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

主权债务危机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24 共873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 文献综述

  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内部原因主要包括国内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失业与通货膨胀以及人口结构等因素;外部原因则主要包含国际经济环境、贸易国经济发展状况、国际性经济组织干预等因素。不论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是拉美主权债务危机中,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都表现显着。

  自上世纪主权债务危机发生以后,对主权债务危机的研究便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主权债务危机的研究也已取得丰硕成果。现本文从债务危机界定、新兴经济体主权债务成因、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成因以及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成因对比这几个方面对主权债务危机研究中已取得的成果进行回顾。

  2.1 债务危机的界定

  什么是主权债务危机?提及主权债务危机,最先想到的是 2009 年在欧洲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它给世界上各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在短期内难以淡忘。主权债务危机一般被认为是主权国家不能偿还以主权为担保所借贷的债务。本文通过对国外文献的研读发现,国外知名学者对主权债务危机的界定是十分全面和详尽的。

  国外学者是如何定义主权债务危机的,通过以下一些学者的研究来看。

  MacFadden et al(1985),Hajivassiliou(1989, 1994)认为主权债务危机(违约)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1)私人债权人或官方债权人的债务重组,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政援助超过其配额的 125%,3)到期未偿还外债利息占比超过 0.1%和到期未偿还外债本金占比超过 1%.实际上,如果一国出现上面三种情况中的一种,这个国家就会面临债务偿还问题,此外他们还通过构建模型得出主权债务危机还受到净外汇储备、经常账户余额和债务还本付息额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他们还指出主权信用贷款需求超过供给时将会发生债务延期。

  Detragiache 和 Spilimbergo (2001)对债务危机的认定是一个国家发生债务重组或债务延期。Peter(2002)在研究了 1981 年-1997 年世界银行公布的 78 个新兴经济体债务拖欠和债务延期数据之后,认为主权债务违约的原因是债务拖欠总量超过了阈值,并指出新兴市场国家拖欠的债务如果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长期债务拖欠总量(包括官方债权人和私人债权人)超过外债总量的 2%;2)长期债务重组数额超过外债总量的 2.5%;3)债务拖欠付款减少额大于债务重组数额,则这个国家面临债务违约。

  Manasse, Roubini 和 Shimmelpfennig(2003)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流动资金偿还到期债务也会发生主权债务危机。Amadou 和 Pescatori(2004)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定义为:当债券市场利差超过临界阈值(如超过美国债券市场利率的10%)时便可能会出现主权债务危机(违约)。Alessio Ciarlonehe 和 GiorgioTrebeschi(2005)认为当以下五种状况发生一种或几种时就发生主权债务危机:

  1)一国宣布暂停偿还债务,2)一国官方和商业拖欠本金和利息的数量超过债务还本付息额的 5%,3)一国拖欠国外商业和政府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量超过当年外债总额的 5%,4)一国与外部商业和政府债权人签署债务延期协议,5)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政援助超过其配额的 100%.

  De Paoli 和 Saporta(2009)认为如果一国债务拖欠总量超过本金的 15%和利息的 5%时就是发生主权债务危机。Fernandez et al(2012)根据标准普尔主权信用风险概念定义了主权债务危机,他指出如果一国对其部分或全部债务(国内和国外)违约,则这个国家就被认为无力偿债,即发生债务危机。Menéndez(2012)认为一国利率到达很高的水平时可能会发生债务重组或违约,在这种情况下,该国无法偿还债务或借新债偿旧债。Ones Jedidi(2013)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分类,认为主权债务危机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主权违约、债务拖欠、IMF 财政贷款巨大以及全面综合定义方式。国内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剖析比较深刻。

  梁军峰(2013) 指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的深层次发酵。通过对国内文献的阅读发现,学者在研究主权债务危机是更加关注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本文中被解释变量危机 crisis 是否发生,根据 Alessio Ciarlonehe 和 GiorgioTrebeschi(2005)对主权债务危机的认定:1)一国宣布暂停支付债务,2)一国官方和商业拖欠本金和利息的数量超过债务还本付息额的 5%,3)一国拖欠国外商业和政府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量超过当年外债总额的 5%,4)一国与外部商业和政府债权人签署债务延期协议,5)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政援助超过其配额的 100%.

  2.2 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及影响

  随着对主权债务危机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对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极其造成的影响做了一些探索。Cline (1984)的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外债偿还金额占出口的比重、外汇储备占出口比重与债务违约呈负相关;债务本息占出口额比重则与债务违约呈正相关。Eaton, Gersovitz 和 Stiglitz (1986)认为债务违约更多取决于债务国是否“愿意支付”,而不是债务偿还能力和流动性不足。Citron 和Nickelsburg (1987)以及 Ozler 和 Tabellini (1991)认为政治的不确定会更容易造成债务违约。Li(1992)以拉丁美洲地区作为样本,对 Eaton,Gersovitz 和 Stiglitz(1986)所提出的“愿意支付”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债务在达到一定额度之前,“愿意支付”会起作用,而当债务超过一定界限,支付能力将会决定最终的债务支付结果。Detragiache 和 Spilimbergo (2001)检验了流动性在债务违约中的作用,以短期债务、外汇储备以及债务利息作为流动性指标,他们对 69 个国家 1971 年-1998 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流动性指标与债务违约之间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性质。Peter (2002)在研究中,并没有像以往的文献中那样使用债务的绝对值来定义债务违约,而是使用债务的变化值,结果表明,在债务偿还的前五年,国际信用的成本、人均收入的波动性、政治风险以及汇率的离差是影响债务违约最重要的因素。Zeaiter (2008)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违约原因时,发现政治不稳定以及通货膨胀和实际利率水平等经济因素对债务违约产生显着影响。Lau ev et al(2011)对东欧 15 个国家 1990-2005 年的债务违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减少政府支出,吸引国外直接投资(FDI),增加出口收入,维持良好的债务偿还记录有助于降低主权债务违约率。

  Drudi 和 Giordano(2000)指出在主权债务爆发之后,投资者可能会担心该国的信用风险提高,进而收取的借款人风险溢价也随着提高。Hale(2007)、Ozler(1993)、Tomz 和 Wright(2005)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一国对国外债务进行重组,导致的后果是该国未来的借贷恶化。Dooley 和 Verma(2003)、Tomz 和 Wright(2005)研究发现主权债务危机带来总需求下降。Carlos Arteta 和 Galina Hale(2008)根据 Dooley 和 Verma(2003)、Tomz 和 Wright(2005)研究指出不管是何种原因,总需求的下降会导致货物和服务需求量的下降,尤其是对非贸易部门的影响,这种下降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企业利润减少、资产净值下降,影响企业的借贷;二是当前库存积累和下期产量下降,进一步降低信贷需求。Calvo(1998)指出主权债务危机和信贷紧缩一样,阻碍国外资本流入本国。

  Eichengreen 和 Lindert (1989)发现主权违约似乎并不影响未来主权资本市场的使用。这一观点被 Gelos et al.(2004)证实,他发现主权的市场准入不强烈受到主权债务违约的影响,而 Ozler(1993)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一国想重新进入信贷市场必须把旧债解决好。Tomz 和 Wright(2005)通过对近 200 年主权债务违约的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违约导致一国被排除在资本市场之外超过 12年。

  2.2.1 新兴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成因

  时至今日距拉美主权债务危机集中爆发已过去三十多年,但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它再次进入学者的视野。但是学者早期对拉美主权债务危机成因的研究更具有参考价值。晓园(1983)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一些反通货膨胀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节能措施是拉美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拉美国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对主权债务危机起到了加剧的作用。齐楚(1983)指出 1980s 年代拉美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与此前国内政策失衡和国外转嫁危机引起的债务剧增息息相关。方幼封(1984)认为西方国家对拉美的殖民和剥削转变为拉美对经济命脉的殖民,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高利率提高了拉美国家的借贷成本,主要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等各种因素导致了债务激增,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尤安山(1986)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对拉美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做了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剩余资本输出战略转嫁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利率提高导致债务负担加重是造成拉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国际因素,经济发展资金数额超越国力、财政赤字和信用政策膨胀催生高通货膨胀、单一经济结构风险抵抗力不足是拉美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国内原因。弗朗西斯科L 洛佩斯(1988)对拉美各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依次做了分析,他发现巴西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较大;墨西哥则因经常项目赤字和外债增长,非石油产品出口减少以及维持进口消费品所需的开支最终导致危机爆发;阿根廷、智利等国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则是受开放度过大影响引起的资本外流造成的。白育英(1989)对拉美债务危机的成因作了分析,他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拉美出口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出口收入下降,影响了拉美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另外经济复苏挤占了用于投资的资金,致使资金紧张,最终导致偿债困难,爆发债务危机。箴言(1991)从拉美债务结构方面对拉美主权债务危机做了研究,认为高利率、债务结构不合理以及过度借债导致了拉美主权债危机。余文建(1992)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拉美地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他认为拉美国家追求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政策失误是引发拉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方面主要是西方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转嫁经济危机。谭雅玲(2002)认为由于拉美国家内部政治与社会不稳定、受美国信心下挫打击和经济结构冲击、资金匮乏以及美国等国家援助政策失误造成的金融动荡是拉美地区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孙立、薛永昭(2003)研究发现大量举借外债是拉美地区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并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分析拉美国家大量举债的原因,国内方面,储蓄低投资不足、片面强调进口替代致使经济偏于内向性、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等;国外方面,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拉美地区出口收入下降。

  虽然早期的研究参考价值高,但也不能否认近期研究的价值。张睿、陈卫华(2005)运用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指出政府的偿债成本、再借款能力和违约风险都受到政府债务结构的影响,文章得出的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单纯降低偿债成本反而会增加其违约成本,进而影响到政府债务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石建华、孙洪波 (2006)主要分析了 20 世纪 80 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爆发后这些国家政府采取的应急性财政政策和国内的财政关系,文章认为二者都存在一定缺陷,并最终成为其 90 年代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杜锦(2006)重点阐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拉丁美洲国家债务危急中发挥了最后贷款人的作用,IMF 通过实施必要的外部监管,保证了债务的顺利回收。吴滕月(2009)研究发现拉美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基本原因是大量举借外债。余文建(2011)认为拉美债务危机是在拉美国家大量举借外债、外债政策与管理失误、国际关系恶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谢亚轩(2013)指出拉美国家举借外债以保持国内高投资水平和进口替代策略的失败成为拉美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而美联储采取的货币紧缩政策引致的资本外流则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2.2.2 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成因

  孙杰(2011)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一致性,贸易依存度等方面作了分析,认为欧洲部分成员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内在原因是成员国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及政策困境。张云、杜莉(2012)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季风效应三种方式传导的,他们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出贸易渠道和货币渠道(属于金融渠道)是最重要的传导渠道,其原因,一是 PIIGS 五国对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依存度高,占本国贸易总额一半以上,二是欧元区的单一货币政策在面对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流动性紧缩时缺乏有效应对策略。杨晓龙(2012)基于技术效率视角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他认为欧元区各国的技术效率存在差异性,使得在经济发展中各个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扩大,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致主权债务快速累积,最终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徐肖冰(2012)分析主权债务危机成因时,运用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欧元区的财政政策作了分析,发现欧元体系存在内在矛盾,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宋学红(2012)指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外在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二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与对冲基金的推波助澜,通过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层次的研究,他还发现欧元区内部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是造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二元化,二是欧元区经济机构失衡,三是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市场僵化,四是缺乏对金融动荡与危机的救助机制。孙丽、林若勋(2012)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了意大利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从外部环境看,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主权信用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推动了意大利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从内部环境看,非审慎的财政政策、欧元区经济结构差异、不协调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以及救援机制落后都是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卜永光、庞中英(2012)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发生债务危机国家的自身原因与欧元区“制度缺陷”以及外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翟旭、王隆隆(2012)从六个方面--次贷产物、评级机构、欧元区制度缺陷、经济结构失衡、高福利与人口老龄化以及政治矛盾概括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源。对孙海霞和斯琴图雅(2010)认为欧元区国家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的途径就是实施经济结构改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在文章中他们通过建立欧元区各国政府债务可持续均衡模型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内在机制。郑联盛(2010)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内部原因则是相关成员国实施了与其经济状况不相符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其政府债务占 GDP 比重严重超过警戒线;外部原因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被认为是金融危机深化的结果。杨成元、柴丽娜(2012)认为欧元区固有的制度问题和经济结构缺陷是债务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涂永红、舒梦影(2012)提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欧元区成员国外债过高超过其负债能力和欧洲地区内部南北经济的差距较大。

  李东荣(2010)认为是长期巨额财政赤字和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王金萍(2010)在研究主权债务成因时,明确指出希腊债务危机的本质是高赤字下的主权债务危机,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希腊债务危机的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国际评级机构为其掩盖债务。王鹏程、王星(2011)认为高福利、高支出、高老龄化程度导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家财政常年赤字,成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陈志昂、朱秋奇和胡贤龙(2011)从劳动力全球化视角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认为在劳动力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结构变化及各层次国家之间结构性矛盾和失衡是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王汉儒(2012)从国际货币基金体系视角下研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认为“民主超载”的政治缺陷导致欧洲经济结构失衡和非均衡的国际货币基金体系是导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源。司明、孙大超(2013)运用贝叶斯平均模型选取失业率、开放度、预算收入占 GDP 的百分比、实际 GDP 增长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表示金融危机的虚拟变量作为实证分析指标,使用面板回归方法得出失业率、预算收入占 GDP 的百分比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对发达国家主权债务杠杆的影响显着,开放度在任何分位点表现的不显着,实际 GDP 增长率及金融危机虚拟变量在高分位点显着。韩国庆、曹家和与石清华(2012)从内部因素 GDP 增长率,单位劳动成本,出口增长速度和政府赤字占 GDP 的比重四个方面,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单位劳动成本的上升、出口贸易的下降及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罗雄杰(2013)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国际投资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掩盖财政状况、国际投资资本兴风作浪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外部原因,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欧元区危机国经济结构不平衡、欧元区危机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不足 GDP 增速乏力、欧元区单一货币政策与各国财政政策不匹配、社会收入分配和保障制度造成财政负担沉重、缺乏严格的财政监管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

  2.2.3 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及救助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给欧盟乃至世界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有哪些,张茉楠(2010)指出债务问题的持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债务融资引发银行危机的危险、欧元货币稳定性受挫、推高利率引发潜在通货膨胀这三个方面的趋势性风险。余永定(2010)认为欧洲的经济状况和国际收支水平要好于美国,而且由于代价过高欧盟不会出现解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强欧洲的一体化程度起到加强的作用,欧元不会长期贬值。郭丽(2010)认为求助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区应建立欧洲共同财政体系,除此之外,危机国家还要积极寻求欧元区其他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实际上欧元区国家和 IMF 也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家施以援手。石清华(2011)从欧元区的体制缺陷角度来分析并提出进行欧元区经济结构改革和统一财政政策两项措施治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龚斌恩(2011)认为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打击了市场信心,引起了投资者恐慌,但在欧盟的 7500 亿欧元救助计划出台后,危机的蔓延势头得到了遏制,他认为欧洲主权债为危机的短期影响较小,长期影响则较大,因为已表现出危机已经过去的表象具有欺骗性,债务危机还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陈欣(2012)通过对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研究认为主权债务危机的后期对欧美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宋学红(2012)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金融产生了冲击:外汇市场上,欧元汇率下跌,积重难返;货币市场上,改变了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债券和股票市场动荡,引发欧洲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动机。高东(2012)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银行的融资环境都产生了影响,会加大银行风险。

  2.3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成因比较

  叶谦、沈文颖(2011)从债务负担、经济增长、贸易差额、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汇率波动这几个方面对拉美七国主权债务危机和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成因做了系统的比较。廖建民(2011)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根源和时代背景分析,认为这两次债务危机有着极高的相似性。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献策。谢世清(2011)对历次主权债务危机研究得出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相似或相同,主要从举借外债、财政支出、经济结构和外部经济环境等方面做了详细地分析,并提出了对我国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外债控制建议。焦争昌(2013)分析了两次危机的成因并总结了相似点,从债务成因和经济背景等方面对他们的特点做了分析。

  以上文献分别研究了主权债务危机的界定和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及影响,并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拉美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与背景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与以往文献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比较欧洲与拉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因素,发现欧洲与拉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因素存在着显着的差别;第二,从内部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对两地区的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进行比较分析。

  我国的政府债务也十分严峻,学者在对我国的主权债务研究过程中,对我国是否存在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当前国债风险具有“虚幻性”:刘守刚(2000)认为统计口径的严重缺陷使得各项债务风险指标的数值具有误导的嫌疑,我国财政收支的处理方式与国际惯例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财政收入被严重低估,进而指出中国财政收入决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少。例如我国财政预决算收支表中企业的亏损补贴是作为收入的冲减方式直接处理的而不是按国际惯例那样先列入收入再在支出中列出,我国的这种处理方式使财政收入比实际偏小。王福重(2000)据此尖锐地指出中国的财政风险实际上具有“虚幻性”若将中国数额庞大的预算外收支列入计算范围,中国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债务风险。

  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存在较高的国债风险,财政的承受能力有限,扩大国债需要十分慎重,应该高度重视由此产生的风险。我国已经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之中,财政状况十分严峻,国债风险初现端倪(胡宇,1999)。财政部财科所的财政风险问题研究课题组(2001)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落后,国家财政的集中能力仍然较低,国民经济对赤字和债务的承受能力不可能很高。因此,国家必须将适度控制赤字和债务规模作为近中期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选择。徐培英、金辉(2012)从主权债务净额、资产负债扩张和危机根源角度阐述了我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概率极低,但也不妨碍做好规避主权债务危机的政策和应急预案,保持我国的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我国是否存在债务风险?蒋米娜、柴志伟和詹俊鹏(2012)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欧洲主权债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是存在的,并从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风险、金融体系风险和房地产风险这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文献综述范文
返回:经济危机论文