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

绿色包装伦理构建的价值原则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630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绿色包装伦理构建的价值原则
  

  4.1 适度原则
  
  度在哲学中解释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
  
  中国传统儒家的“中庸”之道即是“适度”的体现,讲究对待任何事都要“无过无不及”,找到一个适中的度,而这与道家的思想也是相通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通常被概括为“中道说”,主张要在两种极端当中找到一个中道(比如勇敢就是懦弱与鲁莽的中道),这样才能做出善的行为。绿色包装就是这样一种“适度性”、“善”的包装,在“度”的范围内发挥包装的最大效用,不破坏环境且兼顾美观。
  
  4.1.1 节俭
  
  “俭”的本义是指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对自己加以约束,特指生活朴素、不浪费。还指贫乏,歉收。古有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韩非子“俭于财用,节于衣食,③”墨子“俭节则昌,淫佚则亡”④,现有党的十八大号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的不良行为。从古至今,“节俭”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值得后人传承并发扬的优秀品德。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式包装”随之出现,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讽刺了当下中国出现对商品过度包装的怪圈。追求“体面”虽然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一味的注重面子就成了弊病,很多商家抓住这一消费心理,将包装设计的富丽堂皇,不惜选择黄金、绸缎、实木这些价值不菲的材料,结构上更是里三层外三层,硬是把一个巴掌大的商品包装成一个脸盆那么大,利用华丽的包装赚取高额利润的圈套,归根结底这些高价包装都是消费者买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绿色包装在设计上讲究简洁大方,提倡尽可能的缩小包装体积和减少包装材料,做用最少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节俭的理念能有效缓解目前包装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更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节俭包装”是针对“过度包装”提出来的,近年来“过度包装”成了我国的一块心病,对资源的严重浪费令人惋惜,是对生态伦理的漠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加节制终究会有使用完的一天,绿色包装反对“过度”、“虚假”,遵循节俭、不浪费的伦理原则,摒弃华而不实,崇尚务实实用,是中国“俭德”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崇俭”强调华丽的包装应朴素化,复杂的包装应简单化,从包装设计上多花心思,合理运用资源,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包装成本,选用高档材料去哗众取宠。简约的包装并不等同于冰冷的设计,简约中依然有温馨的人性化设计。
  
  4.1.2 美观
  
  “包装”的“包”,在字典中取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之意,“装”取布置,点缀之意。
  
  美,通常指使人感到心情愉悦的人或者事物。古语有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是德的象征,德是美的本质;美与德是两个概念,又是一个实体。可见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停下脚步,美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精神层面的。所以包装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感,其“审美”要求有两点:一是包装物本身的美观,二是包装传达的崇尚健康的精神之美。
  
  一个富有设计感且美观的包装会起到提升商品品质的作用,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此处所提及的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并不是指用包装华丽外表去吸引消费者,而是在包装的选材、设计上动心思,用巧妙地构思去打动消费者。这里要求设计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包装设计,设计出符合当下“绿色潮流”的包装,让包装从华而不实的艺术品走向回归自然之路。当然适当的增加附加价值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是包装基本功能之一,但是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否则过多的附加价值只会让其沦为过度包装。
  
  我国的大部分包装还停留在完成包装的基本功能上,即保护商品的安全。虽然其中也不乏有创意精美的包装,但仍然是属于凤毛麟角,在市面上并未普及。
  
  大部分市面上的包装不管是结构设计,还是外观设计都达不到国际的审美标准,看似是配角的包装,却成了阻碍主角登场的重要因素,不管商品多么质优,消费者不选择都是枉然,所以包装美学这方面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且大力发展的。相比之下,日本的包装美学深受世界消费者的喜爱,简单大方,选材考究,设计人性化,融入了民族文化。比如同样是茶叶包装,平时最常见的是纯色纸罐或者铝罐印上茶叶的样子和品牌,里面的茶叶则是等分后用塑料真空包装包好;而日本的特色的茶叶包装同样是使用铝罐,但是罐身的图案却设计成竹篓的样子,里面的茶叶是以茶包的形式分好,每一个茶包线的提手是两片逼真的纸质小茶叶,当茶包在热水中散开,闻着茶叶的清香,看着生机勃勃的绿叶和竹篓,仿佛置身于茶园之中,茶的味道也似乎新鲜美味了许多,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的这种让消费者“身临其境”的绝佳创意。
  
  绿色包装虽然提倡环保节约,但不能将它定义为不美观的包装,绿色包装绝对不是一味的追求基础实用而忽略美观的包装,绿色包装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美、和谐美,而非富丽堂皇的奢侈美,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又同时保护环境的包装。
  
  就包装的功能来说,除了保护商品还有一项就是美化商品,提升客户的愉悦度和购买欲望来达到增加销售量的作用。就美而言可以是包装设计美,也可以是包装所传达的概念美。美观的包装提高了商品包装的精神价值,使消费者在精神的某种层面得愉悦的满足感,让人有购买商品的冲动,但前提是这个美好的包装不是虚假的包装。人性中本生来就有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树立一种健康的绿色审美观,而不是被过度包装蒙蔽的扭曲了的审美观。绿色包装要求在不浪费资源、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下,对包装进行更合理的设计,赋予包装更高的要求,这是包装行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高,更是社会的进步的体现。
  
  4.1.3 低碳
  
  低碳一词源于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呼吁减少碳排放量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起到控制气温,稳定环境的作用。低碳从字面上来理解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而实际上低碳是倡导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绿色包装的低碳首先体现在包装轻量化上,包装的轻量化是指在包装符合各项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减少包装的材料,减轻包装的重量,合理设计包装的结构,达到减少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包装轻量化后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节约了燃油的使用,也降低的碳的排放;其次是包装材料选择上,尽量用能再生可循环的环保材料替代难降解且不可重复利用的材料,目前提倡的是用纸代替木头、塑料、金属,因为纸包装有可循环使用的特点,使用纸包装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降低处理“白色污染”和金属废弃物时对环境的污染,做到节能低碳;再来,提高包装物的质量,这样不仅能能够增加商品运输的安全系数,还能做到反复使用,降低运输成本;最后强调包装废弃物资源化上,通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做到有效回收再利用,不能回收的妥善处理,做到对环境污染最小化。
  
  绿色包装还提倡低碳消费观。低碳消费是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消费观念。在面临资源紧缺的当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作为消费者应当自觉的遵守这样的消费观,这不是降低生活质量,反而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除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外,还包括环境的质量,一旦环境恶化,那人类将无法生存,自然生活质量也是一纸空谈了。
  
  4.2 安全原则
  
  我国《包装通用术语》的国家标准是:“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称。”
  
  这一条例明确地保护商品是包装最基本的功能,安全则是包装最主要的性能,即保护商品并维护其原有价值。安全的价值要求既体现了包装伦理合工具的价值,也体现出了其合伦理的价值,一味重视视觉效果而忽视安全性能的包装不是合格的包装。
  
  4.2.1 设计安全
  
  检验一个包装设计的首要标准是看这个包装是否安全,一个安全的设计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安全问题,分为对人的身体无害和精神无害两种。前者应该避免尖锐、易碎、易扭曲等含有安全隐患的设计,遇到无法避免的情况时,应当在包装上的显眼位置予以提示;后者在设计上要因人而异,尊重使用地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比如说荷花在我国视作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花,但在日本却被认为是不祥之物;仙鹤在我国喻为祥瑞,象征功名,而非洲却认为是凶鸟。
  
  4.2.2 材料安全
  
  包装材料的安全要求用于制造包装容器、包装装潢、包装印刷等满足产品包装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对人体无毒、无害,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或少污染。不会因为包装的原因造成商品变质、腐坏,进而对包装内的商品,尤其是食品类商品产生污染。根据商品的性质选择适合的包装材料,例如要置于高温的商品就不能使用聚氯乙烯,高温会使其分解对人体有害的成氢和氯。包装选材上可以选择一些天然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材料,如芦苇、稻草、麦秸、木屑等等,这些材料易获取,极易分解,生产成本低而且可以再生,是较为理想的包装材料。
  
  4.2.3 生产安全
  
  生产安全是指在包装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首先是保证人身安全,通过专业培训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操作技能,通过环保教育增强从业人员的绿色意识,其次是环境安全,构建企业绿色化生产线,做到不排放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威胁环境安全。
  
  4.2.4 运输安全
  
  运输安全要求在商品运输和销售途中,包装能有效的保护商品、避免其因为路上颠簸或者是储存不当遭到损坏。运输安全除了商品安全,还要保证环境安全,1装性质改变,释放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4.2.5 废弃物安全
  
  绿色包废弃物安全要求包装在生产、使用、回收的整个过程中所排放的气体、固体都不对环境和人有害的污染物,包装废弃物经过回收后能够反复使用或者是作为另一种资源再利用,保证环境安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保证人类的生存安全。
  
  4.3 和谐原则
  
  和谐是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绿色包装的和谐原则体现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包装价值观转变到以生态和谐为中心的包装价值观。经济发展能够决定我们是否能够快速的发展,但生态环境的和谐却定是决定我们是否能够长久的发展。和谐原则要求包装工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从“人类至上”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3.1 平等共生
  
  绿色包装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价值观念。包装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需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基础上,先有平等共生,才有和谐。绿色包装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坚持走低碳环保路线,低碳是为了节约资源,用最少的环境资源创造最大的使用效率,环保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承认其价值及权力,是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表现。
  
  要做到人与自然平等,首先是要摒弃传统思想对人的禁锢,长期以来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尤其在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中心主义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即人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的一切存在物都是为人类的生存繁衍而服务得。“人类至上”的伦理价值观造成了“利己主义”,这种伦理价值观造成人类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环境的利益,无节制的开采资源,肆意的想自然排放废弃物。为了掠夺资源不惜破坏环境,虽然获得了财富,但也得到了报应。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么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环境的污染造成了大量的人中毒死亡,社会发展面临困境。当“人类中心主义”不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并且无法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时,人们开始对其思想反思,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推翻“人类至上”的传统观念,遵循人与自然平等观。
  
  庄子主张“万物平等”,在《庄子·则阳》中长梧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说:
  
  “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鲁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则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耨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飧”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人如果善待自然,自然定会给予丰富泽源的回报,自然对人类的态度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人是有思维的物种,而自然却没有,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就可以凌驾自然之上, 遵循自然的规律才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对自然心怀敬意,用“尊重自然”取代“征服自然”,用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取代“人类至上”.
  
  4.3.2 生态优先
  
  绿色包装提倡了一种生态优先的价值观,生态优先是指在包装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与竞争过程中,针对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局面,提出的一种以扩大的人文关怀和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的发展原则或模式。生态优主张在人类利益和环境利益发生冲突时,坚持环境利益优先。
  
  在传统包装经济向绿色包装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生态系统良好发展的情况下去追求经济效益,但结果往往是人类为了眼前的个人利益而牺牲长期的生态利益。奉行经济优先的发展观,将生态保护放在了次要位置。
  
  我们必须摒弃“先经济后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提倡生态优先的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口号。生态优先的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指导作用,其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作为一种新型价值观,在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冲突时,我们选择生态利益应居于优先地位。因为生态资本是绿色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纵观全局,经济利益关系到人的物质生活,而生态利益关系到全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基础,舍弃部分经济会暂时影响到一部分人,但舍弃生态利益会影响整个人类的长久生存,在生态恶化、生态承载力快达到极限的情况下,推行生态优先的发展观是人类生存基础和生命线的迫切需要,是生态规律和生态资本决定性地位的体现,实行生态优先原则刻不容缓、正当其时。
  
  4.3.3 全面发展
  
  绿色包装提倡人与自然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全面发展是指事物的发展更加趋于平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其中不仅包括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还有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
  
  人类往往重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远多与自然的发展,可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恰恰是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的组成部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摆脱人类传统发展观念的局限,树立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观。
  
  人与自然全面发展首先要求我们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主客分化、对立转化为整体思维,改变现有的人类发展观。要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的经济发展,还必须有自然的共同繁荣,两者中任何一者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另一者的发展。因为一方面,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中去,作为自然链中的一员,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因为人的生存场所、劳动对象都与自然息息相关,脱离了自然的全面发展都是空谈。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自然为人类提供能够了生存繁衍所必需的阳光、水、食物、栖息地等等,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隽秀的自然风光又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寄托,将烦恼活抛诸脑后,得到心灵上的休息和慰籍,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精神食粮。同样自然也离不开人类,马克思说过“人直接就是自然存在物”,人类的存在就是自然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促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换而言之,自然的全面发展依赖于人的改造。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的辩证统一体。人在发展时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的发展保持和谐的状态,用人的发展推动自然的发展,用自然的发展加快人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而非此消彼长,凌驾于自然之上。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