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农村丧葬消费研究设计与调查实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19 共329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2  章 研究设计与调查实施

  2.1 研究设计。

  2.1.1 相关概念界定。

  根据在文献梳理时发现的当前学者对丧葬消费涵义界定不一的状况,为了更严谨有效的开展本研究,本文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概念进行明确界定。

  丧葬消费:本文比较认同陈锋学者对丧葬消费的论述,受其启发,将本研究中的丧葬消费界定如下:丧葬消费是指丧属为安葬、追思、哀悼已故亲人,在丧礼仪式前、仪式中和仪式后三个时间段上完成一次完整的丧葬活动所产生的所有消费行为,具体到本研究,Z 村的丧葬消费即指从为丧者所做的丧前准备到为丧者举办完"百日祭"过程中所有丧葬活动所产生的消费。

  丧葬消费水平:消费水平是比较常用的概念,它是指消费者一定时期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所达到的规模与水平,相应的将本研究中的丧葬消费水平界定为丧属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所达到的规模与水平,主要用丧葬消费总额表示。

  丧葬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又称消费构成,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相应的丧葬消费结构是指丧属在丧葬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丧葬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本研究针对 Z 村的丧葬消费支出的不同用途,将其做出如下分类:

  (1)入殓与安葬消费:指丧葬活动中为处理丧者遗体而造成的消费,具体包括寿衣的费用、墓地的费用、棺材的费用、火化和骨灰盒的费用、打墓理坟的费用以及灵车(运送尸体火化和骨灰的车辆)的费用。

  (2)仪式性消费:指在丧葬活动中,为举行各种仪礼所产生的材料、用具等费用,其中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烧"的消费和"用"的消费。

  "烧"的消费指在丧葬中烧掉及所有一次性物品的消费,包括各种纸扎品、烧香、烧纸、蜡烛、鞭炮以及瓦盆的费用。

  "用"的消费指丧葬中并不损毁且可长期留存的物品的消费,包括灵棚设备、各种贡品、丧服(孝布)、铭旌、五谷堆、灵幡、红枣栗子、小笤帚以及遗像的费用。

  (3)丧葬宴请消费:指丧葬中因宴请、"酬劳"而产生的相关费用,具体包括做饭食材的费用、烟的费用以及茶酒饮料的费用。

  (4)通讯与劳务消费:指丧葬中因通讯联络以及雇佣人力而产生的费用,具体包括报丧以及丧葬中的事务性联络费用、雇佣厨师和雇请"吹手"(闹灵)的劳务支出费用。

  后续研究中将以以上类型划分为基础,对 Z 村的丧葬消费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2.1.2 研究假设。

  同一地域的丧葬筹备虽然秉承着同一丧葬仪礼,但在前期调研中却发现,不同丧者的丧葬消费呈现出不同特征,因而做出如下假设:

  (1)关于丧葬消费水平的研究假设:

  假设A丧葬消费水平与丧者性别相关。

  在 Z 村,"重男轻女"思想仍有残留,依据这一思想,遂对 Z 村的丧葬消费做出假设:丧者性别影响丧葬消费,其中男性丧者的丧葬消费水平高于女性丧者。

  假设B丧葬消费水平与丧者年龄相关。

  在 Z 村,一般 60 岁以下去世的都认为是比较年轻就结束了生命,家人往往比较悲痛,一般采取简单举办丧葬活动的形式缓解家人悲痛;60-75 岁去世,被俗称为"老的不好",即该享福的年纪没有好好享福,家人亦较悲痛;75 岁以上去世的,往往都认为是"寿终正寝",亦即俗称的"喜丧",丧葬承办也较隆重。因而本研究中假设:丧者去世时的年龄越大,丧葬消费水平越高。

  假设C丧葬消费水平与丧者去世原因相关。

  前期调研时发现,在 Z 村,因意外事故等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的丧者被认为"命不该绝",亲属及其村民往往对其死亡更为惋惜、悲痛,亦更希望其阴间能够生活顺利,遂在丧葬用品上更为讲究,由此,本研究假设:丧者去世原因影响丧葬的消费水平。

  假设D丧葬消费水平与承担丧葬费用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关。

  本研究假设承担丧葬费用家庭的经济状况越好,丧葬消费水平越高。

  (2)关于丧葬消费结构的研究假设:

  假设A丧者性别影响丧葬消费结构在 Z 村,男女丧者的丧葬仪式会有一些不同,比如"发盘缠"仪式上如果丧者为女性,其纸扎的物品里要比男性多一件纸扎黄牛,因而本研究假设丧者的性别会影响丧葬的消费结构。

  假设B丧者年龄影响丧葬消费结构由于丧者年龄越大,其丧礼操办往往越为隆重,在一些丧葬消费项目上的支出就会加大,因而本研究假设丧者年龄会影响丧葬的消费结构。

  假设C丧者去世原因影响丧葬消费结构在 Z 村,不同去世原因的丧者在葬礼的用品上以及程序上等都会有一些差异,因而本研究假设丧者的去世原因会影响丧葬的消费结构。

  假设D承担丧葬费用家庭的经济状况影响丧葬消费结构本研究假设承担丧葬费用家庭的经济状况越好,其葬礼筹办越为隆重,在一些丧葬消费项目上的支出就会加大,由此影响其丧葬的消费结构。

  2.2 调查实施与研究方法

  2.2.1 调查实施。

  虽然 Z 村在丧葬过程中会形成一份丧葬消费清单,但笔者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丧主家庭都是根据个人习惯对丧葬消费项目进行记录,有些记录外人并不能准确读懂,需额外验证,上面记录的项目亦不全面,且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家庭的丧葬消费清单已丢弃,能保留两年的已是寥寥无几。因而各户保留的丧葬消费清单仅作为本次资料收集的参考资料。

  另外,由于本次调查主要是为收集各项丧葬消费上的具体数据以及了解村民们对丧葬消费的一些看法,如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其无论在问题理解还是数据自主回忆以及填答能力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因而调查主要以结构化访谈的形式完成资料收集。调查从 2015 年 1 月 12 日持续到 2015 年2 月 14 日,完成了对从 2012 年 1 月 1 日到 2015 年 1 月 31 日期间1Z 村所有去世的19 名丧者的丧属家庭的访谈,共计访谈丧属家庭 26 户2,得到 19 份丧葬消费清单。

  2.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先对熟知 Z 村丧葬事务的"主丧爷"3、"帮忙的"4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将 Z 村的丧葬过程以及完整丧葬消费内容进行梳理,实现对丧葬消费内容的类别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承担丧葬消费的丧属家进行结构化访谈,仔细求证每一项丧葬消费内容上的花费以及丧属们对此项消费的看法,得到各丧者丧葬消费的完整清单。而后将所得的丧葬消费清单录入 SPSS 20.0 高级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对变量的分类汇总、重置、加权计算等操作,初步实现对丧葬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计算,再结合回归、方差、独立样本 T 检验等分析,完成对丧葬消费影响因素的探究。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对定量分析中的研究发现进行深入分析。

  2.2.3 研究过程.

  2.3 样本构成。

  2.3.1 性别和年龄分布。

  从性别上看,本次调查取得的男性丧者为13名,占样本总数的68.4%,女性丧者为 6 名,占样本总数的 31.6%,男性丧者多于女性丧者;从年龄上看,40-50岁的丧者占样本总数的 21.1%,50-60 岁的丧者占样本总数的 10.5%,60-70 岁的丧者占样本总数的 15.8%,70-80 岁的丧者占样本总数的 15.8%,80-90 岁丧者占样本总数的 26.3%,90 岁以上的丧者占样本总数的 10.5%,样本中各年龄段丧者分布相对均衡。

  2.3.2 丧者去世原因分布。

  本研究中,将因自身疾病、衰老而导致死亡的丧者的死亡原因统一归为正常死亡,其中进一步分为年轻病逝(75 岁以下病逝的丧者)与年老病逝(75 岁以上病逝的丧者,包括衰老死),将因遭受意外事故而离世的丧者的死亡原因统一归为非正常死亡。结合表 2-2 中数据可以看出,样本中年轻病逝丧者的百分比为 26.3%,年老病逝丧者的百分比为 52.6%,非正常死亡的丧者的百分比为 21.1%.

  2.3.3 承担丧葬费用的丧属当年纯收入分布。

  对 Z 村村民家庭的年纯收入按 20000 元以下、20000-40000 元、40000-60000元、60000-80000 元、80000 元以上划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收入五档,从表 2-3 可以看出,调查的 26 户丧属的当年纯收入在各档的分布上相对均衡,其中较低收入档和低收入档占的比重略高,主要因为调查时是以当年纯收入为准,结合表 2-2 中对丧者去世原因分布状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在 Z 村占比重最高的两种去世原因分别为年轻病逝和年老病逝,年轻病逝的丧属家其子女往往年纪尚小,亦无负担能力,因而丧葬消费多为自己家单独承担,且由于丧者生病无法劳作,家庭当年纯收入必会大幅削减;年老病逝的丧者往往年龄较大,承担其丧葬消费的子女亦年事已高,部分子女甚至已无劳动能力,日常开销已变为政府补助、子女接济和自己的积蓄,其当年纯收入状况可想而知。由此丧属家当年纯收入偏低的状况是实际存在的社会事实。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