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

我国包装行业绿色伦理观建设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918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芭芭拉在《只有一个地球》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太空中,只有一个地球在养育着全部生命体系。地球的整个体系是由一个巨大的能量来源赋予活力。这种能量是通过最精密的调节而供给人类。尽管地球是不易控制的、捉摸不定的,也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它最大限度地滋养着、激发着和丰富着万物。这个地球难道不是我们人世间的宝贵家园吗?难道它不值得我们去热爱吗?难道人类的全部才智、勇气和宽容不应当都倾注给它,来使它免于退化和破坏吗?我们难道不明白,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吗?”
  
  地球是一个容纳力、承受力、再生力有限的星球,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惜牺牲自然,疯狂地掠夺资源,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当这些超出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时,环境问题接踵而来,比如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酸雨、雾霾、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等等。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背后是人类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物,日益恶劣的环境和濒临崩溃的生态系统酿成了许多人类的悲剧: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硫酸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日本骨痛病,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其原因都是环境的失衡导致短期内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包装作为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一举越过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包装大国。
  
  包装的兴起不仅推动着包装工业的飞速发展,还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是随着包装工业的繁荣,包装污染也成了我们需要面对的头等问题,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里有超过 1/3 是包装性垃圾,包装废弃物体积占固体废弃物的 1/2,每年废弃价值高达达 4000 亿元。
  
  这一触目惊心数字告诉我们,包装的污染和浪费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据统计,2004 年我国仅创造了全世界 4 % 的 GDP,却消耗了全世界 25%的资源,截止 2010 年,全国已有 720 亿吨垃圾包围着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占地 5.4 亿平方米。
  
  就北京市来说,每年产生的近 300 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约为 83 万吨,其中 6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
  
  有数据显示,每年仅包装废弃物就白白扔掉 2800亿元,这 2800 亿元相等于筹备 7 年来直接跟北京奥运相关的总投资额。而且我国的包装废弃物回收率特别低,单是包装废弃物每年总量就在 1500 吨以上,其中旧塑料回收率仅 9.6%,旧纸和纸板也不过 15%.
  
  可见包装造成的污染和浪费,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包装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事关民生安全与环境友好的重要行业。要实现我国由包装大国迈向包装强国的战略目标,使包装更好地为改善民生安全服务,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发展绿色包装是必然的选择。绿色包装主张使用环保材料,对人体无害,对环境无害,提倡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包装“绿色化”能有解决的我国的包装污染问题,从思维上的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固有模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因此研究绿色包装伦理对推动我国绿色包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大量阅读绿色包装文献期刊发现,从经济学、材料学、法律学等角度研究绿色包装的较多,但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绿色包装的较少。从伦理学的视域下对绿色包装进行研究分析是论文的方向,也是创新之处。首先阐述我国包装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伦理成因,其次结合中西方伦理观研究出绿色包装伦理的价值原则,最后对我国建设绿色包装伦理提出一些现实举措。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研究包装存在的问题和伦理缺失,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包装的不足,增强实现绿色包装的可能性;第二,研究绿色包装伦理的内涵,有助于人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正确的认识绿色包装的价值;第三,研究绿色包装的伦理价值原则,为推动我国绿色包装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总的来说,随着绿色包装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理念的推陈出新,学者们对绿色包装和包装伦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从绿色包装在我国的普及程度看来,包装企业和消费者对其较为陌生,甚至很多人认为绿色包装就是指绿颜色的包装,并不懂绿色代表生态友好的真正含义,令人哭笑不得。问题的原因在于大众对绿色包装没有真正的认识,尤其是从思想上,并没有主动使用绿色包装的意识,也没有从道德层面对绿色包装的重要性进行理解,其实要真正推动我国绿色包装的发展,除了从法律上来制约,还要进行思想上绿色包装教育。只有大众接受了绿色包装并且主动选择绿色包装时,才能促使包装企业生产出符合伦理道德的包装,才能加快绿色包装前进的步伐。
  
  1.2 理论渊源
  
  传统包装之所以会破坏环境,损害人的健康,是因为人类在生产包装时只注重自身的利益,将自己摆在中心的位置,没有考虑到自然的利益,认为自然是为人类发展无条件提供资源的工具,任意践踏。这种中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使生产力与枯竭的环境资源之间出现了极大的矛盾,人类意识到传统包装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进而开始呼吁绿色包装。“绿色”是大自然的基本色调,包装的“绿色化”体现了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是思想的进步。从人是宇宙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转向人是万物中一员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开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自然也是具有道德属性,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兴起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走向和谐的重要前提。
  
  1.2.1 生态伦理
  
  最早以科学形式提出生态伦理学思想是法国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zer),他在 1923 年出版的着作《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中提出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后来又在《敬畏生命》一书中进一步阐述这种观点。史怀泽认为“生命的本身是神圣的”,所有的生命都应该被尊重,“保护、完善和发展生命”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准则,保护生命即是“善”,毁灭生命即是“恶”,主张将“崇拜生命”纳入伦理学中,作为其核心和原则,首次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
  
  生态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生态伦理学认为伦理学中的正当行为应当扩大到对自然和生命的关系,自然和生命也应当具有道德权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存在于发展。
  
  生态伦理强调三项原则:第一是整体性原则,即人和自然都是地球这个统一的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第二是协调性原则,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消耗资源,应协调好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做到张弛有度;第三是公平正义性原则,即地球这个整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权利享受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便利,同时也有义务保护自然。
  
  人作为自然系统中的一员,从生存到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人的生态行为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对自然的伦理价值理念。人不断地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自然的存在是人类存在的客观条件。作为人类,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从道德上关怀自然,实际上也是对自身关怀。在生态伦理观里,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种观念,一是认为人是唯一的伦理主体和道德代理人,其道德地位高于其他物种的“人类中心主义”;二是把所有生命当做道德关怀的对象,主张万物平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起源于希腊哲学家普罗达哥拉斯(Protagoras)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它的兴起将人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认为人具有爱、恨、情、欲、独立、尊严、自由、解放、权利等等,同时放大了“人性”不受约束的禀性,扩张了人类超越自然、支配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
  
  从历史上看,人类中心主义经历了三次演变,首先是古代宇宙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在空间位置上处于宇宙的中心,是从作为科学假设的“地球中心”中衍生出来的一种观念;其次是中世纪神学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类不仅在位置上处于宇宙中心,还在目的意义上处于宇宙的中心,即人是宇宙万事万物的目的,人和宇宙中其他的事物都是上帝的安排;最后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的利益是至上的,主张用人利益去衡量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人是世界的主宰者,自然存在意义是为人类的发展而提供资源,人类所要做的是征服自然,无需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因此,这种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反自然”性质,在这种价值观下,人类开始以征服者、统治者的姿态对待自然,认为除人类之外的其存在物都不具有内在价值,道德义务只存在于人类之间,人对自然只有间接义务,人是生态道德唯一的相关因素。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一种观点,它摆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新型的价值观认为人以及人类以外的其他存在物都是道德关怀的对象,都具有内在价值,通过确立其伦理地位,用道德良心来约束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的行为和无止境开发自然的欲望。它认为除了人,其他存在物的完整也是生态道德的相关心因素,所以人对其他存在物与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分为三个派别,一是动物解放论,它认为所有动物都应该被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之中,其生存和发展应得到尊重。二是生物中心论,它认为所有生命都应该是道德关怀的主体。三是生态中心论,生物和生态系统在道德上优先于人类,并且具有自己的价值和权力,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当将自身摆在次于生态的位置,优先考虑生态的利益。
  
  总的来说,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破坏自然,消灭其他物种,导致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行为是愚蠢,眼前欲望被满足所带来的快乐,要用长久的生存环境恶劣来弥补,恶性循环下,人类也会随着那些消失的物种一样在地球上灭亡。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谦逊,尊重自然才是保证人类长久发展的基本保障。
  
  1.2.2 绿色包装伦理
  
  菲力普。科特勒认为“包装是指设计并生产容器或包裹物的一系列活动,这种容器或包裹物被称为包装。”
  
  由此概念可以得出包装的三重含义:首先,包装是指包裹物本身;其次,包装是设计和生产包裹物的活动;第三,包装是用包裹物将商品包起来的动作过程。因此,包装伦理的研究范围应当扩展到包裹物本身和包装活动的整个流程。
  
  绿色包装(Green Package)又称为无公害包装和环境之友包装(EnvironmentalFriendly Package),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从概念可以看出,提倡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绿色包装有别于传统的包装的最大特点,保护环境是核心,节约资源是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废弃物,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绿色包装不仅对包装本身做出环境友好的要求,还对包装的设计、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全过程做出无公害的要求。
  
  绿色包装来解决传统包装造成的问题由,充分体现了绿色包装对自然的责任、对人的责任。商品包装伦理是建立在商品包装相关主体相互关系基础之上的、反映商品包装与伦理关系的一个概念,它包括表达商品包装自身的伦理意蕴、处理商品包装相关主体利益矛盾的伦理原则以及评价商品包装活动参与者行为是否正当的伦理规则等内容。
  
  通过对包装、绿色包装、包装伦理和生态伦理定义的研究,可对绿色包装伦理做如下理解:绿色包装伦理是基于生态伦理基础上的一种包装伦理,是包装与人、包装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规则。绿色包装提倡公平的角度去衡量包装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发展,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伦理关怀的范畴延生到人类之外的自然,将人类对自然的行为纳入伦理准则之中。绿色包装伦理承认自然的价值和权力,认为自然界的每一个存在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人类不能随意剥夺它自然繁衍的权利。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包装的伦理要求,强调包装与自然环境长久地和谐相处。从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包装生产、包装运输、包装回收做到对人和环境无害或者是危害最低,包装产生的废弃物能有效地回收和再利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目前专门针对绿色包装伦理的文献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绿色包装;二是包装伦理。本文主要是在绿色包装与包装伦理的研究成果上,对绿色包装伦理进行一定的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绿色包装起步较早,学者指出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绿色包装发源于 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达国家对绿色包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立法、设置标识、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和发展新技术等方面。
  
  绿色包装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减少其的对环境的污染;第二个时期是“3R,1D”,要求包装做到减量、再利用、再循环、可降解,要求包装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第三阶段是“LCA”,从包装的生产到废弃回收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包装的环境性能,主张包装的整个过程做到环境友好。
  
  绿色包装相关立法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涵盖面广。针对包装的立法:德国《包装法令》、荷兰《包装盟约》、法国《包装法》;针对包装废弃物的立法:法国《包装废弃物运输法》、德国《循环经济法和垃圾法》、英国《包装废弃物条例》;针对环境的立法:比利时的《国家生态法》;针对资源再生的立法:日本《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包装容器回收法》等等。
  
  为了推动绿色包装的发展,德国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包装标识“绿点”,用来表示产品或包装是绿色的,可以回收使用,符合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要求。
  
  随后德国政府又推出“蓝天使”绿色环保标识,颁给符合绿色环保特性的产品和包装。其他国家受到启发,也纷纷推出了绿色标识,如加拿大的“枫叶标志”,日本的“爱护地球”,美国的“自然友好”等等。
  
  环境管理标准的产生,使包装有了一套类似于质量管理的系统。其中IS014000 是目前世界各国承认的环保包装认证系统,发达国家大多用此项标准来评价包装是否符合绿色标准。IS014000 规定,凡是国际购买产品(包装)都要进行环境认证和生态评值和使用环境标志。实行绿色认证的国家对于没有通ISO14000 的商品,将控制进口的数量。
  
  在包装新技术上,发达国家遥遥领先,目前日本通过以木屑为原料研制出完全使用植物为原材料的 PET 瓶,比起用石油生产出的塑料瓶碳排量可减少一半,环保无毒易分解,且抗热能力极强。英国通过用糖培育出细菌,再加工成类似聚丙烯的材料,称为细菌塑料,此材料无毒且易分解不污染环境,是食品包装的理想材料。美国从大豆中提炼出的蛋白质研发出类似塑料的包装材料,可代替石油合成塑料,同时利用玉米为原料研制出易分解的玉米塑料,具有易溶解于水环保的优良特点。挪威研制出一款纸箱,完全由可再生材料制成,该纸箱不仅环保,碳排量也比其他纸箱低 15%-20%.德国研制出一款酸奶包装,具有良好的气体和水蒸气屏障功能,还更具耐冲击性和弯曲的能力。延长酸奶的保质期,满足终端客户对新鲜和天然的要求。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绿色包装
  
  中国包装总公司于 1993 年正式提出“发展绿色包装、保护生态环境”的口号。1995 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明确指出“应采用易回收复用的产品、包装废弃物易在自然条件下自行降解”.同年底,包装协会制定了《全国包装行业“九五”发展规划及远景目标》指出,包装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一致,将包装废弃后的污染降到最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包装”.
  
  2005-2014,国家针对过度包装颁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等三部法律,对包装市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就绿色包装立法方面而言德国、美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制定了关于包装及包装废弃物的法令,明确提出制造污染者需付费、包装废弃物需回收的原则,采取了多种手段改进包装质量,控制包装废弃物的数量。我国虽然陆续有针对绿色包装的法规出台,但目前却没有一部完整的综合性包装法规,这一法律盲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绿色包装的普及。
  
  关于绿色包装设计,王安霞、黄云开(2008)认为在保证包装基本功能的情况下,通过减量化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目的。
  
  马蕾(2011)认为绿色包装设计应当遵循“轻、短、小、薄”的原则,体现其可持续发展理念。
  
  王伟玉(2012)认为包装设计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对环境的尊重。
  
  杨洪泉、臧勇(2012)认为包装设计中应当增加包装的生活功能,使包装能反复使用,从而减少“一次性垃”包装垃圾。
  
  魏晓琳(2012)认为如何延长包装寿命,并且使其耐用是包装设计应该考虑的。
  
  关于绿色包装研发,张晓慧(2010)详细介绍了聚乳酸塑料,将其与传统塑料比较,提出其具有无毒、易降解、可再生等特点,用它来取代传统塑料,可以节约大量的石油资源且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徐晓漩、刘磊(2011)介绍了可降解塑料,同时也提出其生产成本高、时间长等问题。
  
  孙电电、陆荣(2010)对纸浆模塑、蜂窝纸板等几种包装材料进行了研究,认为加快研制绿色包装材料是我国解决包装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于绿色包装生产,徐恒、郭震、王晓敏(2010)建议在生命周期评价里应当加入包装印刷工艺评价,包装印刷工艺是否绿色也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
  
  杨武生(2011)认为应当加强绿色包装生产工艺,做到在生产时对人对环境不造成伤害,利用工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杨祖彬(2002)在包装生产上提倡使用“绿色包装印刷油墨”、“功能性固体包装印花油墨”等新型的油墨产品,减少传统有毒油墨对人和环境的污染,提高我国包装的竞争力。
  
  关于绿色包装发展,顾红(2002)认为实施绿色包装需要从双管齐下,第一是政府的对于绿色包装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说降低税收比例或者是减免税收;二是利用法律的强制性来保障绿色包装的发展。
  
  杨小静(2007)认为应该通过发展绿色包装来解决当前包装污染环境的问题;其次,环境保护和资源再是绿色包装应遵循两点的原则;最后,绿色包装涉及到包装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郑桂玉(2008)提出绿色包装的发展,一需要法律与政策的支持;二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三需要设计师适度的把握。
  
  盛忠谊(2009)提出包装“绿色化”需遵循的几点原则:一无害化原则,即包装对环境无害和对人无害;二生态化原则,做到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包装材料重复利用、包装设计智能化、包装功能环保化。三节能化原则,在设计时应将节能融入到包装设计的理念当中,作为包装的发展方向。
  
  1.3.2.2 绿色包装伦理
  
  王友良(2004)认为在设计中应当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同时传达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包装应当摒弃刻意的雕琢,提倡简约不失人性化,在设计上富有包容性,尊重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
  
  胡虹(2008)认为包装设计应当以安全、实用、时尚、环保为原则,设计中要体现“真、善、美”,生产出人际和谐的适度包装。
  
  高颖(2009)认为包装设计时应该做到三点,一是包装与商品和谐;二是包装与环境和谐;三是包装与人和谐。
  
  刘安民、罗秋明、郑金芳(2002)阐述了商品包装中的不道德行为带来的危害:首先是企业利用过度包装误导消费者;其次是企业利用过度包装提高商品售价,造成资源浪费,有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再来是企业之间因过度包装形成不正当的竞争观;最后是包装的污染和浪费使人类可用资源锐减,面临难以生存的困境。
  
  王友良(2004)认为目前包装造成了很多道德负面影响,例如包装忽视生态伦理、包装误导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等,其原因有二:一是包装生产者道德意识的淡漠,只关注个人的利益;二是商品包装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全和社会公众对包装行业的舆论监督薄弱。
  
  韩晓丽(2006)认为商品包装中违背市场营销伦理道德行为比比皆是,比如过度强调商品的外包装而忽视了商品内在的质量、过分包装和过度包装、包装欺诈、包装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提出符合伦理道德的包装要求:第一要遵循适度原则;第二以节约资源为前提;第三包装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
  
  曾乐元(2006)针对企业提出了商品包装伦理的要求:第一生产包装时要尊重国家的法律;第二禁止利用包装赚取不正当收益;第三禁止利用商品包装欺骗消费者;第四禁止生产不安全的包装危害消费者;第五禁止包装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第六禁止利用包装传播不健康的信息;第七包装应当遵循节约的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第八包装应当遵循有利益环境的原则。
  
  王友良(2005)认为商品包装与道德的关系是互动的,一方面商品包装受到道德的影响成为道德观念的一面镜子;另一方面商品包装本身带有道德倾向或暗示,对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她认为商品包装道德功能具体体现为认识功能、调节功能、评价功能、教育功能、平衡功能等。
  
  何昕(2009)认为包装应当遵循“俭德”的伦理原则,“简约包装”和“绿色包装”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商品包装,不能仅限于保护商品和促销商品的作用,还应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价值观,从而起到指导人们正确消费的积极作用。
  
  乔志强(2007)中认为生态伦理的价值观是一种人类伦理道德的升华,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晶,符合全人类共同的要求。所以商品包装的生态伦理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他提倡的符合生态伦理的商品包装走向必须满足四个原则:一是节俭原则;而是合法原则;三是人本原则;四是生态原则。
  
  总的来说,国外在绿色包装立法方面较为全面、完善,技术开发上也遥遥领先,而我国在立法、技术方面均较为落后。普及绿色包装,国外的做法是从法律和科技方面着手,而我国虽然在立法和科技研发上有诸多不足,但从伦理学的视角的对包装进行了研究,试图利用包装伦理来加强人民的绿色意识,呼吁人们重视包装问题,约束包装与人合环境不和谐的行为,用伦理来指导包装产业绿色化,促进绿色包装发展。这也是本论文受到启发之处,对我国的绿色包装伦理进行研究,试提出其伦理构建的价值原则和伦理建设的现实途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选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包装问题,站在伦理学的视角,对包装进行伦理分析。首先对我国包装污染现状进行说明,接下来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引出其伦理成因。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我国传统伦理思想和西方近代伦理思想中对绿色包装伦理有用的理论资源,提出绿色包装的价值内涵,结合包装产业的伦理缺失问题为推动我国的绿色包装建设提出具体举措。
  
  1.4.2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参阅国内外大量关于绿色包装和包装伦理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学术专着、期刊、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法规、标准等等,深入解读和领会其内涵,去粗取精,为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获取有益的借鉴。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生态伦理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中国传统伦理观和西方近代伦理观之间进行比较探讨分析,从而得出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来指导我国包装工业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此方法更能加深对该研究课题的理解。
  
  综合研究法。综合研究法是在对绿色包装与环境、绿色包装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最后综合得出:绿色包装应具有“适当”、“安全”、“和谐”的现代价值原则。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