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本文概述了中华鲟的物种资源现状及保护现状,指出目前中华鲟的物种资源急剧下降,是中华鲟物种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遭遇技术瓶颈,即人工培育中华鲟无法顺利启动性腺发育,最大的障碍在于无法了解中华鲟性腺从Ⅱ期向Ⅲ期发育的水温响应机制。在总结水温对其他鲟性腺发育和产卵的影响已有理论基础上,本文创造性提出利用水温过程作为影响因子,分析中华鲟过去 32 年自然繁殖时间对水温过程变化的响应关系,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1)。 1981 年-2012 年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水温过程发生了结构突变;受流域气候升温影响,1981 年-2012 年葛洲坝下宜昌江段的年平均水温呈稳定的上升趋势,采用传统的一维突变检测技术得到突变点位 1993 年。由于年水温特征在加权月水温过程中,忽略了不同月份的水温变化形式,因此忽略了水文变化的重要信息。该突变特诊实质上是水温渐变的累积效果,突变意义不明显,更没有现实意义。引入多元有序聚类分析,在综合各月水温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测出突变点位于 2005 年。对比两阶段的水温过程,发现:2005 年以后,每年的升温期(3 月~6 月),水温有明显降低,最低温月份也发生推迟;每年的降温期(9 月~次年 2 月),水温有明显的升高,整个年内水温模式发生了较显著的改变。
(2)。 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平移的分解模型,首次对葛洲坝下宜昌江段水温过程的滞后进行了系统的定量评估;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平移的分解模型,包括其基本假设、适用条件以及计算方法,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直观的概念性模型,能够识别周期性时间序列模式偏移现象,对照期的选择直接影响模型的模拟效率和效果。
利用该模型对葛洲坝下水温过程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982 年~2011 年,周期水温的滞温效应产生于 2003 年左右,2003 年后水温模式发生了显著的滞后,并且滞后时间越来越长,至 2011 年水温模式滞后时间已接近一个月。
(3)。 利用中华鲟自然繁殖时间重构讨论了关键水温过程存在的可能性。
利用相似性匹配技术,对不同的关键水温过程长度进行了反复训练,最终的模拟结果显示:在序列长度达到 14 天以后,对中华鲟自然繁殖时间的模拟误差已趋于稳定,且误差不随训练长度的增加而增加,模拟精度可达 5 天。该结果表明,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时间的关键因素在于多年水温周期过程的推迟。
6.2展望。
长江中上游的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及水生生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影响有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本文对葛洲坝下的水温变化及其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做了较深入的探讨,但大型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常常是多工况下多变量的相互作用,目前由于实验条件不足或数据不足等条件限制,研究还远远不够。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展望:
(1)。 三峡水库对下游水温的影响的机理研究;本文对三峡水库的滞温效果做了评估,但概念模型往往难以对事物或现象本质做出解释。水库下泄水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伴有人类活动信息的水文过程,影响的因素不仅与客观现实条件有关,而且与大坝不同运行调度方式有关,找出影响的主要机制或关键过程,能够加深对水库的环境效应的认识,还能为流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储备。
(2)。 三峡水库滞温效应的空间分布;本文对三峡水库的滞温效果的评估只是一维的,在大坝下游的不同江段,由于支流来水等其他热交换,水温的滞后效果不同,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大坝对下游水温的影响长度不同。滞温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不仅能够解释一部分温度依赖性的水生生物的种群动态,还可以为水库调度提供理论支持。
(3)。 水温对中华鲟不同性腺发育时期的影响研究;本文只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发生时间与水温过程的关系探讨,还不能澄清影响中华鲟性腺发育或繁殖的可能水温过程特征。中华鲟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求的水温不同,因此,研究中华鲟不同发育阶段对应的水温特诊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个过程无法单从自然繁殖数据提取,需要加以实验论证。这个研究是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点,对中华鲟物种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 基于水温的生态调度研究;生态调度是解决人类利益与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措施,是未来生态学、水文学、水生生物学共同的研究课题。当然,这个研究是建立在前三个研究结果上的,在前三个研究没有完成的情况,就不可能进行针对中华鲟等温度依赖型珍惜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调度。同时,影响水生生物及生态系统的不光是水温一个生态因子,多生态因子的综合调度才是最终目的。
大鳞鲃(Barbus capito)属于鲤科鲃亚科鲃属,原产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大鳞鲃为广温性鱼类,具有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耐盐碱等优良特性,是吉林省及盐碱地区稻田养殖的一个优良品种。...
螺旋藻(Spirulina)是一种古老的微藻类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对提高生物体免疫力、防治多种疾病有显着辅助作用.此外,螺旋藻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并提高动物产品的外观和营养价值.螺旋藻生长繁殖快,光...
承德市在发展渔业生产过程中,与当地旅游业、休闲农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展,将渔业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始终坚持发展要接地气,发展要结合民生,发展要符合本市经济发展方向,发展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的总原则。...
河蟹产业作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个富民产业,在全县范围内应营造政府重视、部门支持、人人知晓的浓厚氛围,举全县之力助推河蟹产业发展。...
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Gnther)属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俗称牛舌头、鳎目、鳎米,为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尤以渤海、黄海为多[1,2],是一种高档的经济海产品,其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半滑舌鳎育苗生产主要依靠轮虫、...
近年来,关于两栖动物蛙类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有虎纹蛙(Hoplobatrachustigrina)[1]、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2]、牛蛙(Ranacatesbeiana)[3]、棘胸蛙(Paaspinosa)[4]、棘腹蛙(Paaboulengeri)[5]、桑植趾沟蛙(Pseudoranasangzhiensis...
湖泊蓝藻水华频繁暴发,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生态系统平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北部湖区频繁出现蓝藻水华,如微囊藻属Microcystis有时高达藻类总生物量的98%。有关水华蓝藻对水生生物类群的影响,已开展多方面研究,例...
分析了其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内、外部因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强化企业间连带, 完善自身管理;政府扶持推进企业加工技术创新;建设企业自身品牌, 确立行业内竞争优势;加快开拓内陆市场。...
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又称仿刺参,主要分布于山东和辽东地区,刺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海中人参之美誉,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1].中国刺参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围堰养殖、围网养殖、海上吊笼养殖以及陆基深井大棚式的...
近年来,北海经济开发区海水养殖企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转变养殖生产模式,逐渐由过去粗放式养殖向海水养殖——原盐——提溴链条式发展,实现一水多用,提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