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尽管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的波动变化使得传统的礼乐制度被破坏,可是,在一部分人的心中,他们依然尊崇着、沿袭着这些礼乐规约。而这些被人们认可的礼乐观念就成了评价一个人,甚至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道德标准之一。而《左传》这部历史散文巨着又是一部得到广泛认同的,能够真实承载历史的载体,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文本中所记录的“礼乐”就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值得我们在探查的基础上萃取精华的。
《礼记·曲礼》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往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蹲节退让以明礼。”①《礼记·礼运》又载“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射是胡不遗死?冠昏、朝聘。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般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②可见“礼”礼御为人之道,做事之法,治国之方,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在先秦时代,时人,尤其是女性,她们生活在礼乐为背景的社会体制中,生活并不是那么诗意浪漫,甚至偶尔我们可以用失意残酷来评价她们的生存状态,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的是,即使在被各种束缚所压抑的生活中,她们在“礼”之下,依然利用自己或高贵的品性,或聪明的才智,或坚韧的勇气,绽放着自己缤纷色彩的人生。下文中,笔者就将要浅谈一下《左传》中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女子,她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到底选择的什么样的生活,而她们的选择又给我们呈现出了怎样的复杂感慨呢?
2.1柔嘉为则,敬顺之道
《周易·说卦》云“乾,健也;坤,顺也。”又《周易“乾……男,坤……女”,《周易·系辞下》“乾,阳物也;坤,·系辞上》有阴物也。”以此来看,乾坤是为阳阴,而阳阴又成男女,男子用刚,女子尚柔。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就常常将女子比作水,我想这应该不仅仅指的是女性外在的气质,更指的是女子的内在气韵。而水拥有育养万物,包容一切的力量。所以《周易·坤卦》又说“地势坤……以厚德载物。”这说明古人认为坤象征着大地,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包容万物。古人认为女子性属坤阴,那么应该就与“坤”具有同样的包容属性。
这种包容于女子更多地体现在包容却不相斥,柔顺却不刚强,恭敬却不卑弱。能够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女子以自己独有的包容之力渗透于生活之中,感染他人。《诗经·裕高》就用“柔惠(和顺)且直”赞美申伯的美德,《诗悉民》也用“柔嘉”歌颂仲山甫的德行,《孔疏》解释“柔嘉”为“柔和美之德。
经善在《左传》晏子论礼一段中,晏子与齐景公的对话中谈到关于德行的看法时,齐景公认为陈氏将能够执政于齐国,而要防止陈氏执政的唯一办法就是用”礼“,因为”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在晏子看来”礼“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作用可以说与天地并列,而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妻柔而正“、”妇听而婉“,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妻子的女性所必须要具备的美德就是”柔“、”婉“二者了。
《说文解字》解释”柔,木曲直也“;”婉,顺也“.和顺、和柔应该就是柔婉二者最恰当的内核之意了。由此可见,柔、婉二字应该就是”礼“对女性内在美的最高审美要求了。但是,在这里我们要正视的是,这里”礼“柔和”、“和顺”,从积极层面来说,应当是女性在家庭或者社会中,“要求的对他人的”柔和“、”和顺“应该是在”敬“的内涵之上建立起来的,当理解为”敬顺“似乎更为恰当。而《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敬顺昊天“这里”敬顺“就应该解释为”敬重顺从“.《左传》中也说到:”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①从这里可以知道《左传》作者对敬这一伦理观念的高度重视。古人还以”出则敬长顺也“来解释”出则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礼“最原本对女性的期望并不是一味懦弱顺从于长辈或者他人,而应该是女性对于其所重视的长辈和他人予以敬重,在此基础上于生活中表现出顺从的一面,这才是”柔“、”婉“、”敬顺“的真实内核。
”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②敬是道德的重要表征。对他人敬肯定是有德之人。”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由此可见,春秋时代,人们在对自身或他人的德行有所要求时,首要的就是做到”敬“.只有做到了”敬“,礼才能从根基上得到稳固实行。”敬“作为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对女性来说又体现主要在对长辈、丈夫二者身上。晋文公被周襄王策命时被嘱咐”敬服王命“③,这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而我们是否可以将长辈与晚辈之间也看做生活中的上下级呢?那么是否敬也依然适用呢?我想这是应当可以共通的吧。《论语·为政》中也记载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显见,对亲族长辈予以敬,才是做到孝的基础内涵,是以,孝养才是真的孝。
《礼记·内则》记载:”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子妇孝者、敬者……勿逆,勿怠。“等无不说明周礼对女性的要求不仅仅是单纯地顺从,更是在对长辈尊敬的基础上顺从长辈。
《左传·嘻公三年》中记了的蔡姬仅因为与齐桓公同乘舟,她做出来”荡公“的举动就被齐桓公”归之“蔡国,但并”未之绝也“,最后却被”蔡人嫁之“;齐s.},公”纳阎职之妻“(((左传·文公十八年》);”卫人来腾“(((左传·成公八年》),”晋人来腾“(((左传·成公九年》);”陈妨归于京师,实惠后“(((左传·庄公十八年》)还有齐人也送来了腾妾,n}c声姬也作为颜s.},姬腾妾被嫁与齐灵公等,她们都被自己的家族、国家”附远、厚别“地外嫁他国,虽然在文本中她们只被寥寥几笔就交代了她们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并且在这些婚姻里,无论是婚姻的发生,还是婚姻的结束,女性都对自己的母国、长辈都表现出顺从的态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虽然在当时那种男尊女卑的历史环境之中,她们很难具有极其强力的反抗,但是文本中所显示出的她们顺从国家、家族意愿嫁与他人即使是出自对国家、家族利益的考量,我想她们的内心中也应该还有对族人、家人可能存在的困境的理解,包括对族人、家人的依恋、敬顺和感恩,所以才最终答应愿意婚嫁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笔者认为不能简单而片面的理解为她们是被压迫无法反抗的生命个体。
在此,我们也不得不说,在春秋时代,虽然社会总体呈现出一种男尊女卑的环境,但在夫妻关系中亦不乏关系和睦的典范代表。如冀缺和他的妻子。《左传》记载冀缺与其妻”敬,相待如宾。“①的事。冀缺是晋国大夫都茵之子。由于都茵意欲拭君之罪的牵连,冀缺被贬为平民。因此,冀缺需要日日劳作于田野之间,以埋首耕作来谋生,并以圣贤为师,德行修身,博得妻子好感。冀缺妻在丈夫忧困之时依然对丈夫恭敬温柔,仔细照顾,而冀缺也对妻子的不离不弃心怀恩重,夫妻才能琴瑟相合,美满幸福。
另外还有鲁庄公之女在面对围人荤隔墙调戏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纯洁将此事告知家人,寻求解决之道;具有谦让s.},德以维护家庭和睦的赵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