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互有”现象探究(6)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李制;沈亚丹
发布于:2017-06-26 共7882字
人衣。‘此摩诘之诗“①。这种审美趣味、画面生成方式以及诗画关系思想,与前文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
  
  有意味的是,”诗画互有“是以绘画题跋的形式提出,而由《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所凸显的”书“字可知,苏轼在一定程度上是将这篇跋文作为书法作品看待的。文学、书法、绘画三种艺术门类以题跋为枢纽的有机融合,集中体现出苏轼的艺术思想已超脱了艺术学的一般而进入一般艺术学层面。由于苏轼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的强大影响力,”宋元时期的文人画家几乎都从他这里得到思想的启示“②,使得”诗画互有“观念在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期内得以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四、结语

        通过对苏轼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和绘画题跋三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我们认为,”诗中有画“表现为苏轼诗文作品擅于通过营造、再现审美空间以呈现画面;”画中有诗“表现为其绘画作品笔墨语言蕴藉了宋代文人士夫普遍认同的文学意象。苏轼通过大量而具体的诗、画作品以及富于启发性的绘画题跋,在创作实践中说明并践行”诗画互有“主张。其中,以《赤壁赋》、《记承天夜游》为代表的诗文作品成为经久不衰的画题;以《枯木竹石图》为代表的绘画作品成为士人画的典范;以《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为代表的绘画题跋,成为中国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可以说,与同时代的黄休复”逸格“、郭熙”三远法“等宋代画论不同,以”诗画互有“为代表的苏轼画论,并非仅就绘画这一种艺术门类而言,而是以”融通“的精神③,贯穿诗、书、画三种艺术门类,遂成为中国一般艺术学之滥觞。
  
     ①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苏轼文集》,第2209页。
  ②寿勤泽:《中国文人画思想史探源---以北宋蜀学为中心》,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
  ③莫砺锋:《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

原文出处:李制,沈亚丹. 论“诗画互有”——以苏轼诗画作品为例[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31-13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