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

近代来华日本人对三峡的考察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8 共516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语

  清末民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彼时列强在华争相瓜分势力范围,而西部巴蜀大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所重视。不过,由于当时交通不畅,若要快速进入巴蜀,最为便利的道路仍为三峡水路,所以,三峡一线便具有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长江沿岸的通商口岸后,不断有外国商船以经商之名,对长江三峡一带进行"考察".而日本,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也进一步开始实施其"侵华"策略,不断派出国内民众进入中国,并深入到内陆的各个地区,进行所谓的"文化交流考察".

  这些来华的日本人也确实大多对中华文化深感兴趣,甚至有部分精通汉学的学者,比如赴四川成都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任教的山川早水,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文的理解大都相当准确,其所作的《巴蜀旧影》一书,更是大量直接引用了许多中国古代典籍原文,这显得比当时很多中国人都要"博学",而这一点也是同时代来华的一些欧美文士所不及之处。

  因此,山川早水等日本学者,逐渐以"友好"的临国汉学者身份,对三峡沿线一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化考察。他们以"异域之眼"看待所见到的、所经历的一切,并将其记录下来,因而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字、图片资料。而这些资料对我们今天研究百年前的三峡文化,则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很容易便可以发现日本人在考察、记叙的视角上与我们国内传统文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如,当他们过瞿塘关时,便充分注意到了它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发出"实际是蜀的咽喉"这样的感叹。如此敏锐地联想到其军事用途,这似乎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很少能做到的。此外,他们对三峡一带险滩的地理位置及数量的统计,更可以看作是在为他们将来进攻中国作前期考察准备。

  又如,当他们途径夔州时,对夔盐这一重要的战略物质,也给与了高度重视。

  在山川早水和中野孤山的书中,均有大量关于夔州盐业的记叙。这些视角都与中国传统文人所记载的三峡有所不同,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再如,日本人对三峡一线的纤夫与栈道文化也尤为关注。他们在记叙中,一方面,不自觉地表现出对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同情及钦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对这开凿在悬崖峭壁间的栈道无比惊叹!而这些在我国的传统文人诗词中或者一些官修的地方志中都是很难见到的。

  总之,日本人以其异域人的视角考察三峡,道出了百年前中华大地上极为常见的,却又为我们本土文士所忽略的东西。这对我们回顾历史,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都有着极高的价值,是珍贵的史料,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西晋)陈寿着,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东晋)常璩着,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5](南朝·宋)范晔着,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南朝·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南朝·梁)刘勰着,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北朝·魏)郦道元着,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唐)卢照邻着,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唐)杜甫着,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唐)刘禹锡着,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唐)白居易着,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3](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宋)范成大撰。吴船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宋)陆游撰。入蜀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8](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0](宋)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成都文类[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1](宋)苏轼着,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2](宋)黄庭坚着,任渊等注、罗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3](宋)秦观着,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4](宋)黄震。黄氏日钞[M].元后至元刻本。
  [25](宋)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6](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7](宋)赵令峙。侯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8](明)王士性。五岳游草[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9](明)吴守忠。三峡通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30](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1](明)黄宗羲。明文海[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2](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M].北京:华文书局,1967.
  [33](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4](清)傅崇矩。成都通览[M].成都:巴蜀书社,1987.
  [35](清)陈聂恒。边州闻见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7](清)周询。蜀海丛谈[M].成都:巴蜀书社,1986 年。
  [38](清)李元撰。蜀水经[M].成都:巴蜀书社,1985.
  [39](清)王士禛。蜀道驿程记[M].清康熙刻本。
  [40](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二、近人或今人着述:
  
  [1]杨栋梁。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王晓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5]王晓秋点,史鹏校,早期日本游记五种[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6]冯天瑜着,"千岁丸"上海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邓少琴。近代川江航运简史[M].重庆:重庆地方史资料组,1982.
  [8]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9]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王绍荃。四川内河航运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1]黄中模、管维良。中国三峡文化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郑敬东。中国三峡文化概论[M].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
  [13]郑敬东。长江三峡交通文化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4]增田涉着,由其民、周启干译。西学东渐与中国事情[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5]汪向荣。日本教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6]熊树明。长江上游航道史[M].武汉:汉出版社,1991.
  [17]何竹君。白帝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8]李文才。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9]朱子彦。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3.
  [20]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1]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三、中文译着:
  
  [1](日)山川早水着。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日)中野孤山着。郭举昆译。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日)竹添进一郎着。张明杰译。栈云峡雨日记·苇杭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日)内藤湖南着。吴卫峰译。燕山楚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日)宇野哲人着。张学锋译。中国文明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日)冈千仞着。张明杰整理。观光纪游·观光续纪·观光游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日)沪友会编。杨华等译。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日)冯天瑜、刘柏林、李少军选编。李少军译。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资料选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美)盖洛着。扬子江上的美国人[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10](英)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着,黄立思译。扁舟过三峡[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11](英)托马斯·布莱基斯顿着。马剑、孙琳译。江行五月。[M].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
  [12](英)威廉·吉尔着,(英)亨利·尤里编,曾嵘译。金沙江[M].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
  
  四、日文资料:
  
  [1]山川早水着,巴蜀[M].东京:东京成文馆,1909.
  [2]竹添进一郎着,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M].东京:奎文堂,1893.
  
  五、期刊论文:
  
  [1]蓝勇。山川早水《巴蜀》与近代四川风情[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 期。
  [2]蓝勇。近代日本对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及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 年第 3 期。
  [3]蓝勇。近代三峡航道图编纂始末[J].近代史研究,1994 年第 5 期。
  [4]蓝勇。三峡历史地理考证三则[J].重庆师院学报,1995 年第 4 期。
  [5]兰勇。四川古代栈道研究[J].四川文物,1988 年第 1 期。
  [6]张明杰。明治汉学家的中国游记[J].读书,2009 年第 8 期。
  [7]邓小军。李白《峨眉山月歌》释证[J].北京大学学报,2006 年第 5 期。
  [8]冯岁平。竹添井井及其栈云峡雨[J].成都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9]苏明。"诗意"的幻灭:中国游记与近代日本人中国观之建立[J].学术月刊,2008 第 8期。
  [10]吴增辉。穿越历史的沉重--《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札记[J].书屋,2009 第11 期。
  [11]周郢。外国学者笔下的汉中古道[J].文博,1995 第 2 期。
  [12]冉云飞。一位日本人 1876 年的巴蜀观察[J].青年作家,2007 年第 6 期。
  [13]赵苗。日本人笔下的近代中国--以德富苏峰的两部中国游记为视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 年第 1 期。
  [14]王晓梅。晚清时期日本学者的两部中国西南纪行[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第 3 期。
  [15]付晓琪。《吴船录》所见巴蜀民俗文化[J].宜宾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
  [16]武光辉。《栈云峡雨日记》所折射的晚清社会状况初探[J].华夏文化,2012 年第 9 期。
  [17]武光辉。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中三峡史料价值[J].华中人文论坛,2012 年第2 期。
  [18]候永惠。《蜀道日记》中的三峡体验[J].中国图书评论,2012 年第 7 期。
  [19]梁中效。陆游的蜀道之旅及其影响[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5 年第 1 期。
  [20]党跃武。四川大学早期的外籍教师及其管理[J].光明日报,2006 年第 8 期。
  [21]李霞锋。成都杜甫草堂古代碑刻续考[J].杜甫研究学刊,2014 年第 3 期。
  [22]周郢。日本名人与蜀道[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 年第 3 期。
  [23]刘永禄。百年老照片--惊现消失的成都景观[J].四川档案,2005 年第 1 期。
  [24]李鹏。近现代川江航道图编绘补录[J].长江文明,2014 年第 4 期。
  [25]余春燕。宋代三峡水运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2007 年第 10 期。
  [26]陶灵。古代川江险滩的治理[J].文史杂志,2015 年第 3 期。
  [27]邓晓。川江航运文化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02 年第 2 期。
  [28]王风竹。古栈道与纤道[J].文物天地,2003 年第 6 期。
  [29]康清莲。难于上青天的三峡古道路[J].中国三峡,2012 年第 10 期。
  [30]房锐。清末日本人游记中的成都杜甫草堂[J].杜甫研究学刊,2015 年第 3 期。
  [31]薛玉楠。近代日本人四川游记中的成都形象--以《巴蜀》《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为史料的考察[J].剑南文学,2011 年第 8 期。
  [32]龚红林。历朝屈原封号及用于庙额情况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年第1 期。
  [33]刘济民。一百多年前日本汉学家眼中的三峡[J].中国三峡,2010 年第 4 期。
  [34]刘艳伟。略述《蜀道驿程记》的史料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 年第 9 期。
  
  六、学位论文:
  
  [1]戴银凤。莫理循的中国观(1897-1911)[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年博士学位论文。
  [2]高原。明治时期德富苏峰的中国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年博士论文。
  [3]曹国伟。日本游记中的晚清中国印象[D].暨南大学 2008 年硕士论文。
  [4]夏虹。竹添光鸿与清末中国[D].浙江工商大学 2010 年硕士论文。
  [5]杨仕斌。近代日本来华游记中的中国印象[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年硕士论文。
  [6]胡天舒。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知识人的中国体验 --以部分游记为中心[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年博士论文。
  [7]潘月刚。近代日本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观[D].吉林大学 2013 年硕士论文。
  [8]张敬进。浅析游华日本人中国观的近代变化[D].苏州科技学院 2009 年硕士论文。
  [9]郭海萍。幕末明治游清日人汉诗中的晚清中国形象[D].山西大学 2012 年硕士论文。
  [10]陈云哲。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D].吉利大学 2010 年博士论文。
  [11]侯小琴。从江湖到田园--文化旅游开发中三峡新纤夫社会角色的重建[D].中国民族大学 2009 年硕士论文。
  [12]叶杨曦。近代域外人中国行纪里的晚清镜像--以冈千仞《观光纪游》为中心[D].南京大学 2012 年硕士论文。
  [13]李晓敏。南宋长江游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年硕士论文。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