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诊断学论文 >

陈家旭关于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及中医证实质的研究

来源:世界中医药 作者:陈编辑
发布于:2017-06-08 共9137字
  陈家旭,男,1966年出生,湖北武汉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
  
  现任世界中联中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联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联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科学技术期刊和图书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教育部科技奖励和科技成果鉴定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多个国内外期刊审稿人。
  
  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 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证候与诊法的规范化、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2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 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 1项;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项 (均排名第一)。首批国家精品课程 《中医诊断学》负责人,主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国际标准化英文版 《中医诊断学》教材。
  
  记者:陈教授您好,您一直从事中医证候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请您介绍下中医证实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教授:中医证实质的研究是中医药自步入现代化研究以来一直最为关注的命题。证候基础一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资助的方向,目的正是有望在搞清楚某些证候物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证本质 (血瘀证、肾阳虚证)研究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证实质研究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反映证实质的指标较多,特异性的较少且只能反映其局部。其次,运用还原分析方法来研究证、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得在证研究过程中,呈现出强调证的客观化、微观化、片面地追求客观指标,而难以回归中医基础理论的倾向,难以反映证之系统、整体、联系、恒动等特征。再次,证候规范化研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如:(1)证的诊断标准及规范并没有使证的内涵与外延得以明确限定,构成证的诸要素仍然是模糊不清;(2)证的诊断标准并没有考虑到病的影响 (证候诊断的共性与个性),以及主次症的权重;(3)简单叠加构成的证诊断结果,混淆了证概念间的种、属关系;且较少涉及符合证及兼夹证。
  
  证实质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就目前的证实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证的诊断标准化与证的治疗多样化。证的诊断标准化是建立在四诊的客观化基础之上,故四诊客观化是证实质研究的重要环节。其次,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并举,病证结合与证的分化。倡导并加强中医临床前瞻性的科研工作,在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前提下,以此阐明证的实质;同时优化和强化中医证动物实验研究,特别是贯穿实施好 “病证结合”和 “方证对应”两大中医基础研究的特色。再次,强化 “组学”前沿技术、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方法学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陈教授,请问您作为中医诊断学领域的专家,对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研究发展有何看法?
  
  陈教授:中医诊断学是以中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指导,研究如何诊察与识别病证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诊法与辨病、辨证等方面。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病、症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围绕中医证开展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和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
  
  对于证候的规范化研究,近 20年以来,我国从文献、临床及实验诸方面,对脏腑辨证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为: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明确病、证、症的关系,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针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由传统的对临床病人的研究,发展为结合证的动物模型,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来与病人的辨证研究对照,已建立了近百余种证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脏腑病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对于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目前主要是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着手研究,重点在于脏腑辨证 (主要是肾、脾,其次是心、肝)与气血辨证,在阐明证的病理生理基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入手,国内探讨了五脏之证、气血之证、阴阳虚实证等的本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诊法客观化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侧重于脉诊与舌诊的研究。在脉诊研究方面,主要针对将脉象可视化、客观化和科学化的目的,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脉象仪的研制;从心血管功能、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脉象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一些脉图的分析方法,基本确定了临床常见单一典型脉象的脉图特征与参数;探讨了常见病证与脉象、脉图的关系等。在舌诊的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了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形成机理、以及临床常见疾病的舌象变化及演变规律,并将舌象作为某些疾病的重要诊断指针,研制了舌色检查仪等。此外,国外对腹诊研究较多,已形成独特的汉方腹诊;并通过对皮肤电阻等的研究,形成了以良导络为代表的经络诊断方法。
  
  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而计量诊断是实现证候标准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从四诊指标的计量方法和病证的计量诊断两个方面着手。
  
  现阶段中医证候及辨证相关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中医诊法相对缺乏客观、定量,阻碍了中医临床研究与国内外交流,也成为制约中医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的颈瓶。可以说如果诊法不客观、不规范,一切证候的临床基础研究将成为 “空中楼阁”.由于中医学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致使中医学临床疗效可重复性差,而仅满足于临床症状的改善的疗效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也使中医学难以步入循证医学之轨。我认为今后的中医证候研究的发展趋势,应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证候病机入手,探讨证候的内涵;同时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显示度。从科学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只有兼顾整体与局部统一、综合与分析统一、宏观和微观统一,才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此外,还要结合中医证候与体质、基因等 “组学”的关系,将体质分析和辨证论治结合起来,探讨基因等 “组学”的复杂性与中医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证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为中医证候的研究注入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创新中医证实质研究,丰富中医理论内涵,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访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家旭教授[J]. 世界中医药,2017,(03):475-48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诊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