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充斥着矛盾,而矛盾最触目的一个就是战争。一方面,人类诞生伊始,便谋求生存,本能的热爱生命;另一方面,人类自文字记载以来便把"战争"无数次的镌刻在自己的史册上,人类似乎是借战火映照前行的道路。
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据资料显示:"从公元前 3600 年到上世纪 60 年代,发生战争共计 14531 次,36.4 亿人死于战火中,物质财富损失可以折价为环绕地球一周的一条宽 150 公里、厚 10 米的金带。而两次世界大战,更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30 余国被卷入战争,3000 余万人伤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更长,有 60 多个国家参战,5000余万人被杀,造成的物质财富损失超过 4 万亿美元。"
看着这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得不说,战争就是悲剧,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都是人类的自相残杀,都总会伤及大批无辜。
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两大主题,我们国家致力于和平发展道路,继2005 年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后,于 2011 年 9 月 6 日再次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进一步阐述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和平发展道路",并界定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六大特征:科学发展、自由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②。
然而,战争的硝烟并不因为我们国家及少数国家致力于和平道路而有消散的迹象,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人类的头顶,一触即发。21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势不可挡。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交汇与日俱增,一方面,求同存异,互利发展,使得世界日渐繁华,国家日渐兴盛,人民日渐富裕;另一方面,排除异己,自私自利,使得各国之间矛盾不断,摩擦、冲突日渐凸显,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永恒的话题,是和平或者战争,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利"的把握。一方面,平衡利益关系,主张和平对话的原则,制定合作共赢的方针,和谐世界的蓝图并非理想;另一方面,纵容过度的私欲以及膨胀野心,在符合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必然走向惨烈的战争,造成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社会悲情。
综合当今世界情势,由于利益的分配不均和不可协调,可能诱发战争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因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以及先进的科技水平,私欲膨胀,想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却高举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旗帜,发起争端来满足自身利益。例如叙利亚动荡、巴以冲突、斯大林格勒战役等,西方发达国家难以推脱其过失。
二是领土争端、边界纠纷等问题的一直持续发生,例如:日本非法侵占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介入军事力量侵占我国南海部分岛屿,侵犯了我国主权,损害了我国民众利益,同样是有悖于"和平发展"四字原则。三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一些恐怖武装分子聚集,谋划着一起起恐怖活动,不仅仅危害了公共利益,而且也造成了人类的恐慌。四是"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全球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和谐,成为国际社会不和谐的最根本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总体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①五是文化差异。由于世界各国对文化的交汇,并不能真正做到求同存异。由于排斥他国文化从而引发的许多恶性事件,以及民族、宗教文化的冲突也是有增无减,也成为了阻碍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的绊脚石。面对当前这样一种国际社会环境,如何消弥战乱、破除战争威胁,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关系,是当今世界健康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毫无疑问,面对造成人类苦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的"战争",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摆脱战争的厄运,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也正是这种关乎人类命运的道义呼唤,凸显了当代军事伦理道德事业建设的重要性。军事伦理是一门关于军事、军事活动等的道德思考的学问,它是制约军事主体从事军事活动等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虽然其没有客观性他律,也缺乏一种国际上的一致认同和标准,但道德"软力量"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能够为人类军事相关的行为提供一系列独特的处理方式,具体的说,军事伦理即是基于道义的视角,给人们制定一种得到正当性证明的规范和约定。因此,围绕当前战争与和平这一国际社会常态,人类对于军事伦理的反思和总结是不容停滞的。
纵观史书,中国的古代圣贤们对军事伦理的理解颇有见地,不仅是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军事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和文化资源,同时也有许多观点至今仍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先哲墨子的"非攻"思想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界和谐"的视角。"非攻"是墨子在春秋战国时期针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而提出的反战理论,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理论。它虽未对军事伦理进行一个系统分析,但不乏其精辟、独到的思量。我们深入地理解和挖掘其精髓,必能从中获益匪浅。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今世界,整体趋势是和平与发展,但战争与和平的制衡也是常态,由于各方面的利益问题包括领土争端、文化冲突、民族矛盾等,从而引发的局部战争也未间断。在这样一个既趋向国际化又斗争不休的环境中,未来世界将趋于和平,还是"积小成大"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各族人民对于战争与和平相关问题的道德反思。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两千多年前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就提出过‘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主张。"江泽民同志所讲的这位思想家就是墨子。
思想家、哲学家墨子,农民出身,创立了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自汉代以后他的名声被埋没了。墨家学派是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和政治派别,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两千年来,一直积极地影响着华夏的炎黄子孙。"非攻"是墨子在春秋战国时期针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而提出的反战理论,它不仅体现了墨子对消弥战乱、实现和谐的政治抱负,同时也寄寓了小生产者阶级对平等互爱、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对于墨子"非攻"军事伦理思想的考察,我们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继承和弘扬这一思想是理所应当的。因为,真正的墨学研究,绝不只是在于探源和解析当中,其正确的目的应该是将探源、解析、反思、纠错、致用五个层次结合起来。因此,笔者以为,对研究墨子"非攻"军事伦理思想应当有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意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对立统一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所以,这不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经验和成果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和指导。研究墨子"非攻"思想中的军事伦理理论,一方面不仅可以加深对墨家学说的理解,有利于全面认识墨家思想,同时也揭示了这一先秦时期影响较大的军事伦理思想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另一方面,学以致用。以对墨子"非攻"军事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依据为基础,结合当今的国际环境,实现其应有的现代价值。
1.3 研究现状
墨子是中国古代社会为劳动人民争取根本利益的重要代表之一,是重视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的理论家、发明家和实践家。着名领袖人物对墨子的评价都非常高,毛泽东曾说:"墨子是个劳动者,他是比孔子高明的人。"孙中山先生曾道:"据儒家的精神,吸取墨家的精华、实践的科学精神"、"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①《墨子》是墨子(即墨瞿)及其弟子与后学的着述总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 71 篇,历经 2000 余年之后,至清代之人整理发掘,其 18篇亡佚,仅存 53 篇于世。《墨子》一书中,部分文章乃是墨子的弟子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墨子言行的回忆、记录,再加上自身的思考与理解。
在墨学发展史上,先秦时期,墨子学派发展快速、弟子众多,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学派,同儒并尊,为"显学".然秦汉之后,儒学独尊,墨学衰微,几近湮灭。直至清代乾嘉时期,清末学者孙诒让着《墨子间诂》,才基本恢复了《墨子》文本的真实面目,为墨学思想的复兴以及后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二十世纪,梁启超先生是墨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不仅发表了相关墨学的学术文章,如:《墨子之论理学》和《子墨子学说》等;同时,他还着有《墨子校释》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墨学的发展一日千里,研究墨学的书籍层出不穷。
国内学术界研究:(1)关于墨子生平、《墨子》和墨家学派介绍角度的有:薛保纶《墨子的人生哲学》(扬智文化,1986)、邢兆良《墨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谭家健《墨子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张永义《墨:苦行救世》(三环出版社,1996)、李亚彬《中国墨家》(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胡子宗、李权兴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等。
而《孟子》、《韩非子》、《荀子》、《庄子》等诸子各家着作,以及杨国荣《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4)、朱伯崑《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东方出版,1996)、罗永麟《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魏义霞《七子视野先秦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等文献,都有简述或评述墨子的为人处世以及家国情怀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对其的整合和分析,初步地还原出墨子的生平事迹和生活环境基本轮廓。这有助于我们把握墨子思想的观点和渊源。
(2)关于《墨子》的译注文献资料有: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86)、王焕镳《<墨子>校释商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辛志风《墨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罗炳良《墨子解说》(华夏出版社(北京),2007)、周才珠,齐瑞瑞《墨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陈才俊《墨子精粹》(海潮出版社(北京),2010)等。我们可以通过对以上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力求将墨子"非攻"军事伦理思想的解读变得更具有说服力和穿透力。
(3)探析、评述墨家军事思想观点的有:文献图书方面如:邢兆良的《墨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主要论述的是墨子思想与农民起义,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是墨子和农民起义的思想渊源;第二是农民起义的失败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破产的例证。胡子宗、李权兴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一书中,通过分析研究,对墨子军事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其结论有四,第一是非攻不非守,救守则有道;第二是兵为国之爪,以义征不义;第三是守城的军事工程设施;第四是墨子的国际关系理论。
此外,其他着作对墨子军事思想的论述也是非常多的,如杨俊光《墨子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黄世瑞《墨学思想新探》(台北水牛出版社,1993 年)、秦彦士《墨子新论-一个独特的文化学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王思义、谢丹《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李殿仁《墨学与当代军事》(中国书店,1997)、郑文杰《中国墨学通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等等。
论文方面:徐希燕《孙子与墨子军事思想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1(1))从七个方面论述其观点:"第一是孙子的军事战略是进攻性的,墨子的军事战略是防御性的;第二是孙子主张避实击虚,墨子主张扶弱攻强。孙子主张以众击寡,墨子主张以一当十;第三是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墨子力行非攻止战;第四是孙墨二家都提倡慎战与速决战;第五是孙墨二家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比较;第六是孙墨二家之武器装备比较;第七是孙墨二家的军事认识论比较。"①曹秀华《毛泽东与墨子军事思想之比较》(河南社会科学,2009(3))是通过比较毛泽东和墨子军事思想在战争观、民众观、武器观等方面具有的惊人相似性,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墨子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此外还有徐希燕《墨子思想渊源》(学术论坛,1998(6))和《墨子军事思想评述》(松辽学刊,2001(3))、以及刘惠文《论墨子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4))、孙晓琴《墨子与墨文化》文化透视,2008(6))等等,这些材料都是后世墨学研究继往开来的珍宝。
(4)研究墨家伦理角度的有,文献图书方面:胡子宗、李权兴等《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认为墨子的伦理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的本质:赖其生产力;第二是兴利除害是道德的根本原则;第三是志功合观:道德的评价原则。程林辉《毛泽东的人生哲学》(人民出版社,2013)中谈到了毛泽东与墨家人生哲学,文中提到:"毛泽东不仅深深佩服墨子及其学派的严格自律、刻苦自励精神,而且自己身体力行。"②可知墨家对毛泽东之影响的广度。姜正成《墨子原来可以这样说》(中国华侨出版社)从全文探讨墨子的伦理观,主要有:
第一章,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第二章,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第三章,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第四章,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必从而利之;第五章,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第六张,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第七章,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第八章,体察仁义之本,天意不可不慎也;第九章,以义名立天下,德求诸侯,天下之服可待也。此外还有如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等文献,也有关于墨子伦理思想方面的论述。
论文方面:陈科华《仁爱与兼爱的辨合》(学术论坛,1999(11))认为:"儒家仁爱观自其提出之日起即受到墨家‘兼爱’说的挑战,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墨之辨的结果却是儒墨趋同;而从学理论辨的角度看,仁爱学说也含着固有的内在紧张,其‘爱亲’至‘爱众’的理论提升存在着诸多的间隔无法打通,需要‘兼爱’说去补充,这样,方能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精神动源。"①郭智勇《墨子非攻思想伦理释义》(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0(3))从"攻伐之恶"、"‘非攻'之’义‘"以及"诛五道:非攻的道德旨归"论述了非攻伦理思想;赵英莲《墨子非攻思想及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山东师范大学,2009)从"墨子非攻思想形成的基础"、" 墨子非攻思想的特点及评析"、" 墨子非攻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现代意义"三个方面系统的研究墨子非攻思想,吸收和借鉴墨子非攻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构建和谐世界。另外还有黄伟合《墨子的义利观》(中国社会科学,1985(3))、孙琴《<墨子>军事伦理思想研究》(东南大学,2006)、李华光《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研究》(郑州大学,2010)、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南开大学,2010)、陈逢治、王琪《论墨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管子学刊,2010(1))等等优秀研究成果。
国外学术研究主要是以探析、评述墨家思想观点为主:日本方面有增渊龙夫的代表作《墨侠》,以及渡边卓的代表作《关于墨家的兵技巧书》、《墨家集团与其思想》、《关于墨家守御的城邑》、《墨子》和《墨家思想》等着作都对墨家军事思想和社会道德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韩国方面:李云九《墨家哲学研究》(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1995)。
另外,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搜集了许多文献图书资料: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翻译组《И。A.格鲁季宁着。苏联对军事哲学的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2),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许保林、刘子强选编《中外军事名言录》(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86),何克让《伦理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编》(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顾智明《中国军事伦理文化史》(海潮出版社(北京),1997),崔清田《墨学重光-近现代的先秦墨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于新华、李欣《20世纪十大军事法典》(解放军出版社,1999),徐希燕《墨学研究》(商务印书馆(上海),200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北京),2003),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李湘云《道德的悖论》(九州出版社,2009),顾智明,尚伟《当代外国军事伦理》(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10),谈际尊《军人核心价值观伦理学基础》(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2012)等等。
毫无疑问,学术界对墨子思想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的发掘及探讨,已取得一些具体成果。而这样的一些成果必将为我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依据和极有益的线索,是本文的重要参考来源。但是,这些研究同样存在零碎不系统、不深化的问题,对于"非攻"军事伦理思想并无全面的研究,这让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本文以"非攻"军事伦理思想为核心,通过对其文章内容及其背景的探索,解读其军事伦理意蕴;以理论联系实际,明晰其历史局限性。同时,结合当今一些国家动荡的局面、战争、领土争端、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以及文化冲突引发的恶性事件等问题,探索墨子"非攻"军事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1.4 军事伦理的概念阐述
谈到与军事相关的话题,首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战争".战争仿佛不只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以来才有的社会现象,而更像是一种自然规律,恒古不灭、亘古不变!不管是动物世界中一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还是人类世界中历时代的"别相恶"或"诛无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或表达了战争的本质。
对于战争,人类可谓是"爱恨交加".一方面,在人类的思想史中,对战争的谴责远远多于赞颂。先不论战争给参战的每一个军人及其家庭所带来的威胁和悲痛,单以战争中的双方而言,战争中的所得永远弥补不了所失:战争所带来的颠沛流离、社会絮乱、恐怖氛围、文化凋敝以及道德沦丧等等,给人类心灵上造成的伤痛是永远的且无法补偿的。当然,对另一方面来说,战争却并非没有价值,一般而言,推翻落后且残暴统治的王朝、同邪恶势力相抗争、解放人类思想和人格独立平等、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可以说战争是其不可替代的力量。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战争孕育着和平,而和平又潜伏着战争。这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话题,与当代国际社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浩劫,尤其是战后军事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热核武器的发明以及新型武器的推陈出新,表明了人类的战争早已脱离了过去的"接触性伤亡",而达到了足以毁灭整个地球的程度。面临着如此复杂且严峻的问题,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讨论,战争需要规避吗?或者说战争是要彻底的消亡还是有理有据的进行规范?亦或者说对于战争"听之任之"?"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战争。"①爱因斯坦的这一断言切断了战争的消亡之路。的确,自人类社会存在以来,战争就一直与之相伴随。那么,对人类而言,战争究竟要如何处置?虽然"对不同的人来说,战争具有非常不同的含义。一些人视战争为应该被消除的瘟疫;一些人将战争看成是应该避免的错误;另外一些人认为战争是应该受到惩罚的犯罪;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战争是一种时代错误,它不再符合任何目的。另一方面,有些人比较能够接受战争,认为战争可能是有趣的冒险、有用的手段、合法和适当的程序或人们必须准备好的生存条件"②。但是究其本质,战争还是社会的产物,脱离不了人的存在。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历史现象,是交战的双方都试图通过武装斗争从而达到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目的的暴力手段。在人类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暴力方式,难免会引起人们对于战争的道德反思:是选择道德至上的绝对和平而摒弃带有毁灭色彩的战争?还是提倡"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而不顾道义?亦或坚持道德和战争相结合,即所谓正义的战争?必须承认,人是战争活动的主体。无论是阶级矛盾还是经济矛盾等一系列可能引发战争的因素中,人的利益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说,人的道德关系对这一军事行为中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军事伦理是人类对军事、军事活动以及战争与和平相关问题的道德思考。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联为了一体,空前发达的信息技术及大众传媒使得军事活动日益趋向联系、开放、世界化,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国内军事、军事活动等,军人、人民、军队、政客、政府、利益集团、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无不紧密相连。因此,道义在军事领域中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了。站在和平与发展为主体、和平与战争为常态的角度,如何彰显军事行为的道德性?如何发挥军人核心价值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调节军队内部、军队与百姓、军队与政府等各方面关系?如何协调国家经济和军事建设等等?都是军事伦理需要长期不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与之同时,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政治家在战争及围绕和平与战争展开的军事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政治家应当要具备什么样的军事道德素养?
以及如何正当的运用自身的特殊权利维护和平与发展?具体说,在和平时期如何统筹经济发展和军事任务,搞好备战?一旦战争爆发,如何激发军心士气,使之"能打仗,打胜仗"?在战中,又如何尽可能的避免惨绝人寰的军事行为?战后的反思和总结,又当如何建设和发展新社会和秩序?以及在热核武器的发明和今后发展中,人类又该持什么样的态度?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去利用或使用新型武器?等等这些相关军事、军事活动及战争的一系列决策,都离不开伦理视角的审视和伦理思维的指导。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在军事活动特别是战争面前,军事伦理理论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与评价标准并不具备强大的力量。一方面,军事伦理只是一种对于军事、军事活动等的道德思考,而道德本质上则是一种自律而非他律,这也就意味着军事伦理理论在某种意义上仅是一种基于道德理想主义上的学说体系,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多少会有些苍白无力;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是总体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军事伦理理论严重缺乏严格一致的认同和标准,其中的差异性甚至对抗性归根结底就是世界各国军事、军事相关活动等的无秩序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我们不但不能以为军事伦理理论有着相对薄弱的一面就对其轻视,还必须要更加正视和重视对其的建设和发展,竭诚推动这一优秀人类文明成果绽放永恒的生命力。正所谓"正义而没有强力就无能为力;强力而没有正义就暴虐专横"①。虽不能如绝对和平主义那般否定一切战争;但也不能像军国主义、帝国主义那样漠视伦理道德。我们应当从现实的国际社会中寻求理想的进步,在尊重国际关系的同时体现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
今天,军事伦理已是军事领域"软力量"建设的重要工程。"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②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印证了当代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活动。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思想文化、道德情操、民族精神等"软实力"的建设,并且将之贯彻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中。在进行武器装备、改革体制的同时,更关注军事伦理,重视道德教化,以道义武装军事主体,从伦理价值观上引导军人和民众对军事活动等的认可和支持。
道德的力量虽然不能直接创造奇迹,但是它却可以驱使人们践行实践,而正是人们的实践行为才是创造奇迹的根本动力。今天,不管是那个国家、阶级或者利益集团,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或者其他军事行为不论是正义或者非正义的,都会努力去套上"正义"的光环。与之同时,虽然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空前巨大,且发展势头迅猛,但道义的"神奇力量"也将日益强大,已然成为制约军事活动、行为等等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