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互有”现象探究(5)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李制;沈亚丹
发布于:2017-06-26 共7882字
三、作为枢纽的绘画题跋

        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诗、画虽各有其规律,但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中西学者都曾就这一点作过深入的分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的诗歌可以作为绘画的有机构成而进入画面,这种独特”文学嬗变的结果与文化话语的重组“①在西方绘画中是绝少出现的。一方面,”书画同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诗画互有“和”诗书画一体“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诗歌、散文本身具有的描述、说理、抒情等功能,也为诗文进入美术批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苏轼的独特之处和重要贡献在于,他的题画诗往往”由一件小事上引起许多议论,……能从一幅画中发出许多不同的见解,……可以只用一两句话,轻轻的点一下画,然后就宕开发议“②。在描述画面的基础上生发议论,使苏轼的题画诗成为其诗画思想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绘画题跋诗文中的画面与前文论述的一般诗文作品又略有不同:一为描述画面,一为建构画面。从这一角度看,题跋诗文中的画面生成方式与西方艺术批评学四要素中的描述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实际上,苏轼绘画题跋,特别是山水画题跋中的描述,同样是通过再现画作的审美空间以呈现画面的。因题跋对应的画作不同,审美空间的生成方式和语言表述也就略有不同。但考察其题跋诗文我们发现,这些审美空间又往往归于同样的”空境“,而”空“多与”缥缈“、”云烟“、”烟雨“等高频词汇相伴出现:
  
  (1)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④
        (2)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蕃丽。……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朦。……云烟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⑤
        (3)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⑥
        (4)江山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⑦
        (5)山中举头望日边,长安不见空云烟。⑧

        从这些题跋可以看出,苏轼所偏爱和激赏的山水画意境,是以”云“”烟“等构图元素营造出的”浮空“、”缥缈“和”朦胧“.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其一》中,他将这种审美趣味与视觉体验追溯到王维、李思训:”唐人王摩诘、李思训之流,画山川峰麓,……颇以云雾间之,作浮云杳蔼与孤鸿落照,灭没于江天之外,举世宗之,而唐人之典刑尽矣“⑨。
  
  事实上,苏轼激赏的”空境“本就源自王维的诗画作品,其”诗画互有“的提出也与”空境“相关:”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135论“诗画互有”
  
  ①涂慧:《中国古典词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图谱》,《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②李栖:《两宋题画诗论》,台北:学生书局,1994年,第243页。
  ③苏轼题画诗文中的描述,并无一定之规。有对画面的单纯白描,如《题凤翔东院王维画壁》:“画僧踽踽而动”.有因画境而造诗境的,如《惠崇〈春江小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有观古画而论史实的,如《虢国夫人夜游图》:“当时一笑潘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有游戏之作,如《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又有专论画境的,如《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二首·其一》:“画出阳关意外声”.但综合起来看,苏轼的描述往往将画中物象与画家精神品格结合。
  ④苏轼:《王晋卿所藏着色山二首·其一》,《苏轼诗集》,第1613页。
  ⑤苏轼:《〈虔州八景图〉八首》引、其六、其七》,《苏轼诗集》,第770795页。
  ⑥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其一》,《苏轼诗集》,第900页。
  ⑦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苏轼诗集》,第1607页。
  ⑧苏轼:《次韵王晋卿〈烟江叠嶂图〉》,《苏轼诗集》,第1609页。
  ⑨苏轼:《又跋汉杰画山二首·其一》,《苏轼文集》,第2216页。
  
  

原文出处:李制,沈亚丹. 论“诗画互有”——以苏轼诗画作品为例[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31-13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