师、王德伟老师、王凤珍老师、黄磊老师在课堂上的亲身授教,是你们将科技哲学带到了我的身边,让我受益匪浅。我要感谢各位老师在论文创作中各个环节的指导与帮助,让这篇文章变得更加丰满。
  
  我要感谢班长刘洋同学两年来对于班级工作的辛勤付出,感谢王枫同学在毕业末期对班级工作的无私奉献,感谢刘航同学在学习与生活中带给我的快乐。
  
  感谢殷诗媛同学、曹馨文同学、高岩同学、逄肸瑶同学带给我和谐友爱的学习环境。感谢以上所有同学两年的陪伴时光。
  
  我要感谢我的母校--绥化学院,是你用四年的时光培养了我,使我变得不骄不躁、懂得知足,愿我们一同前进。
  
  我要感谢我在东北林业大学的挚友聂唯天,感谢他在搜集论文文献工作给予我的帮助,以及十三年间不离不弃的陪伴。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你们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谢你们在我学习上全力以赴的支持,没有你们,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我要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的坚持,感谢自己的努力。
  
  詹姆斯。泰勒说:生命的秘密在于享受时间的流逝。祝愿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静谧自由、一帆风顺,在大彻大悟中理解生命的意义。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自然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