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05-06 共622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孔子美学观对现代德育的启示探究
    【导言】德育中孔子美学思想的价值研究导言
    【第一章】孔子美学思想的内容构成
    【2.1】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2  2.3】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第三章】现代德育对孔子美学思想的借鉴
    【结语/参考文献】孔子美学思想与德育的关系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孔子美学思想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思想,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71]

  孔子美学思想中不乏德育内化的观点,他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试图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说:"绘事后素。"子夏进一步有了疑问:"礼后乎?"经过两个问题,子夏已经有了答案,对"仁"与"礼"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孔子对子夏进行肯定并提到子夏给予他启发:"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72]

  在对话中,孔子使弟子的心灵受到启发,对"仁"和"礼"的认识得以完善,进而转化为道德践行。

  孔子认为教育的美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合作实现的,而受教育者在其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主体性是人们在自我认识、自我确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基础上实现的,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等特性,"它是人通过实践和反思而达到的存在状态和生命境界,展现了人的生命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73].将受教育者定位为德育主体,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不仅使德育内化得以实现,增强他们的道德感,更能够促进德育的外化。孔子美学思想对德育工作者产生重要影响,使教育者注重学生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关注受教育者的认识过程和行为变化,通过影响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心理结构出现变化,进而以内化的成果外化为行为,形成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孔子美学思想的运用能促进道德认识教育

  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74]

  它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基础,是道德行为实践的基本动力。作为道德内化的起步阶段,形成和发展道德认识需要人们形成道德知识和概念,并对道德知识和概念进行评价,从而树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当前的道德认识存在对道德知识和概念认识模糊不清、道德评价能力不完善、道德信念培养不到位、道德理想教育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道德认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内化的过程,不仅伴随着受教育者的每一个学习阶段,还通过社会教育不断完善。

  孔子是中国杰出的德育大家,他以自己的教学思想阐释德育教学的美。他上承西周"明心哲德"的思想,在道德认识上提出"学--思--行"的理论,用于指导学生们的道德22实践。为了培养道德"君子",孔子首先要求学生要善于学习。孔子将人归于道德起点,认为"性相近也",人性是相近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对于认识能力,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75],认为具有上等智者和下等愚人的分别,这里体现出孔子由于处于宗法等级制度之下,其思想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但是孔子仍然注意到了人们认识能力的差异性,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可以分为"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和"困而不学者",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普遍性,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去激发并运用这种能力。人们应该努力提高认识水平,增强认识能力。

  孔子道德认识追求的道德真理是"仁"和"礼".他认为人的认识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体知"和"悟知"."体知"是能从个体经验外推到他人身上,"能近取譬"[7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7],朱熹进而发挥,提出"体之于身"、"切己体验"[78].这种认识方式是经过实践的,或从别人的实践中得出来的。"悟知"是自己的感悟,所谓"内省"[79]就是通过省察获得道德认识。这两种认识方式中贯穿"学、思、行"一线,使人们的道德认识得到巩固和深化。"学而时习之"[80],对于学到的知识要去时常温习、实践它,这样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感悟,而不是一知半解。

  孔子学习的对象广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8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82].通过向他人学习、借鉴,是获得新知的重要方式。孔子强调学习并不是将道德知识机械地输入,还要进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83]
.通过理性思考,梳理所学的素材并将其转换为道德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个人内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实现道德认识与道德修养的统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促使道德行为的转变,从而使受教育者实现道德外化。"知识即美德"是一个假命题,但是道德认识确实是道德养成的必要条件。

  孔子"体知"、"悟知"的方法,是我们今天仍应注重的进行道德培养的重要方式。将孔子美学教育思想用于指导当今的道德实践活动,更能够合理有效地组织道德教学,调动受教育者的道德知识接收热情,为受教育者的道德内省做出引导,创造条件,将可言明的知识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倾心传授给受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的全面化,实现其道德认识的提高。

  2.孔子美学思想的运用能助推道德情感培养

  道德情感是人们以一定的道德观念标准去评定他人或自己言行的善恶,或评判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引起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基础,又是道德认识成果的体现。在德育环节中,必须充分调动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参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这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的心脏;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乏味的语言。"[84]

  当人们对道德现象产生认识并证明其正确性或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高兴、欣慰、敬佩等肯定性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会产生不满、厌恶、憎恨等否定的情绪体验,并进一步对道德行为的转化产生影响。当前道德情感的培养比较缺乏,在素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机械的灌输仍然存在,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多处于近乎麻木的状态,而无法感受道德情感的喜、怒、哀、乐。道德情感的培养不利是德育本身异化及其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孔子的美学思想中,许多地方都突出强调了情感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孔子道德情感教育主要是"爱人"和"自重","樊迟问仁。子曰:'爱人'."[85]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德育中仁的道德感是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孔子还强调受教育者应该自尊自爱,做到"居处恭"、"貌思恭"、"执事敬"、"修己以敬"等。他认为做到自尊自重,是受到别人尊重的重要前提。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诗》、礼、乐"来实现的。诗歌的学习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发挥怡情作用,使人们从诗歌体会到"仁",达到赞天地之化育的效果,实现与广阔宇宙融为一体的宽广胸怀,将人的道德情感最大限度地拉回自然状态,在自然的情感引导下,在自然的情感表达状态下,实现道德情感的激发和运用。

  礼的学习能够规约人的自然情感,使人们在合理的情感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情感具有多层次多方面,既有正面情感,也有负面情感,既有强烈的情感表现,也有轻微的情感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引领道德情感向正确的适度的方向发展需要礼的规约和范导。

  孔子思想中礼的学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在《论语·阳货》中谈到"好仁不好学"、"好知不好学"、"好信不好学"、"好直不好学"、"好勇不好学"、"好刚不好学"这样几种情况,认为这些"不好学"会导致"其蔽也愚"、"其蔽也荡"、"其蔽也贼"、"其蔽也绞"、"其蔽也乱"、"其蔽也狂".可以说,孔子认为如果不学习好包括礼在内的学习内容,终将会走向道德的反面。实现礼的约束作用,促进道德内化,有利于道德认识的稳定和道德行为的良好养成。

  乐的学习能够使人享受精神的陶冶,促进道德境界的提高,为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做出努力。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又尽善的,通过这样音乐的学习,可以更快地实现道德情感的抒发,使人们无意中就能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感染,促进道德境界的提升。乐既指音乐,同时也包含着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6],快乐地学习,使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以和乐的情绪对道德情感进行深化,促进道德思想的渗入和升华。

  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道德情感的激发和推动,孔子美学思想通过"《诗》、礼、乐"的方式促进道德情感的形成和深化,促使道德情感的自然变化,为道德实践的发展铺平道路,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孔子美学思想的运用能加强道德意志培育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内外障碍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实现一定的道德动机的过程。在道德行为实践之前,必然存在各种愿望、意向等的矛盾和冲突,这时就需要道德意志加以调节和控制。道德意志使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道德动机实施相应的道德行为,并在道德行为的实施中能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当前社会发展中道德影响因素增多,来自同伴群体、各类媒介的诱惑等不断出现,迷惑了受教育者的视线,使人们在很多时候不能坚定自己的道德方向,出现了意志薄弱现象,导致道德实践偏离。这是当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需要引起道德教育者的重视。

  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了道德意志培养的重要性问题。孔子美学思想中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自觉性和顽强性,认为道德意志是培育高尚道德品行的重要前提。人只有做到"志于道",才能"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87]."志"是道德实践的推动力,它使人们目标明确、思想动机纯正,能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之路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也不会单纯地沉湎于个人享受难以自拔。立志首先应清晰、明确,孔子的"志于道"是对道德意志的一种阐释。其次,志向应坚定,抵制住各种诱惑。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88]

  一次孔子将应诏去见佛肸时,子路曾询问孔子,为什么知道佛肸是"以中牟畔"的人却还要去见他,孔子说:"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最坚固的东西磨是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染是染不黑的。这正是说明道德意志坚定,便能抵制不良诱惑的侵入,使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再次,道德意志还应该持之以恒,德日以盛。在培养"仁"德时,孔子说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89]

  对仁德的修习应无须臾放松,常抓不懈。只有这样道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道德志向始终如一,不断向善德美德方向发展。孔子的道德意志三层次说使道德意志的磨练过程明晰化,为当前受教育者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成果的实践落实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道德养成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孔子美学思想的运用能推进道德习惯养成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最终体现,是个人道德境界的直接反映。道德行为既可能是人们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也有可能是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行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将人们的道德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形成巩固而自动化的道德行为反应,养成道德行为习惯。陶行知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90]

  道德行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当前在道德教育中,忽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轻视道德实践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大社会背景下,一些受教育者实践动机缺乏,且面临复杂的外界环境,出现了"知行脱节"的问题。一些受教育者在家庭环境中养成骄纵的习气,不能吃苦受累,养成懒惰孤僻的道德缺陷,并为自己的一切不合理行为进行解释,任性、自私、好强词夺理。

  另一方面,学校课业学习压力大,却忽视了道德之基的培育,使学生会说不会做,考试得满分,实践无一分。这些问题的存在催促着道德教育者们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孔子的美学思想在这个问题上也多有描述,可供我们借鉴应用。孔子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91]教导弟子在行为上应该敏捷能干,而在言语上则应谨慎。注重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论语》等著作中有所提及,家训类著述中也颇多涉及。孔子有"躬行君子"的提法,并认为自己也没有达到这种标准。道德需要躬行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不断地巩固道德行为,才能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根本上的策略。

  (三)孔子美学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评析

  孔子美学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其独到的价值,但是由于历史和实践的局限性,孔子美学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弊端。

  1.偏重个人道德修养,忽视公共道德教育

  孔子偏重个人道德修养,而缺乏社会公共道德的养成教育,表现出对个人的极度关注和对社会的相对漠视,容易造成思想上的误区。当今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们生活于其中,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应该形成成熟的公共道德体系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孔子有许多关于个人品德方面的描述,而极少提及社会公德的教育。儒家后来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天下的思想传统,是从私德推而广之并将其适用于社会、国家层面,实际上体现了个人本位的特点。而且,孔子对个人道德培养的重视导致对社会德行的忽视。在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过于偏重个人道德养成,就容易忽视社会层面的道德培养,忽视社会整体的运行与发展。当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时,人们多采取回避社会的态度,而以个人品德修养为上,希望明哲保身。其后许多知识分子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都因顾及个人道德影响而做出了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选择,如许多隐士都是这一思想倾向的践行者。当然这是由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孔子所处时代,社会形态还不成熟,人们以单纯的君臣、父子等关系进行伦理规范,而缺乏对所处的社会和公共环境的认知。因此,在今天对孔子美学思想的德育价值研究,应充分吸收其个人品行方面的规范理念,而对其未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补充,引导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重视道德美养成,缺乏个性培养内容

  孔子重视道德美的养成,却只有统一的规范,而忽视受教育者不同的培养阶段,导致个性培养的缺乏。一方面,在孔子的观念中,人们努力追求的"君子"具有显而易见的特征,具有唯一性。孔子为君子设定了各种衡量标准,成为人们道德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缺乏对于不同君子类型的引导,以致于此后的教育逐渐僵化,缺乏灵性和活力。这就造成受教育者难以具有自身张扬的个性。另一方面,孔子讲求和谐,主张"过犹不及",在度的把握上试图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点,认为只有这样的处理和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在人的道德培养中,孔子也是持这一观点,主张人应该坚持中庸。这一观点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面对不同层次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对德育影响的反应存在差异。比如在受教育者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应注意对其个性形成的启发引导,促使其形成具有个人标签式的优秀品质,促使其成长和进步,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磨练其意志品质,完善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使其在看问题的时候能够采用"中和"的态度。这就启示当今的德育工作者,既要学会运用孔子美学智慧,又要注意掌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促进德育效果的实现。

  3.注重美善关系,忽视真善美协调统一

  孔子向我们展示了善美之间的关系,却忽视了两者与"真"的联系。孔子美学经后代发展,衍生成宋明理学的消极病态,这是其思想缺陷的体现。孔子重视美善合一,认为尽善尽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同时孔子主张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注重实践,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我国传统的经验研究方法。相比而言,西方注重美真统一,注重运用严密的思维逻辑和科学方法认识世界,将西方社会引入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可以说,孔子的思维方式为当时具体历史背景所囿,又对后世儒学思维方式和中国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自清朝中期以后出现与世界逐渐拉大的差距。这是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条件所影响的。我们在学习应用孔子美学思想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到认真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