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鲁迅生命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随着现代文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人口庞大、生物多样性骤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类对生命的迷茫与困惑等问题接踵而至。鲁迅生命伦理思想通过对旧封建“吃人”礼教的批判,对国人伦理觉醒的呐喊,倡导追求人的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其伦理思想中体现的“贵生利己”、“仁爱平等”、“生命尊严”、“生命和谐”生命伦理观点,对当代人们所面临的人类生存境遇与人类生命价值观进行审视与反思,从而从根本上寻找到解决现代社会公共伦理冲突、道德困境等难题的办法,真正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对我们走出当前生命迷茫的困境,提高生命质量、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提供指导与帮助,因此鲁迅生命伦理思想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是文学巨匠、思想家、革命先驱。他的伦理思想在他所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社会时期,对转型时代新伦理秩序的建筑有着启蒙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主席提出“中国梦”,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梦的构筑体系中,伦理道德的建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生命伦理的研究,可以对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起到重要思想启蒙作用,对“中国梦”构筑起到思想借鉴作用。
4.1 现代人的迷茫与生命困惑
随着现代文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人口庞大、生物多样性骤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类对生命的迷茫与困惑等问题接踵而至。鲁迅生命伦理思想所倡导的追求人的个体自由、“贵生”、“仁爱”、“生命尊严”、“生命和谐”等主要生命伦理观点,对当代人们所面临的人类生存境遇与人类生命价值观进行审视与反思,从而从根本上寻找到解决现代社会公共伦理冲突、道德困境等难题的办法,真正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对我们走出当前生命迷茫的困境,提高生命质量、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提供指导与帮助。
4.1.1 精神的迷茫
人类的心灵物质化,忽视个体生命本真。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物质成果可提供给人们享受,这样一来,使得人们的可以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人类的物质欲望越来越膨胀,他们膨胀的物质欲望与追求人性精神自由的生命本真出现了矛盾,人类的心灵逐步被物质化了。人们在追求物质时,往往忽略了自身的个体精神需求,被物质生活所左右,从而出现了心灵的空虚。面对难以掌控且又变化多端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在精神上患得患失,人们对自身失去了信心。在他们追求物质享受的道路上,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以及精力,从而使得人们的身心感觉疲惫,心灵压力大增。达尔文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生物进化是同一规律,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样也是遵循着这一轨迹,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竞争,这些竞争给原本就疲惫的人们,无形中增加了非常多的心理压力。
缺乏对人生价值目的追求,人生没有努力的方向。生产方式的改革,扩大了人们的社交范围与方式、随着中国开放,多样文化传播到中国,并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我们在现代的社会里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选择,这些可供选择的范围对象也变得灵活多样了。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伦理问题时,他们在做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没有了既定的标准可以来为他们提供参考。人们在遭遇人生难题时,也没有了精神上的慰藉。一颗漂荡的心灵,没有可以归属的地方。
没有了独立的心灵花园,失去了精神自由的土壤。人们的社交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革,从而扩大了范围,并且也使得社交方式由传统单一变成了丰富多样。科技越发达,人们的社交渠道也变得多样化,人们获得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更加便捷,这样一来,外界事物、意识文化直接吞没了人们的生活,他们已经无瑕去探究个人心灵的休憩,使人无法喘息。
4.1.2 生命的困惑
(一)生命价值受到置疑
生命的生产方式被掌控。由于医学水平的提高,各类与之相关的先进技术,在原本看来不能被攻破的医学难题,到现在已经有了可以被攻破的可能性,甚至是已经找到了解决难题的办法。克隆羊多利出生的消息,一经媒体发布后,就引发了人们对克隆技术的热议,人们对于生命的生产方式被生物技术所掌控,也表示了担忧。人类属于生命个体,与自然万物同源,道家强调“顺其自然”、“道法自然”生命的生产方式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生命从孕育开始到瓜熟蒂落,原来是生命的自然历程,却被人为掌控,这违背了自然规律并使人类伦理秩序出现了混乱,人的生命价值受到了置疑。
人类生命的尊严被践踏。当我们走进超市的时候,琳琅满目的商品被精心包装,摆放在货架上供人挑择,商品被对等交换成金钱,商品的价值被体现了,在医疗商业化的现代社会中,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关于人的系列技术的运用,技术转化成商品也成为可能,原本攻破的医学难题技术,成了挣钱的机器,人的生命从生产到死亡都变成了商品。如:人类生产方式被随意掌控以后,失去人的自主性,人变成了商品,人的价值被兑换成了金钱,人类也像商品一样被摆在货架上出售。人类的生命价值降到尘埃里,人类的生命尊严被碾压到脚底。
(二)对生命存在的困惑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随时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死亡消息。意外灾害致死增多,生命的脆弱越来越凸显。高速传播的现代信息社会,大规模的人类灾害的消息接二连三而来,从地震、海啸,到特种病毒疫情的蔓延,各类非正常死亡事件层出不穷,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些给人们造成震撼的是无数的非正常死亡,让人对生命稍纵即逝的脆弱而困惑,更多的是增加了人对死亡不可预期的恐慌。
“贵生”观受到质疑,生命的珍贵被忽视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伤生害他”的问题,也不乏有不珍爱生命、不关怀他人生命的现象。例如: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的发生,导致众多生命的消陨,这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不但使瑞海国际物流公司及其他商家财产损失惨重、而且波及周围居民小区,导致许多无辜生命的消亡、爆炸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了破坏。近日,轰动全国的山东假疫苗事件,对接种了假疫苗的儿童造成了身体伤害。这些“伤生害他”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频频上演。这些事件的主角都是因为对生命的不珍爱,视他人生命如草芥,而造成这些惨剧的发生。
儒家文化主张仁者“爱人”,以“仁”立学,用仁爱他人则“天下归仁”.孟子提出的“仁民而爱物”,与鲁迅生命伦理中所体现的“贵生”、“仁爱”,这些对生命的伦理启示,都在告诉我们珍爱生命,追求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
4.1.3 走出迷茫困惑的伦理路径
(一)积极追求个体生命价值应对精神迷茫。
孔子对自己的人生历程,他设立了自己的目标,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道。儒家一直都有自己清晰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朝着既定的人生价值目标努力,它通过对人生价值目的追求,来实现生命价值。
鲁迅也树立了人生价值目标,“立人”强国。虽然在追求人生价值目标的道咱上遭遇挫折,从最开始的医学强国梦、到最后弃医从文的文化强国梦,梦想在落空后,鲁迅仍然在追求个人生命价值的目标上,鲁迅个体生命实践,实现现代独立人格,曾未间断。鲁迅通过批判封建旧道德,呼唤人们的觉醒,从旧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追求个性自由,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设立明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有了追求、有了信仰,才会积极去追求目标,才会积极地去面对人生,精神才不会迷茫。
(二)“贵生仁爱”应对生命价值的困惑
儒家文化主张“仁民而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物我同一”生命观,也在调强了天、地与人地位平等的平等观。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仁爱”生命观点。
鲁迅认为“仁爱”是人类生存的精神需求,无“仁爱”的世界将了无生气,对生命怀仁爱之心。他通过对封建道德与封建思想的批判方式来表达生命仁爱。
这与道家中“贵生”、“顺应自然”的生命观具有同一性。鲁迅生活的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战争动乱的社会,他承受了太多的死亡和离别,也目睹了无数百姓和革命者的鲜血,鲁迅对生命的追求与珍爱来自于他对死的真切体会。鲁迅的死亡意识一方面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另一方面归根是对民族命运的一种探求,对生者提出了善待生命的要求“贵生利己”.
在现在的社会中,遗传技术与辅助生殖技术的普及应用,人变成了产品,人的生命价值受到置疑,人为责任事故频发,导致生命冷漠,以及人们对死亡不可预期的恐慌,这些都是人类在面对生命价值问题时出现的困惑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些困惑,是因为人们对生命存在价值充满疑惑。
鲁迅生命伦理思想中的“贵生”、“仁爱”对走出生命价值的困惑有着指导意义。鲁迅的生命观,不再局限为道家中的珍爱善待生命观,由关注个体到关注社会整体,由珍爱生命到关注生命质量。
4.2 建立“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
农耕文明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固守传统的劳作方式,生产劳动所创造物质并不丰富,人们往往只能达到满足自身基本生存需求的水平,在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类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方式进行劳作,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同时,人类并没有肆意扩大生产劳动的范围,所以大自然生态环境也得以保持原生态。人与自然之间实现了平衡。然而现代社会,却与之相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在一步一步恶化中。
鲁迅的思想作品代表时代风格独立于世。他不但能以尖锐、讥讽、激烈的革命文学为代表占据主流文化一席之地,又能以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和谐、以及对个体生命的人性解放与关怀推崇,成为生命伦理思想的代表。经历时代变迁,鲁迅生命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思想启蒙作用,他的生命伦理思想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鲁迅生命伦理思想在批判旧封建伦理思想上起到了重大作用,以批判为手段、以“立人”为目的,不但重视个体人性的自由与人性解放,还重视整体民族国家的精神重塑,对推翻旧伦理秩序与新伦理秩序的构建起到积极的启蒙作用。这种思想启蒙作用,在当前的中国构建生态文明,这种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自身的和谐上,仍然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中国哲学是生的哲学,不仅是生命哲学,而且更是生态哲学。”①,无一例外,鲁迅生命伦理思想也汲取了中国哲学“关爱万物,天人合一”生命哲学精髓,他反对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残害和封建思想对人的奴役,来倡导个体自身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来真正的实现生命价值的和谐。
其生命伦理思想,为中国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和谐的生态文明构筑提供了思想启蒙。
(一)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要“以人为本”
鲁迅是文学巨匠,也是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对现代文明进程深刻反思的作家。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在生活环境和社会中变革,多以慨叹人存在本身的危机,如:人的善良和人性美好变淡了。而鲁迅却意识到民族精神的重造、国人伦理的觉醒,只有通过革命、救亡形式来实现人的真正发展,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意义更为深远。
身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时期的鲁迅,看到的是“吃人”的封建礼教、麻木扭曲的国人性格,他通过文学创作呐喊,去唤醒国人的伦理觉醒,所以鲁迅在众多作品中描写了受压迫的,受奴役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的个性自由解放,只有推翻旧制度旧文化,描写了广大人民被残踏,渴望摆脱封建束缚,实现个性解放,让生命尊严得以实现。对生命尊严的维护,鲁迅的散文作品中有颂扬自然生命的相关内容。在战争年代,鲁迅所追求的个性生命价值思想可能成为远离现实基础的楼阁理想。但是在了当今的中国,鲁迅生命伦理思想逐步与当今中国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结合,不再是无基础的楼阁理想。
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然而却出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不协调的问题。物质文明的步伐远远快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背后,我们付出与牺牲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中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是不和谐的。
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全面协调发展,这里面的“全面”不仅包括了物质文明方面,而且还包括了精神文明方面,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指阶段性的发展,也不指断断续续的发展,而指的是健康的、稳定的、持续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全面建设发展的中的一个部分,是以“以人为本”的为出发点来开展建设工作的。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发展“①。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物质增加的同时,也注重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以及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人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具体的人。从人本思想出发,每个人的发展都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类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在生态环境中每一个生命体都应该被尊重和关爱,和谐生态社会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生命和谐,同时也是实现个体人性自由的,达到人的心灵平和的生命和谐的社会。人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以人为本“,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今中国珍爱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取向的体现。”生命意识的不断丰富和人性的不断完善,是摆脱生态危机的人性论根据“②。
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真正做到能脱离生态危机境遇,寻找到人的生命本真,达到人与自然的生命和谐的关系,也正如此才会真得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实现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建设
鲁迅的生命伦理思想带有浓厚的生态情怀,鲁迅认为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指的是人向自身、向自然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它对于生命本真与存在的认同,个体人性自由与群体利益的矛盾调和,这种复归使得个体生命与人类群体之间真正达到和谐。
只是鲁迅所处的时代以批判文学为主,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使得他总是以战士的身份在摇旗呐喊,其内心深处是关心人的生命自由的,只是当时环境连生存都不易,更何以谈生命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只能在革命的小憩中为人的生命伦理思考。
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相处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在这些作品的描写中蕴藏着鲁迅伦理思想的生命观。
鲁迅生命伦理思想中”生命和谐“、”贵生“观点,与”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内涵完全契合。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生态和谐,从而实现生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