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创建及发展
19 世纪初,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小农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特征的自然经济,虽仍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但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腐朽沉闷,政治衰败,民生凋蔽,军备废弛。“清军装备之低劣,军纪之败坏,斗志之丧失,已无力抵抗外来侵略,无法肩负维护国家安全之重责”14,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体系即将被打破。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让邻国觊觎,社会动荡不安,清政府希望通过军事来强国,讲武堂的创建及发展过程都是在这个国家岌岌可危的时代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第一节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建的历史背景
清末,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得以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分界。
一、中日甲午战争前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背景
1840 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被强制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固步自封的思想被打破,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救国、强国的途径。
清廷内部官员迅速反省,首先形成了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洋务派,他们希望通过“自强”、“求富”来缓解国内外的矛盾,维护清廷的统治。这里的“求富”指的是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15.“自强”的重点就是“兴办近代化的军事工业,训练军队,筹备海防,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16.如果想要编练新军,扭转军事落后的局面,开办军事及相关技术实业类的学堂,发展军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据学者统计,“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军事学堂,包括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共有 15 所左右。”
1866 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了求是堂艺局,即后来的福建船政学堂,这是近代海军军事教育的开始,学堂分为制造和驾驶两类,专门培养造船技术人才以及海军人才。1874 年,上海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学校--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1881 年,李鸿章在天津开设了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水师学堂),这是最早的海军专科学校,“仿英国海军教习章程建立,严复为总教习,聘英国军官充任教习”18,“分为驾驶及管轮二科,用英文教授,此外学习操法、经史和国文等”19.1885 年,李鸿章奏请设立天津武备学堂,于天津水师公所安置学员,聘任德国兵官李宝、哲宁、博郎、崔发禄、那珀等为教官,并选派了翻译以便进行教学,这是开办的最早的西式武备学堂。学堂学制为一年,教授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算法等学科,并兼授经史,学堂弁兵还需学习炮台营垒工程做法,行军接仗,设伏防守,操练马队、步队、炮队操演阵式技艺等20.天津武备学堂至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焚毁而停办,历经 15 年,共培养了 15 期学员 1500 人左右21.很多毕业生直接影响了以后中国的政治、军事等,如段祺瑞、曹锟、段芝贵、王士珍、冯国璋、陆建章、吴佩孚等等。作为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陆军学校的天津武备学堂,影响深远,后来开办的许多武备学堂都参照了它的办学模式。
二、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背景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廷震恐,民众不满,各地起义纷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渐加深,清政府顺应形势开始改革军事制度,编制新军。军事教育模式也慢慢从效仿德国转向日本。
张之洞于 1895 年开办江南陆军学堂并附设铁路学堂,根据《江南陆师学堂招募章程》,学堂仿照德国军制,聘用德国教习,学习期限为三年,“开堂教授兵法、行阵、地利、测量、绘图、算学、营垒、工程、军器、台炮、操练马步炮队及命中取准、德语文字”22,兼授经史。同年,袁世凯奏请设立直隶武备学堂。1897 年 3 月,张之洞又奏请设立湖北武备学堂。
1895 年 12 月 21 日,袁世凯接管了驻扎于天津小站(新农镇)的定武军,开始了督练新军的活动。定武军原有十营,共 4750 人。袁世凯接管后招募新兵后共 7300 人。“袁世凯自兼练军督办;下设何宗莲为总教习;德国军官沙尔为教习;同时聘吴金彪、曹锟、田中玉、刘承恩等为教习。其练兵机构有: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参谋营务处;行营中军;教习处;粮饷处;转运局。另设炮兵营;步队左一营;步队左二营;步队右一营;步队右二营;步队右三营;骑兵营;工兵营。袁世凯按德国陆军操典进行训练。”
231896 年 4 月,袁世凯又在保定设立了新建陆军行营武备学堂。学堂学制两年,除常规的炮科、马科、步科外,还特设了德文班,由洋人魏贝尔任总教习,学习德文、汉文及军事知识,学成后送往德国留学军事。其余毕业生分配至各部队任初级军官。学堂每季度都举行考核,优等者可以获得奖学金。袁世凯、冯国璋等人在保定、天津等地后又陆续开办了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北洋陆军师范学堂、军医学堂、马医学堂、军械学堂、经理学堂、北洋军官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宪兵学堂、电信信号学队、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等一系列军事院校,这些学校培养了一批军事素养较高的中初级人才。24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康有为于 1898 年 6 月上奏光绪帝,《请停弓刀石武式改设学校折》上指出“举国既无兵校,亦无练卒,更无可比东西国者。东事之征兵也,各省驱乞丐应之,其至奉天,持枪寒僳,其枪皆锈旧朽败,事急购于外国,则得人废弃之枪,不坚不轻,不远不速,即能准何益,增败而已。或至用旧制台枪,至可怪矣,然犹是火器也”25.然后康有为就此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停止武式,改设武备学堂;二是广设兵校,从中央到地方各省,从小学至大学依次备置,仿照德、日两国的军事教育模式;三是派遣留学生至德国和日本的军校学习。1900 年前后,中国陆军军事教育模式从原本的德国式逐渐向日本军事教育模式转变,清政府向日本派遣了大量的军事留学生。1898 年浙江巡抚刘树棠派遣了吴锡永、陈其采、舒厚德、许葆英人赴日学习军事,这是中国最早向日本派遣的军事留学生。1900 年义和团运动以后,清廷更积极鼓励出国留学。1903 年,除湖北、福建、四川、湖南、浙江、云南、直隶等省是公费派出,另有 44 名学生是自费留学的,这一年共 185 名中国学生在东京士官学校学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军事留学生生源得到了扩大,同时也表明军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学习陆军军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预科教育、入伍生教育和士官学校教育。大部分中国留日陆军学生都在东京成城学校或振武学校读预科,他们在预科学校一般学习一年多到三年,毕业后成为士官候补生进入日本联队接受入伍生教育一年,再升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世界着名的军事学校之一,它与美国西点军校齐名,学习期限为一年半,分步、骑、炮、工、辎重等兵科,这种分科的教学方式影响了一大批中国近代军事学堂。到 1906 年,中国留日学生数量达到万人,实是留学史上的奇迹26.留日士官生回国后“不仅使军事改革走上正轨,而且从干部素质和军事教育等方面,为新型军事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7,推动了中国军队及军事教育的发展。
1901 年 9 月,清政府停止武举,开始整顿兵制,“亟应于各直省会建武备学堂,以期培养将才,练成劲旅”.责成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扩充武备学堂,“其余各省即着该督府设法筹建,一体仿照办理,以规划一”,要想编练新军,“必先选将,而将才端由教育而成。自应扩建武备学堂。”28.
随后,各省积极响应,陆续设立了武备学堂。1902 年,袁世凯于天津成立北洋行营将弁学堂,“以雷震春为总办。额设学员 120 名,其中将领 20 名,哨官 40名,弁目 60 名,期限八个月”29.同年,在武昌成立了湖北武备高等学堂,接着几乎每年都有若干所武备学堂开办,比如浙江巡抚廖寿丰开办的浙江武备学堂,贵州巡抚王毓藻开办的贵州武备学堂,陕西巡抚魏光焘开办的陕西武备学堂,安徽巡抚邓华熙开办的安徽武备学堂和山西巡抚胡聘之开办的山西武备学堂等等30.1904 年,练兵处奏定的仿照日本军事教育体系的《陆军学堂办法》对全国军事学堂作了整体规划,将全国陆军学堂分为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四等。“此等学堂依次开办,同时为适应新军编练所急需的基层官佐问题,相继开办在职培训的短期学堂和速成武备学堂。”31同时,还有诸如参谋学堂、军医学堂、马医学堂、测绘学堂、陆军师范学堂等军事技术学堂陆续开办。
其中特别具有影响力的有 1906 年在天津开办的北洋陆军讲武堂、同年在保定开办的保定陆军军官学堂,1907 年在沈阳开办的东三省讲武堂和 1909 年在昆明开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1906 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韩家墅创立北洋陆军讲武堂。“以蒋雁行为总办,分学员营和学兵营。学员营调各营军官入堂学习,学成后仍回原部队工作。前后共 6 个班,毕业学员 740 人。学兵营招收青年学生入学,毕业后到部队 ,经实习才定职务。前后共 3 个班,毕业学兵 1124 人”32.1906 年 6 月,保定陆军军官学堂在保定正式开办。教授各种高等兵学,分为速成、深造两科,速成科学制一年半,深造科三年毕业。
1907年 9 月,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在其主持下,在沈阳把奉天讲武堂改为东三省讲武堂,即东北讲武堂。34清末军事教育整体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从海军到陆军、从学习英德到效仿日本这三个特征35,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中央颁布政令,地方上有些只为完成任务,没有计划性,军事教育质量不高;新军的编练及新式学堂的创建很大程度上受地方权利控制,形成派系,“从而促成了军阀割据局面”36;中日甲午战争后,军事教育主体从海军转向陆军,陆军学堂纷纷创办,海军教育发展缓慢;大多军事学堂直接照搬先进国家的军事教育体系,没有结合当时国家、社会的具体情况。但总体上清末军事教育改进了刀弓石的传统教育内容,并有大量的官方派遣或自费留学生进行军事留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事教育开始转向近代化。
第二节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建立
云南地处边界,与越南、缅甸接壤,实质是与英国、法国相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清廷的弱势,使得云南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工矿业、金融财政等经济命脉也受制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云南财政常年不足,“全省驻防清军 4 万余人,每年俸、饷等需银 73.6 万余两;而赋税入不敷出,其缺额要由户部拨银 40-70 万两不等。全省 4 万多人的驻军,给养不足,其中的部分军人也走上了反清斗争的行业。而对严重的财政危机,清朝云南地方当局便‘军费不足,则加赋税;赋税不足,则抽厘金;厘金不足,则逼捐输’”37.这加剧了云南的社会矛盾,军队耗资巨大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战斗力,且英法两国的觊觎使得云南编练新军的要求尤为迫切。
一、清末云南新军的编练
“盖滇省边陲,南临于法,西近于英,各存叵测之心彰彰可见,累卵之势人尽知之,不得不力思整治以保边陲。”381902 年,云贵总督魏光焘开始编练新军,无明显成效。1905 年,丁振铎接任,上奏清廷:“窃维滇省地当边隅,时事日艰,练兵诚非缓图。惟素称贫瘠,饷项不充,近则协饷多半停解,尤觉异常支绌,势不得不酌量交通,以期济事,且免与旧有各营过形轩轾”39.经过艰难的训练,“云南才编成陆军步队(步兵)一个协(旅)、炮队(炮兵)两营,不仅数量很少,而且这支小小的步兵和炮兵也无力进行新式训练。”
1907 年,清政府决定于全国各省普建新军。3 月 6 日,由军政司呈准,凡各省编练新军一协以上者,于省会设立督练公所一处。公所机构分为兵备处、参谋处、教练处这三个处来总理全省新军事宜。9 月 23 日,计划在全国建立新军三十六镇41.云南因为地处边疆,“与越、缅接壤,与英、法时有接触”42,是军事重地,原本计划五年内建立两个镇。1907 年,云贵总督锡良向陆军部致电:“查滇省编练新军,常年经费并无岁筹底款,仅由司局展转腾挪……若练成一镇,则常年不敷已在百万以外,两镇则更无论矣。而法瞰其南,英伺其西,五年之期迫何能待?”43,他希望先集中饷银编练一镇。出于种种原因,最后云南实际只建立了一个镇。
1908 年,云南督练处改为督练公所,由总督兼任督办,分为兵备处(下设筹备科、考功科、执法科、军需科四科)、参谋处(下设谋略科、调查科、测绘科三科)、教练处(下设教育科、校兵科、编译科三科)。其中兵备处掌管全省陆军军政事宜,参谋处掌管全省防守及用兵方略事宜,教练处掌管全省各军训练及陆军学堂教育事宜,如表 1.1.公所职员的薪水,时有增减,综计总办、员司、弁目、兵夫等,每月薪饷大概为二千五百两,每月活支额款为四百数十两,总计每年支银约三万四千八、九百两,由粮饷局支领。“督办为总督李经羲,总参议为靳云鹏,正参议为丁锦、王振畿,副参议为罗佩金,兵备处总办为王振畿,兵备处提调为李烈钧,教练处总办为张毅,参谋处总办为殷承谳等。”
总督锡良遂将云南陆军混成协扩充为一个镇(第三十七协、第三十八协、第七十三标、七十四标、七十五标、七十六标、马标、炮标、工程营、辎重营、机关枪营、宪兵营44),按当时全国陆军编列的序号,编为陆军第十九镇,统制初为崔祥奎,于 1909 年改由钟麟同担任。45云南陆军十九镇有官兵 10977 名,防营 24442 名,合计云南陆军共有 35419 名。46军事力量比较强劲,为清末军事重镇。
二、清末云南军事教育沿革
云南新式陆军教育始于 1899 年开办的武备学堂,是云南整体新式教育的开端,以此为嚆矢,云南发展了留学教育、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新的办学模式48.云南武备学堂位于云南承华圃东侧,学制三年。汤鲁璠任总办,下置监督、提调,课程设置为军事(内含步、马、炮、工、测绘等科)、汉文、算学等科目,教员从北洋武备毕业生中选聘。1902 年,第一班学生毕业,根据成绩分派为第二班学长或各营队官、教习等职。1903 年,续招第二班学生,改柳旭为总办。毕业考察成绩后,分别委充管带、督队官、队官、排长等职,共培养学生三期。1901 年 12 月,新操学堂成立,史鹤林为总教习,“选参、游以下年富力强才堪造就之员,编为学生,授以军事、学识,以备任使。”至 1906 年3 月,归并到武备学堂,统一军事训练。
1906 年,根据练兵处奏定的《陆军学堂办法》及《小学堂章程》,总督丁振铎将原武备、新操两学堂改并为陆军小学堂。设学额一百名,武备学堂及新操学堂的学生占了大概一半的学额。前三期毕业生送到湖北陆军中学,预备再到保定军官学校升学。该堂总办为罗佩金、李烈钧,监督为李伯庚,期间培养学生四期。一切薪资等经费初始由善后局按月支领,后粮饷局成立,改由粮饷局支领,月支经费银三千两,每年共支银三万六千两。1906 年扩充为陆军速成学堂,学制为两年,毕业后任初级军官。教官大都是陆军小学堂的教员。1907年 11 月,设立测绘学堂,吴广仁任监督。开办用去银一万一千二百余两,每月核定额支经费一千三百三十三两,活支经费四百两,每年经费共二万零七百九十六两。经费在云南同期军事学校中属于较高者,推测测绘学校的规模较大。
云南缺乏军医、医生及医兵,“而卫生重要,医理精微,非先设学堂,不足以广造就。”1909 年,在警士分校内开办军医学堂,聘请意大利的医士来教授。
开办经费约计八千八百七十九两有奇,每月额支经费一千零一十两七钱二分,活支经费二百九十五两二钱,按月由粮饷局支领,统计年经费约一万五千七百四十八两八钱。49无论是武备学堂还是新操学堂都是为了培养下级军官,但当时云南清末军事教育不够系统、规范,规模小,资金有限,设备也比较落后,且很多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分科教授,科目繁杂,不能满足当时云南的军事需要。
三、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建立
1907 年 9 月,云南讲武堂初办,陆军小学堂总办胡景伊兼任讲武堂总办,很多陆军小学堂教官也在讲武堂任职。“开学之初有学生 86 人,而到次年 2 月,仍留堂者仅 41 人”50,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质量、师资还是设施都不够理想,因此只七个月就停办了。陆军第十九镇成立后,两个问题显现了出来,一是新军军官数量不够,二是新军素质低下。当时“全镇官佐缺 60 名,约占军官总数的 8%.其中与军事指挥直接有关的军官缺编 24 名,约占 5%.而已经在职的军官,‘将领多不得人,中下级军官学庸品卑,临、榆两标尤甚'.’滇军次级军官其由学堂出身者实居少数‘,至于巡防营官长,’类皆目不识丁之武人‘.
因而,出现了’所带之兵,非盗即贼,滋扰地方‘的现象”.51对此,1907 年,云贵总督锡良曾上奏称:“兵丁昼夜嬉游街市,出入无禁……军纪不知,遑言训练”52.可见那时的官佐兵丁素质、军纪都相当有限。不仅官兵不能胜任,使用的武器还很落后,很多仍为传统的冷兵器,战略战术又陈旧不堪,军队战斗力低下,编练新军始终达不到实至名归,怎样培养新式军事人才成为关键,因此云贵总督锡良对新式军事教育寄予厚望。同时锡良感到云南现有的陆军学校教育不够系统规范,还需改进,“各级带兵官若无统一的军事教育,就不可能有新的军事改革”.考虑到此,锡良上奏清廷,希望把原有的武备学堂和陆军中小学堂合并拓展成完备的讲武堂,用以轮训十九镇军官,培养一批新式的军事人才,来提高云南的整体军事实力。后“清室采纳此议,即照准开办讲武堂”,云贵总督锡良开始筹备重办云南陆军讲武堂。1909 年秋后,锡良被调任到东三省,广西巡抚李经羲继任前,护理云贵总督沈秉堃按计划开办讲武堂,原武备学堂高尔登任总办,但教育情况与武备学堂相差不大。此时恰逢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留学生毕业回国,这批留学生接受了先进的西式军事教育,为讲武堂提供了优秀师资的可能性。于是沈秉堃电调李根源到讲武堂任监督,高尔登于 1910 年去职后,李根源任主办讲武堂,李根源积极办学,“选校址于承华圃,扩大了学校的组织。聘请教官,招收学生,准备教材,购买通讯和卫生器材和骑炮科使用的骡马等等”53,使云南陆军讲武堂初具规模。
云南陆军讲武堂遵照奏定《陆军学堂办法》正式于 1909 年 9 月 28 日(宣统元年中秋)开学,高尔登兼任总办(校长),李根源为监督(教务长)。1910年 5 月,李根源接任总办,聘请来大批留日士官生、同盟会会员为教官,建立了先进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第三节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发展
1909 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学,从陆军第十九镇军官中选调学员编为甲班,从防营选调学员编为乙班,学习期限为一年;由地方进行招考,优秀者编入丙班,学习期限为三年,其中年纪稍长、学识能力特别优异者编为特别班,学习期限为二年半,毕业后可以作为下级军官进入军队。但由于一些原因,学员直接调入军队,实际学习年限相应缩短。甲、乙、丙班被看作讲武堂的一、二、三期生。1912 年,在讲武堂原址设立讲武学校,原讲武堂甲、乙及特别班学员免复训,调讲武堂丙班学生回讲武学校复训,列为第四期甲班学员,“调各军军官编为第四期乙班学员,又收志愿队学生编为第四期丙班学生训练”,唐继尧督滇后,担任讲武学校校长,积极扩充讲武学校。为了争取华侨的财力物力等支持,讲武学校还大量招收华侨学生,以南洋为主,华侨学生爱国热情高涨,踊跃参报,“故武校 15 期生华侨占大多数,而以 13、14、15 三期同时在校修学为极盛时代。”“四川石青阳申送下级干部先后四百余人,添办军官速成班两班,修学期限三月至六月不等。”1918 年,在广东韶关开办云南陆军讲武堂分校韶州讲武堂。1922 年,在讲武学校校址创办了云南航空学校,先后毕业学生两期,约六十余人。1926 年,添设将校队,1928 年,办军官团,一年毕业。
讲武学校从 1912 年到 1928 年培养了四至十九期共十六期学员。1928 年 1 月 17日,讲武堂第四期骑兵科毕业生并曾任讲武学校校长的龙云,被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55, 1929 年,改组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为国民革命军讨逆军第十路军教导团,“内设干部军士各二大队。龙云自兼团长,其副团长初为唐继鏻继为高荫槐、周宗濂,二十三年复由唐继鏻担任。”561929 年至 1935年,共办三期,列为讲武堂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期。随着黄埔军校等中央军校的创办及发展,吸收了全国的优秀生源,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报考人数开始减少,影响力也渐弱,后民国政府禁止各省私办军事学校,讲武堂停办,1935 年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黄埔军校第五分校),8 月 1 日正式成立,军事教育权限又从地方转回中央。1945 年,随着日本的投降,抗战胜利结束,昆明分校于同年 9 月停办。作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分校期间共“毕业学生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五期,在校修学十九、二十两期,军官训练班第四、五、六、七、十、十二等七期,警官一大队,经理技术各一班,军训队一队,军士一总队”57,但黄埔军校分校时期严格意义上已不属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沿革范畴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发展概况见表 1.2.
云南陆军讲武堂从 1909 年开办至 1935 年结束,历经 26 年,共培养了 9000余人,其中华侨学生约有 500 人,留学生 100 余人。讲武堂出身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的为 7 人,“其中包括 4 个国家的 5 位重要领导人,上将(含)省长 43人,中将 133 人,少将 141 人,一共 323 人。三百多位将帅。”59云南陆军讲武堂办校时间长、人才培养数量多质量高,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黄埔军校并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