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

自媒体中人的异化现象破解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3-28 共286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 自媒体中人的异化问题探究
第一章 自媒体环境中人的异化消解研究绪论
第二章 自媒体理论分析
第三章 自媒体发展过程中人的异化表现
第四章 媒体中人的异化问题根源探析
第五章 自媒体中人的异化问题的消解之道
结论/参考文献 自媒体中人的异化现象破解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结论
  
  自媒体在国内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但其迸发出的能量却是惊人的,实现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下放,让人们更加便利的交流和互动,自媒体的商业化趋势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团体在受益其中。但是,“话语权”的自由、受众错误的技术观和自媒体先天存在缺陷也使得自媒体环境中人的异化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异化理论和自媒体理论的梳理,探寻自媒体环境中人的异化问题的表现、根源,对其危害做了细致的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自媒体环境中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的主体层面的异化,即自主性、思维能力的下降;生活方式的异化,即人的“同质化”、“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即人际交往的疏远和消费模式的符号化。在异化的根源探析上从主体、技术和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人被非理性支配、错误的技术价值观、现实环境对自媒体环境的制度和伦理约束滞后,致使自媒体生态环境紊乱,人的异化现象丛生。
  
  提出自媒体环境中人的异化问题的解决之道。通过主体自律、教育协从、技术人化和技术理性互动结合以及自媒体制度、伦理体系的建设等多方面共同作用,最终使人达到理性复归和异化消解。
  
  对自媒体本身而言,它的发展只有短短十几年,还会继续壮大,继续以更新的形态发展。我们对它的认知也会随着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所产生的问题还需要更多新的、合理的措施去解决,使自媒体能够更好地、更人性化地造福人类。自媒体环境中人的异化及克服途径的研究,是对当下自媒体环境的反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自媒体环境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新形态,因此很难明确全面的总结出自媒体对人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致使本文难以对自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把握。本文虽从多个层面对异化问题的消解进行了论述,但是并未过多地涉及政策层面,对异化问题消解的操作和执行问题还需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6]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勇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
  
  [7]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8]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中国人民大学编。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1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1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3]郭冲辰。技术异化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14]吴文新。科技与人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岳泉,汪徽志,刘红珠。新媒介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6]程予诚。新媒介科技轮[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17]师曾志,金锦萍。新媒介赋权-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演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8]黄楚新。新媒介素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19]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0]肖峰。高技术时代的人文忧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1]Erieh Fromm. 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s a Humanised Technology [M].NewYork,1968.
  
  [22]Jurgen Habermas.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M].Boston:Beacon Press ,1972 :35-37.
  
  期刊类

         [1]侯才。关于“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动态,2001,(10)。
  
  [2]郭冲辰,陈凡。技术异化的价值观审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2(1)。
  
  [3] 郑恩,徐莎莎,袭瑶。新媒介技术的异化与深层生态学治理:基于“GIFT”社会的个案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12)。
  
  [4] 田大宪。媒介的权力及其异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4(6)。
  
  [5] 邓新民。自媒体: 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 2006,(5)。
  
  [6] 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
  
  [7] 张彬。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传媒,2008,(8)。
  
  [8] 徐林琳,王前。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新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2)。
  
  [9] 郭冲辰,陈凡。技术异化的价值观审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19(1)。
  
  [10] 李立生。试论“科技异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3)。
  
  [11] 李桂花。科技异化和科技人化[J].哲学研究,2004,(1)[12] 吴文新。科学技术应该成为上帝吗?--对一种纯粹科技理性的人学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11)。
  
  [13] 刘文海。技术异化批判--技术负面效应的人本考察闭[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14] 叶立国。试论高技术与人的异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7)。
  
  [15] 陈金和。网络人性何以存在[J].社会科学研究。2005,(8)。
  
  [16]Jacques Ellul. the Technological orde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Edited with anintroduction by carl mitcham and Robert Mackey[J].The Free Press,1983.
  
  报刊类

        [16] 方兴东。博客: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N].电脑报,2002-11-20(10)。
  
  学位论文类

        [1] 苏高翔。技术异化根源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 王华。找寻人失去的自我[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 王菲。被媒介异化的人的单向度生存[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大学,2008.
  
  [4] 周图伽。互联网发展中的自媒体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5] 李亚勇。自媒体赋权失控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6] 郑小雨。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及克服途经研究[D].北京:燕山大学,2014.


  致谢
  
  论文撰写至此,心中泛起一种别样的情绪。虽有暂时的研究成果即将出炉的喜悦,但是更有一股离愁之绪弥漫心头。三年前踏入沈师那一刻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瞬间却又要道别。
  
  回首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感觉获益良多。从一个哲学的门外汉努力的窥探哲学的奥妙,不能不说是一种乐趣,对我而言,哲学的思维方式也使我变得理性、成熟。
  
  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首先要感谢传授我知识、引导我进入哲学之门的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我的导师徐琳琳教授,对我学习的支持和帮助,从我的论文选题到最后成稿,徐老师都给与了我精细的指导。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徐老师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她幽默的语言风格、踏实的工作作风、宽容谦逊的处事态度也使我折服。
  
  另外,要感谢唐丽教授、王英伟教授对我学习和论文的指导,她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思想使我深深折服,二位名师的教诲至今还在耳边萦绕,我也会谨记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情。同时,也要感谢陪我一起度过三年时光的各位同学,他们的热情好客让我体会到家一般的温暖。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业的支持。
  
  最后,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祝愿各位同学学有所成、万事如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