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发展现状描述
3.1.1 人口转移快速推进
(1)城镇人口规模增长较快
2008 年-2013 年,随着新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该市的城镇人口数呈持续增长的趋势,2008 年全市常住人口 2816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361.35 万人,2013 年常住人口 2970 万人,城镇人口 1732.76 万人,分别增加了 54 万和 371.41万人。城镇化率由 48.3%提高到 58.34%。
(2)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显着改善
2008-2013 年,该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有明显改善(见表 2.1),平均住房面积从 23.34%增加到 33.12%,年均增长率为 6.21%,每百万人有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等由 22.92增长至 32.11,用水和燃气普及率也由 89.30%和 86.80%增至 92.1%和 89.8%,绿化覆盖率由 34.1%增至 49.5%,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也有所增加。
3.1.2 经济集聚趋势增强
城市化发展的新类型的主要过程,也是一个经济活动中资源和产业集聚的过程,主要是在经济总体数量,经济要素的集聚,交换的集聚和消费聚集。
(1)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加快
2008 年到 2013 年来,随着新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着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5096.66 亿元增长到 12656.69 亿元,同比增长12.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人均GDP由18025元增至4297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由 2905.45 亿元增至 7136.46 亿元,平均增幅 16.9%,非公经济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逐年攀升,2013 年达到 62.3%,成为该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要素集聚速度加快
从 2008 到 2013,与新型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使得一些要互的集聚也在不断的加速,如人力、资金、土地等。如下图所示:
(3)交换集聚显着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交通便利、市场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改善,同时也改善了交换集聚的发展与产生,这使得该市的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如表 3.4 所示。
(4)消费集聚效应明显。上述各要素的集聚、生产的集聚以及交换的集聚,必然会产生消费的集聚。因此消费集聚必然的产物。2008~2013 年,该市的消费集聚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应,如表 3.5 所示。
3.1.3 主导产业地位凸显
要想加快推进该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其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产业转变的过程,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产业的快速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业经济效益提高,突出主导产业和企业效益等。
(1)提高工业经济效益。重庆 2008~2013 年的工业经济效益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如表 3.6 所示。
(2)主导产业地位日益突出。2008~2013 年,该市的主导产业地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突出,这些产业如重化工、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详见表 3.7。
3.1.4 结构转型成效显着
新城镇不断推进其进程,使城镇结构发生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空间结果雏形凸显。通过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小城镇,然后进行二元城乡分割,空间结构不断变化,逐渐演变成城乡整合的一体化空间结构,这就是城镇空间结构的转型。截止 2013 年,该市新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依托交通干线,已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发展方向的大格局,在此格局之下不断的形成了以都市区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次区域中心城市为中心镇的体系[16]。
(2)就业结构日益合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 2008~2013 年间,其市内的就业结构逐渐得到了改善,不断的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的转移,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不断降低,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在稳步增加。
(3)产业结构高速效果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 2008~2013年间,其市内的非农业产业的比重在不断的上升,产业结构日益变得合理。在GDP 中非农业产业的比重始终占大部分比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城镇经济居于绝对主体的地位。
3.2 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发展的问题分析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在一定的经济和地理空间中进行的,因为该市新型化路径选择的不确定性,导致其无法在经济空间中以健康有有序的方式推进,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进程。
3.2.1 总体发展水平滞后
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该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自 2008 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从该市的工业化程度,以及其经济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为出发点,该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是呈现出了相对滞后的特征。
(1)相较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
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当地人均收入达到一千美元,市率应该达到36.5%,44.8%却是 2008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国内生产总值 4.4 万亿美元,基本达到了世界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均衡的水平,但与高收入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该市 2008 年人均 GDP 为美元,城市化率为 48.3%,虽然城镇化率略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但是低于 2008 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无论从人均国民收入还是人口城镇化率的程度都远远没有达到,从下表(表 3.8)也可以看出,直到 2013 年,这种差距依然存在,而且数值存在较大的差值,说明该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偏差,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从表 3.9,3.10 可以看出,2008 - 2013 年间,该市在 0.60 - 0.70 产业的劳动率,均大于 0.5,说明还有来自工业和其他非大量农业生产和劳动人口的工作留在农村,城市化滞后;在1.10 - 1.14 的劳动力非率,从 1.2 个标准值有一定的偏差,这样的数据说明了该市中,有一部分的农业人口还在城镇中,这与逐年增加和加快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不断进入城镇的现象是符合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一个城市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它仍落后于工业化城市化[17]。
3.2.2 结构不合理
一个新的城市化的要求是要有一个合理的城市和工业空间,从这个角度看,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偏差较明显,结构体系不合理等问题。
(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偏差自 2008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有了变化(表 3.11)。
(1)城镇体系不够合理
在城市的空间分布,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比例有待提高,2008 年都市发达经济圈城镇人口 604.17 万,而其它小城市人口只有 78.22 万,明显说明该市特大城市少而无法起到代动周边小城镇的作用,小城市发展缓慢,城镇化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镇之间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
3.2.3 区县发展失衡
(1)“一圈两翼”发展失衡
该市的内部城镇发展水平与其三大区载间的发展水平,所呈现出的特征是非均衡性,这一点从其城镇化率就可以看出来,该市的经济圈中 2008 年的城镇化率为 62.34%,但是其经济圈外的城镇化率只达到了 31.56%,这样的数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见表 3.12),由表也能看出,发达区域的城镇化率,非农业人口比率都高于平均值,而不发达区域则与之相差较远,发展的平衡性非常缺乏[18]。
(2)区县间发展失衡
由于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该市对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其有六个区的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一百,而有一些县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相差百分之八十。这些数据表明其区县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平衡的现象。
3.3 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成因透视
3.3.1 自身条件薄弱的历史原因
为新的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原因,首先是他们的条件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它的地理环境,历史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
(1)地理条件制约
某高地处西南部,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 90%,平地面积是小于10%,受地理条件的交通不便利,城市建设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顺畅是该市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公共设施等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对于提高其城镇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从人均占有量,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样的结果,导致新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有限的推动,在这种情况下,区域交通发展失衡,投入到农村地区的力度并不足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需要不能够得到满足。
(2)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在国务院对该市列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之后,该市把永川等八个县进行并入,形成二元大城市和大农村的经济格局,使该市的整体经济水平有所降低, 自 1979 万县、涪陵 、黔江所辖的 2 个区(市)县划入该市,总人口数由1592 .27 万增至 3022.7 万,其中农业人口数也由 1114.57 万增至 428434 万,增加了 1.2 倍,随着二十多个贫困县的并入,贫困人口数随之增加到三十六万,这样最终使该市有四分之三的区域在城镇模式中是农业的区县,城市化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所以直接带来的后果是,该市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使得城乡区域的发展出现断层,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因此其内在的互动性也较差[19]。
(3)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主导产业格局限制较深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着述重工业基地太重,在战略考虑基础上,武器、船只,这方面的国家建设,城市中的航空航天工业和社会其他防御,与国有的社会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的现状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的形成,作为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从总体来讲,是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迅速转化到城镇中来,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会降低。
3.3.2 政府作用不当的观念滞后
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作用不当,观念相对滞后,导致政府于其发展中作用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缓慢,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联系观念不强
对于城市与农村的联系,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强行割裂,没有形成联系和相补的思维体系,在这样的观念下,政府对于城乡发展的政策有区别对等,只考虑城市的能力,而忽视了城市和城镇的集聚功能和主导作用,为农村的发展,更多是以安定为主,并没有把优势资源进行相应的引进和融合,使城乡发展差异巨大。
(2)缺乏支撑观念
该市城镇和产业的发展没有相互支撑性,其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全市主导产业发展严重短缺贡献,重工业所占比较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人口集聚效应不够,是导致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根本原因之一;第二,突出产业空洞化在三峡地区,在移民的过程中,在城市和城镇的硬件建设比较重视,而忽略了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动力性;第三,对于小城镇的建设,更多是基础设施的投入,而缺乏长远培育性和持续性,虽然该市小城镇建设加快,数量也有明显改观,但是规模都不大,纠其原因就是因为产业支撑的缺乏,导致对于农村的带动作用不够[20]。
3.3.3 市场功能难以发挥的制度限制
为新的城市化发展滞后原因是另一个基本的平衡系统,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这将导致一个市场的基本功能没有用武之地,无法发挥该有的功能和作用,使新型城镇化无法进入良性的发展路径,其主要缺陷表现有:
(1)户籍制度的缺陷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为户籍制度的制约,使其进入城市之后却无法落户。该市的第二三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吸纳了七八百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因为户籍制度的制约,却使得这些人员无法拥有城市身份,虽然政府的一些政策相继出台,放宽落户条件,但也是以拥有商品房为提前的,因此大多数的农民工就无法享受这一政策。
(2)农村保障制度的缺失
同城镇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农村保障制度残缺不全,其基本保障只有土地,而家庭的保障是以自我保障的形式存在的,农民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土地、家庭和村集体福利养老为主,这样的体制下,大多农民把回家养老做为最后的归宿,不愿意土地转让或出售,是土地流转困难所致,荒凉的现象较为严重,也无法使种田能手得到发挥,进而更无法形成家庭工农场经营模式。
(3)土地制度的缺失
农村土地的规模化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促进农业规模生产的过程中,农村土地规模还很落后,不能实现专业化的品种,多样化的业务实现持续发展,服务社会化在不断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困难,而城市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连续开发建设,在农业产业化模式不同的探索,但由于土地供应规模成本由于土地制度的分太高,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后,农业收入不高[21]。
(4)小城镇建设中投融资制度的缺陷
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困境是,目前面临的供给与需求严重不足,大量资金并存,投融资体制不顺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瓶颈,该市当下的小城镇建设和投资,其融资模式与渠道非常单一,其主要的投资渠道都来自于政府部门,而个人与社会的投资参与非常少,难以形成合力的投资。一个小城镇基本上依赖于土地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与地方财政和信贷的份额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目前的金融体系,资金要素又在不断的流出,这使得小城镇建设以及其稳步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
3.3.4 政府与市场互动不强的关系错位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为政府与市场互动的需要,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
然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城镇市场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显示市场的强政府弱市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差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不平衡。
(1)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不妥当
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和能力,在市场出现失控时,政府可以进行参与和管理,但是只是引导市场回到正轨,而目前该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位置是颠倒的,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市场无法对自身的作用进行经济推动,政府的主导地位使市场作用无法达到发挥,对于人口的健康流动,要素集聚,产业升级和内外部调整与扩张等都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新城市的发展更是计划经济,自发性是不够的[22]。
(2)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不平衡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公平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两者达到平衡,社会经济才能稳定有序的发展和不断进步,政府追求发展高效率,必须要兼顾公平,不能只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目前来看,该市在追求效率的时候,公平与效率是无法达到平衡,在 LED 领域公平的一个严重短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呈现扩大的趋势,新的城市化发展滞后。
第3章甘特图的应用3.1甘特图的几种实际应用形态甘特图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体现为几种形态。这些形态根据甘特图的描述对象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工人完工情况或人员闲置情况为描述对象的甘特图,包括工人任务完成情况图、附加信息的工人任务完成情况图(...
第1章绪论1.1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1.1.1选题背景。为了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企业着力于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探索新的企业管理方法,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绩效管理的概念被提出。在不断的实践中,大家开始...
结论本文以山东寿险市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分析,划分出四个基本类型层次,并针对竞争与合作战略展丌论述,对营造良性的市场规制提出建议。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市场地位是企业所拥有的有效驾驭风险,持续获得保费收入,价值健康成L;,九在...
6结论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已经成为目前银行业管理研究的时尚,绩效管理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与国内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来自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经济命脉,必须...
第4章民营企业案例分析联想集团统一薪酬福利体系案例分析4.1时代背景(1)1997年,北京联想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员工收入与业绩挂钩,但没有系统、完整的薪酬福利体系,员工分配过于随意;(2)北京联想的电脑业务和代理分销业务进入快速成长期,公司赢...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不断深化。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一方面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另一方面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浮30%的下限,赋予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的权力。同年10月...
结论与建议1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本文结合国内外工程总承包发展现状和总承包模式目前我国公路行业的应用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公路总承包项目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设计管理水平不高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在结合公路建设各阶段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公路...
6实证研究本章节就第六章提到的部分变量对商业锒行收入结构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全部提取自Wind数据库,计量软件为Evfews6.0.6.1变量选择6.1.1银行规模前文第六章假设,银行规模越大,掌控的产品、资金、渠道和人力资源越多,越有能力满足企业个...
第3章SL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现状3.1SL建筑企业背景及成本控制概况哈尔滨SL集团是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以建材行业、餐饮娱乐服务行业为辅的大型集团型企业,现阶段其实业包括哈尔滨SL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SL建筑装饰材料城、SL美食城、SL鲍翅...
2中小企业融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2.1相关概念界定2.1.1基本定义(1)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是针对大企业而言的,中小企业是基于企业规模的差异而界定的,是指经营规模在中等及以下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不存在通行的标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